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族谱》考

诗书探研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山东宁阳黄茂刘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始祖 刘甲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十二代孙 彬昌 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目录</b></p><p class="ql-block"><b>1、刘氏家族《溯源记》</b></p><p class="ql-block"><b>2、现存宁阳黄茂《刘氏族谱》历次续修图录</b></p><p class="ql-block"><b>3、我们为什么要续修族谱</b></p><p class="ql-block"><b>4、宁阳黄茂《刘氏族谱》谱谍格式探析</b></p><p class="ql-block"><b>5、刘姓祖源</b></p><p class="ql-block"><b>6、《刘氏图腾》与本族的设计理念</b></p><p class="ql-block"><b>7、始祖甲可公的迁徙踪迹</b></p><p class="ql-block"><b>8、对老家庙及对联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9、西南老林及老三支的跟穴位置!</b></p><p class="ql-block"><b>10、铜头老祖的传说与记载</b></p><p class="ql-block"><b>11、《合族祖莹存谱序》史料探研</b></p><p class="ql-block"><b>12、老谱:历史的印记与宗亲的守护</b></p><p class="ql-block"><b>13、 九修族谱为什么要增加女性入谱</b></p><p class="ql-block">14、怎样查阅2022年版《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b>15、</b><b style="font-size:18px;">关于熛祖的记载及人物研究</b></p><p class="ql-block"><b>16、对家族脉胳传承和族系关系的分析与表述</b></p><p class="ql-block"><b>17、祖谱考</b></p><p class="ql-block"><b>18、族源考</b></p><p class="ql-block"><b>19、始迁异乡汇集</b></p><p class="ql-block"><b>20、 宁阳黄茂刘氏甲可公支系六十字辈详述 (已入谱)</b></p><p class="ql-block"><b>21、关于《刘氏族谱》中续谱次数的疑点</b></p><p class="ql-block"><b>22、九修族谱《序》</b></p><p class="ql-block"><b>23、九修族谱《后记》</b></p><p class="ql-block">27、家风与祭祖</p> <p class="ql-block"><b>1、宁阳黄茂刘氏家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溯源记</b></p><p class="ql-block">维吾刘姓,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根溯唐尧,帝胄显扬。</p><p class="ql-block">祁脉嫡传,黄裔昭彰。</p><p class="ql-block">受封刘国,姓耀万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遥忆秦末,风云谲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祖挥剑,斩蛇芒砀。</span></p><p class="ql-block">楚汉争雄,拓土开疆。</p><p class="ql-block">终成帝业,族耀八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室初兴,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迨至南宋,金齐之邦。</span></p><p class="ql-block">偏安僭位,刘豫称皇,</p><p class="ql-block">运蹇时殇。别却朝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九帝,尊荣炜煌。</p><p class="ql-block">称孤道寡,德泽绵长。</p><p class="ql-block">九十二王,闪耀荣光。</p><p class="ql-block">簪缨世胄,族望昭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忆昔永乐,始祖辞乡。</p><p class="ql-block">别晋徙鲁,三人同往。</p><p class="ql-block">泪别东平,各赴殊方。</p><p class="ql-block">后人勒石,铭记此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吾祖甲可,独赴汶上。</p><p class="ql-block">城南安家,流渠堡庄。</p><p class="ql-block">十一子育,人兴丁旺。</p><p class="ql-block">谱牒为证,宗脉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谱载晰,二代传扬。</p><p class="ql-block">枝繁叶展,新境呈祥。</p><p class="ql-block">长子失讳,黑村领航。</p><p class="ql-block">族史添墨,​史韵悠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斛升斗祖,待武掌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人仲季,序次迷茫。</span></p><p class="ql-block">白茂一支,考索未详。</p><p class="ql-block">今存此记,神秘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祖国用,瑞运弘昌。</p><p class="ql-block">迁居刘茂,与弟同往。</p><p class="ql-block">支派分流,昭穆清朗。</p><p class="ql-block">世系明晰,​​炳耀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一帝简,壮游南疆。</p><p class="ql-block">娶妻育子,漂泊他方。</p><p class="ql-block">嗣居颍北,己返梓桑。</p><p class="ql-block">魂葬老林,谱载神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惜余五祖,踪迹渺茫。</p><p class="ql-block">岁月如矢,难觅其方。</p><p class="ql-block">血脉相连,情丝万丈。</p><p class="ql-block">信迁异地,史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用肇支,福泽汪洋。</p><p class="ql-block">祖德广庇,家运恒昌。</p><p class="ql-block">诞育三子,一脉源长。</p><p class="ql-block">族史焕彩,胤绪昭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支曰庸,仁厚泽长。</p><p class="ql-block">二支谓常,品正声扬。</p><p class="ql-block">三支名则,福德显彰。</p><p class="ql-block">先祖若圣,贤范流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鸿基初肇,族裔腾煌。</p><p class="ql-block">脉承永续,代沐祯祥。</p><p class="ql-block">祖拓宏业,饱历风霜。</p><p class="ql-block">辞桑别里,砺志开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山焕曜,汶上呈祥。</p><p class="ql-block">宁阳毓粹,豫境增光。</p><p class="ql-block">方城焕彩,社旗炜煌。</p><p class="ql-block">裔遍华夏,迹漫八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本溯源,祖德昭彰。</p><p class="ql-block">祈族恒盛,永续辉光。</p><p class="ql-block">岁经霜雪,昌绪未央。</p><p class="ql-block">宗牒炳耀,世泽绵长。</p> <p class="ql-block"><b>2、现存《刘氏族谱》历次续修图录</b></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最早创修于明正德年间(约1500 - 1520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始祖第十代熛祖带兵守城时,将家谱焚烧遗失。熛祖焚谱七十七年后,即清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或其他宗祖于平陆寻得另一部老谱,赖此续修了我们现在被称为第一次续修的家谱。</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现存版本情况如下:目前共存有五部族谱及一册《阖族祖莹存谱序》,其中清乾隆二十三年的老谱略有残缺,其余四部(民国十四年、1953年、1992年、2022年修订版)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b>  (1)现存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合族祖茔存谱序》</b></p><p class="ql-block"> 此序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汉禄祖主修完成。此件长卷书法作品极为珍贵,历经三百多年岁月侵蚀,纸张老化严重,表面斑驳,局部已碎裂成残片。虽经拓裱修复,仍存部分残缺。</p><p class="ql-block"> 本序详细记载了各宗亲先祖坟茔的具体位置,对研究家族历史沿革及地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b>(2)现存乾隆二十三年《刘氏族谱》</b></p><p class="ql-block"> 此《刘氏族谱》为孤本,纸张泛黄,封面、扉页及序言缺失。全书以毛笔书写,大部分内容可辨。因年代久远,部分谱牒磨损严重、字迹斑驳,翻阅时需谨慎,避免页面碎裂。现已采取保护措施修复破碎页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3)现存中华民国十五年《刘氏族谱》!</b></p><p class="ql-block"> 本族谱共四卷,全书采用毛笔书法书写,此次续修增加了《谱志》!</p> <p class="ql-block"><b>(4)现存公元一九五二年《刘氏族谱》</b></p><p class="ql-block"> 本族谱共四卷,由曾两次参加续修族谱的元老,第二十代焕铭祖及焕鲁祖作序,全书采用书法书写并 由汶上祥记印书局印制!