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游记

老黑的世界

<p class="ql-block"><b>  2025年6月5日至11日我们游览了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包括13个区县市,我们实际游览9个县区市。</b></p> <p class="ql-block">1、方山县:</p><p class="ql-block"><b> 6月5日,我们踏访了山西吕梁方山县的北武当山。这座古称龙王山的道教圣地,果然不负“三晋第一名山”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山势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攀登时既感泰山般的雄浑,又遇黄山似的奇绝,陡峭处有华山之险,穿行林间却得峨嵋之秀、青城之幽。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群山常年葱郁,石阶在绿荫中蜿蜒,偶有清风穿林,送来草木清香。</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山间隐约可见的道观遗迹与自然奇景相融,一步一景间,仿佛能听见千年道韵回响。</b></p> <p class="ql-block"><b>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吕梁的群山之间,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张家塔古村。2025年6月5日下午,我们踏入了这片充满古韵的土地,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b></p><p class="ql-block"><b>  张家塔村位于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它始建于清康熙43年(1705年),历经210年的精心修筑与完善,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建筑布局。这里以传统四合院城堡式为主,36座院落、252孔窑洞和4座城堡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堡墙绵延约1060米,还有城门、庙宇、祠堂等建筑点缀其间。</b></p><p class="ql-block"><b>  古村的四大城堡依山就势而建,坚不可摧。北门为鬼门,南门为火门,西门为水门,东门为喜门。</b></p><p class="ql-block"><b>  在过去,城门一旦关闭,整个村庄便如铜墙铁壁一般,外敌难以入侵。</b></p> <p class="ql-block"><b>  张家塔村最令人称奇的,当属那长达1600米的地下甬道群。这些地道布满整个村庄,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出入口十分隐蔽。</b></p><p class="ql-block"><b>  在战乱时期,它们是绝佳的逃生通道和防御工事;而在和平年代,村民们串门访友也变得格外方便,不出大门就能走遍全村各院。</b></p><p class="ql-block"><b>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地下甬道,里面光线昏暗,凉风习习,脚下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地下迷宫。</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用手机录视频记录张家塔民居则用镜头记录下了古村的美景和人文风情;游客接待中心里,剪纸、葫芦烙画民俗文化精彩纷呈,让人领略到民间艺术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张家塔古村 的街巷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它就像一个藏在吕梁的时光宝盒,封存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探索。</b></p> <p class="ql-block"><b>  院落的布局也十分讲究对称之美,院门建造考究,照壁古雅威严,木雕、砖雕精美细致,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匠心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门匾上的题词更是各有风骚,有的充满诗意,有的蕴含哲理,让人不禁驻足欣赏,品味其中的韵味。</b></p><p class="ql-block"><b>  在张家塔村,有许多必打卡的景点。张家塔民俗馆里,特色窑洞冬暖夏凉,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居住文化;明德堂、敦厚堂、财东院等明清古建,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尽显昔日的辉煌;赵氏祠堂庄严肃穆,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记忆;</b></p> <p class="ql-block">2、临县:</p><p class="ql-block"><b> .6月5日下午游览了张家塔古村后去临县县城酒店的路上顺便㟥观了义居寺,义居寺旧称“佛堂寺”。