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承德的武烈河畔,有一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文化交融之美的寺庙—普宁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岁月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踏入普宁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清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寺庙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平定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割据势力,仿照西藏桑耶寺的形式修建而成,历时4年竣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宁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是典型的汉藏结合式建筑。寺院主体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半部从山门至大雄宝殿,为汉传佛教传统的“伽蓝七堂”汉式布局,建筑飞檐斗拱,红墙青瓦,尽显汉式建筑的庄重与典雅。后半部则依桑耶寺“曼茶(陀)罗”规制修建,集中体现了藏传佛教对宇宙世界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普宁寺的核心建筑大乘之阁,仿桑耶寺乌策大殿而建,建筑样式为汉式楼阁建筑,它象征着佛教宇宙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大乘之阁依山就势,雄踞于青石须弥座台基上,正面为六重檐,东西两侧为五层,背面倚山只有四重檐,而内部实际为三层。这些数字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六”象征“六,“五”对应“五道”,“四”代表佛教密宗的“四曼”体系,“三”象征“三乘佛法”。</p> <p class="ql-block"> 在大乘之阁的四面建有四座佛殿,象征佛教的四大部洲,分别由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守护。大乘之阁四角建有四座颜色、形状、装饰各不相同的喇嘛塔,代表佛的“四智”也象征佛陀的诞生、成道、传法和圆寂。四大部洲之间还建有八座重层白台,代表八小部洲。整个建筑群巧妙地构建出了佛教所描述的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大千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可游可观的立体佛经之中。</p> <p class="ql-block"> 普宁寺不仅建筑宏伟,其造像艺术更是令人称奇。寺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金漆木雕佛立像,堪称东方木构艺术的杰作。佛像通高27.21米,腰围15米,体重110吨,仅头部就有5.4吨重。整尊佛像比例匀称,肃穆端庄,周身饰以金箔,绘色绚丽。42只手臂以轮状展开,手心各有一眼,每只手长1.5米,按比例配以形状各异的法器,象征着菩萨的无边法力和佛智的普照十方。</p> <p class="ql-block"> 碑亭内矗立着三通方柱形石碑—《普宁寺碑》和《平定准噶尔》双碑,碑上镌刻着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的碑文,由乾隆皇帝撰写。这些碑文详细阐述了修建普宁寺的政治和宗教原因,以及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经过和意义,堪称18世纪东亚最珍贵的多语种历史档案,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普宁寺,这座融合了汉藏建筑艺术精髓、承载着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寺庙,是清代民族宗教政策的物质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生动体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