</p> <p class="ql-block"><b>(5)现存公元一九九三年续修的《刘氏族谱》封面</b></p><p class="ql-block"> 共五卷!此次续修增加了二十个字辈!</p> <p class="ql-block"><b>(6)现存公元二零二二年续修的《刘氏族谱》共八卷!</b></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行了诸多创新:</span>增设了《根祖文化》板块,将《合族祖茔存谱序》移入家谱,编缉增设了《始迁异乡汇集》、设计制作了《刘氏图腾》、拜塑了《始祖造像》,增设了《源流》《考据》《人物》等关于研究吾族历史文化的多篇文章、续添了二十字辈,将本族六十字辈进行了诠释!恢复了女士入谱的传统,同时续增了河南社旗一支宗亲!</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添加了目录,改进了页码,页侧标注了所属支派明细、住址及代次,解决了族众查阅家谱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卷二至卷八为家谱世系图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系统呈现家族传承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b>3、我们为什么要续修家谱</b></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的生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据研究,超过九成的人在离世三到五代后,便会逐渐被世人遗忘,存在过的痕迹也将从世间悄然消逝。</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肉体生命走向终结;第二次,是最后一个知晓你存在的人离去,从此世间再无人记起你;第三次,是所有与你相关的生平记载,如文字、影像、故事等信息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 当这三次“死亡”相继降临,一个人便会彻底在世界上失去痕迹。而家谱,正是对抗遗忘的永恒载体。它不仅镌刻着每个人的姓名与根源,更跨越时空,将家族记忆代代相传。多年后,子孙后代翻开家谱,便能知晓先辈的故事,厘清血脉传承的脉络,让生命的印记在家族的长河中永续流淌。</p><p class="ql-block"> 续修家谱,更是追根溯源的重要途径。家谱,又称家乘、族谱,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文化。纵观古今,国家兴衰交替,家庭聚散无常,个体生命转瞬即逝,但家族却能在岁月的洗礼中生生不息。每一次家谱的续写,都是对家族记忆的守护,对文化根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从家族来看,它是血脉的“导航图”,理清世代传承的脉络,让分散的族人找到精神联结;更是文化的“接力棒”,承载祖训、家风与历史记忆,让家族的精神特质在岁月流转中不中断、不失传。</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修家谱,是用文字对抗时光的冲刷,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家族的长河中留下痕迹,让家族的根脉扎得更深、延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们续修家谱的深刻意义——让每一个家族成员的故事不再被时光掩埋,让家族的精神与文化代代相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浮生如寄岁如梭,三殁魂消迹渐磨。</p><p class="ql-block">九域人踪随世远,千年血脉赖书驮。</p><p class="ql-block">残编载史寻根脉,故纸传情溯逝波。</p><p class="ql-block">欲使家风长不坠,重修谱牒记嵯峨。</p> <p class="ql-block"><b>4、宁阳黄茂《刘氏族谱》谱牒格式探析</b></p><p class="ql-block"> 宁阳黄茂《刘氏族谱》采用的是欧式家谱格式,这一体系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豪欧阳修所创,以独具特色的“世系表”著称于世,因为是欧阳修所创,所以叫做欧式家谱格式!它以清晰简明的方式为世人展现家族脉络,成为传统家谱体例中的经典范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先人在创修族谱时,借鉴并运用了这一家谱格式。此格式的显著特点为:世代分格,自右向左横向排列,每五世编制为一表。这种编排方式不仅能让家族世系一目了然,更便于后人追溯家族渊源,梳理代际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 原始的欧式谱牒中,每个人名左侧均附有详尽的生平记述,涵盖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信息,为家族成员留下丰富且立体的个人档案。</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先人在创修族谱时,在此格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理念,使得我们的族谱记载相对简约。这种简约的记载方式或许是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或修谱理念的考量。</p><p class="ql-block"> 为更完整地传承家族历史,留存先人的生平事迹与精神风貌,诚盼后世族人再次续修族谱时,能酌情增添相关内容,让族谱承载更多家族记忆,成为一部更具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家族典籍 。</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欧公遗法纂家乘,黄茂源流脉分明。</p><p class="ql-block">五世横排明世代,千年纵延蕴宗情。</p><p class="ql-block">简编虽携先祖事,略记犹存祖训声。</p><p class="ql-block">寄语后昆补新牒,莫教家史负初衷。</p> <p class="ql-block"><b>5、刘氏祖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span> 其祖源可追溯至遥远的上古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源头:</p><p class="ql-block"> (1)祁姓刘氏:这是刘氏最古老的源头,源自上古圣君唐尧。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之玄孙 帝尧 姓伊祁名放勋,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其谥号曰“尧",史称为陶唐氏。后来祁氏裔孙被封于刘邑(一说是刘国),其子孙以邑(或国)为姓,亦即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p><p class="ql-block"> (2) 姬姓刘氏:出自周王室。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形成姬姓刘氏。姬姓刘氏在周朝政治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随着周朝分封制的推行,其族人逐渐扩散到各地。</p><p class="ql-block"> (3)外族改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众多外族融入刘氏家族。如匈奴族,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归降汉朝,汉武帝赐其姓刘,其后代逐渐融入汉族刘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独孤氏等鲜卑族姓氏改为刘姓 。此外,沙陀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有大量改为刘姓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素有“皇家姓氏”之称。自西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至伪齐皇帝刘豫于公元1137年退位,在这长达一千三百四十三年间,刘氏共涌现五十九位皇帝,统治中国累计六百七十六年,其中西汉—东汉时期一统天下达四百二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汉朝是刘姓发展的关键时期。刘邦建立汉朝后,刘姓被尊为国姓,皇族地位尊贵。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大量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如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他们在封国内掌握军政大权,势力庞大。随着汉朝国势强盛,刘姓族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家族凝聚力得以提升。</p><p class="ql-block"> 同时,刘姓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如今我们使用的汉语、穿着的汉服以及源远流长的汉文化等,都深深植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积淀。这一系列因素推动了刘姓人口在汉朝的大量繁衍!</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刘姓家族的发展从未停歇。从三国鼎立的纷争,到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从隋唐盛世的繁荣,至宋辽金对峙的风云变幻,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朝代更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见证着刘姓家族在华夏大地上不断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勾勒出其向全国范围持续拓展的壮阔图景。</p><p class="ql-block"> 在此过程中,刘姓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在多地形成规模较大的家族聚居地,家族文化传承与族谱体系也日益完善。刘姓人口规模庞大,据相关统计,已接近九千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十五分之一,成为中华民族姓氏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6. 关于刘氏图腾的设计理念</b></p><p class="ql-block"> 刘氏图腾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族精神。从文字溯源来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留”字由“卯”和“田”构成,历经演变成为如今的“劉”。