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草自青的美篇

春来草自青

<p class="ql-block">对照刘云芳《风中的修辞》谈当今散文创作的短板</p><p class="ql-block">张景义</p><p class="ql-block">散文天地里,刘云芳《风中的修辞》如同一股清风,吹拂花果飘香。这部散文集以其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哲理的深思,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映照自身创作短板的明镜。对照之下,我们能查找到自身在散文创作上存在的诸多不足。而正视这些短板,正是提升写作水平的起点。</p><p class="ql-block">短板之一,写作初心的功利化</p><p class="ql-block">刘云芳在《风中的修辞》中写道:“写作是风的低语,不必刻意修饰,只需让真心流动”,这正是我们最需要找回的初心。我们为什么写散文?是情之所系、不得不发,还是为赋散文强作愁?是激浊扬清、传递温度,还是沽名钓誉、赚取铜臭?</p><p class="ql-block">部分作者将散文写作视为“获奖”“发表”的工具,刻意迎合所谓的“主流风格”或“评委喜好”,导致作品失去了个人特色与真诚。我们写散文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这样写能不能发表”,而是“我真正想表达什么”;我们模仿获奖作品的套路,却应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追求“高大上”的主题,却应注重身边那些真正触动心灵的小事。功利化的初心让作品沦为“应试作文”,失去了散文最珍贵的“真”与“诚”。</p><p class="ql-block">短板之二,生活挖掘的浮浅化</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最打动读者的,是其内容对生活肌理的深度渗透与情感的真挚流露。刘云芳笔下的石头、杏树、旧物、亲情,都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生命体验与时代记忆的鲜活存在。在《石头的修行》中,她写石头“在天地间经历风雨洗礼,沉默中藏着岁月的絮语”,这种描写绝非简单的景物罗列,而是将自然物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让每一块石头都成为时光的见证者。在《陪父亲康复》里,她没有刻意煽情,只是记录父亲康复过程中的细节:“父亲试着抬胳膊时颤抖的指尖,清晨喝药时皱起的眉头,康复训练后额头的薄汗”,这些具象的描写让亲情在细节中自然流淌,无需华丽辞藻便能直抵人心。《矿工的妻子》里, “这里被人们私自开采,处处都是矿洞,从悬崖上往下看,红色的残渣一直向下,像一道血色的瀑布”的描写,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描摹,而且是表姐心灵上永远抹不掉的恐怖印记,深刻反映了非法采矿给矿工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p><p class="ql-block">反观我们的散文创作,生活挖掘浮浅化。许多作者习惯于对生活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记录,缺乏对日常细节的耐心观察与深度开掘。我们写自然,往往停留在“花开了”“叶落了”的表层描述,却未能像刘云芳那样,从杏树的花开花落中读出生命的轮回,从石头的沉默中感悟岁月的沧桑。我们写生活,总在追逐“宏大叙事”,却忽略了那些藏在旧物、炊烟、邻里闲谈中的“小确幸”与“大感动”,导致作品充满空洞的抒情,却没有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生活质感。许多作者缺乏长期、系统的生活积累,只是在“需要写作”时才临时“找素材”,走马观花地观察一番便匆匆下笔,导致作品中的生活细节要么失真,要么单薄。我们没有养成“随身携带观察笔记”的习惯,对自然的四季变化、人情的细微冷暖缺乏敏感度,正如刘云芳能从杏树的花开花落中感悟生命,而我们路过千百次树木,却从未留意过一片叶子的脉络,这种积累的缺失让创作成了“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短板之三,情感表达的空泛化</p><p class="ql-block">刘云芳的情感表达从不依赖“伟大”“崇高”“深情”等抽象词汇,而是将情感寄托于具体的人、事、物之中。在《旧物集》里,她写“母亲的缝纫机踏板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的脚印,针脚里藏着全家人的冬暖夏凉”,亲情的厚重通过缝纫机这一旧物自然呈现。而我们的散文中,“母爱伟大”“故乡难忘”等口号式的情感充斥纸面,却鲜有能支撑情感的细节载体。我们总试图用浓烈的抒情打动读者,却忘了真正的情感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具体的生活场景作支撑,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细节的铺垫,感动便成了空中楼阁。