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人被焦虑所困,我就是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那是在我52岁那年,头顶右侧隐隐约约地痛,以为是更年期休息不好,决定去医院做个检查。下午,从老妈家出来,到医院挂号看病,医生先让我做个脑部CT扫描,从这一刻我开始焦虑起来了。心里默默地嘀咕:“开点止痛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做检查?”没办法遵从医嘱吧!</p><p class="ql-block">检查完毕,需要一个多小时结果才能出来,心里忐忑不安。又想检查报告快点出来,又怕医生诊断出来对我不利的结果。一次次二维码扫描,期待报告单的弹出,检查报告弹出来了,显示无异常,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p><p class="ql-block">老公一直徘徊在CT室窗外,看见一位年轻大夫正在写诊断证明,他的视力不错,一眼看见了年轻大夫正在书写我的诊断报告,也就是我收到的那份无异常的报告单。这时,走过来他们科的主任,看了一眼我的CT片子对年轻大夫说:“你看,这个部位有点模糊不清,明天再做一个核磁共振复查一下。”老公看得清清楚楚,也能听见两个大夫的对话,窗户此时是开着的。年轻大夫,又重新总结我的诊断报告,诊断结果是需进一步复查。老公走过来,告诉我发生的一切。我当时懵了,这可怎么办?老公和外甥女也在旁边安慰我,我的焦虑骤然升级了……</p> <p class="ql-block">次日,约好了周三下午4点的核磁共振,心情很糟糕。等待叫号,心里一直没有停止过焦虑。躺在磁共振的床上,医生把我固定好,随着按钮的按动,慢慢地进入了舱里,这是我第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心里不免有些害怕!第二天下午,我独自一个人过来取检查报告,看看上面的诊断书,先天性血管畸形。我稳定了一下情绪,静静地坐在检查室外,心里恐惧极了,一直沉浸在焦虑中……</p><p class="ql-block">这时,电话铃声响了。老公问报告取出来了吗?我“嗯”了一声,告诉了他诊断结果。不一会儿,老公就来到了医院。挂了神经外科的号,拿着检查报告去神经外科就医。恰好老公认识这位医生,医生说一般情况下这种病,发病高峰期在20~40岁之间。你52岁按理说已过高峰期了,但也不能保证你是安全的,如果想做手术的话,得去北京,咱们这里做不了!我又开始焦虑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慢慢地,我也冷静下来了,着急也没有用。从医院回来后,我开始写日记,把每天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可以给孩子留个纪念。一方面做抖音,留下自己的画面。如果慢慢变老,也可以看看年轻时候的自己。渐渐地我的关注点不焦虑生病了,身体也就随之<span>康复</span>了。</p><p class="ql-block">老公指责我,没事别胡思乱想,自己吓自己,反反复复地在口里反刍,自我折磨。</p> <p class="ql-block">三年前,老公的弟媳也生病了,弟弟在外地跑车不能及时赶回来,老公接到弟弟的电话,让他去医院陪着弟媳做检查,等他回来再说。老公和我说:“咱俩去医院陪小红检查一下吧!”我说:“好吧!”</p><p class="ql-block">走到医院门口,我停住了,不敢再向前走一步,也许,人面对未知,都是恐惧和排斥的。硬着头皮走进医院的CT室外,陪着弟媳检查。此时,我的头又隐隐的不舒服,可又不好意思说。检查完后,等了一个多小时报告取出来了,确实有问题。安排了第二天加强核磁共振。第二天,轮到弟媳做检查了,她走进了核磁共振室。我的心又提到嗓子眼,焦虑又困绕在心中……</p><p class="ql-block">报告取出来后,家人们商量要去北京就医。经过手术后,弟媳的身体慢慢地恢复了。</p> <p class="ql-block">自从这两件事发生之后,每当去医院就会提前焦虑。所以,现在我有点头疼脑热,宁可找中医大夫治疗,也不愿去医院看病,除非急病,才去医院。我记得镜子老师说过:“永远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知烦恼,更不要被当下的情绪所消耗。生活的真相就是你焦虑的事99%都根本不可发生。已经发生的事99%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当发现自己胡思乱想时,尝试做一件微小而具体的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如:阅读一本书,听一首喜欢的音乐,亲近大自然,写写美篇等等。</p><p class="ql-block">后来明白了,化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焦虑。既然知道了它的方法,我就可以很快从焦虑中走出来……</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陈珍</p><p class="ql-block">图 片:本人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