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越湘赣闽之三湖南博物院 惟楚风流(下)

自然而然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儒将情怀</p><p class="ql-block">曾国藩 左宗棠 彭玉麟 胡林翼 </p><p class="ql-block">郭嵩焘</p> <p class="ql-block">刚正翔实</p><p class="ql-block">款识:迁史书详实作翔实,雪琹仁弟以刚直名于时,而治事殊极精详。书此诒之,国藩识。</p><p class="ql-block">钤印:曾国藩印(白文)、涤生(朱文)</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六则箴言详解</p><p class="ql-block">‌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p><p class="ql-block">强调对长期利益诱惑的警惕性,避免卷入激烈竞争的环境。长期获利往往伴随隐性风险,而众人争夺的领域易引发资源耗竭或冲突。‌‌‌‌</p><p class="ql-block">‌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p><p class="ql-block">主张全面评价他人,不因微小缺点否定整体优点,也不因小矛盾忽视重大恩惠。体现宽容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p><p class="ql-block">揭示批评他人常是掩饰自身缺陷的心理机制,自我夸耀则反映对他人优势的嫉妒。强调自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p><p class="ql-block">利益分配应注重共享以维持合作,但重大决策需控制参与范围以保证效率。体现团队管理的平衡智慧。‌‌</p><p class="ql-block">‌天下之庸人败于惰,古今才人败于傲‌。</p><p class="ql-block">指出普通人多因懈怠失败,而天赋者常因傲慢受挫。双重警示勤奋与谦逊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办大事以识为主,才为辅;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p><p class="ql-block">强调远见卓识比单纯才能更重要,同时承认客观条件对成败的影响。体现务实与敬畏并重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67]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 <p class="ql-block">摩天黄鹄有奇翼</p><p class="ql-block">拔地苍松多远声‌</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学者姚文田创作的一副楹联,通过黄鹄与苍松的意象,表达对高远志向与坚韧精神的赞颂。</p><p class="ql-block">意象解析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黄鹄摩天‌与‌苍松拔地‌构成垂直空间的美学意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黄鹄奇翼‌:</p><p class="ql-block">象征超越世俗、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典出《庄子·逍遥游》的鲲鹏意象,融合了李白、苏轼等文人对高洁品格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奇翼"暗喻突破常规的能力,呼应儒家"养浩然之气"的修为追求。‌‌</p><p class="ql-block">‌苍松劲枝‌:</p><p class="ql-block">代表扎根现实的坚韧力量,体现《周易》"厚德载物"的哲学,郭熙《林泉高致》、郑板桥题画诗均以松喻志。‌‌‌‌</p><p class="ql-block">"远声"既指松涛回荡的自然声响,亦隐喻精神影响力的深远。‌‌</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与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对仗与修辞‌:</p><p class="ql-block">工整的时空对照("摩天-拔地""奇翼-劲枝"),形成视觉与哲理的张力。‌‌</p><p class="ql-block">夸张手法强化意象,如"摩天"凸显冲破桎梏的魄力,"拔地"展现根基稳固的定力。‌‌</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姚文田为嘉庆四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此联蕴含明清文人重构精神图腾的时代特质,与顾炎武、王夫之的经世思想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家华世奎曾书写此联,其拒绝伪满洲国官职的气节与联中精神形成互文。‌‌</p> <p class="ql-block">沧海六鳌瞻气象</p><p class="ql-block">青天一鹤见精神</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副传统对联,常用于赞美德高望重、才华出众的长者。</p><p class="ql-block">“沧海六鳌瞻气象”中,“沧海”喻指广阔的世界或人生舞台,“六鳌”指神话中支撑大海的巨鳌(象征稳固与力量)。此句通过“六鳌”暗喻世间众多人才或事物,而“瞻气象”则强调观察、把握大局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青天一鹤见精神”中,“青天”代表高远的境界,“一鹤”象征卓越的个体。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长寿、高洁的意象,此处特指具备非凡精神气质和独立人格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整副对联通过“六鳌”与“一鹤”的对比,强调在纷繁世界中,只有极少数人能脱颖而出,既要有如鳌般观察世界的格局,又需具备鹤般超然的精神境界。这种“少数中的卓越”理念,常用于赞颂德才兼备的长者或文化大家。 ‌</p> <p class="ql-block">八月槎横天上水</p><p class="ql-block">连畦菜长故园春‌</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的兰州槎亭对联中的一句,创作于其驻节西北期间(约1872-1875年)。该联通过自然意象寄托思乡之情与家国情怀,展现了西北边塞的苍凉与对故土的眷恋。 </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为解决军费问题裁撤部分军队并实施屯垦政策,部分湘军将士就地安置于疏勒八屯、米泉等地。他本人虽未能归乡,但将乡愁融入诗画与楹联创作中,此联即为其代表作之一。 ‌</p><p class="ql-block">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此联被清人吴恭亨评价为“英气逼人”,体现了晚清楹联“铙歌鼓吹之豪采”的风格。上联以“槎”(水中浮木)喻征途遥远,下联用“连畦菜”呼应“故园春”,虚实结合强化了思乡与家国情怀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280]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来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参赞戎机,抵抗太平军。后由曾国藩保举,特旨为四品京堂,率兵号“楚军”,与太平军作战,为扭转战局之关键人物,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光绪七年(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后病殁福州。</p><p class="ql-block">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者、传承者。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乡试朱墨卷</p><p class="ql-block">左宗棠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乡试的朱墨卷册,这也是湖南博物院珍藏的左宗棠乡试朱墨卷册首度对外展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二年,礼科掌印给事中徐法绩主持的湖南乡试,乃是道光帝五十大寿专门加设的“恩科”。左宗棠以例监生的身份参加了这一次乡试,但其答卷在第一轮就被同考官淘汰。由于“恩科”的原因,道光帝特地下令没有被选中的遗卷,必须由主考官再审阅一遍,以免遗漏人才。</p><p class="ql-block">主考官徐法绩单独承担了审阅包括遗卷在内的所有试卷,当他看到左宗棠的卷子,给予极高评价,第一次阅看时就批了“雄深雅健”四字,第二次阅看又批了“雄深肃括 ”四字。徐法绩慧眼识珠,特将左宗棠名列“搜遗”之首,录取为湖南第十八名举人,左宗棠由此获得举人身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一科的“解元”是左宗棠大哥左宗植,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的朱墨卷册包括有“左宗棠自述”“家族成员名录”等,详细提供了左宗棠及其家族史料和信息。本展策展人邓昭辉介绍,左宗棠乡试之时,先写完草稿,再认认真真用墨笔誊写,卷册中可见左宗棠写的欧楷字体,一丝不苟,之后再由誉录官用朱笔誊写全文。此后由对读官进行校对,最后将朱卷送交考官审查考核。此卷册为合装装裱而成,包括草稿、墨卷、朱卷,三者完整合一,极为罕见,也让人们从中窥见了青年左宗棠的理想与情怀,文采与风流。</p><p class="ql-block">邓昭辉介绍,全卷流传有序,在这个卷册中可发现其孙左念康,以及郑沅、陈三立、喻长霖、陈夔龙、汪诒书、曹广桢、秦炳直、夏寿田等人的题跋,对该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因左公在试卷中专门有文谈及用兵,被陈夔龙称为“平戎策”,这一答卷也受到题跋众人的好评。这一卷册保存极为不易,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毁于匪患,幸藏于房屋承尘中躲过一劫。20世纪50年代,左宗棠后人将左宗棠乡试朱墨卷册捐给省博,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怀恨平生,不能瞑目!</p> <p class="ql-block">笔写蕉窗钟王点画 </p><p class="ql-block">词挥雪案班马文章</p><p class="ql-block">这幅对联描述了书法家在窗前模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技法,在书桌前效仿班固和司马迁的文笔风格,赞美艺术与文学的卓越造诣。</p><p class="ql-block">出自清代名臣胡林翼之作,上下联分别通过意象化表达,凸显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上联“笔写蕉窗钟王点画”‌:</p><p class="ql-block">“蕉窗”指书斋竹窗,象征清雅创作环境。</p><p class="ql-block">“钟王”指书法大家钟繇和王羲之,“点画”指书法笔画技法,全句意为书法家在窗前运笔,临摹钟王精髓,追求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下联“词挥雪案班马文章”‌:</p><p class="ql-block">“雪案”借指书桌(源自“孙康映雪”苦读典故),突出勤勉创作。</p><p class="ql-block">“班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文章”代表其雄浑文风,全句意为文人在案头挥毫著文,效仿班马的历史笔法,展现文学造诣。‌‌</p><p class="ql-block">背景与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此联为胡林翼赠予友人“翠亭满兄”的作品,蕴含三重深意:‌‌</p><p class="ql-block">艺术传承‌:以“钟王”“班马”为典范,强调对书法和文学经典的学习继承。‌‌</p><p class="ql-block">‌文人理想‌:通过“蕉窗”“雪案”等意象,体现文人清修苦练、追求雅致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时代价值‌:作为清代楹联代表作,反映晚清士大夫对文化传统的坚守,至今仍是书法鉴赏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胡林翼行书屏</p><p class="ql-block">胡林翼(1812年7月14日-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或詠芝[20][44]。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今属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人,中国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p><p class="ql-block">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林翼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期间参与镇压苗民和李沅发起义。