</span>《说文·金部》记载“镏,杀也。从金,留声”,《正字通·刀部》亦言“刘,钺属”,由此可知,“刘”字的起源与斧、钺等兵器相关,这类兵器在古代象征着皇权,彰显威严与力量 。</p><p class="ql-block"> 刘氏图腾的核心意象,是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着春、秋时节天气运行至地球的规律,寓意着刘氏先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认知,展现了古老的智慧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此通用的《刘氏图腾》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图腾上方镌刻“天下一刘”四字,深刻诠释天下刘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大局观念,强化宗族认同感;下方添注“宁阳黄茂”四字,精准点明地域与族脉归属;最外层以红色圆环包裹图腾整体,不仅赋予图腾鲜明的视觉辨识度,更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圆满。经此设计,一枚独具宁阳黄茂刘氏特色的坐标式个性图腾应运而生,令人过目难忘,成为本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身份标识。</p> <p class="ql-block"><b>7、始祖甲可公的迁徙踪迹</b></p><p class="ql-block"> 一、洪洞移民背景及原迁地</p><p class="ql-block"> 据综合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强制性政治移民运动。此次移民将山西中南部、河东等地的居民迁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移民活动跨越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历时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广袤地域,堪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迁徙事件。</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于2019年秋季专程前往洪洞大槐树考察,深入探究大槐树移民历史,尤其是刘氏家族的迁徙脉络与分布状况。</p><p class="ql-block"> 据《洪洞县志》《大槐树志》记载,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无地或少地的百姓,迁往中原及山东地区,并为移民提供耕牛、种子和路费。</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旁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成为移民集散地的重要标志——官府在此为移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编队发资,而后将其送往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这株汉槐被后人尊称为“大槐树”,树上的“老鹳窝”也成为特殊印记。因移民在此完成手续办理,后世子孙便以“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老鹳窝人”自称,民间更流传童谣:</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叫什么?</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上老鹳窝。”</p><p class="ql-block"> 我们暂不深究明朝移民的政治背景,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记载,明朝大移民共计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族续修的《刘氏族谱》序载:“始祖原郡山西洪洞人也,自前明永乐二年来游东省。”此记载与历史移民事件高度吻合,证实始祖甲可公正是通过此次移民政策自洪洞迁徙而来。“来游东省”或为后世修谱时对先祖的尊崇之词。</p><p class="ql-block"> 此外,《宁阳县志》显示,与甲可公同一时期(洪武 - 永乐年间),自洪洞移民至当地并建村的还有赵家黄茂赵姓、胡家黄茂胡姓、潘家黄茂潘姓等数十个姓氏,以及邻县的百余姓氏与村居。</p><p class="ql-block"> 二、迁居途中及东平分手碑</p><p class="ql-block"> 历史资料表明,明朝政府为移民制定了系统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人口,并明令同姓不得聚居一村;官府为移民发放路费、耕牛、籽种,且给予三年免税优惠,同时由地方政府协助安置。</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于永乐二年自洪洞出发,前往汶上县城南流渠铺。相传甲可公与兄弟三人同行,行至东平县境时,因“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的政策要求,兄弟三人在此分道扬镳,各自前往官府分配的村庄定居。</p><p class="ql-block"> 手足分离,情谊难舍,互留联络、互道珍重自是常理。或许多年后,兄弟中有的后人发达了,为纪念这场离别,约其他两名兄弟的后人便在东平分手处立碑留念,这便是族内世代相传的“分手碑”的故事。巧合的是,东平县民间亦广泛流传此说。据族兄昌武先生曾回忆,公元2002年族弟向东先生带队赴东平施工时,在当地一家饭店就餐,当老板听闻他们是宁阳黄茂刘氏便主动讲述了分手碑的详细情节,此故事和我们族内所流传的故事如出一辙。由此推测,甲可公的另外两位兄弟应定居于东平周边。</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第九次修谱时,将此故事增补入谱:“吾族派分,自晋迁鲁。相传始祖三兄弟同往,行至东平县挥泪分手,各奔前程。一人去了流渠堡,另二人则去向无考。后人感其事,于分手处立分手碑一通以纪念”。此故事在族内与东平民间口耳相传,至今不衰。笔者多次前往东平寻访此碑,然一无所获,推测其或已损毁,或深藏民间,详情已难以考证,或许在日后的哪一天此碑会被重新发现使此故事得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三、流渠铺</p><p class="ql-block"> 永乐二年,始祖甲可公与兄弟在东平分别后,抵达汶邑城南流渠铺定居,娶妻生子。族谱记载:“遂居汶邑城南流渠铺地方。所生十一子,后因军累,十祖、十一祖移居宁邑城西黄茂村,其余九祖或留居流渠铺,或迁徙他处。”</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汶邑城南流渠铺大致位于汶上县城南至南站之间,疑似今刘黑村——此村至今聚居着始祖长支后裔。笔者曾与族弟连昌、向东及风道贤侄实地考察,并查阅《汶上县地名志》,均未发现“流渠铺”的相关记载。现居刘黑村的昌喜族弟表示,虽知家族世代居于此地,也听闻过此处便是“流渠铺”的传说,但未找到关于“流渠铺”的任何记载!</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刘黑村邻村有“刘许铺”,其名与“流渠铺”读音相近,有人推测二者或存在误传或更名的可能。虽尚无确凿史料或传说佐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始祖及其后裔长期生活在刘许铺周边。</p><p class="ql-block"> 如今,刘黑村、汶上城南周庄、新庄及汶上次邱镇周庄四地宗亲,皆为始祖长子后裔,且均从刘黑村迁出。由此推测,流渠铺就在刘黑村附近!</p><p class="ql-block"> 历经六七百年沧桑变迁,尽管“流渠铺”已难觅确切记载,但其大致方位仍可锁定在刘黑村或刘许铺附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8、关于宗庙及对联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A、老家庙</i></b></p><p class="ql-block"> 据本族二十二代孙 茂昌贤弟(住宁阳城北仁贤庄)家中珍藏的民国十四年版《刘氏族谱》谱册中所遗纸条记载,”宗庙在本村东西大街西门里×十余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刘氏老家庙原名为《刘氏家庙》,为三间青砖青瓦古式建筑,我年幼时清楚的记得老家庙的地基很高,应高出周围的建筑八十到一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初建年代不祥,于文革后期《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村革命委员会主导拆除,而后用家庙的砖瓦建了一所礼堂(礼堂地址在今刘茂卫生院东北邻,后建刘茂卫生院时被拆除!数百年的宗庙被无端拆除,在当时这是我们刘氏家族的耻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老家庙对联</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生活在济南,彼时在用业余时间撰写一本有关刘茂历史的《西黄诗联大观》,后来分两本改名叫《西黄诗集》和《黄茂楹联百则》,需要了解关于本村历史的素材,有一次回家拜访了十九代立章祖,经他老人家回忆并口述了我们刘氏老家庙及其对联的内容,得知后我记录在了一个金菊烟烟盒上而保存了下来,联曰:</p><p class="ql-block">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p><p class="ql-block"> 长江分万派总是同源</p><p class="ql-block"> 后于二零零九年在济南我的住所,电话咨询了居住在南京且退休在家的堂兄鑫昌先生,鑫昌兄乃解放初期的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受家父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生清太大伯的影响频深,在文学、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虽然身居异地,但经常电话交流,向他学习了很多东西且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 鑫昌兄在研究刘氏族谱及谱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当年我们在电话上谈了一个多小时,兄经过回忆并电话咨询本家宗亲验证后于第三天与我通电话确认了此对联的正确!</p><p class="ql-block"> 立章祖及鑫昌兄是当年老家庙的见证人,他们同为刘茂的先贤,年节时常去家庙祭拜,由于对家族文化的崇敬之心,所以他们记住了我们老家庙的对联内容,给我们刘氏后人留下了老家庙的记忆,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b>9、西南老林及老三支的跟穴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西南老林</b></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修谱十二代 如璜 祖所作的序言中记载 “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立莹掌券后,十一祖无嗣、十祖生三子原谱名讳俱全”。