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5月5日豫见中原探访晋东南五日游一

李艳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中孤独是必修课。尤其是在职场生涯中,当我们奋力挤进人群,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夜深人静,内心又会发现孤独感是那么强烈,那么不可忽视。而现在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后,才发现人在独来独往的生活中体会到的自得,也许才让我们更清醒笃定通透地活着~2025年5月1日-5日,老公这次给整了个大活儿,居然跨省了,既然“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河南”,咦~安排去趟河南,中不中~</p> <p class="ql-block">D1:2025年5月1日,第一站 河南博物院,提前在网上预约好,早9:30从石家庄出发,15:00到达郑州,直奔河南博物院。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象征中原文化源远流长,顶部犹如“斗”,寓意河南是产粮大省。</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珍贵文物5.3万余件,一级与二级文物就有5000多件。藏品里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其次有玉器、陶瓷、石雕等。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味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部分藏品在1949年11月被国民政府运往台湾,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很多藏品都是当年从河南博物院转移出去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九大镇馆之宝之一,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华音乐史的奇迹。第一次见它是在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就被它拿捏了,一定要亲眼去看看它。小小的它静静地在这里等候我的到来。它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可吹奏的管乐器,而且现在依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吹奏七声音阶,打破了外国人说中国的七声音阶是由西方传入的说法</span>。骨笛以鹤类尺骨管制成,长23.6cm,上面有7个孔,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太神奇了,这可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东西呀😍,不得不佩服咱老祖宗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杜岭方鼎”,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青铜重器,九大镇馆之宝之一,通高87cm,重64.25kg,双耳四足,纹饰粗犷。是目前发现最早(距今3400年,比后母戊鼎还早了200多年)、体量最大、铸造最为精美的商代青铜方鼎,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装饰饕餮纹(兽面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展现了王者风范。该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王室的器物,也是商王朝建都的有力佐证,就这样以“一鼎之力”让郑州挺进了“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成为郑州市的标志。当时一共出土了两件,一大一小,大的那件在国博。</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妇好不仅是女将军还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器物为写实的鸮鸟(猫头鹰🦉战神的象征)形象,昂首挺立、扁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收拢,威严中透出灵动。粗壮的两足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在鸮尊头后部位置有一个活动的盖子,上面有一只站立的小鸟和一个小兽,一按动小兽盖子就打开了,方便往里面装酒,机关满满😅,而且全身上下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纹饰。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鸟型酒器,通高46.3cm,重16kg。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 10 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当时出土了两个,另一个在国博。你看它昂首挺立,带着点傲娇的样子,就能想象出妇好在万众瞩目下发表出征宣言时,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形象~</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九大镇馆之宝之一,春秋早期青铜礼器。它出土后可谓历尽沧桑,1937年日军侵华时被暂存于武汉法租界,1938年保存于重庆中央大学的校舍,1949年冬国民政府计划将河南的文物全部运往台湾,它来不及运走被留在了重庆,这样我们才得以看到它。它创造性地把十分写实的植物和动物放到了青铜器上,也就是莲和鹤,打破了青铜器庄重威严的风格,更加生机勃勃,自由奔放,前所未见。器物通高117cm体型硕大、造型独特,展示了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思想解放、文化高度繁荣,依然出现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体型硕大、线条优雅,纹饰复杂精美,工艺淳熟让人叹为观止。在壶顶盛放的双层20片镂空的莲瓣中央,矗立着一只引颈欲鸣、振翅欲飞的仙鹤,栩栩如生,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扉棱;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缓缓向上爬行,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虎形兽,眼睛又大又圆,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莲鹤方壶是那个时代变革精神之象征”。莲鹤方壶出土时共有2件,另一个在故宫博物院。第一眼看到它时,器型之大纹饰之繁复,很是震撼。四壁攀附的小龙吐着小舌头、尾巴蜷曲着、呆萌而狞厉,我被惊艳到了!不愧是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堪称是中国国宝中的国宝,是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九大镇馆之宝之一,西周晚期的器物,号称“中华第一剑”,是我国最早的铁器、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还是我国最早的用玉来装饰剑的实物,距今有2800年的历史。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号墓(虢季墓)。它是由铁身镶嵌绿松石、铜芯与玉柄(上好的和田青玉)嵌接而成,器物规格为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它的发现把我国冶铁的历史直接向前推进了200年(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span style="font-size:18px;">2600年的记录</span>),改写了我国整个的冶金历史。</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九大镇馆之宝之一,西汉早期墓室壁画,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幅汉代诸侯王墓壁画,也是我国目前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墓室壁画。它比敦煌壁画还早了600多年,被誉为“敦煌前之敦煌”。绘画难度和技术水准极高。