《龙王和它的龙子们》

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龙 " 是中国包括东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神话生物。</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每个大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不同的部落间相互征战、相互融合,图腾也会相互交杂融合。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说: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部落,吸收了他们图腾的特点,如马头、鹿角、鱼鳞等等,形成了龙最初原始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上古神话是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早期神话里,龙就己经出现并不断演变。</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里就记载了多种龙的形象和故事,随着时间推移,龙的形象和寓意也更加的丰富起来。</p> <p class="ql-block">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解释,便将风雨雷电、日食彩虹等与龙联系起来,认为龙能掌管刮风降雨。</p><p class="ql-block">一些能力突出的动物,更易被先民关注和神化,如蛇神秘敏捷,鳄凶猛强大,蜥蜴外形奇特,这些都可能是龙的原形之一。</p> <p class="ql-block">1994年,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一条用红褐色砾岩摆成的巨大龙形。</p><p class="ql-block">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400年的蚌塑龙虎图案,其中龙形蚌塑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趴、后爪蹬,状似欲飞,比之查海石堆龙稍晚,但造型更加生动。</p><p class="ql-block">这两处发现的龙的形象实物,似乎就是中国上古龙的最初形象。</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各个地方龙的形象差异较大,红山文化的玉龙呈C形,身体卷曲无四肢;良渚文化的龙首纹饰则较为抽象。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青铜器上,造型更加复杂,角、目、口、鳞等特征明显,然而不同地域的龙仍各有特点,尚未完全统一。</p> <p class="ql-block">秦时龙的形象逐渐固定下来,此时龙开始与皇权联系起来,秦始皇被称为 "龙祖"。</p><p class="ql-block">汉代龙的身体修长,有四肢,龙首有角,身上有鳞和鳍,龙尾为细长鞭状,整体造型刚健有力,既保留了蛇的修长,又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后世龙的形象大体上是以此为基础。</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龙的形象更为丰满华丽,头部增大角分叉,毛发飘动,鳞和鳍的刻画更加细致,姿态更加灵动,常呈现出腾飞、盘旋等动态。</p><p class="ql-block">此后的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规范化、神圣化,在皇权象征意义上不断强化,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细腻繁复。</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文化中 " 龙生九子 " 的传说,是最具生命力的关于龙的神话之一。它将龙从至高神坛请到了世俗社会,赋予了凡俗的亲子关系,并衍生出九个性格迥异、各司其职的龙子形象。龙子们或镇守宫殿,或守护陵墓,或栖息器物,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器物纹饰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这一 " 古老 " 的神话传说,实际经历了从零散记载到系统定型的漫长过程。</p><p class="ql-block">" 龙生九子 "之说,并非诞生于某个特定朝代,而是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的早期混沌记忆,到明代文献的最终定型,跨越了千年的文化 " 层累 " 过程。</p> <p class="ql-block">龙育子嗣的传说,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海经》夲身并未直接提及 " 龙生九子 ",但对龙族的分类和龙与其他生物的杂交传说("龙生玄鸟" "龙生禺虢"),为后世 "龙子 "多元化的形象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夲土化后,佛教经典中 " 龙王生子 "的故事与夲土龙的神话结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 "龙有子嗣 " 的观念和l猜想。