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游记(一)

行思青原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5日,出差陕西西安。在北京西站坐夕发朝至火车,一早到达西安站。给预订的宾馆打电话,被告知要下午两点后才能入住,不能提前。今天周日,高德导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公共交通约一小时三十五分,时间宽裕,决定前往。这次出差只带了一个大双肩背包,虽然火车站有存包处,考虑到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还是随身带着有安全感,便没有存,背着重包上地铁,去看这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地铁站终点再打网约车,约上午九点半到达。入口有很多讲解导游推介服务,我还是习惯自己随心所欲地游览。进入景区后在路左侧有一秦始皇的塑像,看着威严的始皇帝一只手抬起,哈哈,我的头脑中想到的词是这样的:额地、额地、都是额地。天下是额地,尔等都是额地子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到票务中心,来前已在高德地图上买了票,问工作人员无需换票,刷身份证即可。入馆前请一位游客帮我拍照留念,排队人很多,听身边导游讲:这里淡季日均四五万人,旺季日均十万人以上!呵呵,按普票120元粗算,每日都是少则大几百万,多则上千万,一年就要三十多亿的门票收入啊!再加上带动的相关交通、餐饮、导游、纪念品售卖等服务业,这经济收益太可观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验身份证进入后,没有看到展馆,便跟随在一旅游团后。行至又一验票通道,一导游指着左侧的山丘说:那就是骊山,秦皇陵所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通道进入兵马俑一号坑展馆,注意到展牌上的前言介绍:“一号坑是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发现,接着进行了发掘”。可以想象: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和战乱,如果过早发现,我们还能看到这壮观的第八大奇迹吗?</p> <p class="ql-block">       围栏前挤满了游客,只好等前面的退出来再挤进去。眼前就是壮观的兵马俑军阵,注意到兵马俑样貌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千人千面。查百度资料:主要源自秦代工匠采用模块化生产与手工精修结合技术,并真实反映了秦军多兵种、多地域士兵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坑的正面转到侧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军阵前三排的兵俑,听导游讲:这是敢死队。注意到陶俑的头部有的带着发冠,有的是发髻。导游讲:戴发冠的是军官,束发髻的为士卒。注意到兵俑的发髻都是偏向右侧,查资料:秦人尚右,所以发髻偏右,同时战斗中避免遮挡视线。另发髻结合发辫编束复杂,便于敌我识别,秦军是奖励军功制,凭人头计军功,独特的发髻避免被队友谋杀骗取军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军阵中有马俑,身姿形骏,注意到马俑前的兵俑半握拳状,我想:原手中应握有兵器,木质部分腐化掉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军阵的后部是挖掘整理区,可以看到坑道中有很多兵马俑的碎片。注意到地上铺有长砖,听导游讲:这就是秦砖汉瓦中的秦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秦俑修复区,听到一导游在讲秦俑的鞋子:鞋尖的平弯代表兵俑的身份等级,凭军功升级,鞋尖平直等级低,鞋尖越往上翘等级越高。我想:上翘的鞋尖便于行军打仗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一号坑的后部有数列修复的兵马俑,每个兵勇的胸前都有编号,导游讲:有的兵俑上有其制作工匠的户籍标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到坑的左侧,看到有多处资料整理区,一号坑预计有6000多件陶俑陶马,目前只挖掘了千余件,陶俑修复多是碎片粘合,工程浩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了一号坑展馆,随人群去二号坑展馆,入内看较一号坑游客少了很多。坑内没有看到整齐的兵马俑,多是封土堆,有车轮的残迹,导游介绍:坑中的战车为木质构造,多已腐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查资料:二号坑主要是车兵、步兵、骑兵和弩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军阵,但目前看到的多是深坑封土,和坑道中陶俑及马俑的碎片与战车车轮的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坑边展牌,秦皇兵马俑中著名的“跪射俑”就是出土自二号坑,而且刚出土时为彩色俑,展牌上的图片色彩非常艳丽!但彩色的陶俑出土后很快就失去了色彩,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都是泥土色。