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临汾有17个区县市,2025年6月9日和6月18日至22日我们走了7个区市县。</b></p> <p class="ql-block">1、隰县</p><p class="ql-block"><b> 2025年6月9日,我登上隰县凤凰山巅,探访那座藏于云端的千佛庵。当地人更爱叫它“小西天”,这名字既藏着与城南“大西天”的呼应,又暗合了“道入西天”的匾额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拾级而上,先遇下院“疑无路”的掖门,转个弯却见“别有天”的题字,方知是建筑师的巧思。无梁殿的砖石拱顶不用一根梁柱,韦陀殿的铜钟悬在古柏间,敲之则山谷回音袅袅。半云轩外,清流顺着石壁蜿蜒而下,与崖畔的老松相映成趣。</b></p> <p class="ql-block"><b> 上院才是惊喜所在。大雄宝殿内,千尊彩塑佛像密布梁柱之间,衣袂翩跹如流云,金箔在微光中闪烁。东明禅师四百年前在此开山时,怕是早已算到,这方寸之地会因借山布景的智慧,生出阔大的禅意。摩云阁耸峙崖边,凭栏望去,三面青山如黛,脚下河水似带,古木参天处竟藏着1500平方米的建筑群,难怪能跻身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下山时回望,夕阳为凤凰山崖镀上金边,小西天的飞檐翘角在暮色里若隐若现。这处禅宗秘境,既有佛国庄严,又得山水灵性,果然不负“西天”之名。</b></p> <p class="ql-block"><b> 隰县鼓楼,又名大观楼,坐落于隰县县城内,明万历四十五年由储至俊创建,占地约190平方米。其由青砖朱红墩台与二层重檐楼阁构成,台设十字券门洞,东门有梯可登。上层悬“龙泉古郡”等四匾,门洞上亦有“东屏古射”等题刻,梁架、牌匾多为明代原物。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2、霍州市</p><p class="ql-block"><b> 6月18日上午参观了霍州文昌阁,又称霍州鼓楼,坐落于霍州市中心,为第八批国家文保单位。始建于1583年,清代重修。台基由青石青砖砌成,十字券拱通道四向贯通。楼阁为两层木结构,面宽进深各五间,设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屋顶,总高29米(一说22米),总面积225平方米。四周雕刻花卉禽兽,二层有观景台,瓦顶饰二十八宿琉璃造像与三彩脊兽,尽显明代精湛工艺。晴日登楼可眺霍山与环城河,四季皆宜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6月18日上午我走进霍州祝圣寺,这座原名东福昌寺的古刹静静立于市区,是元至清时期的建筑遗存。追溯其历史,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元大德七年因大地震被毁,明景泰元年重建,后经万历、乾隆年间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现存建筑呈四合院格局,大雄宝殿与后大殿南北呼应,两侧厢房对称分布。大雄宝殿的琉璃脊首尤为夺目,堪称明代琉璃工艺的精品。作为研究元明清古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实物资料,它于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千余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6月18日,走进了霍州东大街北侧的霍州署,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衙署,占地3.8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元明清时期遗存,是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中的佼佼者。</b></p> <p class="ql-block"><b> 其独特之处在于,无论是选址、规模,还是整体布局与形制设计,都堪称州级署衙的典范,更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官场的脉络,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中华历史文化的光辉。</b></p> <p class="ql-block"><b> 霍州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地位举足轻重。</b></p> <p class="ql-block"><b> 1996年,它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然静静矗立,向世人诉说着古代官署文化的厚重与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6月18日午后,我来到霍州市大张镇贾村,探访那座隐于村落间的娲皇庙。这座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四年重修的庙宇,占地约1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格局藏着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沿中轴线自南向北而行,先见古朴戏台,再往北便是主殿娲皇圣母殿,东西两侧厢房与钟鼓楼遥遥相对,构成完整的院落。</b></p> <p class="ql-block"><b> 圣母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的轮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最令人驻足的是殿内东西山墙上的壁画,约70平方米的画面虽历经岁月,仍能窥见当年绘制的精妙笔触。</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不大的庙宇,以紧凑的布局承载着对女娲的崇敬。2006年5月,它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静静矗立在村落中,用斑驳的砖瓦与壁画,诉说着明清时期的信仰与建筑艺术。</b></p> <p class="ql-block">3、洪洞县</p><p class="ql-block"><b> 6月18日下午,我走进了洪洞县博物馆。这座历史类博物馆前身成立于1984年4月,2017年迁至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新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馆内馆藏丰富,有文物2346套/7145件,涵盖石器、青铜器、陶瓷等类别,含21件一级文物,像西周瓦棱纹双兽耳三足铜盖簋、《赵城金藏》复刻本等都是代表性藏品。核心展览“洪赵古韵——洪洞县历史文物展”按时间序列展陈史前至明清遗存,西周杨侯国青铜器、汉代庄园经济陶器等特色文物是亮点。</b></p> <p class="ql-block"><b> 馆内农具景观如骡马大车、石磨等成特色旅游项目。自2023年12月起免费开放,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需提前预约。作为承载洪洞历史记忆的场所,这里值得细细探寻。</b></p> <p class="ql-block"><b> 6月19日上午,我探访了洪洞明代监狱。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古监狱,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总面积610平方米,因名妓苏三蒙冤入狱的故事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监狱结构复杂精巧:狭窄通道连接对称牢房,每间仅4平方米,低矮潮湿且终年不见光;通道上方设铁丝网与铜铃防逃,东侧虎头牢为死囚牢,墙体厚1.1至1.7米,内部流沙设计防挖洞。