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大幅鲜艳的朱砂红上,舞动着一条7米长的腾飞的青龙🐉,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朱雀、白虎,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以及云气纹等吉祥图案装饰,细节丰富、水准极高。四种神禽异兽,造型巧妙,最醒目的青龙身体呈S形,长度占据了整幅画面,龙头高高昂起,从下颌处伸出了一条长长的东西卷住了前面那只小神兽的尾巴,而小神兽长着鸭子的嘴鱼的身体,在扭来扭去想摆脱青龙;白虎在画面的右下方龙的下面,它脚下踩着流云大跨步前进,好像要叼住面前的灵芝;朱雀在画面的最上面仰面朝天,和青龙背靠着背,尖尖的喙咬住了青龙的一只长角,尾羽上扬姿态优美。它是2000多年前画在西汉梁王刘买3米高的墓室顶部的壁画,画师需要一直仰头胳膊悬空作画,比普通在墙壁上作画难度大得多,但整幅壁画却没有一处画错、重描或多余的地方,线条流畅,所有细节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叹古代画师精湛的技艺,表达汉代人死后渴望灵魂飞天成仙的愿望!八卦一下:这幅图叫四神云气图,但怎么没有玄武呢?因为墓主人的父亲叫刘武,为了避讳去掉了玄武而增加了创意十足的小神兽。</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除罪金简,九大镇馆之宝之一,1982年被一个去嵩山峻极峰采药的农民在石缝中发现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金简,金简呈长方形,长36.2cm宽8cm厚0.1cm、重223.5g,以纯度90%的黄金制成,1000多年后仍然金光闪闪。整体无纹饰,錾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道士胡超到嵩山向诸神投递金简祭拜,乞求三官九府免除武曌罪名。落款时间是公元700年7月7日。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体字,分别是国、曌、日、月、臣。该金简不仅是研究女皇武则天晚年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见证了道教与皇权交织的轨迹,也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由于武则天的墓穴至今仍未打开,所以这是唐代唯一一件与武则天相关的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九大镇馆之宝之一,春秋晚期青铜酒案。西周总结了夏商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酗酒成风,为吸取教训,将摆放酒器的案子称为“禁”,同时也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了只有祭祀的时候才能在“禁”上喝酒。器身长131cm宽68cm高29cm重94.2kg,造型奇特(如果抛开复杂的纹饰就是一个长酒桌),禁体四周是五层透雕的云纹,互相套结;云纹上面是12条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昂首翘尾,头顶的冠饰和两旁的角饰都是多层镂空透孔云纹,工艺十分复杂精良。禁体下部俯卧12只虎形怪兽;这24只怪兽都张着大嘴巴,吐着长舌头,尤其是上部那12条龙形怪兽,前爪趴在铜禁的边上,后爪紧紧抓住四壁,吐出来的长舌头挨着禁面,好像正在爬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偷喝上面的酒</span>😇,这脑洞大开的设计真是越看越好玩,明明是很严肃的事情,让这24个小家伙一整,估计每个人都“噗嗤”笑出声来…云纹铜禁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也是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失蜡法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又称熔模法,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就是用石蜡来代替普通的模,然后淋敷细泥汁成整体泥范,晾干,烘烤出蜡,再将铜液灌注进去,出器。这样就可以做出纹饰精细,工艺复杂的青铜器了)。云纹铜禁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瑰丽庄严,纹饰繁缛玲珑剔透,工艺登峰造极,为楚文化青铜器巅峰之作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应该是镇国之宝,北宋晚期器物,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高19.5cm,口径5.6cm,底径8.2cm,侈口,长颈,腹圆鼓,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是全球仅存5件天蓝汝瓷中唯一考古出土且带刻花者(请原谅我拍不出它的美)(它有多珍贵:全世界现存的汝窑一共有150件左右,而天蓝釉的只有5件,这5件中带刻花的只有这1件,考古中唯一一件完整出土的就是它)。“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汝窑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品相上等,造型清丽优雅,釉面光亮如玉,整个器物传达出宋代自然朴素的美学,堪称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比较有意思的文物:手拉手的不是姐妹👭而是~壶~或者连体的不是婴儿而是~壶~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红陶黑彩的两壶体腹部相连,绘有平行条纹。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新婚夫妇👫合饮之器)。</p> <p class="ql-block">“好”汽柱铜甑(zèng)形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甑为饪食器中的一种,这种中间带汽柱的饪食器较为少见,使用时腹腔盛食物,置于鬲上,利用上腾蒸汽将其蒸熟。这莫非是云南汽锅鸡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盉(hé)(酒器)--见证西周邦交礼节,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国礼,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88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50出土。该盉盖内铸有铭文44字,记述了盉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国的一名外交官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我国现存的资料里很少有西周诸侯国之间使节互访的记录,该盉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其器形优美,一只大雁驮着一个盖子,尾巴上还站着一个小人,拽着这个盖子(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磐,一按就能打开盖子),这造型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七璜组玉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这是3000多年前的顶奢,也是西周晚期组玉的巅峰之作。它和玉柄铁剑同属于一个主人虢国的国君,这组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身上,由七个玉璜加上红玛瑙、琉璃珠等连缀而成,华丽无比。夏商周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周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以佩玉作为对君子风采的追求。当时大型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璜使用数量越多,表明其身份地位越高。</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龙耳方壶整体造型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这个器型也足够大,妥妥的男二号,估计要是没有莲鹤方壶,就数得上他了~</p> <p class="ql-block">七层连阁彩绘陶楼,东汉(25-220年)焦作市墙南村出土,是我国目前发现层数最多、细节最丰富的汉代陶楼。该陶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七层主楼与四层附楼以阁道连接,是汉代“复道凌空”“跨城池作飞阁”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这是1000多年前的摩天大楼,实际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会高达20多米,汉代人都相信神仙住在高楼之上,所以修建了许多很高的建筑,仔细看门口还趴着一只看家护院的狗狗🐶~</p> <p class="ql-block">陶庄园,西汉时期,周口市淮阳区出土。