这种空泛的情感表达,让作品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短板之四,哲理思考的表层化</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的深刻之处,在于其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自然融入哲理思考,让读者在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启迪。第二辑“时间谷”中,《帮鸟过冬》通过救助小鸟的经历,引申出“生命在脆弱中藏着坚韧,时间在流逝中沉淀意义”的思考;《探险时间谷》以奇幻笔触构建的神秘世界,实则是对“时间本质与生命价值”的追问;《植物演唱会》中,作者通过对植物世界的想象和描绘,折射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这些哲理思考并非生硬的议论,而是与故事、景物、情感有机融合,如“风中的修辞”般自然生长,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对比之下,我们的散文存在哲理思考的表层化。许多作者要么回避思考,将散文写成纯粹的景物描写或生活流水账,作品读完只剩“好看”的印象,却没有任何思想余味;要么刻意拔高,在文章结尾生硬地加入一段“人生感悟”,试图用几句哲理名言提升作品格调,结果却因缺乏情感与叙事的铺垫,显得突兀而空洞。我们写自然,只看到山水的形态之美,却未能像刘云芳那样从自然的循环中思考生命的规律;我们写时代变迁,只记录科技的进步,却未能从寻呼机、旧物件的消失中感悟时光的重量,这种思考的缺失让作品失去了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短板之五,叙事能力的薄弱化</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在写作手法上的成熟,为我们提供了散文创作的范本。在叙事方面,刘云芳擅长用“小切口”讲“大故事”,以《帮鸟过冬》为例,她从救助一只受伤小鸟这一具体事件切入,通过喂食、取暖、康复等细节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让叙事在细微处见力量。在语言表达上,她的文字质朴却富有张力,既有“石头在风雨中修行”的诗意隐喻,也有“父亲康复时颤抖的指尖”的精准白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从不显刻意。</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的散文在手法上叙事能力的薄弱化。许多作者缺乏基本的叙事逻辑,要么东拉西扯、想到哪写到哪,让读者摸不清文章主线;要么平铺直叙、毫无起伏,把散文写成了“流水账”。我们不擅长设置叙事的“钩子”,不会用细节推动情感发展,更不懂得如何在叙事中留白,让读者产生想象空间。比如写一次旅行,我们只会按时间顺序记录“早上出发、中午吃饭、下午看风景”,却不会像刘云芳那样,从旅途中的一片落叶、一句闲谈切入,让叙事在具体场景中自然延伸,这种叙事的单薄让作品失去了可读性。</p><p class="ql-block">短板之六,语言表达的同质化</p><p class="ql-block">当下散文创作中,语言的“套路化”现象严重:写春天必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写故乡必提“袅袅炊烟”“潺潺流水”,写母爱必说“无微不至”“默默付出”。这些词汇本身并无不妥,但当它们被反复滥用,便失去了表达的新鲜感与独特性。刘云芳的语言却始终保持着“陌生化”的活力,她写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掀动衣角时留下细碎的吻”,写旧物“在时光里发酵,成了带着温度的记忆”,“父亲用力拽了一下门,让它们像一张嘴巴般紧紧闭住”,将门关合的动作比作嘴巴紧闭,赋予了门以人的形象,使门的关闭动作变得具体可感,让文字有了立体感。这些新鲜的表达源于她对生活的独特感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我们的语言却往往困在“陈词滥调”的牢笼中,缺乏个性化的表达。此外,部分作者盲目追求“华丽辞藻”,堆砌形容词与排比句,结果却让语言显得臃肿空洞,失去了散文应有的质朴与真诚。</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刘云芳的《风中的修辞》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散文创作中态度功利、内容浮浅、思想薄弱、手法单一的短板。但这些不足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能像刘云芳那样,坚守创作初心、沉下心来观察生活、真诚表达情感、打磨叙事技巧,便能在散文写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让我们以《风中的修辞》为榜样,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在反思中明确方向,让我们的散文创作真正扎根生活的土壤,吹拂属于自己的芬芳春风。