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我照例推开玉德堂中医门诊部的大门,中药的香气扑面而来,诊室里已经坐了几位等待的患者。刘强医生正低头整理着药材,白大褂整洁,眼镜微微滑落鼻梁,整个人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诊室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中医典籍,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照片,照片上的他笑容温和,背景写着“从医五十周年”。看着那张照片,我突然意识到,这五十年,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生活”——一种与中医紧密交织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刘医生是1955年出生的,如今已经七十多岁,却依旧每周出诊五天。他曾任天津市冶金医院的院长,还连续五届担任河东区政协常委会的成员和副秘书长,同时还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河东区委的副主委。这些头衔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清晨最早到诊室整理药材,午休时还在查阅古籍,下班后常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诊疗。他的生活节奏,不是“朝九晚五”,而是“从早到晚”,但他从不抱怨,反而笑着说:“中医不是职业,是责任。”</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翻看他年轻时的荣誉证书,198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读书活动积极分子”,1983年获得“七五立功奖”,1985年荣获“医德高尚百面红旗”。这些奖章不是挂在墙上,而是藏在书页里。他的《黄帝内经》抄本边角卷曲,密密麻麻的批注从青年写到老年。他告诉我:“那时候读书,不是为了得奖,是为了治病。”他不是为了荣誉而读书,而是为了病人而读书。</p> <p class="ql-block">刘医生的中医之路从1973年毕业开始,那年他被分配到冶金医院中医科。1982年他考入天津市职工医学院中医系,脱产三年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这五十年里,他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旁及各家学说,还精通针灸。诊室抽屉里保存着他用了三十年的《伤寒论》,书边密密麻麻的笔记从青年写到老年。他常说:“中医不是死的,是活的,要跟着患者变,跟着季节变,更要跟着时代变。”他的方子,从不照搬古籍,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调。</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坐在诊室里,看他给一位老患者把脉。老人患慢性胃病十余年,试过多种疗法效果不佳。刘医生手指搭在患者腕间,目光专注,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末了写下:“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他边写边解释:“您这病得从情绪调理入手,我给您开的方子加了疏肝的柴胡,再配合饮食禁忌,慢慢就能改善。”他告诉我,他一直坚持“以病人为本”,每一个方子都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他不是在看病,而是在“看人”。</p> <p class="ql-block">刘医生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还笔耕不辍。他在《中医杂志》《新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出版了《名老中医医话》《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中医诊断十四法》《中医预测疾病100法》《全科医师针灸治疗手册》《刘强临证医论医话》等多部著作。他的书,不仅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普通读者带来了实用的健康知识。他的《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成了许多家庭的“手边医书”,“感冒按揉风池穴”“失眠按压神门穴”这些方法,被无数人用在日常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我随手翻开他的一本书,看到他在扉页上写着:“医者仁心,不为名利,只为苍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坚持五十年如一日地行医、写作、研究。那是一种对中医的热爱,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每次开方前他都要核对三遍药材,生怕记错一味药、用错一钱量。他说:“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得好好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离开医院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张照片,刘医生的笑容依旧温和,仿佛在告诉我:五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他仍坚持每周出诊五天,带教年轻医生,在诊室里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面让我们浏览一下他编写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他写的《名老中医医话》是一本记录老一辈中医临证经验的书,文字朴实,案例生动,读来仿佛能听到老中医在耳边娓娓道来。他说,这本书是他和老一辈中医的对话,是传承,也是致敬。</p> <p class="ql-block">《名老中医临证医话》是他与另一位主编王维澎合著的,书中记录了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他说,写这本书时,他常常想起年轻时在冶金医院值夜班的日子,那时候,每一个病例都是他成长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中医预测疾病100法》是他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总结。他说,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防病。他常在门诊时提醒患者:“身体的信号,要早发现,早调理。”</p> <p class="ql-block">《全科医师针灸治疗手册》是他写给基层医生的实用指南,内容详实,操作性强。他说,这本书是他对年轻医生的期望:“希望他们能掌握一些简便有效的疗法,为更多人服务。”</p> <p class="ql-block">《常见病拔罐疗法》是他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书中详细介绍了拔罐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他说,拔罐是中医里最“接地气”的疗法,简单、安全、有效。</p> <p class="ql-block">《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是他写给普通读者的健康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他说,这本书是他送给老百姓的一份“健康礼物”。</p> <p class="ql-block">《人体穴位速查手册》是他为方便读者快速查找穴位而编写的,书中配有清晰的人体穴位图。他说,这本书是他对“中医生活化”的一次尝试。</p> <p class="ql-block">《乡村医生针灸指南》是他为基层医生量身定制的实用手册,书中结合了他在冶金医院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说,这本书是他对“基层医疗”的一份心意。</p> <p class="ql-block">《常见病拔罐疗法(修订版)》是他对原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加入了更多临床案例。他说,中医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p> <p class="ql-block">《图解常见病拔罐疗法》是他与台湾合作出版的,图文并茂,方法易懂。他说,这本书是他对“科普中医”的一次尝试。</p> <p class="ql-block">《中医诊断十四法》是他对中医诊断方法的系统总结,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和临床医生。他说,诊断是中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刘强临证医论医话》是他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书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医案,也有心得。他说,这本书是他写给自己的“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中医舌诊歌诀》是他为方便初学者记忆舌诊要点而编写的,内容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他说,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必须掌握。</p> <p class="ql-block">《茶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是他对茶文化的热爱与中医结合的产物。他说,茶不仅是饮品,更是养生的好帮手。</p> <p class="ql-block">《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修订版)》是他对原书内容的补充和优化,加入了更多实用技巧。他说,针灸不是“高大上”的技术,而是“接地气”的疗法。</p> <p class="ql-block">《醋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是他对醋的药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他说,醋是厨房里的“小药库”,合理使用,对健康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蜂蜜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是他对蜂蜜的药用价值的总结。他说,蜂蜜不仅是甜味剂,更是天然的养生佳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