此庄园既有庭院高楼又有农田,呈前院、中庭、后院三重宅地,整组建筑结构严谨,庭中有马,堂上宴宾乐伎、后院仓厨圈厕,院外田渠井洫,反映出两汉中小地主庄园经济的真实写照,是西汉前期形制较大,内容较为丰富的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黄釉扁壶,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这件扁壶是北齐铅釉陶器的典型器型,其通体施黄褐釉,两肩各有一系孔,颈肩之间饰一圈联珠纹。壶腹正反两面模印相同的乐舞图案。图案主体为五名乐舞表演者,他们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翻领或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中央一人立于莲花台座上,回首左顾,左腿直立,右腿反转,似在随着乐曲节拍做单腿旋转,动态盎然。舞者两侧环立四位乐师,两两相对。左侧两名乐师,一人侧身双手扬起,击拍伴奏;另一人蓄髭须,吹奏横笛。右侧两名乐师,一人双手击铜钹;另一人弹奏五弦琵琶。</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王子午”鼎颈部和腹部饰浮雕蟠螭纹带和窃曲纹带,器身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动感十足。器内壁及底部有鸟篆铭文80多字。该鼎为分铸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艺。这种束腰平底的鼎式,常见于楚国贵族墓,具有典型的楚地风格。</p> <p class="ql-block">鸟嘴兽纹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2出土。</p> <p class="ql-block">镂孔龙纹铜俎(zǔ),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文献记载,祭礼、丧礼和宴飨礼等仪式中都有鼎俎配套使用的情景。考古发现中俎的数量较少,商周高等级墓葬出土的俎主要有木质、石质和铜质。</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春秋时期青铜器。楚地巫风盛行,楚人铸造的青铜器也以奇丽诡谲jue的想象取胜,此神兽为乐器支架,龙首虎身豹尾龟足,吐舌头的样子让它成为“网红”,它的背上还有一条龙,龙的嘴里还叼着一条小龙,小龙也在吐着舌头,造型呆萌中透着诡谲,纹饰绚丽,仔细看它的头上还盘着六条龙。遍布全身的龙凤纹、涡纹以色泽鲜艳的孔雀石镶嵌而成,华美瑰丽,造型奇特(看似憨态可掬,其实越看越觉得奇特诡异),制作精美,宛如神界之物,反映了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王孙诰编钟,春秋时期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共26枚甬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甬编钟。其音域宽广跨四个半八度,音律和谐,音频准确,体现了楚国音乐文化的高超水准。编钟铸有113字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等级与仪式。</p> <p class="ql-block">白釉绿彩长颈瓶,北齐,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白瓷,还是最早的加彩瓷器,是195件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因为展厅空间有限,这件国宝只能委屈🥺地和其他文物挤在一个展柜里~</p> <p class="ql-block">粉彩荷花瓷吸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杯荷梗上竖写墨字楷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记念杯”。“秋操”是光绪年间进行的大型秋季军事操练,此杯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秋操杯就是这场活动的“伴手礼”。</p> <p class="ql-block">青花梵文莲瓣洗,明万历(1572~1620年)。该洗底足上双圈弦纹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由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信仰佛教,万历朝梵文瓷器的数量成为历代官窑梵文瓷器中最多的一朝。此洗造型精巧别致,青花艳丽明亮,应为明景德镇官窑器。</p> <p class="ql-block">各种青铜器,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相当于现在的锅)、实牲祭祀和宴飧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p> <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两簋、下士一鼎一簋……但到了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同时又是儒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到处都在改革和变法。动荡时代人们在打破传统、大胆创新,也就出现了文化文明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各种人物陶俑,栩栩如生~尤其是中间C位的绿釉立姿陶狗,可以想象是多么受主人宠爱呀,死后也要有它的陪伴~这只小狗狗🐶2000多年了,但那呆萌的表情、温顺的小尾巴,乖乖的样子,就是现在的中华田园犬的始祖~是河南博物院的网红文物</p> <p class="ql-block">图1-6是清代的瓷器,图7宋代三彩荷叶童子枕,童子卧于荷叶之上,面带微笑,三彩釉色明快,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为宋代孩儿枕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图3、5、6为唐三彩,不仅有三彩骆驼🐫还有三彩马和人俑,色彩之艳丽、动物及牵驼俑人物关系造型生动,体现了盛唐时的繁华与辉煌。图8、9是画像砖,线条简洁但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图1、2为车饰,图5-9是汉代的陶楼、陶仓等冥器,这是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的体现,陪葬的器物都是根据主人生前使用或居住的器物缩小所制,死后也一直陪伴在主人身边。</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小节:由于时间关系河南博物院参观的主线是九大镇馆之宝,其他的展品只是粗略看过。1、河南不愧是文物大省,宝贝太多了,由于目前场馆是1998年当时开放的新馆(但已经过去27年了),且处在闹市区,面积、布展、灯光等都比较陈旧,观感不算好,迫切需要扩建连通增加空间。但文物内容绝对硬核,值得一提的是馆内寸土寸金的地方都要利用,重要文物都有显示屏或互动触屏,河南博物院也是用心了,值得二刷;2、河南博物院太火爆了(不知道非节假日人流怎样),每个镇馆之宝前面都最少围着4、5层的观众,要想拍出只有宝贝的照片太难了;3、青铜器春秋之后无大器,的确在这里得到了印证。4、河南不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起源,宅兹中国,5000年文明没有断档,中原的份量有多厚重,作为华夏儿女我自豪、我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河南博物院一直转到闭馆,最后又去妇好鸮尊那里看看,太傲娇了,看不够呀😀18:10出来后迎着落日和晚霞直奔巩义~</p> <p class="ql-block">D2:2025年5月2日,第二站 巩义石窟寺,位于河南巩义河洛镇大力山下,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始建于公元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历代相继在此凿龛造像。虽然规模很小只有五个洞窟,但雕刻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在艺术成就上完全可以与云冈、龙门等石窟平分秋色。正如学者所言“云冈、龙门、巩县石窟寺,皆为北魏一代集国家人力物力开凿的石窟,始于大同云冈、继之龙门宾阳洞、终于巩义石窟寺”。三处石窟相互关联,形成了完整的北魏雕刻艺术脉络。据说当年参与龙门石窟的工匠先是在这里“练手”,在这里雕刻水平过关了,才能去龙门的~</p> <p class="ql-block">现存石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300多个、题记200余篇、千佛龛1个,各类造像7700余尊,内容丰富、雕刻精湛。