义居寺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宋代,几经修缮,现存古迹有北魏石窟、宋代壁画、明清殿宇、万历皇帝藏经序碑、历代高僧闭关、圆寂石龛和罕见的石雕顶绘,中国第一代印度取经人慧达法师纪念堂、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中国最后一部官刻汉文《乾隆大藏经》等。</b></p> <p class="ql-block"><b>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文物珍贵,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义居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6月6日上午,我们沿着黄河岸的山路蜿蜒而上,探访了藏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李家山村。这座隶属于碛口镇的古村落,距碛口古镇仅3公里,三面被黄土山峁环抱,脚下便是静静流淌的黄河水,像被时光遗忘的秘境。</b></p> <p class="ql-block"><b>  李家山村的故事始于明成化年间,从陕西米脂迁来的李氏家族,借着碛口古镇“水旱码头”的商贸繁华渐渐兴旺。如今村中98座清代窑洞院落,沿着陡峭的山势层层叠叠,最高处竟达十一层,青砖灰瓦在黄土背景中勾勒出利落的线条,砖雕的缠枝纹、石雕的门墩石,处处透着晋商人家的精致讲究。</b></p> <p class="ql-block"><b>  难怪吴冠中先生会称它是“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站在山腰眺望,窑洞群如阶梯般铺展,确实有几分雪域宫殿的壮阔;而走进窄巷深处,砖石缝隙里的草木、墙头晒着的红枣,又藏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静谧。</b></p> <p class="ql-block"><b>  村里的老窑洞大多改造成了民宿,保留着土炕、木格窗的原貌,却悄悄换上了清洁能源设备。街角的乾隆年间世系碑刻着家族脉络,残存的清代砖城门和关帝庙遗址,诉说着往日的宗族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村民说,2023年村里旅游收入超千万元,每天都有上千名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穿梭在巷陌,或是研学的学生围着老人听黄河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从李家山下来,顺道去了3公里外的碛口古镇。站在黑龙庙的戏台前俯瞰,黄河在这里拐出一道大弯,明清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晋商票号的旧址仍在,与李家山村的窑洞群遥相呼应,共同织就了一幅黄土高原上的人文长卷。</b></p> <p class="ql-block"><b>  6月6日,当正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我踏上了碛口古镇的土地。它位于山西吕梁临县城南约五十公里处,依偎着巍峨的吕梁山,环抱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宛如一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璀璨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碛”,意为水中沙石。站在黄河边,看着大量沙石在此聚积,河道骤然变窄,河水裹挟着泥沙,如万马奔腾般咆哮着向前冲去。正是这独特的地理条件,让碛口成为了明清至民国初年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当年,商人至此,因下游河道难行,只能停泊改走陆路,于是碛口迅速繁荣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鼎盛时期,五里长街商号林立,船筏穿梭于河面,驼铃在街巷中回荡,落日余晖下,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碛口古镇的街巷中,这里的建筑大多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货栈、票号、当铺等商业性建筑,庙宇、民居、码头等,无一不彰显着当年的繁华。那些老字号、老房子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随处可见,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开放的明清建筑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古街前行,“黑龙庙”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香火鼎盛;</b></p> <p class="ql-block"><b>  “荣光店”的门板上,旧时的商号印记虽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生意的红火。