</p> <p class="ql-block">唐的文献中开始出现 " 龙子特征 "的片段记载。这一阶段的 " 龙子 " 形象一是零散,多是个别的单独记载;二是实用 ,这些生物常与特殊功能关联(比如负重、镇火、治水),开始向器物纹饰的功能性符号演变。</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陆佃首次明确提出 " 龙生九子 "的说法,却并未列出九子的具体名称,仅以 "龙性淫,故与牛、马、豕、鹿等交,而生异类 "。说明宋代人已意识到龙的后代具有多样性,并以性淫的传说解释其多元的龙子形象。南宋人罗愿则进一步细化,称 "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并且列举了部分龙子的特征(如蒲牢,好鸣;囚牛,好音)但仍未凑齐九子的全部名称。</p><p class="ql-block">元代陶宗仪记载了宫殿建筑中 " 龙子 "的形象,并提到 " 龙生九子 "的传说,具体名称却仍与宋代文献记载有出入差别。</p><p class="ql-block">这一阶段人们己接受 "龙生九子且各不相同 " 的设定,但对其具体身份名称尚未形成共识和认同,不同的文献记载常有明显差异。</p> <p class="ql-block">明孝宗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奉旨编修《怀麓堂集》,其中《记龙生九子》中首次系统列出了龙子们各自的名称和特征。【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囚牛,好音,蹲立琴头;二曰睚眦,好杀,附于刀环;三曰嘲风,好险,立于殿角;四曰蒲牢,好鸣,立于钟上;五曰狻猊,好坐,伏于香炉;六曰霸下(赑屃),好负重,立于碑下;七曰狴犴,好讼,立于狱门;八曰负屃,好文,盘绕碑首;九曰蚩吻(鸱吻),好吞,立于屋脊。】</p><p class="ql-block">这一记载成为后世最具权威的版本,九子的名称、习性、栖息位置均被明确固定。至此," 龙生九子 "的传说完成了从零散记忆到系统定型的过程,文化功能也从民间想象转向了实用符号。</p> <p class="ql-block">囚牛,喜好音律,常蹲坐于琴头之上欣赏拉琴弹弦。</p> <p class="ql-block">睚眦,嗜杀好斗,常被雕刻在刀剑柄上,象征勇猛与威慑。</p> <p class="ql-block">嘲风,喜登高望远,常蹲坐于殿角,取守护平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蒲牢,平生最怕鲸鱼,见到鲸鱼会因惧怕而大声吼叫,其声洪亮,常被雕于钟上,以增强钟声的震撼力。</p> <p class="ql-block">狻猊,好静喜烟火,常被雕刻于香炉、佛座之上,象征佛法庄严或皇家威仪。</p> <p class="ql-block">霸下(或赑屃),力大无穷,擅长负重,喜欢驮碑,常被雕刻成石碑底座,象征长寿和稳固。</p> <p class="ql-block">狴犴,好讼有威,喜抱不平,常被置于狱门之上。也被立于官衙的大堂两侧,象征法律的威严与公正,使违法者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负屃,喜文好书,常盘绕在石碑身上,象征对文化的尊崇。古代文房用品,书院、藏书机构的建筑装饰中,也多见负屃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螭吻,龙头鱼身,口阔嗓粗,又可称鸱尾、鸱吻。喜好吞火,传说能喷浪降雨。立于建筑正脊两端,象征消灾灭火,辟邪驱灾。</p> <p class="ql-block">明代宫殿庙宇的屋脊、碑座、碑额、钟钮等等,均是按龙的九子形象特征设计。瓷器、漆器、家具上的龙子形象,成为吉祥寓意的象征。《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龙王家族形象,显然也是受到了"龙生九子"传说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 " 在明代最终定型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明代专制皇权达到高度集中时期,作为帝王象征的龙,其家族体系完善进一步强调了皇权的神圣性与系统性。</p><p class="ql-block">明时建筑、器物制作技艺达到高峰,装饰纹样的需求激增," 九子各有分工 "的设定,恰好满足了各种器物的吉祥寓意需求。</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学者们热衷于整理民间传说与古籍佚文,他们将原本零散的传说系统化,使其从民间口头传说升华为了书面经典。</p> <p class="ql-block">" 龙生九子 " 的传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对 " 多样性 "的诗意表达。龙作为至高神兽,其子嗣们必不千篇一律,而是各有所长,各安其位。从魏晋的朦胧混沌记忆到明代的最终系统定型,经历了千年的层层积累,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因片段 ",深深根植于建筑、器物、文学艺术之中。</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今天仰望殿堂屋脊的鸱吻、抚摸驮负石碑的赑屃、把玩雕琢着龙纹的玉佩时,触摸的不仅是器物的质感温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自然与生活的浪漫想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