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岱钧:血战朱家山 <p class="ql-block">毛岱钧</p> <p class="ql-block">毛岱钧(1902—1938),名恩知,字岱春。号重威,湘潭县韶山冲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幸得叔伯照料长大。年少时的毛岱钧勤奋好学,在村塾里以聪慧勤勉受师生敬重,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县高小明德中学。在校期间,民主革命思想在他心中生根,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1920年,18岁的毛岱钧投笔从戎,加入湘军第四师。他作战勇猛、作风踏实,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1926年6月,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他随部投身北伐,在攻打岳州、汀泗桥、贺胜桥及武汉三镇的战役中冲锋在前,战火的淬炼让他快速成长为优秀军人。1927年,因表现突出,他被保送至中央军校长沙分校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毕业后,调任陆军第三十六军第三师连长,此后十余年间稳步晋升,历任第十一师第六十六团第二营上尉副官、第五十九师第三五一团第一营少校营长等职。1936年,毛岱钧进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进修,1938年春升任第九预备师第三十五团上校团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毛岱钧义愤填膺,主动请缨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日军调集重兵企图攻占武汉、控制中国中部。毛岱钧率第九预备师第三十五团开赴江西,参加南浔线会战,负责坚守庐山以西阵地,阻击日军南下,为武汉筑牢屏障。</p><p class="ql-block">抵达阵地后,他马不停蹄勘察地形、组织构筑工事。当地群山连绵、丛林密布,虽利于防守,却给作战和补给带来诸多困难。毛岱钧深知责任重大,向士兵们鼓舞道:“武汉是战略要地,我们身后是无数同胞,这里就是我们的生死防线,一步都不能退!”</p><p class="ql-block">从7月起,日军频繁进攻。飞机盘旋轰炸,炸弹如雨点般落下,阵地土石飞溅;重炮轰鸣,工事不断被摧毁;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呈散兵线步步逼近。毛岱钧始终坚守前线,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近一个月的拉锯战中,部队伤亡渐增,粮弹补给愈发困难,但在他的激励下,将士们士气高昂,凭顽强意志和血肉之躯一次次击退日军,阵地虽满目疮痍,却始终牢牢在握。</p><p class="ql-block">8月29日下午,战斗进入白热化。日军波田旅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孔家祠阵地倾泻两千余发炮弹,阵地上弹片横飞、硝烟弥漫,工事几乎全毁。毛岱钧临危不惧,果断指挥反击。战士们端枪呐喊,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刺刀相交,鲜血染红土地,终将敌人暂时击退。</p><p class="ql-block">然而,日军并未罢休,次日再度集结猛攻,阵地告急。同时,朱家门、门家桥阵地也遭攻击。毛岱钧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各阵地间指挥战斗,与日军展开数昼夜残酷拉锯。看着身边战友接连倒下,他悲痛万分,却更坚定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p><p class="ql-block">9月2日,朱家山阵地战斗最为惨烈。日军借助飞机、重炮和催泪瓦斯发起亡命冲锋,刺鼻的瓦斯让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战士们却无一退缩。毛岱钧冲出团指挥所,亲自率领参谋、传令兵、勤务兵及少量预备队与敌人白刃格斗。他挥舞大刀,勇猛无畏,接连砍倒数名日军,毙敌少尉井二广喜及士兵30余人。激战中,毛岱钧身中数弹,鲜血浸透军装。临终前,他仍紧握武器,用尽最后力气振臂高呼:“杀!杀!杀!中华民族万岁!”壮烈殉国时,年仅36岁。 </p><p class="ql-block">毛岱钧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遗体被护送回故乡隆重安葬。1990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4月12日,他获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2015年8月24日,毛岱钧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p class="ql-block">毛岱钧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其英勇事迹与爱国精神,将激励后人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浔阳烽火照征袍,弹片横飞胆未消。</p><p class="ql-block">血溅河山凝毅魄,长刀犹向虏尘摇。</p> 彭璋:热血铸忠魂 <p class="ql-block">彭璋(1891—1938),又名彭名璋,湘乡潭市人,1891年10月出生。其家族世代为官,书香门第的氛围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他早年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民国初年,投身湘军谭延闿部,从基层做起,历任参谋、团附、营长等职。1926年,彭璋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克吉安、南昌等战役中表现英勇,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第五十师二九五团团长。此后,他又参与了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在复杂的国内战争中不断磨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934年,彭璋升任第五十师少将副师长,由于师长成光耀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他实际上肩负起了全师的指挥重任。</p><p class="ql-block">在治军方面,彭璋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他常说“将将将脑,带兵带心” ,不仅注重军官的思想建设,也重视士兵的感受。为了确保士兵的权益,他严禁部队“吃缺”,每月都会亲自下连队点名发饷,并成立饷械委员会,将饷银发放情况在师办的《知行月刊》上公布,赢得了士兵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烽火燃起,彭璋所在的陆军第二十二军所属第五十师起初负责护卫粤汉铁路宜章至岳阳段,担负着保障重要交通线安全的重任。