咸丰四年(1854年),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湖南对抗太平军。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克武昌,他又与湘军罗泽南部发起反攻,至翌年收复武昌,被正授为湖北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结好湖广总督官文,支持曾国藩,尽力为其筹划军饷,并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后在鄂东、赣、皖作战。咸丰十年(1860年),陷太湖、潜山,助曾国荃围攻安庆。隔年(1861年),太平军迫近武昌,胡林翼率部返救。同年在武昌病逝。清廷追赠其为总督,赐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胡林翼在湖北七年,与曾国藩指挥清军与太平军死战。因其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较大的功勋,故得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并称为“中兴名臣”,又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有《胡文忠公遗集》行世。今人编有《胡林翼集》。</p> <p class="ql-block">‌弋志书林耘情艺圃 </p><p class="ql-block">延芳芷苑臿羽琼条</p><p class="ql-block">对联以文人雅趣为核心,前句“弋志书林耘情艺圃”强调耕读治学与艺术修养的结合;后句“延芳芷苑臿羽琼条”则隐喻培育高洁品格与才华。</p><p class="ql-block">‌八言联工整对仗,融合典籍典故(如“七略”“九流”)与自然意象(芷草、琼枝)‌,体现中国文人“诗书传家”理念,与溥儒等近代书家的创作主题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彭玉麟(1817年1月30日[70]-1890年4月24日),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p><p class="ql-block">彭玉麟曾于道光末年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庆,改授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三年(1864年),督水师攻克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中法战争时往广东督办军务,率部进驻虎门,上疏力阻和议。晚年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光绪十四年(1888年),扶病再阅长江水师,以衰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州,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p><p class="ql-block">彭玉麟为人清廉刚直,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以“不要命,不要钱,不要官”著名,一生六辞崇职,自称“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他于军事之暇,作画吟诗,尤以画梅闻名。所绘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被曾国藩称为“兵家梅花”。其“诗书皆超俗”,诗文作品由友人俞樾整理,分为《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诗集》。今人辑为《彭玉麟集》。</p> <p class="ql-block">静如秋山藏用元默 </p><p class="ql-block">焕若列宿与时节宣</p><p class="ql-block">出自清代郭嵩焘的楹帖作品。该联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展现了动静结合的哲学意境。</p><p class="ql-block">上联“静如秋山藏用元默”以秋山喻静,强调静的含蓄内敛,如同深秋山林收敛万物、蓄势待发;下联“焕若列宿与时节宣”以星辰喻动,象征动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形成动静对比,暗合中国传统哲学中“静以制动”的辩证思想。 ‌</p><p class="ql-block">此联常被用于书房或庭院楹柱,既可作为书法创作内容,也可作为空间美学元素,通过文字与空间关系的营造,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郭嵩焘(1818年—1891年7月18日),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p> <p class="ql-block">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p> <p class="ql-block">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又有安徽省宿州市西一说)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p><p class="ql-block">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有猷有为经世之略</p><p class="ql-block">时行时止至人无心</p><p class="ql-block">出自清代思想家郭嵩焘的名言,强调经世济民需顺应时势、不争不躁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有猷有为经世之略”指要有经国济世的谋略,但需根据时势调整策略。“时行时止”强调行动要顺应天命与时机,时运有利则积极作为,不利则退隐保全,这种进退需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p><p class="ql-block">“至人无心”指道家所说的“至人”境界,即不为外物所累、超然物外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洞察世事本质后选择顺势而为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两者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知其命,慎其行”的处世哲学,既有积极入世的担当,又有超脱物外的豁达。