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粉笔,心上年轮——与一年级孩子共写的数学教育长卷

关内梅子

<p class="ql-block"> 在教坛耕耘三十七载,电子白板的光影流转间,我始终偏爱粉笔与黑板相触的“沙沙”声。那些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板书,是知识的剪影,更是我用三十七年光阴焐热的教育心痕——每一道粉笔印里,都藏着对孩子认知节奏的尊重,对教学本真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一、运算天地:一笔一划里的思维生长。</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板书上,15-9的四种解法一字排开:数数法的箭头跟着孩子的手指移动,平十法的拆分线像搭积木般清晰,破十法的小棒图示圈着“10减9剩1”,想加算减的括号里写着“9+(6)=15”。红粉笔标红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是我边写边问“为什么要借”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答案凝结成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两位数加减的板书里,35-2与35-20的对比格外醒目。左边用蓝粉笔圈出“先算个位5-2”,右边用黄粉笔标出“先算十位30-20”,中间画着两个小箭头,指向黑板顶端我即兴写下的“相同数位才能加减哦”——那是某个孩子举手说“我算混了”后,我们一起总结的规律。这些板书从不是预设好的模板,而是跟着孩子的困惑慢慢生长的思维地图。</p> <p class="ql-block">  二、图形世界:彩色粉笔绘出的认知启蒙。</p> <p class="ql-block">  图形拼组的板书总像幅小画。长方形的长边用绿色标“长”,短边用紫色标“宽”,旁边画着两个长方形拼成的新图形,箭头指着“长边重合变更长啦”;三角形的三条边用不同颜色标注,孩子们说“像彩虹三角”,于是板书角落多了个小小的彩虹简笔画,那是课堂上迸发的天真与知识的温柔相遇。</p> <p class="ql-block"> 最热闹的是“用4个正方形能拼出什么”的讨论。我先画一个大正方形,立刻有孩子喊“还能拼成长方形!”我笑着擦掉一半,补画出长方形的样子,黑板上便有了两种拼法。下课时,板书右下角还留着某个孩子跑上讲台,用粉笔添的“火车形”——这些不完美却鲜活的痕迹,是电子白板永远复制不了的课堂温度。</p> <p class="ql-block">  三、数量关系:生活场景里的数学密码。</p> <p class="ql-block">  “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的板书旁,总贴着孩子们带来的小纸条:“我家有3只鸡,5只鸭,一共有8只”“妈妈买了10颗糖,我吃了2颗,还剩8颗”。这些稚嫩的字迹和我的板书挤在一起,把数学公式变成了看得见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讲“比多少”时,我用粉笔画出两排小圆圈,一班8个,二班5个,红粉笔在多的3个圆圈上打勾。“为什么8-5=3?”孩子们指着圆圈说“因为这3个是一班多出来的呀”,于是板书上“大数-小数=相差数”的公式旁,多了一行小字:“多出来的就是相差的”——这是我们一起嚼透知识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四、粉笔灰里的教育初心:擦不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电子白板普及,我仍固执地握着粉笔。那些被红笔圈住的重点、蓝笔标注的疑问、黄笔补充的孩子的发现,是课件“撤销键”抹不掉的认知轨迹。好的板书从不是冰冷的知识罗列,而是我和孩子们手拉手探索的脚印——我写下第一步,他们推着我走向第二步,粉笔在黑板上的每一次停顿,都藏着对他们思维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  我总爱从粉笔盒里挑一支光滑的白粉笔,写下娟秀的例题,再用彩笔标出关键。孩子们仰着头,眼神跟着粉笔尖移动,小手指着黑板念念有词。这场景多像老电影里的画面:书声混着粉笔“哒哒”声,知识在黑板上串成线,在他们心里长成树。</p> <p class="ql-block"> 下课时擦黑板,总有些孩子舍不得:“老师,拍照发到班级群再擦吧。”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些被擦掉的板书,早已变成他们算题时的小诀窍、拼图形时的小灵感,变成他们想起“那个总用彩色粉笔的老师”时,心里暖暖的光。</p> <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春秋,粉笔灰染白了鬓角,可握着粉笔的手依旧有力。我深知,教育从不是急着给出答案,而是陪着孩子慢慢书写的过程。这些一年级下学期的板书,是我写给教育的情书,每一笔都在说:慢慢来,让知识带着温度,住进孩子心里。</p> <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我还会站在黑板前,看着粉笔灰簌簌落下,像撒下一颗颗种子。因为我坚信,那些留在黑板上的痕迹会被擦掉,但留在孩子生命里的,会慢慢发芽、长大,成为他们回望时,最清晰的成长印记。</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 整理这篇文字时,总想起那些簌簌飘落的粉笔灰——它们落在讲台的教案本上,落在老师的袖口上,也落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文字里的每一道板书痕迹,都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三十七载教育时光里,知识与童真碰撞出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数学,从来不是数字与公式的简单堆砌。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变成跟着手指移动的箭头,当“图形拼组”长出彩虹的颜色,当“数量关系”贴满孩子们写着“我家有3只鸡”的小纸条,我们忽然读懂:好的教育,是让知识弯下腰,与孩子的世界平视。</p><p class="ql-block"> 电子白板可以储存海量课件,却存不下课堂上那声“老师,我还能拼出火车形”的雀跃;粉笔会写完,黑板会擦净,但那些跟着粉笔尖移动的眼神、小手指点的专注、擦掉又补画的鲜活痕迹,早已刻进成长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这篇美篇更像一封未寄出的信,收信人是每一个曾站在黑板前的教育者,也是每一个曾仰望着黑板长大的孩子。它提醒我们:教育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教”的完美,而是“陪”的耐心——像握着粉笔的手那样,既有力地写下方向,又温柔地等待思维生长。</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记得,那些落在鬓角的粉笔灰,最终会变成什么:是孩子算题时突然亮起的眼神,是多年后想起“那个总用彩粉笔的老师”时,心里暖暖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