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忆——捉知了猴、逮知了

汪砚秋

<p class="ql-block"> 童年趣忆——捉知了猴、逮知了 </p><p class="ql-block"> 汪砚秋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捉知了猴和逮知了。 </p><p class="ql-block"> 知了的学名叫蝉,因能发出类似于“知了”的声音,故其俗名被称作知了。这只是一般的叫法,各地还有各自不同的叫法。 </p><p class="ql-block"> 并非所有的知了都会发声,只有雄知了才会发声。知了的发声,来自雄知了胸部的一对鼓膜,靠肌肉收缩使鼓膜高速振动而发出声音。雌知了没有鼓膜。 </p><p class="ql-block"> 知了喜热,盛夏暑热时节,是知了最得意的时候。伴着热风,阵阵蝉鸣,不绝于耳。蝉鸣声虽有些聒噪,让人稍嫌,可若没有蝉鸣声,夏天似乎少了些本该有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知了是成虫,它的蛹(严格讲,应该叫成年的幼虫)的名称,各地叫法不一。河北省一带将蝉蛹称作知了猴。知了的幼虫在地下生存多年,靠吸食植物的根汁长大。据资料说,全世界有两千多种蝉。不同种属的蝉,在地下生存的时间不一样,有三、五、七年不等,最长的达十七年,但都是质数年。以避免同一年出现暴发性地蝉灾,从而减少蝉的生存压力。这也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 </p><p class="ql-block"> 当知了猴长够了年份,在生物钟的作用下,它便从地下深处掘洞慢慢向地表爬升。当它到达地表,有光线从洞孔射入时,本能使它知道现在还不是出洞的时候。于是它停止掘洞,并退回一段距离,潜伏在洞内,等待天黑。 </p><p class="ql-block"> 在几十年前,盛夏的傍晚,人们除了在院子里乘凉聊天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什么休闲内容。捉知了猴就成了一项男人和孩子们在夏季傍晚时的娱乐活动。 </p><p class="ql-block"> 天还没暗,就有人来到公路边的树下找知了猴了。这时知了猴还没出来,他们找的是知了猴洞。从洞中捉知了猴,这需要经验。树下已有的、能插进手指的圆洞,是知了猴洞,但那是空洞。要找那些约黄豆粒大小且边缘不规则的洞口,这样的洞口里面肯定有知了猴。拨开洞口的土,用一个细枝伸入洞内,能感觉到知了猴在抓攀,慢慢提起细枝,便带出了知了猴。 </p><p class="ql-block"> 天色暗下来后,知了猴便破洞而出。知了猴虽有一身硬壳,但我猜想它应该有视觉,要不,它们怎么知道树在哪儿呢。知了猴顺着树干向上爬,这时是捉知了猴的最好时机。捉知了猴的人,大都拿个大口瓶子,把捉到的知了猴收在瓶子里。忙活一晚上,多则能捉到几十只,少则几只。 </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家属院里都是住平房,且能养鸡,捉到的知了猴都给自家鸡“改善生活”了。有时捉的特别多时,也会把知了猴用盐水腌一下,然后用油炸着吃,味道很不错。但做过两次后,父母就不让做了,嫌太费油。 </p><p class="ql-block"> 现在在山东、河南等地,油炸知了猴是一款很有特色的下酒菜,很受食客的青睐。由于市场需求量大,野生的知了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从而衍生出了人工培育知了猴的行业。前几年有电视报道,山东有两个兄弟承包了几百亩河滩地,全都种上了树,树下培育知了猴。一到夏季知了猴大量出土时,他们便雇人捡拾知了猴。这些人头带头灯,手提塑料桶,在几百亩的河滩树林里穿梭。林地里人头攒动、灯光闪烁,场面极为壮观。为了防止知了猴爬向树的高处,他们在树干约一米高处缠绕上光滑的塑料膜,知了猴爬到此处便爬不上去了,都滑落到树根,很方便捡拾。这两个兄弟很得意地对电视记者说,旺季时,他们每天能收获数千斤知了猴,销路很好。暂时销不出去的都冷冻了起来,现在冷库里已存储了六十多吨,供全年销售。 </p><p class="ql-block"> 据说,知了猴的培育、养殖、及加工、销售,已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链。</p><p class="ql-block"> 知了猴羽化时蜕出的外壳叫蝉蜕,俗称知了猴皮,是一味中草药。1970年的暑假,在我得知,废品收购站也收购知了猴皮时,我决定利用这个暑假,收集知了猴皮,开始了我的“暑假打工”。 </p><p class="ql-block"> 收集知了猴皮的工具很简单,一根竹竿,一个布袋。布袋上有两个提带,一个提带挂在脖子上,布袋敞口垂于胸前。拎着竹竿,沿着郊区公路两侧的树,边走边看。