街边的老茶馆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拉着二胡,唱着晋剧,那苍凉而又韵味十足的曲调,带着浓浓的晋西北风情,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其中。</b></p> <p class="ql-block"><b>  随着同蒲铁路等铁路路线的开通,黄河水运渐渐衰落,碛口也远离了往日的喧嚣。但也正因如此,它的风貌得以完整保留,让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镇。站在黄河边,望着滔滔河水,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碛口古镇,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倾听它的过去。</b></p> <p class="ql-block"><b>  碛口古城旁,有一座如璞玉般镶嵌于黄土高原皱褶里的古村落 —— 西湾村。它背山面水,静静地诉说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承载着深厚的晋商文化与黄土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西湾村的布局极为精妙,堪称古代村落规划的典范。整个村落坐西北朝东南,背依吕梁山脉,面临湫水河,呈扇形展开。从高处俯瞰,村落犹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  西湾村的民居大多为二进或三进式四合院,以正窑为中心,东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窑一般为长辈居住,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b></p> <p class="ql-block">3、离石区:</p><p class="ql-block"><b> 2025年6月7日上午11点多,阳光正好,我走进了位于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南大街的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远远望去,现代建筑的主体搭配着仿汉装饰,门口的仿汉阙大门古意盎然,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与历史对话的氛围里。</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博物馆2002年10月开馆,隶属于吕梁市文物旅游局,占地2.6公顷,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不算特别宏大,却藏着不少宝贝。顺着入口往里走,一层是序厅和展厅,100多块汉画像石静静陈列着,石上的线条虽历经千年,依然能看出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的生动场景,旁边还有40余件随葬器物,默默诉说着汉代人的生活细节。</b></p> <p class="ql-block"><b>  上到二层,四个展厅各有亮点。50余件商周青铜器泛着沉稳的光泽,纹饰里藏着商代方国的秘密;80多件当地窑藏陶瓷器则带着泥土的温度,从造型到釉色,都透着吕梁地区独特的工艺韵味。最让人惊喜的是地下的古墓厅。160平方米的空间里,两座东汉画像石墓被精心复原,站在墓前,仿佛能窥见千年前墓葬的格局与讲究,那些嵌在墓壁上的画像石,更成了连接古今的密码。</b></p> <p class="ql-block"><b>  整个展馆逛下来,2700平方米的展厅虽不算辽阔,却步步是历史的印记——从汉代画像石到商周青铜器,再到窑藏陶瓷,2000余件馆藏文物中,近200件珍贵文物尤其亮眼,像离石马茂庄、柳林杨家坪出土的汉画像石,还有当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都让人驻足良久。这些千年文物得以被妥善保护、生动展示。阳光透过仿汉装饰的窗棂洒进来,光影交错间,仿佛看到历史与当下在这里温柔相拥。</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博物馆后上凤山,远远就望见一片青砖灰瓦藏在绿树间——那便是天贞观了,当地人更爱叫它凤山道院。据说这处道观始建于北宋,最初是为祭祀道祖陈希夷,后来又添了明朝道士孙云际的供奉,一砖一瓦都浸着千年的香火气。</b></p> <p class="ql-block"><b>  道观分上下两院,顺着山势层层铺开,2000平方米的地界不算阔绰,却处处见巧思。拾级而上,三清殿的飞檐、孙真人殿的雕梁依次映入眼帘,读书楼依崖而建,推开窗似能听见古时诵经声。</b></p> <p class="ql-block"><b>  最让我驻足的是殿内的明代壁画,虽历经岁月,色彩依旧鲜活,一笔一画勾勒出武当山全貌与神灵显圣的场景,线条流转间,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虔诚。</b></p> <p class="ql-block"><b>  转至下院,石碑坊静静立在晨光里,老爷庙、土地庙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透着山间道观特有的清净。