</p> <p class="ql-block">内典相传唐翰墨</p><p class="ql-block">清言犹见晋风流</p><p class="ql-block">这并非古诗,而是出自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语句,常被用作书法联语或砚铭,主要表达书法传承的脉络。</p><p class="ql-block">“内典相传唐翰墨”‌:指佛教经典在唐代通过书法传播,体现了唐代书法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清言犹见晋风流”‌:通过清雅的言辞仍能感受到魏晋书法的风韵,体现了书法传统的延续性。 ‌</p><p class="ql-block">该句多用于书法作品或文房雅器铭刻,例如端砚铭文常见此联,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李元度(1821年-1887年),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4岁丧父。18岁中秀才。二十三年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十三年升任贵州布政使。九月廿七日(1887年11月12日)病逝任内。</p> <p class="ql-block">才名早著三都赋 </p><p class="ql-block">风骨应披一品衣</p><p class="ql-block">其中“三都赋”借指左思的《三都赋》,“一品衣”可能指代显赫的地位或官服。</p><p class="ql-block">左思的《三都赋》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蜀、吴、魏三国的都城风貌,展现了三国文化的繁荣景象。该作品以精炼的笔触刻画了地域特色与历史变迁,被誉为“字字珠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 ‌‌</p><p class="ql-block">该诗句可能试图表达对才华与名望的赞誉,如“才名早著”对应《三都赋》的成就,“风骨应披一品衣”则暗喻其文学地位与风骨的高尚。</p> <p class="ql-block">郭崑焘(1823—1882),当代文献(包括当代出版的简体字版古籍)亦作“郭昆焘”,清代学者,湖南湘阴人,字仲毅,号意城。郭嵩焘弟。</p><p class="ql-block">道光举人。早年受业于长沙岳麓书院,精儒家性理,好经世之学。咸丰二年(1852年)参佐湖南巡抚张亮基军务。嗣襄办湖南巡抚骆秉章军务,献计越境镇压太平军,并与左宗棠筹设盐、茶厘金两局,筹措军饷,因时协济,以内阁中书用,并加五品衔。后相继为湘抚毛鸿宾、恽世临、刘崐等谋划镇压太平军与贵州苗民义军。同治二年(1863年),受赏花翎。同治七年(1868年),受赏三品顶带。光绪八年(1882年),郭崑焘去世。 光绪十四年(1888年),附祀曾国藩专祠。</p><p class="ql-block">著有《说文经字正谊》、《云卧山庄诗集》等,其孙郭振墉辑有郭崑焘与郭嵩焘合著的《湘军志评议》 。</p> <p class="ql-block">《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此赋是汉大赋的发端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的结构方式,为后世所沿习,并形成赋中的“七体”。</p> <p class="ql-block">枚乘(?—前140年),字叔,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人。中国西汉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p><p class="ql-block">枚乘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景帝时,吴王参与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吴王仍然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兵败身死。枚乘也因两谏吴王而知名。“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他不愿做郡吏,称病离职,复游于梁,为梁王的文学侍从。梁王的客卿皆善辞赋,而枚乘的造诣最高。梁王死后,枚乘回到淮阴故里。武帝即位,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接他入京,因年事已高,死于途中。</p><p class="ql-block">据《汉书·艺文志》,枚乘有赋9篇,今传赋3篇。其中他所作的《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等。《文选》将“七”独立成体,赋史上称作“七体”。</p> <p class="ql-block">入妙文章本平淡</p><p class="ql-block">新晴物色皆欢娱</p><p class="ql-block">出自宋代戴复古的诗句,强调平淡的言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而新晴的景物常能引发愉悦的情感。这一观点与古代文学中追求自然、淡泊的审美理念相契合。 ‌</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常通过朴素的语言和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如苏轼词作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通过暮春景象抒发人生感慨,而“新晴物色皆欢娱”则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p><p class="ql-block">现代人虽无法完全复刻古人“焚香煮茗、听琴赏画”的生活状态,但可通过简化社交、减少物质追求来获得精神上的欢愉。例如在繁忙生活中偶尔远离电子设备,观察自然变化或阅读古籍,也能体会类似心境。 ‌</p> <p class="ql-block">曾国荃(1824年10月12日-1890年11月13日),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军事将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荃取优贡生。后随兄征讨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起,独领“吉字营”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攻陷安庆之战中有大功而被清廷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元年(1862年),在湘军水师配合下,开始围困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至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城,制造天京大抢劫,并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因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旋即奏请开缺回籍。