看到有知了猴皮,用竹竿一捅即可,捡拾放入布袋内。收集过程很简单,但要注意不要弄碎了知了猴皮,碎了就不能卖了。 </p><p class="ql-block"> 离我们居住的家属院三四里远,有两处解放军的驻地,我们称之为兵营。兵营四周的大路两旁有树,那里的知了猴皮较多,每次我都去那里找知了猴皮。隔着兵营的围墙,能看到里面的树上有很多知了猴皮,看的甚是眼馋。还好,有几次,围墙里面的解放军叔叔知道了我收集知了猴皮的意图后,主动帮我收集知了猴皮,大大增加了“产量”。 </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暑假的辛苦收集,我终于攒了整整一面袋的知了猴皮。拿到废品收购站,卖了4.28元。手里攥着这4.28元,心里兴奋的不得了,这是我第一次成为“有钱人”。在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花一毛二分钱,为自己买了个甜瓜吃,算是对自己这一暑假辛苦的犒劳。其余的钱都交给了家里。 </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可玩儿,别说电子游戏,连电子俩字都没听说过。无事可做的小伙伴们常常一起去逮知了。逮知了的方式有许多种,徒手捉、马尾套、弹弓打、面筋粘。 </p><p class="ql-block"> 徒手捉或马尾套,其得手率极低,偶尔能逮到一两只。弹弓打虽然能增加斩获,但得到的猎物尸首不全,面目全非。而用面筋粘,省时、省力、捕获率高,是一种最为“先进”的逮知了的方法。 </p><p class="ql-block"> 从自家的面柜里偷抓一把白面。那时家家粮食不够吃,若被家长知道了用白面粘知了是要挨揍的,所以要偷拿。那时各家都没有自来水,自来水都在街道上,是公用的。把面粉拿到公共自来水管处,小心翼翼地把面粉和成面团,然后用水轻轻揉洗。淀粉被水冲洗掉,剩下的便是面筋了。找一个广口小药瓶,里面放些水,把洗好的面筋放进去。 </p><p class="ql-block"> 粘知了的竹竿就是普通的竹竿,尽量长些,前端较细。再准备一个装知了的小布袋。有了面筋、竹竿、小布袋这三样东西,这就可以去粘知了了。 </p><p class="ql-block"> 知了是靠吸食树汁维持生命的,它也挑食,它喜欢吸食柳树汁,所以柳树上的知了特别多。 </p><p class="ql-block"> 粘知了要两个人一组,相互配合,效率会高。 </p><p class="ql-block"> 先选定一棵知了叫的震天响的粗大柳树,树小了不行,树小了爬树时树会晃动,知了都被晃跑了。一人先爬上树,骑在主杈处坐稳。下面的人把竹竿递给树上的人。 </p><p class="ql-block"> 树上的人,在竹竿的前端缠绕上一块蚕豆大小的面筋,手握竹竿,由近及远粘爬在树枝上的知了。用竹竿端头的面筋团慢慢靠近知了的翅膀,只要碰上,知了就会被牢牢地粘住。之后,退回竹竿,抓住知了,用手分离开,掐断知了的翅膀,投给树下的人。树下的人捡拾起放入小布袋内。 </p><p class="ql-block"> 树上的人重复着粘知了的过程,几乎是每粘必中。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面筋团每次都有损耗,损耗到一定程度时要补充。二是面筋团外表皮不能过干,干了就没有粘性了。这两点往往是同时出现,所以要及时更换新的面筋。 </p><p class="ql-block"> 当树上的知了多且密时,时常会一竿同时粘住两个知了。每次去粘知了,斩获不一,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记忆中,我最多的一次粘了二百多个知了。 </p><p class="ql-block"> 一定会有人想问,粘来的知了干什么用。干什么用,用来喂鸡。我家养了四只母鸡,每次粘回知了后,鸡都享受这饕餮大餐,吃的鼓鼓的大嗉子垂在胸前。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鸡蛋都是凭票证供应,每人每个月半斤鸡蛋。这四只母鸡,每天可贡献三四个鸡蛋,这是我不辞辛苦粘知了的动力来源。那个年代,要是能吃上一顿烙饼炒鸡蛋,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早已没人把吃顿炒鸡蛋当回事了。 </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热风吹过,窗外的树上,蝉鸣依旧。 </p><p class="ql-block"> 蝉鸣声没变,可当年那个粘知了的少年,已变成了古稀老人,早已不能再爬树逮知了了,只能慢慢地讲述几十年前粘知了的故事了。 </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7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