同行的老人说,这里200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难怪处处透着精心呵护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下山时回望,天贞观若隐若现,那些壁画、古殿,恰似时光留下的密码,等着每个来者细细解读。</b></p> <p class="ql-block"><b>  6月8日的正午,阳光穿过乌崖山麓的浓荫,在安国寺的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藏在石洼中的古刹,原名安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香火,仿佛仍在檐角流转。</b></p> <p class="ql-block"><b>  沿山而上,四进院落依山势铺展,曲尺形的布局藏着巧思。主院上下两层错落,偏院内外两进相连,砖石与木材在时光里磨合出温润的光泽。大雄宝殿的脊兽在阳光下泛着暗光,铜塔楼的飞檐挑起一片晴空,钟鼓楼静默对峙,仿佛还能听见旧时晨昏的钟鸣。</b></p> <p class="ql-block"><b>  最难忘是于成龙读书楼,青砖小窗里似有笔墨香浮动。不远处的于中丞公祠肃立,让人想起这位清代名臣在此苦读的岁月。砖塔与十王殿遥遥相对,唐的风骨、明的建制,在4700平方米的天地里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国寺的一砖一瓦都浸着历史的重量。离开时回望,山风掠过檐。</b></p> <p class="ql-block">4、柳林县</p><p class="ql-block"><b> 午后我登上柳林县城东北的小山岗,香严寺的飞檐便从树影里探了出来。当地人唤它“阁则寺”,这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古刹,6160平方米的院落里,藏着金、元、明三朝的建筑密码。</b></p> <p class="ql-block"><b>  四座大殿的黑釉琉璃最是夺目,阳光下泛着沉郁的光泽,据说这样的制品世间稀有。檐角的琉璃饰件造型灵动,色釉饱满,历经数百年风雨仍鲜妍如初。漫步其间,元明清三代的石碑静静伫立,字迹虽有斑驳,却清晰刻录着古寺的兴衰。经幢上的纹路在光影里流转,仿佛在诉说唐时的初建与后世的更迭。</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第五批全国文保单位,香严寺的每一砖一瓦都透着时光的厚重。临别时回望,山风拂过殿顶,三朝的建筑风骨在午后的寂静里交织成诗。</b></p> <p class="ql-block">5、交口县</p><p class="ql-block"><b> 6月8日傍晚,交口县千佛寺的窑洞在暮色里渐显轮廓。这座元代古刹藏着1055尊石刻佛像,最小的仅14厘米,最大的1.5米,在壁龛间错落成趣。</b></p> <p class="ql-block"><b>  窑洞式的千佛殿、观音殿里,衣饰华丽的佛像手印各异,流畅线条里藏着婆罗门教传入的印记。作为第八批国保单位,凿刻千年的石头在昏暗中似有微光,仿佛诉说着从元代至今的香火故事。山风穿过窑洞,带着石刻的凉意,悄悄漫过殿门。</b></p> <p class="ql-block">6、孝义市</p><p class="ql-block"><b> 6月9日的上午,阳光正好,我走进了孝义市贾家庄村三皇庙街中部的三皇庙。这座占地面积约4956平方米的古建筑,藏着从元朝到民国的岁月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庙宇坐西向东,分东西两院,二进院落的格局里藏着不少讲究。东院的山门静静矗立,西院的赛神戏楼、掖门、三皇殿依次排开,南北廊房和马王殿、财福殿分布两侧。最有意思的是两院之间的落差,掖门前那十八级踏步,像是连接古今的阶梯。</b></p> <p class="ql-block"><b>  三皇殿是这里的“元老”,元代原构的模样至今清晰,而其他建筑多是清代所建。殿内两山墙的十代名医彩色壁画保存完好,人物故事跃然墙上。五块完整的石碑,默默记录着过往。2013年,这里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其间,历史、人文与建筑艺术的魅力扑面而来,每一步都像在与时光对话。</b></p> <p class="ql-block">7、汾阳市</p><p class="ql-block"><b> 6月10日上午,我踏着晨光前往汾阳市杏花村镇上庙村,探访了隐匿于此的太符观。这座距市区17千米的古观,藏着金至明清的建筑密码,8875平方米的院落里,时光仿佛在此凝固。</b></p> <p class="ql-block"><b>  太符观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沿中轴线铺展,从南向北依次可见照壁、牌楼,再往前是倒座戏台——下层兼作山门,两侧分立着关帝庙与二郎殿,格局严谨又不失灵动。</b></p> <p class="ql-block"><b>  最让我驻足的是深处的昊天玉皇上帝殿,这是金承安五年(1200年)建醮坛时的遗存,也是观内唯一的金代原构,木构的古朴肌理里,还能读出八百多年前的营造智慧。其余建筑虽为明代所建,却与金代殿宇默契呼应,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分列两侧,共同撑起这份岁月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2001年,太符观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认可背后,是它跨越千年的历史纵深。