巩义石窟的18幅浮雕石刻帝后礼佛图,无论是规模、稀有程度、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国内佛教石雕艺术的珍品,再现了北魏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更是健陀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的呈现。而更为难得的是帝后礼佛图大规模出现是在北魏洛阳时代(平城时代还没有),只有在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这三任皇帝时期有,最著名的一组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图被凿盗流失海外。巩县原归属洛阳,在国内也只能在这里看到完整的帝后礼佛图了,是国内唯一的珍品,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是一个新新的大雄宝殿,周围的18罗汉像倒是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露天的三尊摩崖大佛,猝不及防地、毫无遮栏地出现在眼前,大佛很高,但所处的位置是下沉空间,我们在高一层的地面上,所以与大佛的距离感不像高山仰止那么强,几乎可以说是微微仰视。大佛面带微笑、心存美好,油然增加了亲和感,标准的北魏微笑😊,体现了外来佛教文化同中原文化相结合。大佛造像既保留着北魏浓重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唐的石刻艺术萌芽,形成由北朝向隋唐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可惜的是有一尊大佛风化严重,只能大概看得出下衣裙裾的边缘轮廓,头部及上半身完全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一窟门外的摩崖立佛,尤其是近门口的力士,非常有张力~</p> <p class="ql-block">好激动呀~门内两侧就是“帝后礼佛图”,只是早晨的光线太强了,临近门口重要的位置(皇帝和皇后)曝光太强有点发白。但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么珍贵的文物居然可以让我如此近距离地观赏,没有玻璃、没有护栏、没有铁网……这可是穿过1500多年的北魏的风来到了我面前,而且是目前我国仅存的帝后礼佛图,我都不敢相信我怎么这么幸运~看到“爱马仕”小香包了吗?好像上面还有花纹呢?又一次佩服老祖宗的审美呀~</p> <p class="ql-block">构图分三层,每层又可分组,整幅图中每一组都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合在一起又是一幅繁荣的画卷。人物众多却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细节严谨,人物密集重叠、顾盼照应,毫不拥挤混乱,画面和谐而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人物服饰线条简练有力,用线条勾勒,高度概括出人物的身份、相貌、特点,呈现出写意的相貌。工匠区分人物地位尊卑有几个方法: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人物顺序,</span>皇帝在左皇后在右;皇帝皇后在前,皇室宗亲、王公大臣或嫔妃、公主及侍从在后;皇帝皇后在第一排前面,由比丘或比丘尼引导进行礼佛。二是巧妙地利用人物的大小来区分地位尊卑,为突出主体,同一平面皇帝皇后体量大,其他人根据身份依次递减,侍从最小。三是借助服饰、仪仗来区分人物身份品级,就连皇后华盖在华丽程度上都做了区别。礼佛图应该是有颜色的,现在依稀还能看到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青色等1500多年前的彩绘,但最突出的地方呈现的黑色是因为后人拓印而留下的余墨,而且每一个人拓印后都要破坏一点儿,以显示自己拓印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人认为正是有着黑黑的墨迹倒显出层次分明、立体感强)。</p> <p class="ql-block">皇帝身着曲领广袖长袍、腰间系有绶带、脚踩云头履,头戴通天冠和冕旒、手持长柄莲花,在比丘引导下礼佛,菩提树上还有两只小鸟,细节满满,从皇帝的着装可清晰地看出汉化改革的成果。皇帝礼佛图第一层是皇帝(7个侍从)及2组亲信大臣(头戴笼冠一侧插貂尾)或贵胄,第二层是5组官员或达官显贵(戴着笼冠乌纱帽没有插貂尾)(3个侍从),第三层也是5组官员或达官显贵(2个侍从)。皇后身着交领广袖长袍、长裙曳地,雍容华贵、体态丰腴、头戴莲花花冠、华盖装饰精致,仕女手持长柄双羽葆(皇家贵族专用),在比丘尼引导下礼佛。皇后礼佛图第一层是皇后(6个侍女)、2组贵妃(5个侍女)头上也有花冠但不如皇后的华丽,以此区分出等级高低不同,侍女手持圆形宫扇;第二层是4组嫔妃(4个侍女),依然没有皇后的华丽;第三层还是4组嫔妃(2个侍女)。个人认为皇后礼佛图人物的雕刻更显生动,人物或携提衣裙、或执扇撑伞、或手捧祭器……帝后礼佛图真实记录了北魏时期帝后出行的仪仗制度。</p> <p class="ql-block">一窟是规模最大的洞窟,中心方柱,四面雕有佛龛,基座四周有神王和力士。中心塔柱佛龛为帐形龛,龛柱上部悬垂帷幔。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火焰纹背光处雕有伎乐飞天(伎乐飞天在巩义石窟寺并不是很多)和莲花化生。主尊高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呈悬裳式覆搭座前。壁角雕有怪兽、手持乐器的伎乐人等。中心塔柱的四面佛像,都是曹衣出水、褒衣博带的样式,还有北魏孝文帝首创的“飘带式领结”汉化的服装,而最有特点的就是佛像袈裟的裙裾外张,衣缘曲折,突显袈裟的厚重,繁复但不臃肿,虽是石刻的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柔软层叠灵动,老公忍不住想去轻轻地触抚(我们是热爱文物的,当然并没有接触哈)~</p> <p class="ql-block">二窟是一个尚未完工的石窟,现存小龛以唐代民间造像居多,因有落石隐患没有开放,只是在外面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窟中心塔柱主佛像华盖幔帐上的这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飞天举世闻名,被誉为“最美飞天”,也是由于历代拓印太多而呈现黑色。右边的飞天保留着北魏晚期的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长脖颈的秀骨清像的特点,身体动态是向前飞翔,脸却看着后边,好像不经意的回眸而笑;左边的飞天眉目清秀有中原女子的特征,脸面向佛,长裙与飘带随风飘起。她们头戴高高的花冠捧着莲花和贡果,身着透明薄纱,披帛从头后绕过双肩双臂向后飘扬,裙衣飘飘、妙姿轻盈,在云纹烘托下,飘动着、飞翔着,仿佛随时要从石壁上飞出……这对飞天不仅是佛教神话的具象化,更是古人对优雅美感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北魏晚期皇家水准。这一对飞天美在:一、与其他地方的彩绘壁画、浅浮雕造像不同,她是高浮雕石刻飞天,线条更具立体感。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对北魏晚期的飞天身形不同于北魏早期的✓状飞天(云冈石窟就是这样的胖胖的飞天在上面,感觉是人失重的状态)变成了L状(上半身垂直下半身平行),仿佛整个人在向前推进(尤其是右边飞天一条腿向前弓好像是在对抗风阻,呈现出向前推进的动态),而且所有的披帛、飘带、裙裾都是向后边上方同一个方向翻飞,整体向前迎风而飞的状态表现出来了,非常具有风动感和飘逸感。三、这对飞天整体造型构图是一个完整的偏圆的形式,飘带、披帛的线条尖角打破了圆形,左右两个对称向后翻飞,更赋予一种浑圆饱满的动感。</span></p> <p class="ql-block">三窟中心塔柱四面雕刻佛龛,基座四周雕有力士、神王,形态各异、神王面孔狰狞,姿态吓人,给人以恐怖感;窟内东、西、北三壁刻满佛龛,壁角雕有怪兽、伎乐人和各种少数民族乐器,有排箫、琵琶、横笛、五弦、筚篥、箜篌、腰鼓、檐鼓、法螺等。北魏是一个多么热爱音乐的民族呀~</p> <p class="ql-block">四窟中心塔柱分上、下两龛,上龛刻于唐代,下层则为北魏原貌。窟顶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平棊藻井上飞天姿态生动,手捧莲花衣带飘飘;花朵颜色鲜艳。图6像不像孙悟空?图7、8分别是四窟、三窟南壁的大臣及女眷礼佛图(每窟各6幅,加上一窟的6幅,一共18幅国宝)。</p> <p class="ql-block">四窟壁角的尊王像和伎乐天,巩义石窟1-4窟均呈方形,有中心柱 ,这是为防止岩石层断裂导致石窟塌陷,还增加了雕刻空间。这么多的神王形象在今天的傩戏、英歌舞中还能看到类似的面具,这说明文明是有传承的~</p> <p class="ql-block">图1、2是三窟和四窟的双面神王(鬼子母),怀里抱着孩子,是北魏时期佛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一个身子两张脸三只眼睛,但神奇的是无论你从左看还是右看,都是一张完整的脸,寓意是人性之中善恶共生。