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的深处,有一座寺庙宛如时光的遗珠,静静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它就是佛光寺。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其历史价值、建筑成就和文化地位均极为显著。这座古刹,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信仰,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斗拱,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它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途经五台山佛光山时,遇佛光普照之瑞相,遂敕令在此建寺,并以“佛光”命名以示祥瑞。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2025年7月12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佛光寺。</p> (佛光寺建筑群排布示意图,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介绍,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团队通过题记墨迹和经幢年代考证确认其唐代身份,推翻"中国无唐代木构建筑"论断。寺内同时保留金代文殊殿、北魏祖师塔及唐乾符四年(877年)经幢,形成北魏至明清时期的建筑序列。 寺内保留唐代雕塑、壁画、题记等文物,与建筑遗存共同构成“四绝”文化景观。寺内现存120余间殿、堂、楼、阁等建筑,形成三平台布局,兼具唐代建筑风格与古代工匠技艺。 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5年5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志愿者项目。 当我踏入佛光寺大门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世界。寺庙被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柏香气,混合着古老建筑散发的独特气息,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进入第一平台院落,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唐乾符四年经幢。唐乾符四年(877)经幢青石质地,高 4.9 米。经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下涩之上是每面两瓣的宝装覆莲瓣。束腰上方刻有 8 位手持各种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乐伎以上为两层仰莲。八角形经幢上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的姓名。八角形经幢上部为宝盖,表面镌刻流苏,八角出狮子头,狮子嘴里衔有璎珞。宝盖上为八角形矮墩,矮墩上是八角攒尖型屋盖,屋盖翼角和翘起显著。屋盖上面为山花蕉叶 8 瓣,山花蕉叶上为覆钵,覆钵上放置仰莲宝珠。 <p class="ql-block"> 一平台院落的南房是珈蓝殿。伽蓝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始建,清康熙年间(1661 - 1722)重修。面阔三间,平面略呈正方形。伽蓝,在佛教里的全称是僧伽蓝摩,是寺院的统称,伽蓝神是保护寺院的神祇。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伽蓝殿内现存 18 尊伽蓝神,另外加上了给孤独长者,这些彩塑是明代塑像精品,造型生动、神态各异。</p> 一平台院落的北侧是文珠殿。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减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 “减柱造”。 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文殊殿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文殊殿屋檐下,挂着几块匾额,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殊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等塑像七尊,主像为文殊菩萨,两侧为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罗汉壁画。 在大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 文殊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中 “减柱造” 的经典代表,其结构形式被梁思成先生喻为海内孤例。 <p class="ql-block"> 在一平台院落的南侧,穿过一个小门,这里又是一个小院,这里放着一个铁香炉 。据介绍,在佛教寺院中,香炉是重要的供具之一,用于焚香礼佛。信徒们上香祈祷、祈福消灾、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和虔诚,铁香炉为这些宗教活动提供了承载器具。</p> 铁香炉本身是传统工艺的产物,其造型、纹饰等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它的存在是对佛教文化和传统工艺传承的一种体现 。铁香炉造型古朴庄重,与寺院的古建筑、园林景观等相互映衬,增添了寺院的古朴氛围和文化底蕴,使得寺院整体环境更具庄严、肃穆之感。 <p class="ql-block"> 在一平台院中轴线东,爬上几级台阶,到了第二平台院落,其北侧是一排窑洞的房子,中间又一个过门,通往第三平台院落。过门两侧是营造学社的有关展室。</p> 中国营造学社(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古代建筑遗产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30年,由朱启钤(字桂辛)创立,并邀请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加入,成为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机构。 1930年,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朱启钤在北平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私立学术机构。之后两年,梁思成、刘敦桢先后加入学社,分别担任法式部主任和文献部主任。林徽因同时被聘为社员兼校理(后来还曾任参校等职)。他们的到来使营造学社如虎添翼。<div>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有:<br data-filtered="filtered">朱启钤(创始人,负责组织与资金筹措)<br data-filtered="filtered">梁思成(法式部主任,负责建筑形制研究)<br data-filtered="filtered">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参与测绘与研究)<br data-filtered="filtered">刘敦桢(文献部主任,负责史料整理)<br data-filtered="filtered">莫宗江、陈明达(青年学者,参与田野调查)</div> 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工作与贡献:<br data-filtered="filtered">(1)古建筑调查与测绘<br data-filtered="filtered">1932—1937年,学社成员赴华北、山西等地考察古建筑,发现并记录了大量珍贵实例,如:<br data-filtered="filtered">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1937年发现,确认唐代木构建筑)<br data-filtered="filtered">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代建筑)<br data-filtered="filtered">应县木塔(世界现存最高木构建筑)<br data-filtered="filtered">采用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精细图纸,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br data-filtered="filtered">(2)文献整理与研究<br data-filtered="filtered">校勘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等古籍。<br data-filtered="filtered">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0—1945年),共7卷23期,收录重要研究成果。<br data-filtered="filtered">(3)建筑理论与保护<br data-filtered="filtered">提出“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结合西方建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br data-filtered="filtered">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科建立,影响至今。 中国营造学社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先河,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工作使许多濒危古建筑得到记录和保护。其研究方法(文献+实地考察)至今仍是建筑史学界的典范。 爬上门洞里的37级陡峭的青砖台阶,就来到了第三平台院落,这里是佛光寺的核心区域——东大殿。这座大殿始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展现出唐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坐东朝西,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总面积约677平方米。其柱网采用“金厢斗底槽”布局,内外柱等高,是现存唐宋殿堂型构架中时间最早、形制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由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37年确认其唐代木质结构身份,这一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无唐构”的错误论断。现存唐代建筑:东大殿采用单檐庑殿顶结构,檐下斗拱出跳达五铺作,梁架运用“月梁”形制,经碳十四测定,四根金柱为初建时期原物。 