站在院中,看阳光掠过牌楼的飞檐,听风穿过古殿的窗棂,仿佛能听见金代工匠的凿声与明清信徒的祈愿,在时光里交织成篇。</b></p> <p class="ql-block"><b>  6月的汾阳,阳光透过古槐洒在庙前街4号的红墙上,这里便是始建于唐贞观元年的关帝庙。因曾有铸铁关羽骑马像,当地人更爱叫它“铁马老爷庙”。</b></p> <p class="ql-block"><b>  6315平方米的二进院落里,关帝殿、中殿、献殿依次排开。最妙的是中殿与献殿的勾连搭手法,前后殿借空心卷棚相连,黄琉璃兽头滴水镶边,彩色琉璃饰于殿脊与檐下,流光溢彩间藏着古建巧思。正殿内,关圣帝君与四员大将的塑像庄严肃穆,千年忠义气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它成为国保单位,漫步其间,唐的根基、后世的匠心,都凝在一砖一瓦里。</b></p> <p class="ql-block"><b>  汾阳会被南薰楼吸引。它位于南薰路与迎新街十字路口,“南薰”寓意着和煦之风带来和善与茂盛 。</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楼初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历经岁月沧桑,多次修缮才保留至今 。楼体为单体木结构,二层四檐,17.26米的高度尽显古朴巍峨 。登上楼,可看到精美的斗拱,楼内佛阁中观音、关公等神像庄严神圣 。楼顶琉璃脊刹光彩夺目,麒麟驮葫芦雕像栩栩如生 。四周牌匾、瓦联上的文字,诉说着它的历史与人们的美好期许 。南薰楼,是汾阳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6月10日下午,我寻到了汾阳市田村的后土圣母庙。这座藏在吕梁山脉余脉下的古刹,东南紧挨着禹门河,流水与山影交织,衬得庙宇愈发清幽。</b></p> <p class="ql-block"><b>  庙宇始建于唐景龙年间,明嘉靖、清乾隆时两度重修,现存的正殿仍带着明代风骨。坐北朝南的正殿是核心,一明二暗三间宽,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的曲线温柔地划过天际,檐角的弧度里藏着数百年的风雨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殿前,仿佛能触摸到明代工匠的巧思——殿宇形制、残存的装饰细节,都是研究当时衣冠、仪仗、工艺的活化石。2019年它成为国保单位,这份认可让更多人看见它的价值。离开时,禹门河的水声伴着风穿过殿角,像在诉说那些关于信仰与时光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8.文水县</p><p class="ql-block"><b> 6月10日与11日,我两度探访文水县南徐村的则天庙。这座女皇故里的纪念馆,西依吕梁山,东望文峪河,307国道从旁而过,距太原仅70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2.6万平方米的院落里,山门、乐楼、正殿依次铺开,布局紧凑却藏着深意——名为祭祀水母,实则是纪念武则天的场所。正殿内的气息仿佛仍萦绕着这位女皇的传奇,配殿与回音亭的设置,让院落更添几分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80年代扩建后,这里成了系统性展现武则天生平的纪念馆。1996年列入第四批国保单位,更显其历史分量。两度驻足,看山风掠过檐角,似在低语那段独一无二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6月11日,我走进文水县凤城北街的县博物馆。这处地方综合类博物馆,藏着397件文物,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b></p> <p class="ql-block"><b>  馆内不大,却像个时光容器,收藏、研究、展示着文水的记忆。驻足其间,指尖似能触到历史的温度,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故事的开端。</b></p> <p class="ql-block">9、交城县</p><p class="ql-block"><b> 6月的石壁山,层峦叠嶂如刀削。我沿山路上行,探访了藏于其间的玄中寺。这座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的古刹,因山形如壁,又名“石壁寺”。</b></p> <p class="ql-block"><b>  寺内古柏参天,北魏至隋唐年间,净土宗三大祖师曾在此驻锡,让弥陀信仰从士人阶层走向民间,更远播朝鲜、日本,成为净土宗祖庭之一。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诵经声,在山峦间回荡。</b></p> <p class="ql-block"><b>  1983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2012年获评4A级景区,2013年列为第七批国家文保单位。站在殿前,看阳光穿过枝叶落在石阶上,那些关于信仰与传承的故事,便随着山风轻轻铺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