图3-5是三个小比丘,样子萌萌哒,生动可爱😄</p> <p class="ql-block">五窟窟顶为莲花藻井,藻井中心是一朵盛开的硕大重瓣莲花,周围环绕六身飞天,手持莲蕾环绕飞行,四角各有端坐莲花的化生佛(小飞天),周围布满彩云、瑞草、云朵……好一派花团锦簇,天乐齐鸣,欢乐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地面阴刻莲花雕刻(为了保护安装了防护玻璃)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部高浮雕莲花藻井相呼应,由于五窟空间低,又是满顶棚的莲花与飞天,仿佛触手可及~我在下面转着圈拍照,恍惚中感觉六个飞天从花丛中超脱出来,在我面前载歌载舞,这里的飞天小姐姐太美了,美得让人窒息~</span></p> <p class="ql-block">该如何描述这群飞天呢?我怕我所有赞美的词汇也说不出她们美的十分之一~她们细眉广目、头戴花冠、优美轻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翩跹飞舞、舒展飘逸、风起云涌、跃然灵动。她们身体前倾,一条腿的膝盖稍向前突出,有的两腿并拢;身上装饰较少,束发、项饰璎珞;长裙贴体,在腿后形成一道道有规律的像花瓣一样的褶皱,给人以闲逸舒缓的舒展之感。这里的飞天基本上都是单独出现的个体飞天,有利于刻画细腻的表情和动态,这就是巩义石窟匠人的匠心(由于石窟体量小,空间低,无法像龙门、云冈石窟那样展现恢宏气势)~在佛教中,当佛祖说法到精彩或高潮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绕在佛祖身边的飞天</span>就会出来撒花喝彩,或者弹奏乐器,轻歌曼舞,在严肃的气氛中加入一些轻松欢乐…这大概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佛国世界吧~</p> <p class="ql-block">窟外墙壁上有许多民间开凿的小佛龛,下面或者旁侧多有题记,记录何时何人为何事而开龛造像,上面有一个与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型、构图相似的佛龛,且雕刻时间早10余年,据说是龙门石窟的小样图~</p> <p class="ql-block">千佛龛,龛内刻有999尊小佛和一尊优填王造像,共计1000尊,故名千佛龛。据说是武则天下令和龙门石窟同时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河洛神迹 豫见巩义石窟寺~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却能孕育出这样美到极致的石刻,该是怎样的心静如水的匠人才能做到呀~</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巩义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号称“中国三大庄园”之一(山东栖霞牟二黑牟氏庄园、四川大邑刘文彩刘氏庄园、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山西乔家大院也只有它的1/16,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目前开放区域为栈房区、作坊区、寨上主宅区、南大院,保留下来的有十个区33个院落,53座楼房,571间房舍和73孔窑洞,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17、18世纪</span>中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它依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从邙岭上往下看,它如“金龟探水”,从洛河边看,它又似“金莲拱秀”,极富文化气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是一座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地主庄园。康百万庄园建筑功能齐全、尊卑居住分明,农耕、手工作坊一应俱全,关起门来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并不是特指康家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为首的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越明、清、民国,一直富裕了十二代,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康家富甲豫、鲁、陕三省,以河洛之便,店铺遍及巩县及登封、荥阳、郑州、开封、洛阳;西至陕西三原、渭南、泾阳;东至山东济南等地。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展现了豫商康家的雄才大略和豫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康家之所以能够兴盛400多年,在庄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老祖宗对经商、家风、做人、传承的智慧体现,深刻领悟到“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栈房区是康家“顺记”“魁记”“崇义德”等商业活动区,是集业务洽谈、经济往来为一体的经济中心,妥妥的CBD,现保存有三个基本完整的大院。它靠近主宅区和码头,是康家数百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部分。这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饱含河洛文化、儒家思想的匾额楹联,彰显了豫商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显示了主人的身份与品位~</p> <p class="ql-block">敦崇信义“以礼经商、义中求财、财归于义”是康家经商的宗旨。康家的生意涵盖了农业、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商业网络。主要包括:1、土地买卖:有土地18万亩;2、漕运:利用大运河从事货物运输和贸易活动;3、典当:涉足典当行业,为他人提供资金借贷服务;4、粮食买卖:参与粮食收购、储存和销售,从中获取利润;5、盐业:康家还经营盐业,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因为盐是生活必需品;6、茶叶、药材和房地产。图1是形状少见的八卦算盘和圆形算盘,可以2、3人围坐一圈打,方便核对账目。图2柜台和防盗窗是1:1复原的。图3是货样室,商品展示涉及生漆、瓷器、绸缎、棉布、辣椒、食盐、中草药等。图4是行医馆的中药铺,康家行医济贫、修桥疏河、捐资赈灾、建学校修祠堂等,积德行善。图7、8是谈生意时一张桌子两个半圆,一边放钱一边放货,生意谈成半桌拼圆桌表示圆满成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两张桌子没有合在一起,那你从哪来就回哪去😂。</p> <p class="ql-block">金银库建于乾隆六十六年(1801年),用于存放贵重物品、金银珠宝、官窑瓷器、古董、地契、银票、合同等,占地38.8平方米,由银区、金区、珠宝区和放风洞组成。它规划合理,还设有南北两个放风洞,可观察到康家院内及庄园外街道的动静。取银子时,一人把风一人取,放风的人用随身的烟袋在墙上敲两下表示“安全”,洞内的人便带银子出洞;如果外边有人,便会敲三下表示“不安全”,洞内的人听到就知道外边有人,会在洞内等待听到“安全”信号再出来。平时放风洞兼有防潮通风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一般来说,无论是商人还是高官显贵都会把自己的钱财藏在家里,但康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真正的金银库修建在栈房区的地下而非主宅区,令所有人都无法想到。金银库构思之精巧,建造之奇特,行动之缜密,令人叹为观止,而康百万思想的与众不同、智慧过人、非同凡响,证实了他在生意场上必有一番作为!</p> <p class="ql-block">栈房区的车马院,图1一排拴马石和马槽,有客商来谈生意马会被牵到这里喂饱洗澡修蹄子后栓到这里等待主人,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图2、3、4天下第一宝树——皂角树,100多年了虽然主干已空但枝叶依然郁郁葱葱。图5-9是河洛舟船文化,可以说没有康家走出洛水、船行六河的壮举,就没有康家数百年的富裕!图7是隋炀帝龙舟模型~</p> <p class="ql-block">通过几十米深的门洞进入到寨上主宅区,主宅区是康百万庄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占地8000平方米。系康家主人的生活场所,大门像城墙一样高大,为封闭型寨堡式建筑。