院内“苏三井”井口特殊,防止囚犯自杀,还有狱神庙、死囚洞等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苏三曾在“苏三供堂”受审三次,其故事被收录于《警世通言》并改编为戏曲。这座监狱将惩戒功能与建筑智慧结合,如今仍透着历史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从明代监狱出来后,我来到洪洞县大槐树镇常青四村的关帝街,探访被誉为“苏三还愿处”的洪洞关帝庙。这座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的古刹,占地207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格局里藏着跨越数百年的建筑智慧。</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漫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帝楼(又称春秋楼),这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既是大门,又似屏障,将市井喧嚣隔绝在外。往前便是戏台,飞檐翘角间仿佛还回荡着往昔的丝竹声。献殿与正殿依次排列,庄严肃穆,两侧的东西廊房与钟鼓楼对称分布,勾勒出规整的院落轮廓。</b></p> <p class="ql-block"><b> 整座庙宇是元、明、清三代建筑的集大成者,砖木结构的细腻与砖石砌筑的厚重交融,每一处雕梁画栋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正因这份完整的遗存,2013年3月,它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院中,遥想当年苏三在此还愿的传说,再看眼前历经沧桑却依旧挺拔的殿宇,不禁感叹:这里不仅是供奉关公的圣地,更是一部立体的地方史,默默诉说着洪洞的过往与信仰。</b></p> <p class="ql-block"><b> 洪洞大士庵位于关帝庙旁边是洪洞县城一处比较重要的佛教文化活动场所,庵内供奉有儒释道的神像,很多的信士在这里聚会。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庵前举办素食参会。</b></p> <p class="ql-block"><b> 6月19日上午,我踏入了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这里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球华人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数游子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b> 在景区内,中华姓氏苑也让我大开眼界。这里展示着各种姓氏的起源和发展,众多从各地捐献而来的家谱,为人们提供了寻根溯源的线索。我在其中仔细寻觅,试图找到自己家族的痕迹,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一进入景区,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碑亭,它静静矗立,像是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而景区的核心景观——二、三代大槐树,更是让我驻足良久。第二代槐树已有400余年树龄,第三代槐树也近百岁,它们是明代大规模移民运动的无声见证者。看着那粗壮的树干,以及悬挂在上面象征着血脉传承的五色条幅和绳索,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移民们背井离乡的身影,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开枝散叶。</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我来到了祭祖堂。这里庄严肃穆,供奉着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置身其中,一种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承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每一个牌位背后,都可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迁徙史。</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洪洞大槐树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独特的风景文化景点,更让我对家族、对根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里不仅仅是一处景区,更是亿万华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大槐树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根之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6月19日中午,我们怀着满心的期待,抵达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广胜寺。这座千年古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大地之上,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广胜寺,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千年之前。这座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古寺,原名俱庐舍寺或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寓意“广大于天,胜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多次兵火与地震,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存,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广胜寺最负盛名的当属“广胜三绝”。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雄伟壮观的飞虹塔。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站在塔前,瞬间被它的气势所震撼。八角形的塔身共13层,高达47.31米,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的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历经数百年,色泽依旧如新。檐角的风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铃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塔顶的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内部的踏道设计巧妙,可让人攀登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中,这座塔竟安然无恙,堪称奇迹。