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科无用论”的喧嚣中,人工智能正悄悄为人文社科打开新的生长空间。当ChatGPT能写论文、AI可编文案,文科真的要被时代抛弃?答案藏在浙江大学“云四库”系统的学术探索里,写在苏州大学文科生跨界学习的成绩单上,也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王幻的工作日常中——AI时代的文科,不是退场而是重生。</p><p class="ql-block">这场重生,始于教育逻辑的重构。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科课堂,正在与大数据、算法深度握手。从人大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到浙大数字人文中心用AI赋能学术研究,新文科打破了“文不理”的壁垒。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始选修智能计算,当历史研究可以借助算法分析文献,文科教育终于跳出了“纸上谈兵”的窠臼,转向“知行合一”的跨界培养。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用现代技术激活人文精神的智慧。</p><p class="ql-block">这场重生,显于职业边界的拓展。编辑、翻译等职业确实面临AI冲击,但“危机”二字拆开看,正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王幻用影视专业功底驾驭AI动画工具的经历证明:文科的核心能力——创造力、审美力、沟通力,恰恰是AI最难替代的“人性密码”。未来的文科从业者,或许是能用AI制作纪录片的历史学者,也可能是善用大数据的社会研究者,他们既是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创新者。</p><p class="ql-block">这场重生,忠于人文价值的坚守。无论AI如何进化,解析人性的复杂、洞察社会的肌理、构建精神的家园,终究需要人的温度与深度。当算法可能带来偏见,更需要文科生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技术伦理;当信息爆炸带来认知混沌,更需要人文素养提供价值锚点。正如“云四库”不仅能答疑,更能进行批判性思考,新文科的底色,永远是“以人为本”的初心。</p><p class="ql-block">站在AI与人文的交汇点,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文科力量,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能力。选择文科,不是选择一条轻松的路,而是选择一种用人文智慧驾驭技术浪潮的可能。当传统文科遇上智能时代,碰撞出的不是消亡的叹息,而是创新的交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