</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日军不甘心失败,妄图包围徐州,打通津浦线。彭璋所在五十师奉命增援徐州战场,师长成光耀称病滞留武汉,副师长彭璋毅然扛起指挥大旗,率领全师约一万人马奔赴前线。</p><p class="ql-block">他们抵达运河东岸的邳县,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村庄多有土围墙和小河沟环绕。彭璋的部队在这里构筑防线,归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指挥。</p><p class="ql-block">4月24日,日军分路进犯,台儿庄至邳县全线激战。五十师二九七团为抢夺日军炮兵高地,全团官兵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其他各团也损失惨重。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彭璋日夜坚守在前线,不顾敌机的扫射和步兵、坦克的凶猛攻击,亲冒弹雨指挥督战。在他的带领下,部队顽强抵抗,坚守阵地长达十余日,成功阻滞了日军的进军计划。</p><p class="ql-block">然而,战争局势愈发严峻。5月上旬,日军增调五个师团,企图对徐州及鲁南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行大包围。我军被迫战略转移,五十师负责掩护汤恩伯军团主力撤出,随后沿运河作第二线梯次掩护。撤退途中,日机不断跟踪扫射投弹,部队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5月,彭璋率师部及残余部队数千人昼伏夜行,抵达安徽灵璧境内时,突然遭到日军围击。他沉着指挥部队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但仍顽强抵抗。5月22日上午,突围至灵璧尹集的彭璋,又遭遇日军机械化部队三面包围。面对绝境,他毫无惧色,率部殊死搏斗,直至士兵伤亡殆尽。身中数弹的彭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部下索要手枪,誓与敌军拼杀到底,最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47岁 。</p><p class="ql-block">彭璋牺牲后,部队四散,当在湖北花园集结时,仅剩下两千余人。师部派副官寻找他的遗体,最终在老乡的帮助下找到,却因战事紧张只能就地掩埋。这位清廉的将领,一生除祖遗半栋老屋和12亩水田外,再无其他私产。</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彭璋的忠烈,颁发褒恤令,并于1947年将他入祀湘乡忠烈祠。2015年8月24日,彭璋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他在邳县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为抗击日寇不惜牺牲生命的壮举,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激励着后世子孙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邳县烽烟血未干,将军身死骨生寒。</p><p class="ql-block">一腔浩气冲霄汉,化作长虹耀史翰。</p> 易式谷:血染麦田 <p class="ql-block">易式谷(1891—1938),1891年出生于湘乡县东山乡塔子村的贫寒人家,后迁居县城吉升门。18岁时,为谋生计,背上行囊踏入军营。在军旅生涯中,易式谷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苦学军事韬略,先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庐山军官训练团,从排长、连长、营长一路擢升,历任团长、第五十师参谋长。1926年,随北伐大军转战南北。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一身铁骨。</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47岁的易式谷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副官处少将处长。</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台儿庄会战刚刚结束,日军调集重兵三路合围徐州,妄图一口吞噬中国军队主力。第二十二军奉令紧急驰援鲁南,易式谷随军长谭道源星夜兼程,率部进驻邳县至禹王山防线。这里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大运河涛声拍岸,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血战擂鼓。此时,二十二军手中多是老旧步枪,重武器寥寥无几,面对的是配备坦克、重炮且有空军掩护的日军矶谷师团。4月22日拂晓,日军的炮弹如冰雹般砸向阵地,易式谷穿梭在战壕中,一面指挥士兵构筑工事,一面嘶哑着嗓子鼓劲:“弟兄们,身后就是徐州,就是咱的家乡,退一步便是亡国奴!”这场阻击战打得血肉横飞。日军白天凭借火力优势占领阵地。入夜,易式谷带着敢死队摸黑反击,刺刀拼得卷了刃,鲜血浸透了军装。三昼夜的拉锯战中,阵地在双方手中反复易手,泥土被炮火翻耕数遍。这场惨烈的阻击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为友军调整部署争取了关键时间。</p><p class="ql-block">4月25日,邳县告急,日军调集更多兵力疯狂反扑,易式谷所在的军部成了前沿指挥枢纽,他冒着炮火传递命令,几次险些被流弹击中,参谋劝他隐蔽,他却拍着桌子道:“军长在前线,我这副官长岂能躲在后面?”</p><p class="ql-block">5月上旬,战局急转直下。日军增兵五个师团,南北对进之势已成,徐州危在旦夕。二十二军奉命转移至安徽宿州至贡山一线,试图为突围的友军撕开一道口子。18日宿州失守,19日徐州陷落。22日清晨,当部队撤至灵璧以北尹集时,日军第三师团的机械化部队追来,麦田里的灌浆麦子高及胸膛,却掩不住装甲履带的轰鸣。“军长快走!我来断后!”易式谷一把将谭道源推向侧翼,自己拔出佩枪转身冲向追兵。</p><p class="ql-block">枪声骤然密集如爆豆,日军装甲车的机枪在麦田里扫出一道道死亡轨迹。第五十师副师长彭璋、参谋周自元相继倒下,易式谷的左腿被流弹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裤管。他挣扎着爬到田埂后,却因失血过多昏迷过去。当他再次睁眼时,冰冷的刺刀已抵住咽喉——日军从他的口袋里搜出了谭道源的名片与私章,又见他身材魁梧、气度不凡,竟狂喜地以为抓到了中国军长。</p><p class="ql-block">从灵璧到天津,易式谷被铁链锁着押上火车,沿途遭到日军的嘲讽、汉奸的劝降,他紧闭双眼,怒火中烧。在天津的刑讯室里,日军军官先是许以高官厚禄:“只要承认是谭道源,皇军保你享尽荣华。”易式谷冷笑一声:“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岂会做苟且偷生的鼠辈!”