我想:也许这是二号坑大部分封土堆没有发掘的原因,在现有技术上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出土陶俑褪色的问题,还是暂不挖掘的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展馆一侧的玻璃柜内,有多尊陶俑展出,其中就有那尊著名的跪射俑,可惜我们看不到图片上刚出土时漂亮的颜色!还有军吏俑、立射俑等,形态都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柜内有一神骏的马俑,注意到马俑的背上有马鞍但没有马镫。马镫可以辅助上马,且在行军打仗时便于借力稳定身体和更好地使用兵器。查百度资料:中国历史上的马镫最早发现于西汉,且为单侧布镫,辅助上马使用,成熟的两侧金属马镫要到南北朝时期了。由此思考:没有马镫骑兵上马方式是怎样的呢?普通人没有马镫骑马保持平衡都困难,没有马镫的骑兵还要在马上使用兵器,长途用双腿夹着马身行军,下马还能走路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骑着没有马镫的乌骓马冲锋陷阵,破釜沉舟大破秦军!“飞将军”李广是双腿夹着马身在飞奔中射杀匈奴!如果历史上确有“三英战吕布”,那他们四个应是一边挥舞着兵器攻防,一边用双腿夹着马身防掉下去!没有马镫时期的武将,骑马征战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应远没有影视剧中的潇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开二号坑展馆去三号坑展馆,馆内场景较前两馆又大不相同。坑内似地下厅堂,其中一间似作战指挥室,两位军官正在布置任务,厅外兵佣分两侧卫戍,查资料三号坑可能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指挥机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意到展馆的墙上一块屏幕介绍秦俑的胡须,有八种形状,都很有特点,我感觉“三滴水式的髭须”和“双角上翘的八字胡”最新奇有趣!脑洞一下:两千多年前的秦人,这么精致有型的胡须是用什么工具修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到另一侧,看到坑中有一排驷马俑,后面有四个兵佣,这应是一辆驷马战车。查百度资料:战国时期驷马战车,车上一般是3人配置,中间为驭手,左侧为弓弩手射杀远处敌军,右侧甲士执戈(或矛、戟)长柄兵器近战击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了三号坑展馆,见右前方有一兵马俑复制品陈列展馆。入内看有大大小小的兵马俑复制品销售,价格不菲,我想:应多是外国人购买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开复制品陈列厅,转到文物厅展馆。看前言介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葬最丰富的大型陵园。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若都邑”的设计思想,可以想象成是始皇帝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统御着他的王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进入展厅首先关注到的是一铜鼎,给我的感觉是大而精美,这个铜鼎是目前秦陵出土体量最大的鼎,被称为“秦陵第一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皇帝”一词源于秦始皇,他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超五帝”是为“始皇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华夏一统,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基因。后世华夏分裂混乱时,群雄都效仿秦始皇,以统一华夏为目标建立新朝,由此秦始皇绝对称得上“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展柜内战国时货币,赵铲形币和齐国的刀型笔都很奇特,我们最熟悉的形状是秦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感觉秦统一货币不仅是因灭了六国必须用秦国的货币,秦半两钱也确实比铲形币和刀形币便于携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柜内有秦代的下水管道,除了我们熟悉的圆柱形,还有奇特的五角形,感觉这个形状能加快排水的速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秦朝的中央政权管理体制为“三公九卿制”,看到“九卿”中有一职位为“少府”,想到那首著名的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呵呵,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友,在秦朝可是“九卿”之一的官职,在唐朝职位如何呢?查百度资料,“少府”在秦朝其核心职能是掌管皇室财务与宫廷事务,包括山海池泽税收、手工业制造、宫廷服御及珍膳等。