</p> <p class="ql-block">当今散文创作的短板</p> <p class="ql-block">  在散文创作这块天地里,刘云芳的《风中的修辞》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带着花果的香气吹过来。这部散文集里满是对自然的敬重、对生活的热情、对家人的牵挂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正好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照着它,咱们能发现不少创作上的短板。而敢于面对这些不足,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短板:写作初心太功利</p><p class="ql-block">刘云芳在书里写过:“写作是风的低语,不必刻意修饰,只需让真心流动。”这正是我们最该找回来的写作初心。咱们写散文到底是为了啥?是心里有感情不吐不快,还是没啥感觉硬要凑篇文章?是想通过文字分清是非、传递温暖,还是为了获奖、发表出名捞好处?</p><p class="ql-block">有些作者把写散文当成获奖、发表的工具,特意去迎合所谓的“主流风格”或者评委的喜好,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没了自己的特色,也没了真诚。咱们写散文时,先想到的不该是“这么写能不能发表”,而该是“我真正想表达啥”;不能总模仿获奖作品的套路,却懒得去挖掘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也别总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主题,反而忽略了身边那些能打动心灵的小事。带着功利心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就跟应付考试的作文似的,丢了散文最宝贵的“真实”和“诚恳”。</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短板:对生活挖得太浅</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最能打动读者的,就是它深入生活细节,情感也来得实在。刘云芳写的石头、杏树、旧东西、亲情,都不是孤零零的符号,而是带着生命体验和时代记忆的鲜活存在。在《石头的修行》里,她写石头“在天地间经历风雨洗礼,沉默中藏着岁月的絮语”,这可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物,而是把自然事物和人生感悟融到了一起,让每块石头都成了时光的见证者。在《陪父亲康复》里,她没故意煽情,就记了父亲康复时的细节:“父亲试着抬胳膊时颤抖的指尖,清晨喝药时皱起的眉头,康复训练后额头的薄汗”,这些具体的描写让亲情在细节里自然流露,不用华丽的词藻也能说到人心里去。《矿工的妻子》里那句“这里被人们私自开采,处处都是矿洞,从悬崖上往下看,红色的残渣一直向下,像一道血色的瀑布”,不光是写眼前的场景,更藏着表姐心里永远忘不了的恐惧,深刻反映了非法采矿给矿工家庭带来的大灾难。</p><p class="ql-block">再看看咱们写的散文,对生活的挖掘太浅了。很多作者习惯了“走马观花”似的记录生活,没耐心去仔细观察日常细节,也没深入去琢磨。写自然,常常就停在“花开了”“叶落了”这种表面描述,没法像刘云芳那样,从杏树开花落叶里看出生命的轮回,从石头的沉默里体会岁月的沧桑。写生活,总盯着那些“宏大的故事”,却忽略了旧物件、炊烟、邻居聊天里藏着的小幸福和大感动,结果文章里全是空泛的抒情,没有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生活质感。不少作者平时不积累生活素材,就等“要写作了”才临时去找,随便看两眼就急着下笔,写出来的生活细节要么不真实,要么很单薄。咱们也没养成随身带个小本子记观察的习惯,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人情冷暖的细微之处都不太敏感。就像刘云芳能从杏树开花落叶里感悟生命,可咱们路过树千百回,都没留意过一片叶子的纹路,没素材积累,写作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第三个短板:情感表达太空泛</p><p class="ql-block">刘云芳表达情感从|不靠“伟大”“崇高”“深情”这些抽象的词,而是把感情寄托在具体的人、事、物上。在《旧物集》里,她写“母亲的缝纫机踏板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的脚印,针脚里藏着全家人的冬暖夏凉”,亲情的厚重通过缝纫机这件旧物就自然表现出来了。可咱们写的散文里,满是“母爱伟大”“故乡难忘”这种口号式的情感,却很少有能支撑这些情感的具体细节。