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坝阻击战,红军 长征在贵州最后一战

习文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习文</span>美篇号: 3794025</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荣获美篇2022年度美友圈卓越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荣获美篇2024年度卓越建设美友称号</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前卫报人·第7070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追寻铁军足迹”云贵川系列</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黄家坝阻击战,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长征在贵州最后一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永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红四团”及红一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之际,红二、六军团开始了伟大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是以红六军团西征揭开整个红军长征的序幕,又以红二、六军团本身的长征出发最晚。红二、六军团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p> <p class="ql-block">  红二军团是以贺龙任军长的红三军和由段德昌率领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城南平镇会合后组成的,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为政治委员。它以湘鄂西为根据地,逐渐向鄂西北发展。1934年10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根据中央指示,辗转湖南、贵州两省,最后到达川黔边,与红二军团会师。随后,两支部队进行整编,红二军辖两个师、四个团,约4400人。红六军团千里转战,损失很大,缩编为三个团,约3300人。贺龙任红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萧克、王震分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和政治委员。红二军团的军团部兼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  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与此同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面临着国民党军队日益加剧的军事压力。蒋介石调集13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力量。在严峻形势下,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1935年11月4日,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在贺龙家乡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他们已了解遵义会议关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的决议精神,红六军团又有西征过的实践,因此,对这次战略转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主要是:对广大指战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工作;整编充实红军主力部队,妥善安置好伤病员;精简行装,每人只带必要的枪支弹药,笨重物资一律不带。</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突围誓师大会。当晚,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人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广大指战员告别了他们创建的湘鄂川黔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新的艰苦征程。</p> <p class="ql-block">  红二、六军团往什么方向突围?这关系着部队的生死存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按照贺龙建议,拖着敌人兜圈子,从南突围,先取湘中,调动敌人,然后再转入贵州。1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抢渡澧水、沅水成功,冲破了敌人“可保无虑”的封锁线;月底,到达湘中,扩充新兵8000多人后,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穿插于湘黔之间,在岁末年初,实现了向黔东一带转移的战略任务。在黔东经过休整后,于1936年1月下旬继续西进,到乌江以西、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活动,计划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黔西、大定、毕节地区,是云、贵、川三省要冲。2月初,红二、六军团到达这里后,立即实施战略展开,进行创建新的根据地的工作,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土改委员会和游击团队,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在20多天内,扩充新兵5000多人,红军发展到2万余人。这段时间是红二、六军团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  芳菲四月天,我来到当年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最后一战的黄家坝。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跃入眼帘,目不暇接,宛如一个花的海洋,一个红色的海洋。此时,一首歌不由自主在耳畔响起,“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歌声,也让我的思绪穿过90年历史的烽烟,仿佛看到当年红军阻击敌人的壮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  开满映山红的山岭上矗立着一座黄家坝阻击战纪念碑。原毕节军分区政治部王梨田主任长期在成都军区编研部工作,他曾受《星火燎原》编辑部的委托,多次深入黔西北山区,沿着当年红军战斗的足迹,寻找历史见证人,为再现还原黄家坝阻击战那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做过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5年4月,本文作者在时任毕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王梨田陪同下在黄家坝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告诉我,黄家坝阻击战纪念碑于1985年修建,2011年重建,纪念碑主体高36.2米(寓为1936年2月),长为27米(寓为1927年建军),由“红旗”“冲锋陷阵”“军民鱼水情”三个雕塑主题构成。“冲锋陷阵”雕塑着12位红军战士和群众,展现了当年红军战士、彝族同胞共同阻击敌军的生动场面;“军民鱼水情”雕塑着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与彝族同胞在一起的动人情景;“红旗”石雕更是与冲锋陷阵的战士融为一体,塑造着一种所向无敌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碑前,黄家坝阻击战的枪炮声回旋耳畔。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等率领下挺进贵州,转战黔西北,强渡鸭池河,连克黔西、大定、毕节。反动派惊恐万分,以数倍于我的兵力扑向黔西北地区,妄图围歼二、六军团于川滇黔边境。情况万分紧急,总指挥部电令二军团六师从普根底(今大方县)急驰黄家坝,阻击由东路进犯的国民党郝梦龄纵队。旋即,红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黄家坝至箐脚一带对敌突然发起攻击,接连突破敌3 道防线,经10 小时的夜战、近战和白刃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丢盔弃甲。此次阻击,重创敌54师和新8师,毙敌1名团长、3名营长和100多名连以下官兵,缴获60余支长短枪和1挺轻机枪。从此一发不可收,红军军威大振,连战连捷,粉碎了敌人分两路合兵大定、袭扰我总指挥部的企图,确保了二、六军团主力胜利转移。</p> <p class="ql-block">  在那硝烟弥漫的日子,岭上的映山红也一定正开得凄绝艳丽,红军官兵转身北上的时候,也一定深情回望过这漫山红遍的土地,这是牺牲的战友热血浸透的土地。几十年来,当地群众中一直传说,黄家坝大捷那年,山上的映山红开得分外鲜艳。映山红,每一次盛开都是生命之火的绽放,分明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p> <p class="ql-block">  乌蒙山气势磅礴,海拔2300多米,层峦叠嶂,逶迤千里,连绵于滇东北和黔西,形成一个高原地带。贺龙等利用这个地区的有利地形,指挥部队进行大迂回,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东,使敌军晕头转向;还适时抓住战机,或杀回马枪,或打伏击战,或进行小股战斗,或投入万人兵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之一。二、六军团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与十倍于己的敌军周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历时一个月,转战千里,最终成功跳出敌人包围圈。毛泽东后来称赞这是“了不起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下旬,贺龙、任弼时连接红军总部两电,表示要二、六军团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师的倾向。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多次研究,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北上与主力会合,开创西北革命的新局面,将更有利于全国的抗日反蒋斗争,也便于红军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同日本侵略军作战,担负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重任。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方向应服从这个政治任务。会议最后决定:放弃在滇黔边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p> <p class="ql-block">  3月底4月初,二、六军团突然急进滇中,随后挺进滇西,在急速南下直抵昆明佯攻一番后,又日夜兼程掉头西进,飞插丽江石鼓,抢渡金沙江。4月25日至28日,在云南石鼓镇至巨甸段渡过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  7月2日,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央指示,两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10月22日,在甘肃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开始时,红二、六军团约1.7万人;到达陕北时仍有1.1万余人,是各路长征红军中保存实力最完整的一支。红二、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成功,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重新集中,为开创革命新局面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索玛花开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这是黔西北彝族民歌《情深意长》里的歌词。彝族群众把映山红称为索玛花。在红军长征贵州最后一战的黄家坝阻击战中,当地彝、白、苗等民族群众主动为红军带路、背弹药、挂灯笼,不少人还跟着走进了红军长征的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中杜鹃始盛开。数花峰山连山、岭连岭,绵延起伏,放眼看去,片片花海如烟花满天,怒放得纵情恣肆。在青山绿树之间置身在这红色的海洋,看着那红艳艳的花朵,闻着花儿的芬芳,仿佛整个人都融化了。脚踩着这坚实的土地,时空交错,眼前又浮现出那一队队衣衫褴褛的队伍,但他们帽子上的红星竟是那样夺目,他们的目光竟是那么坚毅和果敢。花朵与队伍的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唤醒着我们对英雄红军的敬意、对当下生活的珍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内容曾以《岭上开遍映山红》为题刊登在《解放军报》《军营文化天地》杂志)</p> <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星火燎原》(刘伯承、杨成武等著)《铁军》(王胜文著)《长征》(王树增著)《苦难辉煌》(金一南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