西南老林的位置在今四组刘茂中街向西变压器之东xx米,在向南xx米,</p><p class="ql-block"> 刘茂村前街的位置向西正对准始祖坟,至围子河以西xx米。</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西南老林老三支的安葬位置</b></p><p class="ql-block"> 据《合族祖莹存谱序》记载,“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即铜头始祖甲可公掌券,二代十祖(失讳)、十一祖(失讳)两兄弟跟穴。</p><p class="ql-block"> 二代十祖后老三支跟穴!跟穴的位置为:</p><p class="ql-block"> “两兄夹一弟葬法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跟穴”。两兄夹一弟的意思是两兄在两边,三弟夹在中间。</p><p class="ql-block"> 这也完全符合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长左次右的规矩,即长支之庸祖在左,二支之常祖在右,三支之则祖的坟茔夹在两兄的在中间!//</p> <p class="ql-block"><b>10、铜头老祖的传说与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A、铜头老祖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刘氏家族中有一个关于铜头老祖的传说。据传: 明清某年,本族一支外戚想把始祖坟茔移到本地供奉,而刘家黄茂宗亲当然不同意,于是趁夜间便去西南老林拔林,忽然被本村宗亲发现并追赶,慌忙中只移走了始祖的头骨,而刘家黄茂按则原貌塑了一尊铜头,于是就有了铜头老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只是故事误传而非事实,试想,如果外埠宗亲真的请走了始祖并在本地已安葬。这么大的事件是瞒不住的,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就知哓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为什么是铜头老祖?</b></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续修《刘氏族谱》卷首谱序载:“十祖十一祖每恐终年林中掌券无人,同去流渠铺启请。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立茔掌券后十一祖无嗣,十祖生三子原谱名讳俱全”。</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是说,当年始祖甲可公去世后葬在了汶上城南流渠铺,因为始祖的十一个儿子中只有十祖十一祖迁入了刘家黄茂,而其余兄弟九人“有在流渠铺者,有移居他方者”,或许六七人或八九人还在流渠铺居住或跟穴,所以便有了 “十祖十一祖每恐终年林中掌券无人,同去流渠铺启请”,即十祖十一祖兄弟二人怕去世后林中无人掌券,这里的“掌券”应理解为林中的“始祖”,所以”同去流渠铺启请”,试想流渠铺兄弟九人及其孙曾岂容十及十一两位最小的兄弟“请走”始祖,所以这里的“启请”二字应释为启请来了祖宗的灵位而非棺椁。</p><p class="ql-block"> 既然没有棺椁,便塑了一尊铜头,将铜头装殓选吉地葬在了现在的西南老林。在后来便有了第一次谱序中的“铜头老祖来于本村西南一里许”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11、《合族祖茔存谱序》史料探研</b></p><p class="ql-block"> 九修族谱之际,我们将梁山刘七村宗亲珍藏的二修老谱迎至刘家黄茂。展卷拜阅间,四幅单列的书法作品赫然入目,其题署为《合族祖茔存谱序》。此序虽已斑驳残缺,然细品之下,确属族中文化瑰宝。为探其究竟,我遍查现存民国十四年、一九五二年、一九九二年续修的老谱,试图寻觅佐证,然令人费解的是,历代续修族谱竟均未将其收录!</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十九代枚章祖所著《谱志》载:“汉禄接续,又载明各支迁茔何地、何支何时由黄茂迁居何县何村,无不备悉,使后人一览而知。”由此可见,枚章祖在续修时已见此序,故而于《谱志》中特意佐证,以期后世知晓。这一记载,确凿证实了《合族祖茔存谱序》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溯至明朝崇祯十五年,举人熛祖携谱守城,城破后,族谱不幸毁于兵燹。七十年后的清朝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首次重修家谱。据载,“故于谱成之后,复续吾族坟茔,尽载于后”,《合族祖茔存谱序》亦于此际得以续修。</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汉禄祖团队慎之又慎。“或询本族与亲故之父老,又验之 与分出移之别茔,而支派略清。”自康熙五十八年上溯明永乐年间,已历三百余载,部分族人坟茔位置难考,实乃常理。续修之时,汉禄祖广集族中耆老、亲友故旧,多方考证,终使各支派迁出祖坟的脉络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合族祖茔存谱序》为长卷书法,先人将其夹藏于老家谱中,意在令后世子孙铭记祖坟所在,正所谓“使后之子孙知过墓而生敬意” 。那么,此序缘何命名为《合族祖茔存谱序》?</p><p class="ql-block"> 从序言“故于谱成之后,复续吾族坟茔,尽载于后”可知,族谱修订完成后(着重强调“谱成之后”,而非修谱过程中),全族各支派坟茔经详细调查后一一记录。然因家谱已然成册,无法再添内容,且此序仅四张宣纸,不便编入正文,故而以单列形式夹存于谱中,“存谱序”之名由此而来,再冠以序文之体,方成今名。</p><p class="ql-block"> 今所见《合族祖茔存谱序》,收录于第二次续修家谱,而非首修版本。推测应是先人在二修时将其附存于此。</p><p class="ql-block"> 我与昌亮族弟合力辨识序文,逐句断句标点,并参照老家谱,对残缺文字尽力复原。部分难以确考之处,暂以“□□”标注。现将《合族祖茔存谱序》序言全文录下:</p><p class="ql-block"> 余族自始祖以来,代有家谱。后因兵火失迷,又于康熙丁卯十月,汉禄重修家谱。或询本族与亲故之父老,又验之□□(原谱失二字)与分出移之别茔,而支派略清。故于谱成之后,复续吾族坟茔,尽载于后。不惟使后之子孙知过墓而生敬意,令其守谱而信其有征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仅存的《合族祖莹存谱序》序言修复前的图片,</span>是现存唯一的珍贵资料。详细记载着始祖及各支派祖茔的原始位置,以及迁葬后的具体方位,堪称一部镌刻着家族迁徙脉络的“地理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历经近三百年岁月流转,原序在时光的侵蚀下已残破不堪,部分页面碎裂成屑。为最大程度还原其本貌,我与族叔太房先生将长卷重新装裱于宣纸之上,逐一对残片进行拼接比对。然而,受限于破损程度,部分文字因缺失原始资料,终究难以复原,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据梁山刘七村宗亲讲述,这部家谱背后藏着一段辗转漂泊的故事。早年,其主人携谱远赴东北,数十载后又将这份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谱郑重迎回刘七村。为妥善守护,每逢年节族人相聚,即便前来拜年,也仅可叩拜,严禁翻阅,这份规矩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 正是凭借着这般惜谱如金的信念与世代守护的坚持,这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古老文献才得以留存至今。这份珍贵遗产,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凝聚着历代宗亲对根脉的坚守,值得我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和感激!</p><p class="ql-block">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七律·赞《阖族祖莹存谱序》</p><p class="ql-block"> 康熙残纸墨镌痕,汉禄修编励后昆。</p><p class="ql-block">三百春秋蚀旧卷,万千字迹铸精魂。</p><p class="ql-block">祖茔故址鸿文记,族史遗篇锦字存。</p><p class="ql-block">赓续宗祧根永固,琬辉长映耀天伦。</p> <p class="ql-block"><b>12、老谱:历史的印记与宗亲的守护</b></p><p class="ql-block"> 在梁山刘七村,珍藏着一部意义非凡的《刘氏族谱》。作为世间仅存的孤本,它历经266年岁月的风霜,古朴中尽显沧桑。</p><p class="ql-block"> 此谱整体已泛黄,封面、扉页及序言均已缺失。全书为毛笔书法墨迹,大部分内容可辨。因年代久远,谱牒部分磨损严重、纸张边际层层蜷缩,字迹斑驳,翻阅时需格外小心,快速翻动极易导致页面碎裂。后经采取保护措施,对破碎页面进行整理、宣纸拓背,并重新装帧、加装了封面。</p><p class="ql-block"> 根据此谱的各项家族记载及对纸张的评估,认定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第二次续修的原始老谱,距今已达266年之久。此谱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内容与现行族谱也存在显著差异,在齿序记载方面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 2022年九修族谱时,我们将刘七村宗亲珍藏的老谱请回到老家刘家黄茂。据介绍,这部族谱饱经沧桑,承载了诸多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族人为了让有收藏能力的宗亲妥善保存这部家谱,266年间曾在刘七村四易其主,也曾随主人在东北保存数十年,后被迎回刘七村。出于保护老谱的考虑,每逢年节族人拜祭时,规定仅可叩拜,不可翻阅,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碰。</p><p class="ql-block"> 这份近乎严苛的守护规定,彰显的是刘氏宗亲对家族历史的无限敬畏与珍视,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一代又一代族人的悉心呵护,才让这部珍贵的族谱得以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值得每一位族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由衷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13、 九修族谱为什么要增加女性入谱</p><p class="ql-block"> 九修族谱时,我们家族通过广泛的征求各支系宗亲的意见,修谱时增加了女士入谱。