后起复历任山西、湖北、陕西等地巡抚。在山西时,输出家资,竭力缓解“丁戊奇荒”;在湖北时协助镇压捻军。光绪十年(1884年),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爆发后,奏陈军民结合,加强虎门设防,实行海口防御作战。因表现不佳被革职留任。后扩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主张修建铁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加太子太保,翌年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册赠太傅,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p><p class="ql-block">曾国荃在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但他及部下湘军因在平定天国中嗜杀成性、侵吞财宝的行为,招致后世的猛烈抨击。遗著有《曾忠襄公奏议》等,今人辑有《曾国荃全集》。</p> <p class="ql-block">安上宜官禄于公室</p><p class="ql-block">克身洁己福为道门</p><p class="ql-block">核心含义是为政者需以德行安定上位、尽职服务于公职,同时个人应严于律己、修身积德以通达福报之门‌。此句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念与修身哲学的双重内涵。</p><p class="ql-block">“安上宜官禄于公室”‌。</p><p class="ql-block">字面释义:安定上位者(君主或领导群体)、适宜担任官职俸禄于公家机构。</p><p class="ql-block">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对官员职责的规范要求,强调为政者需以德行和能力辅助上位者治理国家,通过恪尽职守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参见《管子》对官员需“遵循常理竭尽使命”的论述)。‌‌</p><p class="ql-block">‌“克身洁己福为道门”‌。</p><p class="ql-block">字面释义:克制私欲、保持自身廉洁,福报的途径在于遵循道义。</p><p class="ql-block">核心思想:源自道教修行观与儒家修身传统的结合,主张通过内在道德约束积累阴德,进而获得福禄寿等人生福报(契合《文昌帝君阴骘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的劝善思想)。‌‌</p><p class="ql-block">文化思想溯源</p><p class="ql-block">‌为政理念‌:与《管子》主张的“封爵才者授禄能人”一脉相承,强调官员选拔需以德能匹配职位,通过公正履职维护公室(国家机构)的权威。‌‌</p><p class="ql-block">‌修身哲学‌:呼应陈抟《心相篇》提出的“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将个人修养视为福祸根源,主张以克己自律达到“福为道门”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天生材器必有用</p><p class="ql-block">胸次诗书要不忘</p><p class="ql-block">其中,“胸次诗书要不忘”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赠益阳成之主簿 其二》,全诗为:“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 ‌</p> <p class="ql-block">陈士杰(1825-1893) 字隽丞。清衡永郴桂道桂阳州(今湖南桂阳县)人。清朝山东巡抚。</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陈士杰挂官归来,曾在七孔桥附近的凉亭上题联感慨此事:“荏苒半生,几度星霜催我老;纵横尺地,一番风雨庇人多。”</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客湘政宦</p> <p class="ql-block">  惟岳隆灵,於我明君。膺天钟庆,诞德孔醇。温恭博敏,贞敫藐伦。帝嘉忠懿,乃诏宠光。俾侯禁宫,夙夜是勤。命出作宰,清风穆神。</p><p class="ql-block">《繁阳令杨君碑》是东汉时期的碑刻文献,现存文字首尾残缺,可辨识者430字,残损61字。碑主为弘农杨氏成员,系太尉杨震之孙、富波相杨牧之子,曾五次受朝廷征辟而未就职。碑阴题名包含134人,其中首次出现"处士功曹"身份,反映东汉士人群体与官僚系统的特殊互动关系。碑文记载吏民通过"运谷万斛"请求杨君留任的独特制度,为前代史籍所未载。该碑作为"四杨碑"之一,是研究东汉世族政治与经学传承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江标(1860-1899) 清末维新派。字建霞,号师邧,又自署誃笘。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进士。</p> <p class="ql-block">竹树深间扬子宅 </p><p class="ql-block">云烟聚处米家山</p> <p class="ql-block">赵申乔(1644年-1720年),字慎旃,一字松伍,白云旧人。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清朝大臣。</p> <p class="ql-block">存俨若思养浩然气 </p><p class="ql-block">视已成事读未完书</p><p class="ql-block">“存俨若思养浩然气”是出自《礼记·曲礼》与《孟子》的经典对联,常被用于修身箴言。“存俨若思”源自《礼记》,强调克制欲望、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养浩然气”出自《孟子》,指培养刚正的精神气质。 ‌</p><p class="ql-block">“俨”意为庄重,“若”表示“像”,整体意为“庄重得如同在思考”。</p><p class="ql-block">源自《礼记·曲礼》,强调君子应保持敬畏态度,克制欲望,避免因轻浮或放纵而失去威严。 ‌</p><p class="ql-block">“浩然气”指刚正的精神气质,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通过修养培养刚大正直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典出《孟子》,主张通过遵循道义来滋养这种气,言行符合道义则气充盈,反之则消散。 ‌</p><p class="ql-block">多用于书房、居室等场景,体现修身养性的理念,强调克制与修养的结合。例如普洱市博物馆收藏的刘崐八言行书对联即采用此联,凸显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视已成事读未完书”出自李鸿章的自题对联,强调从已成之事中学习经验,同时专注未完成的书籍以持续学习。 ‌</p><p class="ql-block">‌“视已成事”引自《史记·贾生列传》“不习为吏,视已成事”,意为从他人处理过的事务中汲取经验。</p><p class="ql-block">‌“读未完书”呼应曾国藩“读书不二”的治学方法,强调专注阅读未完成的书籍,不中途更换。 ‌</p><p class="ql-block">该对联体现了传统读书方法与处世哲学的结合,既强调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注重持续学习的态度。 ‌ ‌</p> <p class="ql-block">刘崐(1808年4月12日—1888年2月1日),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清朝后期官员。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二十岁优贡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乡试中第二名举人(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宦海,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其浚(1789—1847年),字季深,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官至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著有《植物名实图考》等学术著作</p> <p class="ql-block">托忒克·端方(1861年4月20日—1911年11月27日),字午桥,号匋斋(一作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p> <p class="ql-block">沈道宽,清桃源知县、画家。(一七七二-一八五三)字栗仲,先世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籍大兴(今属北京市)。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o)进士,官湖南酃县、桃源知县。工书,善画山水,有话山草堂诗钞。卒年八十二。</p> <p class="ql-block">良玉精神包九德 </p><p class="ql-block">贞松节目迈千龄</p> <p class="ql-block">钱沣(1740年-1795年),字东注,一字约甫,乳名正贵,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中国清代诗人、书画家,官员。</p> <p class="ql-block">彝鼎图书自典重 </p><p class="ql-block">山水文字承欢娱</p><p class="ql-block">吴荣光(1773—1843)是清代著名官员、诗人、书法家,字伯荣,号荷屋,广东佛山人。他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曾任湖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后因事降职为福建布政使。其人博学多才,工诗文、擅书画,精鉴赏,著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等著作,其书法被康有为誉为“粤帖之冠”。 ‌‌</p> <p class="ql-block">“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世即文章”是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强调做事应以利人为出发点,无论大小事务,只要对他人有益,皆可视为修德积业的行为。下联则认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对社会有益的言论才是真正的文章。 ‌</p> <p class="ql-block">吴荣光书</p> <p class="ql-block">即用诗章陈国政 </p><p class="ql-block">长从野老察官声</p> <p class="ql-block">中国清朝后期官员、学者,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初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载淳讳而改),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颂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中国清朝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吴大澂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出任陕甘学政,兴学荐才。光绪三年(1877年),奉命襄办山西、陕西赈务,救活不少饥民。光绪六年(1880年),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防。他周历要隘,知晓俄国侵占珲春土地,提出颁旧界图,与俄方抗议;又单骑入山,安抚吉林夹皮沟流亡淘金民众。光绪十年(1884年),迁官左副都御史,前往朝鲜处理甲申政变。次年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今吉林敬信镇)。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任广东巡抚,反对划澳门归葡萄牙管辖。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但因军心涣散、指挥混乱等原因兵败,被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大澂病逝,享年六十八岁。</p><p class="ql-block">吴大澂在吉林与俄国谈判时据理力争,迫使俄人重立土字碑,争得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此外,他工于书画、篆刻,精研六书,尤通金石,亦善鉴赏,收藏丰富。曾纂辑《十六金符斋印存》《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千玺斋古玺选》等。