看着眼前的飞虹塔,不禁想起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辨奇冤”的经典场景,原来它就在这里取景,心中的亲切感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赵城金藏》同样有着传奇的故事。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广胜寺就供养着这部金代刻印的佛教大藏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在藏经柜中发现了它,尽管此时只剩下5000多卷,却依旧引起了世界轰动。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携手,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这部珍贵的大藏经如今成为了《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彰显了中国人守护文化瑰宝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b> 广胜寺门票70元,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则是免费开放,贴心又人性化。景区内的景交车往返仅需20元,便能轻松送我们往返于上寺、下寺与景区大门之间,大大省去了爬山的辛苦,着实方便。</b></p> <p class="ql-block"><b> 下寺的元代壁画同样令人着迷。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是一座别致的元代建筑,高耸而立,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前殿构造奇特,设计精巧,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殿内塑有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为元作。可惜的是,殿内四壁满绘的壁画,在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仅残存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透过这些残存的壁画,仍能感受到元代画师们的精湛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广胜寺中,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往的辉煌。梁思成、林徽因曾评价其建筑“珍奇”远超藏经价值,如今亲身感受,才知所言非虚。这里融合了佛教文化、建筑艺术与历史文献,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文化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下,我不舍地离开了广胜寺。但这座千年古刹的美景与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它那穿越千年的古韵,将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b></p> <p class="ql-block">4、尧都区</p><p class="ql-block"><b> 晚上到酒店附近的鼓楼看看,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历经多个朝代修缮,鼓楼作为古代军事要塞,曾是城市防御的重要设施,其高耸的城楼可俯瞰四方,钟声曾用于报时、示警,见证了临汾的军事与民生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6月20日上午参观的铁佛寺,又名大云禅寺、大云寺,地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南,与山西师范大学相邻,因寺内高塔下供奉铁铸佛头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地震毁坏,后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寺院坐西向东,有三进院落。</b></p> <p class="ql-block"><b> 2006年5月25日,铁佛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临汾市博物馆1993年创建,原址在鼓楼西海子边40号铁佛寺,新馆位于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它是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建筑总面积32429平方米,高23.65米,展厅约2000平方米,藏文物14万件。</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12月获评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6月20日下午参观了尧庙华门景区。尧庙,是山西省临汾市的4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尧庙,集深厚历史文化与娱乐庙会于一体的华夏文明圣地,展现尧帝丰功伟绩,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每年庙会吸引无数炎黄子孙共襄盛举。</b></p> <p class="ql-block"><b> 华门,天下第一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由太原理工大学的赵建彬老师设计,建于2002年,华门3年建成,位于尧都旅游区中心,占地150亩。</b></p> <p class="ql-block"><b> 华门博采“门”建筑精华,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一体,正面三门矗立,象征尧、舜、禹三帝。主门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主门以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尧帝开启中华文明之门。</b></p> <p class="ql-block">5、襄汾县</p><p class="ql-block"><b> “汾水悠悠,古城悠悠”,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在2025年6月21日中午终于有了具象的呈现。我踏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汾城古镇,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汾城古镇古建筑群,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曾是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历经岁月沉淀,现存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12处40余座建筑遗构,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旅程从文庙开始。这座始建于唐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修缮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镇中闪耀着文化的光辉。