共有七个院落,庭院建筑形制基本上属封闭型两进式四合院,但又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窑洞全部为青砖券砌,饰以各类木雕、砖雕、石雕图案,庄重气派,华丽典雅。</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三件宝贝之一——留余匾是中华三大名匾之一(黄鹤楼匾、故宫正大光明匾),留余匾长1.65米,宽0.75米,是用黄杨木雕刻而成,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进院过厅内,由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专门制作,告诫后世子孙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忌盈退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留余匾"是康家教育子弟的祖训匾,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span>“留余”思想旨在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该舍得要舍,取财有道,也就是四心“吃亏心、忍让心、节俭心、感恩心”。留余匾主要内容:“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可以想象,这样的“家训”和昭示家训的“留余匾”,就是赋予了康家12代400多年的传家法宝吧!</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三件宝贝之二——顶子床,是康家第十六世康无晏夫人百岁大寿时,子孙孝赠的贺礼。它用金丝楠木雕刻,由10个能工巧匠,耗时1700个工时,做了5年才完工。顶子床形体庞大,雕工细腻,采用透雕、镂空雕刻技法,里外三重如宫殿楼阁,雕刻图案80多种。床柱的雕刻都是竹节型的,象征竹报平安节节高。床柱旁垂下四朵莲花,中间两个打开的莲蓬芯里居然还有7颗犀牛角做的莲子,两侧是含苞待放的莲花,寓意“蓬荜生辉、连生贵子”。正中间正方形雕刻有福禄寿三星,象征"三星高照,福寿安康"。最上面一层有一官员骑高头大马,两边有整齐的依仗队,象征青云直上。第二层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有两块损坏。第三层雕刻有礼让、课读、对奕等人物故事,下面雕刻有麒麟送子图。这张床的另外一个精妙之处,它由37个部件组成的榫卯结构,是可以自由拆卸的,这张床可以说是木雕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图1、2、3是老年居,上房(房屋高、东为上)窑楼冬暖夏凉为长辈所居,室内摆设古朴典雅,还有火盆取暖,有两层棚板,上下三层,高大宽敞,为窑洞文化的典型之最。图4中年居,上有老下有小,摆设简朴。图5、6新婚居,洞房布置温馨华贵。图7儿童居,康家重视启蒙教育,单设儿童居,有书桌有琴台床上还有布老虎,提醒孩子们劳逸结合,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图8婴儿推车,图9闺房,布置的清新雅致,康家的女儿幽居深闺、学习女红、描红写字、刺绣,接受三从四德教育,培养成“蕙兰”“德淑”的大家闺秀。</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可以说是雕刻艺术的宝库,数量庞大的石雕、木刻、砖雕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图1影壁砖雕墙上雕刻有福绿寿三星,还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床上无病人、牢里无罪人、儿孝媳贤、老来福贵)。</p> <p class="ql-block">三上成文:取自欧阳修的《归田录》“三上成文”之说,意在提醒康家子孙后代即使是在厕上、马上、枕上,也可以读书、打腹稿、写文章。康家将厕所布置成书房的场景,马桶前设有书案,以此督促子孙抓紧时间求读、上进。康家长辈倡导的行善、读书等优良家风对康家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明代以来,康家人才辈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有100多人,从政、从文、从商有所成就的后人,遍布社会各界。</p> <p class="ql-block">藏宝洞是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早期的一个保存金银珠宝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频起,在原有“藏宝窑”的基础上,相继在地下和窑壁挖掘了甬道、天井和藏宝洞,可直通后方邙岭山。该藏宝窑与藏宝洞是经康百万精心设计的隐蔽工程之一。窑体方向给人以错觉,藏宝位置使人意想不到,是最近几年才被发现的。设计巧妙、诡密,和平年代可藏宝,战争年代可躲藏或逃跑,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战争年代居民的处境与中原建筑的特色。这不就是河北保定地区“地道战”的原型吗?</p> <p class="ql-block">康百万庄园三件宝贝之三——两颗种植于清乾隆初年的葡萄树一龙一凤,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新疆优良品种,寓意龙凤呈祥、成双成对。果实硕大、体长无核、味道甘美,虽经百年沧桑,依然枝叶繁茂,每至夏秋,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生机盎然。更为神奇的是,一颗葡萄树居然跨院穿墙而过、虬根错结、蜿蜒生长,覆盖了两个院落,让人感叹植物的生命力如此强大~还有一棵190余年树龄的枣树,是民间吉祥树之一,和葡萄树、石榴树都有“早日成才”“早生贵子”“多子多孙多福”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迎接光绪、慈禧回銮:晚清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离北京前往西安,次年返京路过巩县,当时康家掌柜康鸿猷参与迎驾并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两白银,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并赐其"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正式成了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此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图4那幅画中间的就是慈禧太后,还有太监李莲英。</p> <p class="ql-block">南大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河洛康家发展鼎盛时期的象征,也是康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品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span>。是一座展示康家重视文化教育、追求艺术品味、传承儒家思想、崇尚河洛文化、在处理农、官、商公共关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和处事风格的重要场所。内部砖雕、木雕、石雕异常精美,"丁字窑"“方五丈"等特色建筑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佳品。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二野女大总部所在地,在刘伯承、邓小平等二野首长的关怀下,培养了近万名各类人才,特别是妇女干部,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徜徉于康百万庄园,仿佛行走在清代民居民俗的画卷中:这里有被誉为中华名匾的留余匾,有耗工1700个工时的金丝楠木雕花顶子床,更有见证康家辉煌历史的300多年的葡萄树……康百万家族兴盛十二代400多年,创造了中国财富的神话,堪称一代儒商的典范、豫商的楷模。究其原因:1、崇尚儒家中庸文化,讲忠孝节义,低调内敛,处处恪守“留余忌尽”。2、勤俭为本、耕读传家。“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家重视教育是豫商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3、乐善好施、欲取先予。做慈善公益之举、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烧毁契约、仗义疏财,深得民心。4、诚信义利、以义制利、义以为上。5、审时度势、敢为人先。康百万庄园地处河洛交汇之处,敢于突破地域限制,搞跨省运输贸易,为家族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其实这些经商的道理在今天社会里依然通用,但知道和做到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小节:巩义石窟寺真是一个低调的宝藏石窟呀!1、这种大规模完整的礼佛图浮雕非常罕见;2、把伎乐飞天变成伎乐人安排在壁角,表现供佛娱乐的交响乐队,充满生活气息,在其他石窟也很少见。