编著有《说文古籀补》《篆文论语》《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古字说》等。</p> <p class="ql-block">麋鹿雉兔乐吾灵囿 </p><p class="ql-block">鳗鲤鲨鱼游彼深渊</p> <p class="ql-block">吴大澂书</p> <p class="ql-block">吴大澂篆书四条屛</p> <p class="ql-block">水流花放静中趣</p><p class="ql-block">鱼伏禽飞晤后天</p> <p class="ql-block">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p><p class="ql-block">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对联“伏海潜龙思隐德,盘空鸷鸟想雄姿”,以“潜龙”象征圣人在未显达时的潜藏智慧,而“鸷鸟”如鹰、鸇等凶猛的鸟类,它们翱翔天际。这副对联意味着:深藏在大海中的蛟龙,其内心所思的是以德行于世而不张扬;而盘旋在空中的雄鹰,则渴望一展其雄姿。书法沉稳有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未露、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p> <p class="ql-block">‌冰雪净聪明</p><p class="ql-block">雷霆走精锐</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甫对樊二十三侍御的赞美之词,原句出自其《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一诗。该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樊侍御的卓越才华与行事风格:</p><p class="ql-block">‌冰雪净聪明‌:以“冰雪”的纯净无瑕比喻人的智慧清澈、思维敏锐。此处强调其才思的纯净与高超。‌‌</p><p class="ql-block">‌雷霆走精锐‌:“雷霆”象征行动的迅猛与决断力,“精锐”则指行动的果敢与高效。此部分突出其处理事务时的果断与执行力。‌‌</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通过自然意象与军事术语的结合,高度概括了樊侍御兼具智慧与行动力的人物形象。这一表述后来演变为成语“冰雪聪明”,专用于形容人聪颖过人、思维敏捷。‌‌</p> <p class="ql-block">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p><p class="ql-block">蔡锷为秀才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后入上海南洋公学求学,并东渡日本,先后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校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擢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发起重九起义,使云南脱离清廷管辖。随后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随后进行一系列改革,颇见成效。民国二年(1913年)被大总统袁世凯调至北京,仅任虚职,受其监视。民国四年(1915年)设计潜出北京,并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起兵讨袁。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川南与北洋军鏖战。袁世凯死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旋即因病赴日本就医,于民国五年(1916年)不治逝世,年仅34岁。北洋政府为其举行国葬。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蔡锷为革命烈士[69]。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p><p class="ql-block">蔡锷一生“反清、抗袁、拥孙”,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并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因发起、领导了护国战争,当时及后世多视其为“再造共和”或“再造民国”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书法结体雄浑,笔锋清雅瘦劲,不仅书法艺术精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副对联写道:“雄王雌伯开全局,风虎云龙壮霸图。” 其中的“伯”字通“霸”,用以比喻非凡的人才或杰出的将领。而“风虎云龙”则描绘了虎啸生风、龙起生云的壮观景象,象征着同类事物间的相互感应。对联的整体意思是:杰出的人物能够开辟出崭新的局面,让宏伟的蓝图更加气势磅礴。蔡锷,这位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主革命家,他书写的这副行书对联,透露出灵性和英气,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挽刘道一</p><p class="ql-block"> 黄兴</p><p class="ql-block">英雄无命哭刘郎,</p><p class="ql-block">惨澹中原侠骨香。</p><p class="ql-block">我未吞胡恢汉业,</p><p class="ql-block">君先悬首看吴荒。</p><p class="ql-block">啾啾赤子天何意,</p><p class="ql-block">猎猎黄旗日有光。</p><p class="ql-block">眼底人才思国士,</p><p class="ql-block">万方多难立苍茫。</p><p class="ql-block">刘道一(1884—1906),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时期喜欢阅读进步书籍,1903年受革命潮流影响,加入华兴会。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刘道一受黄兴委任为萍浏醴起义领导人。到达长沙后,刘道一将核心同志召到水陆洲船上秘密开会,商定了起义的具体计划。不幸的是,刘道一因在长沙、衡山等地运动新军、筹集军火,引起清政府注意,在从衡山返长沙途中被清军逮捕。面对严刑拷问,刘道一怒斥道:“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在狱中写下:“天地方兴三字狱,但期吾道不终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虚”的诗句。