软的不行,日军便动了硬的,鞭抽、烙铁烫、冰水灌,他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却始终挺直脊梁。每次昏死过去,冷水泼醒后第一句话仍是:“要杀便杀,休想玷污中国人的骨气!”</p><p class="ql-block">日军见无法让他“承认”身份,更无法逼他屈服,终于露出狰狞面目。1938年夏末的一个清晨,天津郊外的刑场,易式谷被绑在木桩上,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吼道:“中国不会亡!日军必败!”枪声响起,这位从湘乡走出的硬汉轰然倒下,鲜血渗入北方的土地,与他守护的山河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198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易式谷为革命烈士,红绸包裹的烈士证送到其后人手中时,墨迹间仿佛仍能看见当年的血与火。2015年8月,易式谷的名字被镌刻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上,与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一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皖东歼寇气如山,壮志弥坚斥敌顽。</p><p class="ql-block">喋血津门心未死,英风长动后人颜。</p> 吴剑学:拒位伪职遭杀戮 <p class="ql-block">吴剑学(1883—1944),字熙农,湘乡县潭市茶湾(今属湘乡市潭市镇)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年轻的吴剑学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踏上留学之路。1904年,他远渡重洋,前往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求学。在日本,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也深刻感受到了国家面临的危机。1905年,吴剑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学成回国后,吴剑学在山西吴禄贞部担任军官。1911年,他的上司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这一事件给吴剑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后,他辗转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教官。</p><p class="ql-block">由河北回到湖南后,吴剑学在湘军任职,先后担任守备队司令、旅长、宝庆镇守使等重要职务。他积极参与反袁、驱张及护法运动,为维护湖南的稳定和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倡议北伐,吴剑学积极响应。他与宋鹤庚、谢国光在湘乡开会,通电讨赵拥孙,表达了对孙中山北伐事业的坚定支持。随后,他率领部队进入广东,参与了清扫陈炯明残余势力的战斗,并在东江战役中率部攻抵惠州,为巩固广州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1924年,吴剑学的部队改称建国军第四军,他率部誓师北伐入赣,虽然战斗先胜后败,但他的英勇表现和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人。</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病逝后,广州政府及湘军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吴剑学深感失望。他拒绝了阎锡山、孙传芳等许以的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官场,回到家乡过着隐居生活。1931年,吴剑学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府委员,但由于与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之间存在矛盾,他深感在官场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在1935年辞职回乡,卜居土桥八亩冲。</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剑学虽然身处乡间,但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他看到日军的残暴行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虽然已离开军队多年,但他的爱国热情丝毫未减。</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日军占领湘乡。日军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企图拉拢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出任伪职,吴剑学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一天,日军驻湘乡司令部派出军官二人及士兵与汉奸共30余人,闯入吴剑学的住宅。日军官出示一封某伪组织头目劝吴剑学出组维持会的信件,吴剑学稍稍过目后,便将信件退还,以示拒绝。同时,他坚决拒用日语交谈,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日军见软的不行,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第二天,他们再次来到吴剑学家中,对他进行威逼利诱。日军官抽出刺刀架在吴剑学脖子上,恶狠狠地威胁道:“老东西,我的军刀已痛饮了50个人的血,你想不想做第51个?”面对日军的威胁,吴剑学毫不畏惧,他以冷笑蔑视敌人,坚决拒绝出任伪职。日军恼羞成怒,随即挟持吴剑学出门。吴剑学宁死不屈,怒目而视,最终惨遭日军杀害。他的三儿子吴家钢也被日军残忍杀害,父子二人一同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吴剑学被日军杀害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44年8月4日,重庆《中央日报》报导了吴剑学被日兵枪杀的消息,重庆国民政府颁布了褒扬令,颁发了抚恤金,还将吴剑学生平事迹宣付史馆立传。重庆《新华日报》亦在第二版以“湘乡吴剑学正义凛然,不当汉奸被敌杀害”为题,刊载了吴剑学的生平简历及遇害消息。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p><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投笔挥戈展壮姿,临危不屈志匡时。</p><p class="ql-block">颈迎白刃眉无皱,父子同归死未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