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要:功夫进阶的指路明灯

雨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太极拳十要:功夫进阶的指路明灯</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9日,师父在阅读了我撰写的《练悟生春:从豆芽到流水》后,给予了深刻点评。</b></p><p class="ql-block"><b> 他指出:“‘豆芽与练悟’的比喻极为贴切。太极拳的功夫提升,正是一个漫长而需极大耐心的过程。在我看来,太极拳十要的后五条,看似是行拳要领,实则是实质功夫层层递进的阶梯:</b></p><p class="ql-block"><b> 1. 用意不用力:拳式学会后即应开始体悟此境。</b></p><p class="ql-block"><b> 2. 上下相随:领悟了‘用意不用力’,才具备体悟‘上下相随’的条件。</b></p><p class="ql-block"><b> 3. 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有了基础,劲道方能渐生,此时可开始体悟‘内外相合’。</b></p><p class="ql-block"><b> 4. 相连不断:当在拳式转换中体悟出‘内外相合’,便自然进入‘相连不断’之境——从预备式到收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b></p><p class="ql-block"><b> 5. 动中求静: 最终达到‘动中求静’,方是招熟、懂劲、阶及神明的极境,也是享受太极拳奥妙的最佳阶段。这不正是‘豆芽生长’过程的绝佳诠释吗?悟得真好!”</b></p><p class="ql-block"><b> 师父的点评令我豁然开朗。之前虽切身体会到功夫的进展,却未能清晰对应到十要的后五条。经师父点明,方知近期的提升,正是逐步印证了这五条要旨。现将近期习练的体悟总结如下:</b></p><p class="ql-block"><b> 1. 用意不用力:近年站桩使我体验到以丹田为核心的丹田鼓荡带动的周身鼓荡,产生了明显气感及气流运转,也体会到周身无处不丹田。意念一到,手脚便能自然提起。将此体会融入行拳走架,肢体运动便从初学时的主动发力,转变为“以内带外、以内催外”的被动运转,真正体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轨迹。当然,个别动作仍有不到位之处,主要是过往形成的蛮力、僵力、拙力尚未根除,偶有反复。相信假以时日,定能逐步改善。</b></p><p class="ql-block"><b> 2. 上下相随: 我感受到的上下相随,是肢体自然、协调的齐动,而非刻意为之。这是长期习练后的结果。例如,在做分脚、蹬脚、玉女穿梭、金鸡独立等动作,当双手交叉合于腹前再上提至胸部时,相应的腿会自动随之提起。这种奇妙感受,唯功到方能自然成。行拳时,我脑海中常浮现豆芽菜生发的意象——虽有人说豆芽七日可成,但太极拳的功夫进阶,正如师父所言,需要在正确方法指引下,经历漫长岁月的刻苦锤炼方能达成。方法正确,确能少走许多弯路。</b></p><p class="ql-block"><b> 3. 内外相合:这是区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关键之一,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做到。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曾强调习练要诀在于“姿势正确、动作自然、表里如一”。师父也指出:“表里如一是最难做到的。做不到,永远别想进入太极之门。”所谓“内外相合”,其核心正是“表里如一”,即臻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b> 4. 相连不断:初学拳时,曾有拳友告知“定式需停顿3秒”。这似乎是竞赛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的常见做法,将式子分解为若干部分,一二三四步骤分明。然而此法易导致动作生硬、断劲,难以做到圆活无痕。招式固然清晰,却易练出蛮力、僵力、拙力。孙禄堂前辈有云:“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我所理解的“万法”,便是初学时执着的手位、脚高、步幅、刻意“含胸拔背”甚至导致驼背等僵化要领。待功夫深时,身形若流水,这些刻板要求便自然被摒弃。行拳走架在内气的推动下连绵不绝,如同豆芽自然生发,不再有生硬的停顿。</b></p><p class="ql-block"><b> 5. 动中求静:近些年因家庭奔波,居无定所,练拳场所亦不固定:医院的走廊、小区步道、广场、球场乃至废弃空地,都曾是我习拳之地。在纷繁喧闹的环境中打拳,反而锻炼了我的抗干扰能力——这或许也得益于早年当报务员时培养的抗干扰抄报功夫,使我较快适应了各种环境。有次我对师父说:“师父,我现在打拳时,常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师父答道:“这说明你心静了。”闻此言,我方悟“静”之真谛。如今行拳,无论身边何人路过,我皆视若无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内心时常提醒自己保持包容——太极拳习练的最高境界,不正是“包容”二字吗?当然,在此方面仍需不断精进。</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1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