1906年12月31日,刘道一在长沙浏阳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刘道一牺牲后,孙中山题写悼诗:</p><p class="ql-block">半壁东南三楚雄,</p><p class="ql-block">刘郎死去霸图空。</p><p class="ql-block">尚余遗业艰难甚,</p><p class="ql-block">谁与斯人慷慨同。</p><p class="ql-block">塞上秋风悲战马,</p><p class="ql-block">神州落日泣哀鸿。</p><p class="ql-block">几时痛饮黄龙酒,</p><p class="ql-block">横揽江流一奠公。</p> <p class="ql-block">湖湘书画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遴选了湖南博物院明清时期湖南士大夫的书画作品90余件(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明清时期湖南风雅士绅的书画艺术。这一时期,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名士才子群集,艺术名家荟萃,书法绘画成了士绅之间日常交流风雅的媒介。这一批风流人物中,有鸿学硕儒,有文臣武将,他们不仅在立言立功方面成就卓著,在金石、书画诸方面亦达到了颇高造诣,大家迭出,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分为“鸿儒博学”“文臣雅韵”“儒将襟怀”“客湘政宦”四个单元。</p><p class="ql-block">其中,第一单元展示湖湘大儒的书画手稿,包括大思想家王夫之,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山长诸如王文清、罗典、胡达源、丁善庆、徐棻、王先谦等,从其传世手稿墨迹可以一窥大儒的秉性与风采。</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展示湖湘文臣的翰墨丹青,包括李东阳、陈鹏年、罗源汉、何凌汉、贺长龄、陶澍等重臣,他们修养深厚,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还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尤其是何绍基以躬行碑帖融合之道,创立回腕执笔法,铸就晚清大家新风范。</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囊括以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将帅的书画手稿,他们在军政之暇,仍以儒生自居,读书、吟诗、作画,进德修身,彰显自己的儒将情怀。</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展示清代寓居湖南为官的外籍人士的诗文书画,他们借此以抒写胸中逸气,并与当地士人交游寄赠,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本土学风与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对这些湖湘士人重要书画作品的展示,以期更好地挖掘湖湘书画精神内蕴。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明清湖南书画艺术的成熟繁荣,昭示了湖湘文化的苍劲浑厚,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期待观众从展览中感受到湖南历史艺术底蕴之深、文化积淀之厚,从而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是展出了左宗棠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乡试的朱墨卷册,这也是湖南博物院珍藏的左宗棠乡试朱墨卷册首度对外展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二年,礼科掌印给事中徐法绩主持的湖南乡试,乃是道光帝五十大寿专门加设的“恩科”。左宗棠以例监生的身份参加了这一次乡试,但其答卷在第一轮就被同考官淘汰。由于“恩科”的原因,道光帝特地下令没有被选中的遗卷,必须由主考官再审阅一遍,以免遗漏人才。</p><p class="ql-block">主考官徐法绩单独承担了审阅包括遗卷在内的所有试卷,当他看到左宗棠的卷子,给予极高评价,第一次阅看时就批了“雄深雅健”四字,第二次阅看又批了“雄深肃括 ”四字。徐法绩慧眼识珠,特将左宗棠名列“搜遗”之首,录取为湖南第十八名举人,左宗棠由此获得举人身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一科的“解元”是左宗棠大哥左宗植,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的朱墨卷册包括有“左宗棠自述”“家族成员名录”等,详细提供了左宗棠及其家族史料和信息。本展策展人邓昭辉介绍,左宗棠乡试之时,先写完草稿,再认认真真用墨笔誊写,卷册中可见左宗棠写的欧楷字体,一丝不苟,之后再由誉录官用朱笔誊写全文。此后由对读官进行校对,最后将朱卷送交考官审查考核。此卷册为合装装裱而成,包括草稿、墨卷、朱卷,三者完整合一,极为罕见,也让人们从中窥见了青年左宗棠的理想与情怀,文采与风流。</p><p class="ql-block">邓昭辉介绍,全卷流传有序,在这个卷册中可发现其孙左念康,以及郑沅、陈三立、喻长霖、陈夔龙、汪诒书、曹广桢、秦炳直、夏寿田等人的题跋,对该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因左公在试卷中专门有文谈及用兵,被陈夔龙称为“平戎策”,这一答卷也受到题跋众人的好评。这一卷册保存极为不易,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毁于匪患,幸藏于房屋承尘中躲过一劫。20世纪50年代,左宗棠后人将左宗棠乡试朱墨卷册捐给省博,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使用美篇以来编辑整理的耗时最长,用心良苦的一篇习作。说真的,我不懂诗词书法,但不影响我喜欢书法诗词。明清以来,三湘历史文化名人治国理政修身养性书法绘画的集大成者都在本次展览中集中展出,令人爱不释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浩汤汤,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成为一个知书达礼心平气和的人,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努力的脚步不能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