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游记——南非黑人文化的窗口

新叟

<h1><b>Lesedi(莱赛迪)民俗村(The Lesedi Cultural Village)距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53km,不到1小时的路程。LESEDI 民俗村建立于1993年,由祖鲁人的祖鲁庄、科萨人的科萨庄以及佩迪 (Pedi)庄和巴索托(Basot)庄等几个部落的土著人组成。</b><div><b>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非洲原住民不同部落的生活以及文化、建筑风格和特殊技艺,零距离的感受到黑人文化给你带来的震撼。</b></div></h1> <h1><b>Lesedi意为“有光的地方”,我们有幸走进这座充满光明的露天博物馆。</b></h1> <h1><b>Lesedi(莱赛迪)民俗村部落分布图。</b></h1> <h1><b>Lesedi民俗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充满原住民风情的古朴的部落,是接近和了解南非黑人民俗、体验非洲部落文化的好地方。</b></h1> <h1><b>祖鲁庄(Zulu)<br>祖鲁人是南非第一大黑人族群,是人口最多的种族。南非被称为“祖鲁之乡”,祖鲁人是南非境内最具传奇色彩的黑人部落民族,在祖鲁语中,“祖鲁”是天堂的意思,因此祖鲁人也自称为“天民”,他们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b><div><b>南非的前任总统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就是祖鲁族人。</b><br></div></h1> <h1><b>祖鲁人以他们的战斗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他们分为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酋长,至今扔沿袭着一夫多妻的传统。牛依然是结婚必备的聘礼,娶一个老婆得十几头牛,因此牛越多,老婆越多。</b></h1> <h1><b>祖鲁妇女的服饰色彩鲜艳,未婚女子上身赤裸,佩戴珠饰;若女孩订婚了,就要留长发或订制特别的上衣来遮盖乳房,以示尊重未来夫家;结婚以后则不可裸露。</b></h1> <h1><b>统房屋是圆形的茅草屋,称为“indlu”,通常围成一个圆形,称为“kraal”。</b></h1> <h1><b>传统祖鲁族茅草屋通常只有一个非常低矮的门,人需要半蹲着才能进入 ,这一设计最初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当敌人蹲着进屋时会丧失战斗力,便于屋内居民防御 。</b></h1> <h1><b>祖鲁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祖鲁王国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祖鲁人的生活娱乐方式。</b></h1> <h1><b>科萨庄(Xhosu)<br></b><b>科萨人是南非第二大黑人族群,是南非古老的原住民,他们是北方部族中向南迁徙最远的,因此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br></b><b>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是科萨人。</b></h1> <h1><b>传统科萨房屋是圆形尖顶的茅草屋,称为“ikhaya”。 科萨人的传统房屋房顶用茅草,墙壁通常采用泥土建造,这与科萨人在动物保护区常见的建筑方式相一致。</b></h1> <h1><b>木桩围或砖石起的地方是男人议事或举行活动的地方,女人禁止进入,即便送餐食,也要送完马上离开。</b></h1> <h1><b>科萨妇女的传统服饰包括鲜艳的披肩和珠饰,已婚妇女会佩戴头巾。</b><div><b>科萨人以其丰富的口头文学和传统仪式著称,如男孩的成人礼和女孩的青春期仪式。</b></div></h1> <h1><b>科萨庄是展示科萨人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科萨庄,可以更好地了解南非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的历史背景。</b></h1> <h1><b>佩迪庄(Pedi)<br></b><b>佩迪人属于苏陀人(Sotho)是南非第三大黑人族群。<br></b><b>传统佩迪房屋是圆形的茅草屋,称为“rondavel”。</b></h1> <h1><b>佩迪族人最有艺术特质,他们的外墙粉刷艺术展示着这种特质。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了南非多样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b></h1> <h1><b>佩迪妇女的传统服饰包括鲜艳的披肩和珠饰,已婚妇女会佩戴头巾。<br></b><b>佩迪人以其独特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著称,如“mokgadi”舞蹈。</b></h1> <h1><b>巴梭托庄(Basotho)</b><div><b>传统巴梭托房屋是圆形的茅草屋,称为“rondavel”,通常围成一个圆形,称为“kraal”。</b><br></div></h1> <h1><b>巴索托人的标志是由特有山草编制的圆锥形草帽,通常身披一条彩色羊毛毯。据说鳄鱼为他们的图腾。</b><br><br></h1> <h1><b>巴梭托人以他们独特的羊毛帽子和斗篷著称,称为“mokorotolo”和“seka-taba”。<br></b><b>巴梭托人以其精湛的编织技艺和传统舞蹈闻名。</b></h1> <h1><b>参观完四个南非黑人部落,我们突然在Lesedi民俗村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些动物,猴子、羚羊都生活的那么自由、那么悠闲,无忧无虑和Lesedi民俗村的村民们融为了一体,共享着同一个世界。</b></h1> <h1><b>徜徉在Lesedi民俗村,偶然在院落、会议厅和餐厅三处的墙壁上发现了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通常与部落的历史、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有关。</b></h1> <h1><b>壁画使用了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等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使壁画更加生动和引人注目,还反映了非洲文化中对色彩的重视和象征意义。</b></h1> <h1><b>一个会议室,里面墙壁上画满了壁画。</b></h1> <h1><b>它们可能描绘狩猎、战争、婚礼、宗教仪式等重要事件,通过这些画面传递着部落的故事和文化传统。</b></h1> <h1><b>没想到餐厅墙上壁画的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让我很吃惊。</b></h1> <h1><b>画中使用了一些几何图案和特殊符号,这些图案、符号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部落、家族或宗教信仰,传递着文化和历史信息。</b></h1> <h1><b>民俗村中的壁画以其丰富的主题、独特的画法、鲜艳的色彩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成为非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b></h1> <h1><b>体验一下酋长的感觉。</b></h1> <h1><b>晚饭后我们在一个特定的室内表演场内欣赏了原住民表演的舞蹈。</b></h1> <h1><b>表演场</b></h1><h1><br></h1><h1><b>表演之前几名鼓手先敲响了振聋发聩的非洲战鼓,鼓声成为表达情感、激发斗志的媒介。而非洲鼓手的技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能够通过鼓点的变化来模拟自然界的景象,甚至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b></h1> <h1><b>与鼓声相伴的,是非洲舞蹈的奔放与自由。几位祖鲁族战士在轰隆隆的鼓声中,不停变换队型,手握长矛和盾牌以表现当年祖鲁士兵的勇猛。配合着节拍反复高踢腿,敏捷度和柔韧性都令人咋舌。勇士们决斗的场面,配合着声声战鼓和呐喊,看得我血脉贲张,十分震撼。</b></h1> <h1><b>踢腿舞是南非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南非的祖鲁族和科萨族等民族。舞蹈中的高踢腿动作主要表达的是力量、男性的勇气和战士的精神。这些动作模仿了战士在战斗中的动作,如踢腿、踩地和假装击打等,传递出关于男子气概的信息。<br></b><b>伴随着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舞者通过踢腿、跳跃和旋转等动作,表达了对力量、战斗和胜利的追求。</b></h1> <h1><b>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从鼓点的节奏到舞蹈的律动,都充满了非洲特有的生命力和热情。</b></h1> <h1><b>非洲的民风民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非洲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非洲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保护和传承非洲的民风民俗,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h1> <h1><b>摄于2025年6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