3、由于规模小地方偏地势低,之前被黄泥掩埋大半,因此,保存完整度比龙门石窟好很多,观感非常好,尤其是莲花藻井的六身飞天(看到巩义石窟,就能想象未被破坏的龙门石窟之前是有多么的美呀);4、景点小而精,游人非常少,没有特窟之说,能开放的都免费开放,可以零距离静静品味飞天之美 ,在她们面前我久久驻足,细看她们姿容华美、气息凝重,圆润细腻,虽色彩斑驳,但历经1500多年岁月的侵蚀,依然绽放着动人的微笑!5、是关于康百万庄园的,4月刚去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同为北方庄园文化,也辉煌了300年,曾是南开大学的分校,同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但景区维护、讲解、宣传方面都没有康百万庄园到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建筑布局、三雕艺术等方面,并没有将王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所以“寓教”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这对于景点开发和后续发展很重要~河北文旅要加油呦☺️</p> <p class="ql-block">今天由于我的疏忽还搞了一个乌龙,我订的龙门石窟是夜场,16:00到达龙门石窟白园景区,怎么刷码也过不去,仔细一看原来订的是明天的,老公非但没有埋怨我,还说咱们“灵活得很”,那就今天先住白马寺附近,明天一早去完白马寺然后再回龙门石窟,于是晚上我们就吃了水水的“洛阳水席”~吐槽一下白马寺镇的交通状况吧,早早就有交警把守各个路口交通管制(私家车只能较远停车根本到不了景区停车场),堵的乱七八糟,我们订的民宿在镇子里面,报了酒店名字才放行,看攻略说这是为了让停在私人停车场和乘坐摆渡车~</p> <p class="ql-block">D3:2025年5月3日,第四站 白马寺。从我们住的地方步行10分钟就到,8:00赶开园第一批进入人还不算多。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家官方寺院,因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0多年的历史(比唐僧取经早了560年)也被称为中国</span>第一古刹,在这里,中国拥有了第一份梵文佛经《贝叶经》,中国第一份汉字佛经《四十二章经》也在此译出,中国第一个汉族男众僧人在此出家,有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数不清的“第一”头衔,让其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span>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占地面积约200亩,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23尊元代和1尊明代“夹纻干漆”造像,弥足珍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建立的缘由是东汉汉明帝梦见一个自西方而来的金人,闪烁奇光,大臣告知西方有神“佛”,遂派使者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路途。到大月氏遇到了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经返回洛阳。汉明帝非常高兴,将他们安置在鸿胪寺(当时的寺是指各类官署,如大理寺负责司法审判,鸿胪寺负责外交礼仪,光禄寺负责宫廷宴会和祭品),后建立白马寺,从此中国“僧院”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故取名“白马寺”,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正面镶嵌赵朴初题写的“白马寺”匾。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头戴辔络身置鞍鞯,但这两匹马可不是当年东汉驮经的白马,而是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迁置于山门前,别说还是挺应景的~</p> <p class="ql-block">马寺钟声释源鼓音,白马寺钟、鼓楼均为90年代初新修的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据说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白马钟声、洛阳西应”;“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鸣,振聋发聩,仿佛阵前敲响的战鼓,催人奋进。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它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像,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白马寺的韦陀降魔杵是扛在肩上的比较少见,大多是杵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第二重大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们早晚诵课的地方。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于须弥座,像高2.4米。释迦佛左侧站像为大弟子摩诃迦叶,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释迦佛右侧站像为阿难,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迦叶左侧坐像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坐像为普贤菩萨。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大佛面容丰满,庄严凝重,双目下垂,慈祥肃穆。二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姿态端严。最靠边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体态婀娜。大佛殿内面北而坐的为观世音菩萨,也叫倒坐观音,“问观音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转身即是正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里到处都是虔诚的善男信女,大家都在忙着上香许愿,大殿门口也都拦着,只能在外面偷偷拍照(有的图片是在网上找的)为图3专心致志在擦拭窗格栅的保洁大姐点赞👍</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宋代以后才叫大雄宝殿)为元代重建,有白马寺的镇寺之宝。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后来在释源陈展馆看到高清的二天将,惊呼“古代匠人的审美如此了得”。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这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共23尊造像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加上前面天王殿明代的弥勒佛像一共24尊“夹纻干漆”造像都是1973年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从故宫借调未归还的(全国仅有25尊故宫仅存1尊,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且这个工艺是非遗已接近失传)“夹纻干漆”造像时,先用一块泥塑完整的佛像泥胎,再在泥胎外面缠裹纻丝麻,在它上面刷一层大漆(直接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等到快干的时候再缠纻丝麻外面再刷大漆,这样反复操作10-15次后,等它彻底干透后也就是现在一元硬币的厚度,再等到里面泥胎彻底干了之后,从下面把泥胎一点一点全部掏空,脱空而成像,里面是中空状,还要进行打磨描金画彩上颜色。这样制作出来的佛像不仅坚固,而且轻盈,方便法事活动时请佛像出大殿。</p> <p class="ql-block">伽蓝菩萨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造像。左手执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须弥座上,威武无比,护持道场。</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是寺内最晚建成的佛殿。