其实,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p><p class="ql-block">(1)为什么旧社会修谱以男性为主</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认为男性是家族的主导和延续者,承担着家族的祭祀、传宗接代等重要责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父系血缘关系的传承。在这种制度下,家族的血统、爵位、财产等都由男性嫡长子继承,修族谱主要是为了明确家族血缘传承和财产继承秩序,所以以男性为主,女性因不具备继承权而通常不会被写入家谱或只作为从属地位录入姓氏。</p><p class="ql-block">(2)九修族谱时女性记入了族谱</p><p class="ql-block"> 2020年后九修族谱将女性记入,是时代发展与家族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历经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在社会各领域成就斐然,入谱是对其平等地位的认可。同时,现代家族传承不再局限于男性,受独生子女政策与人口流动影响,女性入谱可保障谱系完整。</p><p class="ql-block"> 从家族内部来看,女性入谱能使其更好融入家族,增强归属感,打破传统边缘化状态,有力提升家族凝聚力;从历史记录层面,女性在家族发展中的贡献不可或缺,记入族谱可更全面展现家族变迁,为后人研究提供丰富完整的资料,让家族历史更立体、真实。</p><p class="ql-block">(3)女性入谱的今昔对比</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二修族谱,二修族谱作为一修族谱的延续,其世系表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二修世系表中已径将夫妻共同写入族谱。在家谱记载中,女性通常仅以配偶身份被简略记录,多以“程氏”“王氏”等单姓代称,其全名及其它信息往往付之阙如。</p><p class="ql-block"> 然而,九修族谱时,时代的新风扑面而来——配偶的全名得以完整记录,女儿们的名字也堂堂正正地载入族谱,让家族谱系真正实现了男女并重,彰显出跨越时代的平等之光。</p> <p class="ql-block">14、怎样查阅2022年版《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讫今为止所存世的本族族谱现有五套,此次续修发行了390套除外,仅上世纪1992年就发行了50套之多,可以说我们很多宗亲家中收藏了族谱,但不可思议的很多族人却对族谱讳莫如深,查考亲疏时查不明白或理不清族谱所记载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上面已经介绍,我们的族谱世系表使用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欧式家谱体例”,即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排列,五世一表,也就是五世为一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鉴于族众查阅难题,根据我们族谱的排列特点,经探研整理后进行了细化并增加了目录,目录共分为两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为《根祖文化》共十三章。可直接查询卷一所对应的页码便可找到。</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族</span>谱世系索引》,此以世系表为主。世系表的特点为世代分格,五世一页,查询时首先翻页到《卷一》目录的第二部分《家谱世系索引》,然后找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始祖三代长支之庸祖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 1——5代</p><p class="ql-block"> 6——10代</p><p class="ql-block"> 11——15代</p><p class="ql-block"> 16—— 20代</p><p class="ql-block"> 20——25代</p><p class="ql-block">以下同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始祖三代二支之常祖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始祖三代三支之则祖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始祖长子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系表查询方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步:到《一卷》目录找到《家谱世系索引》,首先找到自已所在的支数,然后找到你所查询的代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长支第21——26代是在第五卷1——50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步:如需查询宁阳县堽域镇仁贤村的22代的宗亲,可在中缝的29页往下找到。</span></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二步的查询,便可找到自己所查询的卷数或页数便可!</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15、关于熛祖的记载及人物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忠孝两全的举人 刘熛 </i></b></p><p class="ql-block"> (已入谱) </p><p class="ql-block"> 据第一次谱序载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根据现存的明朝《山东乡试齿录》记载,崇祯十二年山东省乡试宁阳县录取了两位举人即周爰访和刘熛,崇祯十二年乃公元一六三九年亦是农历己卯年,熛祖在己卯年考中了举人,所以被称为"己卯科举人”。 </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即崇祯十五年,遇到了明朝灭亡前的清军入关。查阅史料《东华录》可知,一六四二年十一月,清军由多尔衮率领,四路南下,陷真定、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直抵兖州府。 </p><p class="ql-block"> 据《兖州史话》之二十六章载:清兵进入兖州城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四座城门放火烧毁三座。城内民房棼烧殆尽,百姓被杀无数。兖州军民奋起还击,监军参议王维新,与多个清兵搏斗后,英勇牺牲;推官李昌期,是进士出身,却持刀上阵,英勇杀敌,最后为国捐躯;副将丁文明,一人轮战数个清兵,他目眦尽裂,越战越勇,终因寡不敌众而倒下;滋阳知县郝芳声,在倒下之前,犹大呼“杀贼”之声不止;兖州知府邓藩锡在力战之后,被清兵捉住。砍断了他双臂,最后竟残忍地把他大卸八块,肢解而死。这次是兖州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p><p class="ql-block"> 按明朝建制宁阳县属于兖州府管辖,且刘家黄茂距兖州城只有三十公里之距,崇祯十五年熛祖携谱守城与兖州之战高度吻合,应就是这个事件。 </p><p class="ql-block"> 熛祖是族内第十代,作为大明子民,外敌入侵大明朝时,已考取了举人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征召,带兵参加了抗击清军的战斗,与官兵同生死共命运,英勇杀敌。据民国十四年本谱枚章祖撰写的谱志云;“熛祖带兵守城将老谱携去,城破殉难遂被焚”,随着兖州城的失守,携譜英勇就义,为国捐躯! </p><p class="ql-block"> 抗击清军为忠君报国,与敌人撕杀时还不忘携带家谱乃至孝情怀,大孝也!熛祖让我们见识到了我们刘氏族人的风采与气魄! </p><p class="ql-block"> 此为忠孝两全的英雄,熛祖应为吾族人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b>16、对家族脉胳传承和族系关系的分析及表述 (已载入家谱)</b></p><p class="ql-block"> 此次续修对宁阳黄茂《刘氏族谱》家族的传承脉胳进行了梳理,综合表述为:</p><p class="ql-block"> 源于山西洪洞、脉发流渠铺、望出刘家黄茂,枝分山东宁阳、梁山、汶上及河南方城、社旗、叶县及泌阳等地。(注:经河南宗亲考证,老谱所载白阳县应为泌阳县)!</p><p class="ql-block"> 族系关系表述为:</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开宗、老三支立派,以世次行辈为基准延续血脉,由鲁豫多地、多支派组成的大宗族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宁阳黄茂刘氏族系。</p> <p class="ql-block"><b>17、族谱考 (已入谱)</b></p><p class="ql-block">关于《刘氏族谱》续谱次数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谱被称为第九次,实际是有出入的。 </p><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首次续谱是十二代汉祿祖于康熙五十八年,由十二代如璜祖作序,成谱于康熙五十八年即一七一九年,是接续而非首次创谱。康熙五十八年至今三百零三年间已接续了九次。即平均每三十八年接续一次。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自明朝永乐二年到第一次续谱 清康熙五十八年的三百一十五年间,我们的族譜上没有记载创谱及续修记录! </p><p class="ql-block"> 但据第一次谱序载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另据民国十四年第六次续谱时十九代枚章祖撰写的谱志载:“ 熛祖带兵守城将老谱携去,城破殉难遂被焚,老谱所载之世系莫能查考,幸有平陆村尚存迁居以来所叙之谱赖 ” ! </p><p class="ql-block"> 据此说明修老谱时至少手写了两部,一部被焚烧了,熛祖焚谱七十七年后即康熙五十八年,汉禄祖或别的宗祖在平陆找到了另一部老谱,赖此续修了我们现在被称为第一次所修的家谱。由此证明第一次续谱前三百一十六年间有族谱在传承。 </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我们的祖先在鲁豫大地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如果当时的族谱没有及时续修的话,第一次续修前的316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族谱上怎么会名讳俱全呢。试想,如果老谱当时已经被烧掉并失传的话,谁又能记得二三百年前祖先的名字并排列的如此详细呢? </p><p class="ql-block"> 根据谱载,至五代时族内只有长支围西一人、二支则图一人、三支恕浩春泰五六七 (五六七失讳) 七人共九位兄弟,况五六七三位兄弟已迁徙到梁山刘七村居住,刘七村距刘家黄茂一百五十里之遥,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只得靠步行。