而唐朝是对“县尉”的尊称,感觉较秦朝官职低多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云纹瓦当、花纹方砖,夔纹大瓦当,这些秦代的建筑装饰感觉都非常精美,其设计元素用于现代也绝对时尚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馆内还有多尊展出的陶俑,“袖子俑”、“战袍军吏俑”和“铠甲军吏俑”等,其中一尊“高级铠甲军吏俑”,也被称为“将军俑”,是秦兵马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将领,他头戴着鹖冠,我想:战神白起的官帽是否就是这个样子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秦人的饮食展板,注意到贵族宴饮上有“象鼻”,看来那个时代大象也是猎物之一。佐料中有“盐豉”,这应是中国豆豉和日本纳豆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秦从战国初期的弱小诸侯国,到横扫六合、一统华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变法图强,其中的“军功爵制”使秦人闻战则喜,秦人高官厚禄凭的不是“世卿世禄”,而是你的军功。有史料记载,秦兵杀敌后割下敌人的人头系在身上,睡觉也抱着人头而眠,敌人的人头就是他的军功财富!可想而知,战场上的秦军兵将眼中的敌军都是人头军功,为升官发财,取敌项上首级,从而会多么的奋勇而令敌恐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馆内有一驷马战车,虽然没有战车部分,马后面的兵佣还是保持着驾车和执锐状态。此时头脑中想到一词“千乘之国”,春秋时期,国家军力是以战车数来评估。查百度资料:“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建制,每“剩”由四匹马拉的兵车组成,配备甲士3人,步兵72人及后勤人员25人,合计百人。我想:《论语》中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说明“千乘之国”春秋时期只算是华夏中等诸侯国,而千胜即对应十万兵力,这要是放在同时期的欧洲,应是霸主无敌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秦俑的面型、胡须、发髻和发冠的不同,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可谓“千人千面”。看展板上的彩绘颜料和服饰纹样,还原了秦俑初始的形态,希望科学进步,后期发掘能看到真正秦代彩色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秦兵武器装备,注意到青铜戟,它是由戈与矛组成,具备勾砍与直刺双重功能。脑洞一下士兵在战场上挥舞长戟的场景,感觉不如长刀、长枪方便,也许这是后朝兵器少用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土的铜戟上刻有文字,注明了制造日期、督造官员和工匠的名字,秦法严厉,兵器制造自然精良。网上资料:一秦青铜戟文物发现时,是被当地农民做镰刀用,可见其两千多年了,依然锋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秦兵器中有一种“金钩”,出于吴地,也被称为“吴钩”,想起唐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看这样的弯刀,我感觉不如八路军用的抗日大刀好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青铜箭镞和秦弩,想到网上常有欧洲的马其顿方阵与秦军交战会怎样的帖子?脑补一下:移动缓慢的马其顿方阵,还没到秦军近前,就被大秦弩阵消灭差不多了!剩下不多的也多半是被俘修长城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到秦青铜长剑,想到了荆轲刺秦。图穷匕见后,秦始皇佩剑太长拔不出来,被荆轲追着绕柱跑,后被侍从提示“王负剑”,秦王将剑鞘移至背后,利用手臂伸展空间拔出长剑,才反击了荆轲。看这剑的长度,想想挂在腰间时,确是很难拔出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展柜内有一套石铠甲和石胄,我原认知中,对“胄”是头盔的概念并不清晰。看着这一副石甲,想想穿在身上得有多重啊!石胄戴在头上,一般人撑得住吗?我想:穿它的一定不是步兵,是车兵或骑兵,步兵穿上它估计都走不动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秦皇陵不仅有兵马俑,还有青铜珍禽异兽,布置于地下苑囿中,在“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下,供始皇帝的灵魂游猎观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到一放映厅,屏幕上大秦军阵变换着不同的形态,然后在滚滚黄沙中消散。我站在厅中看完,感受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了展馆随人群走,从一出口出来见对面街道两旁为餐馆商铺,以为已出了景区,看时间下午一点刚过,决定先吃饭。进了一家餐馆,点了一份凉皮和一个肉夹馍,正宗的陕西美食,好吃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吃完饭沿路走到小吃街,街前有一高大的秦俑塑像,请一游客帮我拍照留念。小吃街两旁有众多本地特色美食餐馆,想想每天几万的游客,这里生意一定很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沿街走,看到了入园时的秦始皇塑像才明白,自己还在景区内。看时间此时约下午两点一刻,结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游,去预定的宾馆办住宿,时间如方便再就近去游西安古城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