殿内须弥座上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为汉代遗存,它见证了白马寺坎坷的历史,图4清凉台墙体下面有一些非常大的砖,是东汉时期留下的,还有火烧的痕迹,中间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最上面的窗户两侧是民国时期重修的。清凉台是汉明帝幼年避暑读书的地方,当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就是在这里居住并译经,译出了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佛法得以盛传。后清凉台作为藏经之地,历代皆有国内外高僧来白马寺译经,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上面的毗卢阁系明代重建,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也是制高点。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组合为“华严三圣”,皆为清代的泥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在白马寺清凉台译出的。图7是腾兰墓,他们两位高僧为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释源陈展馆,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古刹,寺院建设代有兴作,规制布局演进之迹历历可考,古迹文物斑斑可证,成为见证中国寺院建筑文化发展嬗变的典范。“永平求法”“白马驮经”“释源祖庭”“宗派之首”</p> <p class="ql-block">止语茶舍,网红打卡点,排队的年轻人真多呀~</p> <p class="ql-block">万国佛殿苑,图1、2、3是泰国佛殿苑,有曼谷的镇国之宝,金山寺供奉了100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图4、5是缅甸佛殿苑,图6-9是印度佛殿苑。是泰国、缅甸、印度政府出资在白马寺建造的佛殿,里面摆放的都是国王赠送的珍贵礼物,珍宝无数,价值连城,且具有本国特有的建筑特色,或泰风昭然浓缩曼谷大皇宫和金山寺、或复刻仰光大金塔和曼德勒皇宫、或采用覆钵式穹顶环绕回廊,使白马寺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世界各国佛教留学生经常来白马寺交流学习。<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坐北面南,占地40余亩,成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场,现有30多位尼众在此修学佛法。</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供奉有释迦牟尼的舍利,为中国第一座佛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据说这里曾有方小土丘,铲平了还会长且上面有光亮,摄摩腾说此处有佛舍利。于是皇帝下诏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佛塔,木佛塔九层高500尺110米,齐云之高故称为齐云塔,后毁于雷火。现存齐云塔为13层砖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35米</span>,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齐云塔另有一奇,因塔面上凸凹不平,站在塔南面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从塔身处发出青蛙呱呱叫声 。</p> <p class="ql-block">一王一奇梦,两马两高僧,千百年间佛教因白马寺而起而兴~</p> <p class="ql-block">洛阳的牡丹没看到可是看到了白马寺的芍药,昨天偶然听到侃侃的一首新歌《勒马听风处》,声音细沙安定,旋律尤其第一句有点豫剧“刘大哥讲话”的味道,再仔细一听,邙山、瀍河啥的,不就是我在的洛阳吗?最后一句果然是等待“洛阳花开的音信”,我这现成不用等😆立刻马上换成美篇的背景音乐,多应景呀~</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 洛阳关林,见到的关帝庙多,能称之为林的并不多见,据说洛阳关林埋葬着关羽的首级(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孙权怕得罪刘备想嫁祸于曹操,就把关羽的头颅送到了洛阳,曹操出于对关羽敬重且又不想得罪刘备在这里厚葬了关羽)。这里是中国唯一一座林庙冢三祀合一的地方,曾有两帝一后为这里亲笔题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冲这几点老公说今天赠送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称为“林”的只有两处,一处是文圣曲阜孔林一处是武圣洛阳关林。按照古人的规矩皇帝叫陵、王侯将相叫墓、放衣冠的叫冢、百姓的叫坟、圣人墓叫林。这里汉称关侯墓、宋称关王冢、明称关帝陵、清康熙五年改称关林。世间流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指的是关羽的首级在洛阳关林,身子在荆州当阳,老家在山西运城解州,让关羽被封“汉寿亭侯”是在河南许昌。关羽也是中国仅有的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帝王都推崇的人物,“乃圣”“乃神”“忠义”“仁勇”,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这世间所有美好的词都放到关二爷身上都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仪门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表示对关羽的敬重,原来是明代关帝庙的大门,清代改称仪门。门额的“威扬六合”匾是慈禧太后的御笔,图2是岳飞绘制的关帝圣君像,据说最像关二爷,确定了关二爷标准的脸型和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须,后来人就是根据这个创作关二爷的形象的。图3、4是关羽亲手所绘的“关帝诗竹图”——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文武双全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通往拜殿的石狮御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石狮御道是皇帝或者朝廷官员祭拜时的专用步行之道,百狮百态、惟妙惟肖、威风凛凛,上面雕刻着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两侧的盘龙石柱,确实气势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拜殿现存建筑为明代,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最高等级的庑殿顶琉璃瓦覆盖,是祭拜关二爷时摆放贡品、宣读祭文的地方。柱子上刻满了对联,顶部挂了众多各朝各代名人的匾额,其中一块“声灵于铄”是乾隆帝1750年所题的御匾。</p> <p class="ql-block">穿过拜殿就是启圣殿,供奉的是关羽贴金身圣像,眼神透着锋芒,威武霸气。图2是一幅木刻浮雕的关二爷和关平周仓,图3相传是关二爷用的青龙偃月刀,3.5米长重达82斤🤣图4、图6是平安殿两侧的壁画:“关圣帝出巡降福图”、“武圣人降魔回宫图”,体现了关帝有求必应和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图1、图5、图8关二爷头戴天子十二冕旒冠,身上穿着天子十二章纹龙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封为关帝后的形象</span>。图7、图9画的是关二爷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在战场厮杀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内塑有关羽财神像,两边各立一童子,手持算盘的是招财童子,手持公平秤的是利市童子;关羽左侧站着手捧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图2财神殿门口悬挂的“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皇帝的御笔。图5壁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和极富人情味的神灵,表达了做忠义之人、取仁义之财的传统观念。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清代有个商人在财神殿许愿希望生意兴隆,若应验必重塑金身,后来果然愿望实现为关羽塑了金身,怪不得财神殿里金碧辉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