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烟火里的童年

<p class="ql-block">  198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动人的歌声如磁铁般吸引着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我,决心寻得歌词,用心学唱。几经寻觅,不见踪影,心有失落。</p> <p class="ql-block">  一日放学,我走在热闹的集市上,见地摊中一摊位商品色彩艳丽,惹人注意,疾步至此。由两个铁架架起的一个大大的门板上,颜色各异的鸡毛毽传递出运动与快乐的气息;《封神榜》、《西游记》中的人物洋画散发出浓厚的文学味;晶莹剔透的玻璃弹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靓丽的光泽;小巧精致的红色望远镜,其魔力让人心中迸发出想象力的火花……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目不暇接。被拉开一半的长风琴式的明星图片,忽然被风一吹翻了面,看到背面印着简谱与歌词。霎时间,萌生了要在这里寻找《我的中国心》歌词。</p> <p class="ql-block">  摊主是一位老大娘,其慈祥之态使我大胆的向老人说:“奶奶,您这些歌单中有没有《我的中国心》。”“宝贝,我给你找找。”摊主面带笑容的说。老人一边热情接待顾客,一边拉开画片仔细看。眼瞅着十几个拉长画片看过后合上时,我的心又凉了半截,就在准备离摊而去,老人拉开了最后一份画片,极其和蔼的告诉我:“孩子,有这首歌歌词,你看看。”我接过画片,看着歌词,兴奋得说:“太好了,终于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这个风琴式画片的价格是2毛5分钱。当时,口袋里的钢镚不够,只好和老人商量,这份画片先给我留着,明天付钱取货。小小心愿在地摊中得以实现,地摊对我更有吸引力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与集市仅一条马路之隔,是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马路边是地摊,地摊后面是洋灰水泥柜台、红砖墙、石棉瓦顶子组成的一长溜固定摊位。固定摊位卖菜居多,地摊内容不局限于此,时常有一些令我们小孩子感兴趣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家中经济条件很有限,那时我要买一本小人书要攒好些天的零花钱,看场电影是件不常有的乐事,买一副陆战棋心中得爽几天……与之相比,集市不起眼处的小人书地摊,能让我欣喜不断。</p> <p class="ql-block">  书摊“低调”,但“粉丝”很多。放学后,同学们常挤在书摊前,用1分、2分、3分的钢镚轮流共看一本小人书,有时一份钱能多看一两本。我曾用1分钱读《虎眼之谜》《鲁智深》《秦琼卖马》,用2分钱读《岳飞出世》《闹花灯》《杨志卖刀》《千里走单骑》。看到麻袋片上杂乱堆放的小人书,像见到美味佳肴般迫不及待。</p> <p class="ql-block">  我的课余生活因书摊而鲜活!放学如不见书摊,心中便会感到空空落落的;如书摊再现,便喜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书摊与我们别了数日,再次见到它,书目已焕然一新,其中有很多是我没看过的。于是,果断决定将口袋中的5分钱都花于书摊。如饥似渴地看完《三计退杨林》、《岳云》,仍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除了小人书和杂货地摊外,市场还有很多摊位和角落让我流连。中午放学,我们来到五香果仁地摊,买2毛钱果仁儿就着热乎的发面大饼吃,美醉了舌尖。午饭后,我们站在羊肉摊前欣赏摊主剃羊肉的娴熟刀法;我们拿着钢笔围着用刻刀刻画的手艺人,花几分钱让他在笔上刻下白色的龙、红色的花、金色的蝴蝶等图案,同学们为其手艺点赞、为钢笔因图案提升了“颜值”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校门前的马路短而窄,路边的集市简陋老旧,一声声吆喝声荡漾在市场周围。虽然这里不美,但是它浓郁的烟火气让人收获着轻松与愉悦。人们为能在此买到物美价廉的食材而高兴、为在此够得难寻之物而兴奋、为在此享受到迷人的文化气息而欢喜。</p> <p class="ql-block">  如今,集市早已不在,但昔日的故事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又置身于热闹的场景中,老马路、老集我无法忘记!</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