则九位兄弟中,实际上本村只有六位,试想六个家庭的家族怎么会想到续家谱呢。 </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代 ,长支大仁大智大义 3人,二支 因商1人, 三支 瑀 瓒 琛兄弟三人 、经 继二兄弟2人 彦明失讳 2人。只有11人,也就是十一个家庭,外加上他们的子孙,也就二三十户矣。 </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第七代,长支兄弟七人,二支兄弟六人,三支兄弟十一人,合计24人。数代人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小村庄了。 </p><p class="ql-block"> 只有当族群达到一定规模,世次也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时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便得到了稳固,于是大家才想起来要修谱。 </p><p class="ql-block"> 通过最近发现的梁山刘七村珍藏的据推算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第二次 续修的手写原始老谱 ( 此谱无谱序记录 ) ,谱后的《合族祖茔存谱序》载 "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 ″。二代十祖十一祖失讳 ( 名字应該是后来加上的 ) 这一记载,说明二代十祖十一祖后四五代还没有家谱,不然的话后人怎么不记得祖父或曾祖父的名字呢? </p><p class="ql-block"> 据此推算《刘氏族譜》是在始祖来鲁后的五六七代之间,也就是始祖来鲁一百年之后才开始创谱的,即公元1500年之后。 </p><p class="ql-block"> 从肇始之祖甲可公明朝永乐二年来鲁百年之后创谱到康熙五十八年首次续谱约220年左右,按照我们族譜38年一续的算法,将会接续五次到六次。但由于熛祖焚谱事件后找不到老谱,停顿了至少七十七年沒续,所以至少也会有四到五次以上的接续,我们今天才会看到如此详实完备的族谱。</p><p class="ql-block"> 如此,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到2022年的618年中,从创谱至今应该是续修了十三四次才是比较合理的。 </p><p class="ql-block"> 附 历次续修族谱年表</p><p class="ql-block">首次创谱 </p><p class="ql-block"> 明 正德年间 约公元一五零零到 一五二零年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续修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五次续修 明崇祯年间 有记载的续谱时间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八年 即公元1719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三年 即公元1758年</p><p class="ql-block">第三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三年 即公元1788年</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p><p class="ql-block">第五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二年 即公元1873年</p><p class="ql-block">第六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 即公元1926年</p><p class="ql-block">第七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1953年</p><p class="ql-block">第八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1992年</p><p class="ql-block">第九次续谱 </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p> <p class="ql-block"><b>18、祖源考 (已载入家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谱存铜头始祖二代有六祖</b></p><p class="ql-block"> 本族的肇基之祖为铜头老祖甲可公,二代十祖十一祖之后支派分流,昭穆厘然,歴歷有据。 </p><p class="ql-block"> 老三支之说系二代十子国用祖所生三子,即第三代长支之庸、二支之常、三支之则三祖之后人,即为吾族人老三支之始也。由本村移居他方者,皆系老三支之后裔。</p><p class="ql-block"> 二代十一祖帝简壮游南方,娶妻生子,后嗣遗落颖州北关。老年归家死葬西南老林则本谱无嗣。 </p><p class="ql-block"> 然肇基之祖二代十一祖其余九祖之中四祖本谱有载。据本族譜 一九九二年版第五卷四十六页载 : 刘黑家村一支系铜头始祖长子之后以前失叙祇记。卷五第四十九页载 : 汶邑城南周家庄一支从刘黑村移出。说明刘黑村及周家庄一支系二代长支之后裔。 </p><p class="ql-block"> 卷五第六十页载:二代斛祖、升祖、斗祖不知与十祖兄弟居几,待武村掌券相传已久今止记。 二代 斛生一子 让, 三代 让生一子 贵, 四代 贵生一子 路。解祖十二代孙志文 、志武、志德重印,志行、志孟。 十三代孙 士杰。 </p><p class="ql-block"> 据此肇基之祖二代斛祖已在待武村立茔掌券并另立家谱,待武村家谱上已有十三代,而我们老谱在当时也已记载到了十五代,也就是说,待武一支在当时和我们十祖之后同宗不同谱,并且有联系。但不知二代斛祖、开祖和斗祖兄弟三人怎么排序。 </p><p class="ql-block"> 另待武村现不知在何地,待考。据此,铜头老祖二代兄弟十一人中本谱有记载的即为六祖!应表</p><p class="ql-block">第一代 祖源</p><p class="ql-block"> 铜头始祖甲可公,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入汶邑城南流渠铺,生十一</p><p class="ql-block"> 失讳 长子 刘黑村跟穴 </p><p class="ql-block"> 斛祖 ?子 待武村掌券 </p><p class="ql-block"> 升祖 ?子 待武村</p><p class="ql-block"> 斗祖 ?子 待武村 </p><p class="ql-block"> 国用祖 十子 刘家黄茂跟穴</p><p class="ql-block"> 帝简祖 十一子 刘家黄茂跟穴</p><p class="ql-block">除六祖有记载外,其余五祖不知其踪,待</p><p class="ql-block">第二代 迁徙</p><p class="ql-block">由汶邑城南流渠铺迁入并创建刘家黄</p><p class="ql-block"> 十祖 国用 </p><p class="ql-block"> 十一祖 帝简</p><p class="ql-block">第三代 支源</p><p class="ql-block">老三支源头即十子国用祖所生三子</p><p class="ql-block"> 长支 之庸祖 </p><p class="ql-block"> 二支 之常祖 </p><p class="ql-block"> 三支 之则祖 </p> <p class="ql-block">19、始迁异乡汇集 </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修我们增加了《始迁异汇集》,此集源于焕坤祖的一项提议。</p><p class="ql-block"> 本族宗亲支派甚多,部分宗亲特别是外埠宗亲,虽然知道自已是从刘家黄茂迁出的,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在让族众提升爱族惜谱意识!</p><p class="ql-block"> (注:已入谱)</p><p class="ql-block"> 凡我族裔素怀慕族之念,敬祖之心。自三代分支,五代始 五六七祖(俱失讳)三兄弟首迁到梁山河西刘七庄立莹掌券始,后裔陆续迁往鲁豫多地并在迁徙地立茔掌券成为一方始祖。现根据老谱所载将各地首迁外埠宗亲汇集成篇。望居外埠宗亲自查出处!</p><p class="ql-block">一、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长支 之庸公后裔由本村迁出:</p><p class="ql-block">第七代 朝卿祖 迁往罗星</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登科祖 迁往张徐村</p><p class="ql-block">以下均由张徐村迁岀</p><p class="ql-block">十四代 孔卓祖 迁往宁阳城北刘家庄十四代祖以下迁往大村</p><p class="ql-block">十三代君祖分支以下迁往魏家平陆十五代 衍诚祖 迁往宁阳城北程家海</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之圣祖 迁往宁阳城西耿庄村</p><p class="ql-block">二、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二支 之常公后裔由本村迁岀:</p><p class="ql-block">笫十六代 元向祖 迁往汶上县南泉沟</p><p class="ql-block">三、以下为铜头始祖三代三支 之则公后裔由本村迁出:</p><p class="ql-block">第五代 五祖六祖宽祖迁往梁山县刘七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昭祖 迁往梁山县南袁口 </p><p class="ql-block"> 十六代 永信祖 由袁口迁往汶上东门 </p><p class="ql-block"> 十六代 永柱祖 由袁口迁往汶上城西孔楼</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见吴祖 迁往梁山县小屯 </p><p class="ql-block"> 十七代 文桐祖由小屯迁往东草庙</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绪祖 迁往曲阜城北李家洼</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敢生祖 迁往河南省白阳县第十二代 巨先祖 迁往河南省方城县桃园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巨起祖 迁往河南省社旗县桃源村</p><p class="ql-block">第 十二代 巨升 巨德 巨旺祖 迁往河南省叶县桃源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 尽孝祖 由方城县赵河镇桃园村迁往姫庄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代 邦宁祖 迁往方城县赵河孙彰小刘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禧祖 迁往演马庄</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 奇恒祖 迁往宁阳郭家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 守柱祖 迁往宁阳县潘家黄茂</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 克勤祖 迁往宁阳城北仁贤庄</p><p class="ql-block">四、以下为铜头始祖二代长支后裔</p><p class="ql-block">汶上刘黑村系铜头始祖长支之后以前失续自第十三代法望祖又接续上 十五代 失讳 由刘黑村迁往汶上南站周庄</p> <p class="ql-block"><b>20、宁阳黄茂刘氏甲可公支系六十字辈详述 (已载入家谱)</b></p><p class="ql-block"> 行辈所以明世系、辨亲疏,俾昭穆了然尊卑不紊也。