真正的情感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做支撑,感情就成了没源头的水;没有细节铺垫,感动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空泛的表达,让文章失去了打动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四个短板:哲理思考太表面</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的深刻,在于把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融到日常生活描写里,让读者在感受情感的同时得到理性的启发。书里第二辑“时间谷”中,《帮鸟过冬》通过救助小鸟的经历,引出“生命在脆弱中藏着坚韧,时间在流逝中沉淀意义”的思考;《探险时间谷》用奇幻的写法构建了一个神秘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时间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植物演唱会》里,作者通过想象和描写植物世界,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些思考和故事、景物、情感结合得很自然,就像“风中的修辞”一样自然生长,让读者不知不觉就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对比之下,咱们的散文在哲理思考上就太表面了。很多作者要么回避思考,把散文写成单纯的景物描写或生活流水账,读者看完只觉得“好看”,却没什么思想回味;要么故意拔高主题,在文章结尾硬加一段“人生感悟”,想用几句哲理名言提升文章格调,可因为没有情感和故事的铺垫,显得特别生硬空洞。咱们写自然,只看到山水的样子美,却没法像刘云芳那样从自然的循环里思考生命的规律;写时代变化,只记下科技进步,却没法从寻呼机、旧物件的消失里体会时光的重量。缺乏思考,文章就没了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第五个短板:叙事能力太弱</p><p class="ql-block">《风中的修辞》在写作手法上很成熟,给咱们写散文做了个好榜样。在叙事方面,刘云芳擅长用“小切口”讲“大故事”,比如《帮鸟过冬》,她从救助一只受伤的小鸟这件具体的事写起,通过喂食、取暖、康复这些细节描写,一步步展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让叙事在细微处显力量。在语言表达上,她的文字朴实又有张力,既有“石头在风雨中修行”这样充满诗意的比喻,也有“父亲康复时颤抖的指尖”这样精准的白描,比喻、象征这些修辞手法用得很自然,一点不刻意。</p><p class="ql-block">可咱们写散文,叙事能力就差多了。很多作者连基本的叙事逻辑都没有,要么东拉西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让读者搞不清文章的主线;要么平铺直叙、没一点起伏,把散文写成了“流水账”。咱们不擅长设置叙事的“钩子”,不会用细节推动情感发展,更不知道怎么在叙事里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比如写一次旅行,咱们只会按时间顺序记“早上出发、中午吃饭、下午看风景”,却不会像刘云芳那样,从旅途中的一片落叶、一句闲聊写起,让故事在具体场景里自然展开。叙事太单薄,文章就没了可读性。</p><p class="ql-block">第六个短板:语言表达太雷同</p><p class="ql-block">现在写散文,语言“套路化”的问题很严重:写春天必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写故乡必提“袅袅炊烟”“潺潺流水”,写母爱必说“无微不至”“默默付出”。这些词本身没问题,但被反复滥用,就失去了表达的新鲜感和独特性。刘云芳的语言却一直有“陌生化”的活力,她写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掀动衣角时留下细碎的吻”,写旧物“在时光里发酵,成了带着温度的记忆”,写“父亲用力拽了一下门,让它们像一张嘴巴般紧紧闭住”,把关门的动作比作嘴巴闭紧,让门有了人的样子,关门的动作变得具体可感,文字也有了立体感。这些新鲜的表达来自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她会用比喻、拟人、夸张这些修辞手法。可咱们的语言常常被困在“陈词滥调”里,缺乏个性化表达。另外,有些作者盲目追求“华丽辞藻”,堆砌形容词和排比句,结果让语言显得臃肿空洞,丢了散文该有的朴实和真诚。</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刘云芳的《风中的修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写散文时态度功利、内容肤浅、思想单薄、手法单一的问题。但这些不足并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只要咱们能像刘云芳那样,守住写作的初心,静下心观察生活,真诚表达情感,打磨叙事技巧,就能在散文写作的路上不断进步。让咱们以《风中的修辞》为榜样,在交流中碰撞想法,在反思中找到方向,让咱们的散文真正扎根生活,吹出属于自己的芬芳春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