穿过棂星门,四柱三间三楼的宏伟构造令人惊叹,“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庄严与神圣。棂星门东边的文昌阁,虽因保护需要封闭无法攀登,但远远望去,其雄伟壮丽的身姿依旧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知识与功名的尊崇向往。</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文庙内,精美的石雕、木雕无处不在,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大成殿前的泮池,水波荡漾,倒映着古老的建筑,将人带入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之中,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古代教育与文化传承心生敬畏。</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文庙,我来到了与之遥相呼应的城隍庙。还未踏入庙门,就听到里面传来阵阵喧闹声。原来,这里正在拍摄一部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干旱季节的电视剧。剧组的工作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布置场景、调试设备,演员们身着复古服饰,神情凝重,仿佛真的将人带回了那个苦难的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城隍庙,砖砌嵌琉璃影壁上的雕花飞龙栩栩如生,仿佛要破壁而出;影壁前的两座木质牌坊一左一右,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山门高大雄伟,层檐重叠,斗拱错落有致,尽显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而那座精美的过亭戏台,三层歇山顶组合出层峦叠嶂的奇妙效果,戏台两侧精巧的十字歇山顶钟鼓楼,虽不能登楼远眺,却因剧组的拍摄而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我驻足观看了一会儿拍摄过程,看着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影视创作在此交融,心中满是感慨,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碰撞。</b></p> <p class="ql-block"><b> 汾城古镇,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着我。文庙的庄严、城隍庙的热闹、拍摄地的惊喜,还有鼓楼周边那仿佛凝固了时光的街景,共同构成了一场难忘的旅行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城隍庙,在古镇蜿蜒的小巷中穿行时,我偶然路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门口张贴的标识显示,这里竟是电视剧《小巷人家》的拍摄地。透过虚掩的院门望去,院内的布置充满了生活气息,老式的桌椅、斑驳的墙壁,还有晾晒着的衣物,仿佛真的是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b></p><p class="ql-block"><b> 最后,我来到了古镇的中心——鼓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巍峨屹立,见证了汾城的历史变迁。站在鼓楼之下,仰望这座古老的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厚重。那些保留着“百货公司”“供销社”等原招牌的店铺,以及充满年代感的街景,仿佛让我坐上了时光机,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耳边仿佛响起了往日的吆喝声、喧闹声,眼前浮现出曾经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曲沃县</p><p class="ql-block"><b> 6月21日傍晚五点多,夕阳正把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的屋檐染成金红色。这座藏在临汾的二级博物馆,像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曲村-天马遗址”下的三千年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展厅里光线渐暗,晋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却愈显精神。那些鼎彝上的雷纹,在暮色中似要游动起来,让人想起“倘若三家不分晋”的假设——原来春秋霸主的气魄,真能凝固在青铜纹路里。</b></p> <p class="ql-block"><b> 讲解员说,这片5.9公顷的土地下,藏着3120件(套)文物,109件(套)珍品里,不知多少曾见证晋侯朝会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遗址区的玻璃栈道下,墓葬轮廓清晰可见。很难想象,这里曾六次被盗,如今却成了4A景区,让游客踩着时空的裂缝,看礼乐制度的余晖。暮色漫过13393平方米的展馆时,仿佛听见编钟余响,原来晋国的雄心,从不是史书上的铅字,而是青铜上未冷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7、侯马市:</p><p class="ql-block"><b> 6月22日上午,阳光穿过侯马市府西路的树影,落在晋博园内的晋国古都博物馆。这座2003年落成的建筑,以2公顷的占地和3200平方米的体量,静静收纳着晋国新田文化的密码。</b></p> <p class="ql-block"><b> 东楼一层的展厅里,时光从叔虞封唐开始铺展。实物与图版交织,晋侯墓地的青铜、上马墓地的玉器、乔村墓地的陶俑,串起从春秋争霸到三晋崛起的脉络。军事器械的锋芒、经济文物的纹路,都在诉说晋国曾经的繁盛。</b></p> <p class="ql-block"><b> 拾级上东楼二层,新田古都的轮廓渐清晰。古城分布图旁,发掘现场的照片与带绳纹的建筑构件并置,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多年前的夯土。西周陶范在展柜里泛着哑光,铸铜工艺流程的图解,让人看懂这些泥土如何蜕变为礼器上的饕餮纹。西楼一层的战车模型透着威严,侯马盟书的字迹仍显锋利,师旷的音律传说与祭祀礼器呼应,印证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训。</b></p> <p class="ql-block"><b> 455件文物在四个展厅里沉默,却比史书更鲜活。这座三级博物馆,每年迎接着12万访客,把新田的故事,讲给每个愿意倾听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侯马晋国遗址,亦称新田遗址,坐落于山西侯马市西北,汾河、浍河分别萦绕其西北与南部。西周时,叔虞受封于唐,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于此,直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这里始终是晋国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见证着晋国的兴衰与历史的厚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