站在大殿前,仰望那高大的殿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工匠们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的场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赋予了这座建筑生命和灵魂。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在佛光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未见坐斗。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走进大殿,昏暗的光线中,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地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佛像的面容慈祥,眼神深邃,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佛像的色彩已经有些斑驳,但这反而增添了它们的古朴韵味。 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坛正中,阿弥陀佛居右,弥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贤、文殊二位菩萨。这和一般寺院不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因为中国古代的座位次排列以左为上;而在佛光寺和五台山所有的寺院中,却都是将文殊塑在佛祖的右边,普贤塑在佛祖的左边,右智左理,这是表示理智涉入之胎藏界曼荼罗的。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东大殿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宁公遇坐像,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袖手趺坐,风韵高雅,情态虔诚。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愿诚和尚,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五百罗汉,为明代塑造,是身材差不多大小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间站着一个头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这幅画虽历千余年,但仍色泽犹新。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的壁画,也颇具特色。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 佛光寺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在佛光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未见坐斗。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东大殿坐东朝西,是一个殿堂式的结构,涂着唐代人喜欢的朱红色,这斑驳的木色牌匾、墨绿的松枝、灿烂的阳光,所有的一切让置身现场的我感受到了宁静与祥和。 东大殿虽然在全国现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位居第三,却是五台山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佛殿之一,巨大简洁的斗拱和深远的出檐,体现了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的风格特点,这座俯视一切的木质殿堂,巍峨雄大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大唐王朝的显赫与荣耀。 东大殿南侧屹立着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的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祖师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十分精彩。其上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充分表现了前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运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是我国唐代古塔中的精品,也是我国现存楼阁式古塔中的佼佼者。 在东大殿南侧是的关帝殿,是寺内现存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悬山顶,殿门两侧设直棂窗。作为伽蓝殿,供奉关公(关帝),体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民间信仰。 2025 年 7 月 5 日,佛光寺举办了纪念佛光寺唐代建筑发现 88 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在佛光寺东大殿平台北侧策划了《求真・1937》现场展。展览主题:以 “求真・1937” 为主题,聚焦 1937 年发现佛光寺唐代建筑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展览内容:结合多家单位收藏的资料和近年研究成果,回顾了 1937 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一行,在山西佛光寺确认东大殿为唐代建筑的 7 天经历。他们当时艰苦搜寻断代证据,林徽因从梁下题记和一尊唐装女子塑像获得灵感,最终揭开这座唐代木构建筑之谜 。 1937年7月5日,佛光寺遇到了知音。对这一刻,梁思成如此记录:工作数日,始见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且有字者左右共四梁。但字迹为土朱所掩。梁底距地两丈有奇,光线尤不足,各梁文字,颇难确辨。审视良久,各凭目力,揣拟再三,始得官职一二,不辨人名。徽因素病远视,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甚恐有误,又细检阶前经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职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佛殿主”,名列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书于梁,又刻于幢,则幢之建造当与殿为同时。即非同年兴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之时也。殿之年代于此得征。林徽因审视的,正是关野贞、常盘大定通过照片反复打量的唐大中十一年陀罗尼经幢。她那双远视眼立了大功。 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郊卢沟桥枪声大作,炮声隆隆。侵华日军挑起事端,攻击中国守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这一天,一份电报从山西五台发至北平。7月9日,《北平晨报》披露了电报内容,题为《营造学社调查组发见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测绘故宫赶制模型即开始》。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报道,披露了佛光寺唐构的发现时间——1937年7月5日,所发现建筑即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发现者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组成的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 同时,这次展览活动还展出近年来对于佛光寺研究的新成果,比如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最新公布在塔坪区域出土的唐代「没故和尚」经幢,其铭文记载年代(842 年)比东大殿早 15 年,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提供了新实证。 此外,活动现场还通过主旨发言、学术研讨等形式,探讨佛光寺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探索古建筑保护、传承以及活化利用的方式与未来方向;上海尺棰剧场小组演出了实景剧《既见山寺》,通过戏剧艺术再现了 1937 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考察佛光寺的历程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和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共同成立山西文物气象研究中心,未来将开展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研究等工作 。 东大殿门前的石经幢,记录着东大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这个时间呢,已经是唐朝的晚期了。 在佛光寺,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我静静地坐在大殿前的台阶上,闭上眼睛,聆听着周围的声音。风声、鸟鸣声、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首美妙乐章。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那悠扬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深的洗礼。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没有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站在东大殿门前居高临下,远眺寺外群山环抱,院内古建筑屋顶呈现,千年古树,远处的山峦和蓝天白云,再次让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这座古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和希望。每一次来到佛光寺,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次亲密的对话。 我缓缓地走出寺庙,心中充满了不舍。回头望去,佛光寺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佛光寺的魅力将永远不会消散,它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守护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更多的人来聆听它的故事。 虽然我们走出了佛光寺,但是仿佛能听到佛祖的召唤,感受到佛光的普照,它如同一座座古老的佛学院,将佛教文化和智慧传承至今,成为了信仰的中心和心灵的寄托。我站在寺外的松树下,我们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并坚定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