现将道光二十一年老谱所载二十字与一九九三年所列二十字及本次续添二十字组成六十吉字行辈诗开列于后,诚望以谱定字辈为后世子孙取名。凡吾族人谨请遵守,尤以不犯祖讳为盼!</p><p class="ql-block"> 君孔衍元会 文章焕泰昌</p><p class="ql-block"> 道德淑盛化 嗣续绍尧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亭建伟业 明恩传继广</p><p class="ql-block"> 宏志振华夏 荣福庆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忠孝维家本 俊贤泽永长</p><p class="ql-block"> 兴毓承天佑 殿圣昭显扬</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 君</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 孔</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代 衍</p><p class="ql-block">笫十六代 元</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代 会</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代 文</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代 章</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代 焕</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代 泰</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代 昌</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代 道</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代 德</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代 淑</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代 盛</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代 化</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代 嗣</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代 续</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代 绍</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代 尧</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代 唐</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代 先</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代 亭</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代 建</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代 伟</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代 业</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八代 明</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九代 恩</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代 传</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一代 继</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二代 广</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三代 宏 </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四代 志</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五代 振</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六代 华</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七代 夏</p><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代 荣</p><p class="ql-block">第四十九代 福</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代 庆</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一代 吉</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二代 祥</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三代 忠</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四代 孝</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五代 维</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六代 家</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七代 本</p><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八代 俊</p><p class="ql-block">第五十九代 贤</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代 泽</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一代 永</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二代 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三代 兴</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四代 毓</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五代 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六代 天</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七代 佑</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八代 殿</p><p class="ql-block">第六十九代 圣</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代 昭</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一代 显</p><p class="ql-block">第七十二代 扬</p> <p class="ql-block"><b>21、关于《刘氏族谱》中续谱次数的疑点 </b></p><p class="ql-block"> 本次续谱名誉上为第九次续谱,实际是有出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记载的首次续谱是十二代汉祿祖在康熙五十八年,由十二代\如璜祖作序,成谱于康熙五十八年即1719年,是接续,而不是首次创谱。康熙五十八年至今303年间已接续了九次。即平均每34年接续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遗憾的是明朝永乐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315年间没有创谱及续修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但据首次谱序 " 崇祯十五年己卯科举人讳熛祖携谱守城后因失城被兵火焚烧家谱失迷祇记 " 中,证明315年间有家谱在传承。这期间我们的祖先在鲁豫大地上繁衍生息、名贤辈出。如果没有续修的话,今天我们的族譜上怎么会名讳俱全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通过最近发现的梁山刘七村珍藏的据推算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第二次 ( 没有谱序记录 ) 续修的原始老谱,谱后的《合族祖茔存谱序》载 "西南老林铜头始祖掌券十祖失讳西南行穴十一祖失讳止记 ″。十祖十一祖失讳 ( 名字可能是后来加上的 ) 这一记载,说明十祖十一祖后四五代之后才开始创谱的,不然的话后人怎么不记得祖父或曾祖父名字呢,据此粗略估计《刘氏族譜》是在始祖来鲁后的七八十年后才开始创谱的,即公元1480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按照族譜34年一续的算法,约230年间从创谱到康熙五十八年首次续谱,将会接续七次或更多。至少也会有五六次以上的接续,我们今天才会看到如此完备的族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此,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到2021年的617年中,从祖先创谱至今应该是续修了十五六次才是合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22、九修族谱时为什么增加了目录</p> <p class="ql-block"><b>23、九修族谱《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尝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余考家世,源出祁姓,为帝尧陶唐氏之苗裔,祁姓乃黄帝裔孙陶唐氏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祁氏受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为姓,亦即姓刘,此吾刘姓一脉之始也。 