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七月的风掠过松花江畔,我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幸运与满心期待,踏上了长春这片教育沃土,参加江西省第十届名校长培养对象计划培训。十天的培训如同一扇窗,让我在理念的碰撞中见天地,在思想的深耕中见自己,更在前辈的智慧中触摸到教育管理的本质——所谓成长,是在认清自我中定位,在找准方向中前行。</p><p class="ql-block">一、认清自己:教育者的"元认知"修行</p><p class="ql-block"> 树勋小学刘铁岩校长一句"认清自己,找准自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漾开层层涟漪。人最难的莫过于清醒地认知自我:我们总在他人的期待中模糊轮廓,在世俗的标准里迷失坐标,却鲜少静下来叩问内心——我的优势在哪?短板为何?能为教育真正带来什么?这种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元认知"修行。就像园丁修剪果树,先要摸清枝干的走向,才能让每一刀都助力生长;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正是为了让每一份努力都精准落在价值坐标上,既不困于"妄自菲薄"的怯懦,也不陷在"高估自我"的虚妄里。</p><p class="ql-block"> 刘校长那个"弯绳拉直"的比喻,更藏着管理的深层逻辑:一根弯曲的绳子,任你耗尽蛮力去推,只会愈发纠缠;可若握住一端轻轻一牵,便瞬间挺直如尺。这背后,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密码——方法的重量永远胜过用力的程度。管理不是"推",而是"引":当校长试图用行政命令"推"着教师前行时,得到的或许是被动的顺从;可若能以理念为绳、以方向为引,教师便会主动向着光奔跑。更重要的是,那"握住一端"的手,必须是校长自己的手。率先垂范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你要求教师早到岗时,自己已站在操场迎接晨曦;当你倡导阅读时,案头的书籍永远翻至最新的页码——教育的引领,从来都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声力量。</p><p class="ql-block">二、找准定位:在教育生态中做"有价值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王姣姣博士的"给校长画像"理论,让自我认知有了更清晰的落脚点。如果说"认清自己"是丈量内在的尺度,那么"找准定位"便是在教育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样是白菜,在小馆子里是寻常菜价,在烤肉盘里却能与肉同值。这并非否定白菜的本质,而是告诉我们:价值从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它嵌入的系统与承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校长的定位亦是如此。我们或许无法选择学校的基础、生源的起点,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教育生态构建者":是做守成的"维持者",还是创新的"开拓者"?是做行政的"执行者",还是教师的"同行者"?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教师成长的摆渡人",便会在课堂里倾听,在困惑中赋能;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学校文化的塑造者",便会在细节中雕琢,在传承中创新。定位的本质,是回答"我要带着这所学校去往何方"——方向对了,每一步都是积累;方向偏了,越用力越遥远。</p><p class="ql-block">三、超越自己:在教育情怀中书写成长诗</p><p class="ql-block"> 吉林几位名校长的办学故事,更让我读懂了"超越自己"四个字的千钧重量。成艳春校长的以爱育爱的理念让人看着就觉得温暖。她经年累月为渐冻儿带去爱的滋养和光明天空,触动为师为校长最柔软的心灵。张洁校长从班主任到掌舵一方校园,一路带着"不服输"的韧劲,成就了名校长的光辉。那些"摔跤了爬起来再战斗"的瞬间,不是莽撞的冲锋,而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超越自己,从来不是和他人较劲,而是和昨天的自己对话。</p><p class="ql-block"> 陈福校长的轨迹更像一部教育者的"跨界成长记":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教育集团,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诚。他说"每一次转身都是重新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教育情怀的扩容——当你把对一个班级的爱,延展到对一群学校的责任;把对一堂课的专注,升华为对区域教育生态的思考,便是在超越中抵达了更辽阔的教育天地。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者的成长,是让自己的光,照亮更多人的路。</p><p class="ql-block"> 十天的长春之行,终将化作行囊里的养分。认清自己,是为了在教育的坐标系里找到原点;找准定位,是为了让每一步前行都有明确的方向;而超越自己,则是让教育生命在坚守与突破中绽放光芒。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修炼"认清"与"超越"的平衡,但只要心中有教育的星辰,脚下便永远有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