至秦,沛县刘邦高祖打败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四百余年基业,此后孝子慈孙相继积德以结天缘,故历久而弥新,贤达才俊代不乏人。刘氏族人在历史长河中先后建立了八个王朝,在帝王位六百七十六年,称帝者五十九人,称王者达九十二人。故吾刘氏乃国之皇族大姓也!</p><p class="ql-block"> 自铜头始祖甲可公由晋迁鲁到汶邑城南流渠堡至今六百余载,二代十祖十一祖移居本村后始有谱牒详述。首续至今已接续九次,皆有稽考。</p><p class="ql-block"> 吾族人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六百余年间由本村迁徙到多地,聚而成村者,盖本县、梁山县、汶上县、河南方城县、社旗县、泌阳县及叶县等省市辖区二十多个自然村,同时散居于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本族血脉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谱者 “ 统其祖考之所出,别其子孙之所分 ”, 是记载族史必需的载体,续修当与时俱进。本次在承继原谱体例的基础上,增加其女性入谱,子与女同被列入了世系录,使吾族谱的齿序记载更趋完善。</p><p class="ql-block"> 经二十代孙焕坤首倡,阖族公议, 此次再续添二十行辈,以与清道光二十一年老谱所载及九三年续修时所列行辈组合,六十行辈循环往复使用,以使吾刘氏后人昭穆有序,代次分明。新续行辈如下:</p><p class="ql-block"> 忠孝维家本 俊贤泽永长</p><p class="ql-block"> 兴毓承天佑 殿圣昭显扬</p><p class="ql-block"> 鉴于族众查阅难题,根据原谱的支脉排列特点,此次续修添加了目录,改进了页码,页侧标注了所属支派明细、住址及代次,卷首设计并添加了刘氏图腾,拜塑了始祖造像。谱册使用高档生宣印制且装祯精美适宜收藏,印谱 280套。使欲尊祖敬宗,查考亲疏者,无不开卷可得矣!</p><p class="ql-block"> 拜读梁山刘七村宗亲珍藏的清代乾隆年间老谱,发现了记载始祖及各支脉祖坟迁葬详情的《合族祖茔存谱序》现抄录于后,整理并增补了《始迁异乡汇集》。不惟使后之子孙知过墓而生敬意,守其谱以明本源也。</p><p class="ql-block"> 续修之始由吾族各支派代表在本村西南老林拜谒了始祖坟茔,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勖吾宗亲当饮水思源,追念祖德宗功,树族昌我荣之帜,继往布新,厚德勤业,报国兴家。聊以使铜头老祖之子孙更加兴旺发达为幸,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代孙 焕坤 纠首</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三代孙 道令 纠首</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代孙 彬昌 沐手序书</p> <p class="ql-block"><b>24、九修族谱《后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经理事会勤勉工作,编辑人员精心汇总编撰,一部图文并茂,详实珍贵的九修版《刘氏族谱》终于告竣。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列祖列宗开疆拓土之卓越功勋,始祖以一人之身,转而传之千万人之身,创造了吾族六百余年的光辉历史。开卷阅之顿感家族文化穿越时空的无限魅力,抚卷思之,感激涕零,豪情满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缘分,河南社旗的一支宗亲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又回到了我们大家庭的怀抱,这是我们刘氏家族的一大幸事!自清康熙年间,十二代巨先祖、巨起祖、巨升祖、巨德祖、巨旺祖兄弟五人迁徙至河南方城后,他们在方城、社旗、叶县等地建立了多个桃园村,当时这是何等的壮举!由于旧时信息闭塞且山隔远阻,惜五支中四支失续,在二十代孙焕礼和二十三代孙中道及二十四代孙顺祥的不懈努力下,社旗一支终于圆满!余下未归者还望后贤成全,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宗亲中的贤达踊跃捐资,使续修事业得以顺利进行!本次增加了功德榜,将捐赠者名字载入谱册!由于刘家黄茂的历史为我们刘氏族人所创,利用此次续修所余资金我们建了一所村史馆,以教化后来子嗣报本追远,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修家谱,看似简单,实则浩繁。开始由二十代孙焕坤及二十三代孙道令倡议并策划,召集族众协商,听取贤能者建议,制订修谱计划,最后促成了此次族谱的成功续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修谱始于己亥冬月,不久便遇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 有诗记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民封控静尘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户掩门扉路失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冠肆虐已三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旧排队做核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谚云:“大疫不过三年”,然三年后至今全国仍在实行封控和静默管理,当然我们刘家黄茂也不能独善其身,致使续修工作断断续续,历时三年之余方成谱告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始祖迁鲁,迄今已六百余载,其历史可谓悠久矣。稽考先人踪迹,时代变迁中多已浸没,欲知详情而不得!然吾族谱历史资枓只有序言所记,世系谱册中亦有部分涉猎,其余则究无从覈其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对吾家族传承脉胳进行了梳理,综合表述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于山西洪洞、脉发流渠铺、望出刘家黄茂,枝分山东宁阳、梁山、汶上及河南方城、社旗、叶县及泌阳等地。(注:经河南宗亲考证,老谱所载白阳县应为泌阳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系关系表述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祖甲可公开宗、老三支立派,以世次行辈为基准延续血脉,由鲁豫多地、多支派组成的大宗族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称之为宁阳黄茂刘氏族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族历次修谱有只撰序言的惯例,唯第六次续修时枚章祖撰写了《谱志》,为研究老谱失而复得提供了依据。此次续修首创了《根祖文化》板块,考其姓氏、源流、迁徙、坟茔、字辈、人物、家族文化等等,意在让族众更多的了解家族的历史及变迁,增强族众研究家族文化的兴趣及爱族惜谱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据族谱中的资料加以深度探索,发现了一些有记载但族众熟识无睹的细节,于是撰写了《祖源考》、《族谱考》,以加深族众对家族源流的更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物章节中,以谱序和谱志记载为依据,后又查阅了现存的明代《山东省乡试齿录》及巜兖州史话》等与熛祖身世及亊迹相关联的一些文献和证据,然后对熛祖的历史进行了还原!更期待后贤续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增加了名人论谱及历代刘氏皇帝一览表,以此让族众了解家谱文化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增加族众对姓氏文化的荣耀及自豪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增加的《根祖文化》,因无前人经验借鉴,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使其完美,但由于才疏学㳀,文中难避纰缪之憾,亦会挂一漏万,谱系造册中亦难避用字疏漏等舛误,盼族人加以圈点,以利后来贤能者补遗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代孙 彬昌 </p><p class="ql-block"> 著名书法家 诗人 沐手恭书</p><p class="ql-block"> 岁在二零二二年腊月吉日</p> <p class="ql-block">25、《刘氏族谱考》吟咏</p><p class="ql-block">&lt;1>七律·咏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陶唐苗裔脉悠长,六百余秋谱韵彰。</p><p class="ql-block">汉室辉煌铭旧史,铜头老祖绽新章。</p><p class="ql-block">今添女序家声振,更续行辈世泽扬。</p><p class="ql-block">发谱堂前宗谊厚,敬宗报本永流芳。</p><p class="ql-block">&lt;2> 七律</p><p class="ql-block"> 贺《刘氏族谱》礼成</p><p class="ql-block">六百春秋岁月悠,</p><p class="ql-block">九修族谱喜功收。</p><p class="ql-block">列宗德厚昭青史,</p><p class="ql-block">后裔才高继俊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豫枝连凝厚谊,</p><p class="ql-block">新冠疫阻未停修。</p><p class="ql-block">根祖文化新章著,</p><p class="ql-block">家族辉煌再展眸。</p><p class="ql-block">&lt;3&gt;七律</p><p class="ql-block"> 咏先祖刘熛</p><p class="ql-block">己卯举人气宇昂,风云际会志犹刚。</p><p class="ql-block">携谱守城彰孝义,挥戈御敌显忠良。</p><p class="ql-block">兖州烽火英魂铸,明史遗篇姓芳。</p><p class="ql-block">三百余年怀祖德,刘门仰止意悠长。</p> <p class="ql-block">25、诗赋</p><p class="ql-block"> 七律·赞《阖族祖莹存谱序》</p><p class="ql-block">康熙残纸墨镌痕,汉禄修编励后昆。</p><p class="ql-block">三百春秋蚀旧卷,万千字迹铸精魂。</p><p class="ql-block">祖茔故址鸿文记,族史遗篇锦字存。</p><p class="ql-block">赓续宗祧根永固,琬辉长映耀天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