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6月18日至7月4日,我俩参加了由“独品”旅行社组织的青海大环游旅行。高海拔地区,行之惟艰;然青海之壮美山河,令吾等惊喜连连,大喜过望。随拍记之,与友分享。</p><p class="ql-block">【青海大环游路线】</p><p class="ql-block">西宁——天峻——大柴旦——冷湖——茫崖——水上雅丹——格尔木——玛多——玉树——囊谦——玉树——玛多——西宁</p> <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6月26日(周四)</p><p class="ql-block">格尔木:晴,26—12°C,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冬格措纳湖:晴转多云,15—2°C,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玛多:晴,13—0°C,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早7时半,乘大巴车前往冬格措纳湖。</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许,在花石峡镇一餐馆吃午饭。</p><p class="ql-block">下午3时半,至冬格措纳湖畔(非景区)。游览近1小时。</p><p class="ql-block">乘车前往玛多县城。晚6时许到。入住县城外“黄河源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格尔木到冬格措纳湖的路程比较长——请看车拍的一路风光:</p> <p class="ql-block">G6京藏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G6京藏高速(都兰县)诺木洪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继续赶路,继续车拍</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的右侧是连绵起伏的布尔汗布达山</p> <p class="ql-block">戈壁滩中有绿洲</p> <p class="ql-block">有水则绿</p> <p class="ql-block">红色河川</p> <p class="ql-block">牦牛散漫山野</p> <p class="ql-block">河水清且涟漪</p> <p class="ql-block">G6京藏高速(都兰县)沟里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继续赶路,继续车拍</p> <p class="ql-block">G6京藏高速:这一段正在修路,两个方向的车辆挤在原来一个方向的两条车道上,行驶缓慢。此刻,晴朗的天空竟然飘下朵朵雪花(未拍出来)</p> <p class="ql-block">各种施工车辆(机械)</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右侧所能看到的湖应该就是冬格措纳湖了——可惜从这里下不了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是下午1时许了,我们要赶去花石峡镇吃午饭,而这儿离花石峡镇还有几十公里远</p> <p class="ql-block">湿地风光</p> <p class="ql-block">皑皑雪山</p> <p class="ql-block">下午2时许,抵达花石峡镇(平均海拔4200米)——山上的岩石因风化形成独特“花石”纹理,地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路边(车拍)</p> <p class="ql-block">在花石峡镇一餐馆吃午饭</p><p class="ql-block">图为邻桌的当地藏民——花石峡镇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其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根据AI)</p> <p class="ql-block">一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过会的藏族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乘车前往冬格措纳湖(车拍)</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半,至冬格措纳湖畔(非景区)。游览近1小时</p> <p class="ql-block">冬格措纳湖,又称托索湖,藏语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蒙语称“黑海”,是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内的高原淡水湖,海拔约4090米,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形态</p><p class="ql-block"> ·位置: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约16公里处。</p><p class="ql-block"> ·形态:湖盆呈东西走向狭长形态,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p><p class="ql-block">水文特征</p><p class="ql-block"> ·面积与深度:湖体面积4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p><p class="ql-block"> ·水源与水质:湖水主要来源于阿尼玛卿山冰雪融水,湖水为淡水,pH值8.3—8.8,总溶解固体含量低于500毫克/升,达到可直接饮用标准。</p><p class="ql-block"> ·出水:湖中的水从西北方向流出形成托索河,河宽20米,局部地段达到50米,河深达1米多,局部河段深达3米,河水一直流向柴达木盆地香日德一带。</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湖底地形复杂,包含泥底、沙底、石底及草底四种基底类型。湖东岸是著名的阿尼玛卿山,湖的东北为鄂拉山,北边是布青山。湖南岸多为石灰岩形成的灰色陡崖,湖北岸则为红色沙质岩和第三纪红土层形成的丹霞地貌,偶尔还能看到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地貌”。</p><p class="ql-block">气候特征</p><p class="ql-block">冬格措纳湖属于高原大陆性高寒气候区,年均气温-4.1℃,年降水量303.9毫米。冬季湖面呈现“半湖碧水半湖冰”的奇观,夏季受冰雪融水补给量增加,湖面可上升1—2米。</p> <p class="ql-block">生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湿地生态系统:流域内沼泽湿地面积占比达23%,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区域。核心植被为帕米尔蒿草群落,形成典型高原草甸景观;碱蓬草群落在湖岸带发育红草滩,与湖水构成蓝、黄、红三色交织的特殊地貌。</p><p class="ql-block"> ·生物多样性:水域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湟鱼),湖周湿地为斑头雁、棕头鸥、红脚鹬等12种水鸟提供繁殖地,种群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0—150只。湖中心有一个小岛,人们称其为“鸟岛”,岛上栖息着棕头鸥、渔鸥、斑头雁、赤麻鸭等近万只候鸟。</p> <p class="ql-block">保护与开发</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5日,冬格措纳湖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48226.8公顷。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湖区被划入限制开发区,禁止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 ·湖光山色:冬格措纳湖湖水呈深蓝色,湖光秀丽,水天一色,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湖东为沼泽地,东南岸有风蚀残丘,周边还分布着“怪石谷”和“藏獒峰”等壮丽的地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季节变化:夏季湖周草甸与红草滩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景观带,秋季碱蓬草转为深红色,与雪山倒影共同构成“可可西里最美草甸”景观。冬季湖面被厚冰所封,形成犹如人间仙境般的壮观冬日景象。</p><p class="ql-block">冬格措纳湖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临别时,妻罕见地提出为她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乘大巴车离开冬格措纳湖,前往今晚住宿地——玛多(车拍)</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小花,开遍了原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7日(周五)</p><p class="ql-block">玛多:晴,13—2°C,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玉树:多云,21—4°C,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早7时半,乘大巴车离开玛多,前往玉树。途中应团员要求多次停车拍照。</p><p class="ql-block">9时许,在巴颜喀拉山口(海拔4832米)停车拍照,逗留20余分钟。</p><p class="ql-block">12时,在清水河镇一川菜馆吃午饭。</p><p class="ql-block">午饭后,乘车继续前往玉树。</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许,到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天河畔,停车拍照。</p><p class="ql-block">下午4时,抵达文成公主庙。参观游览。5时半离开。</p><p class="ql-block">前往玉树市区。途中在路边禅古寺停车拍照。</p><p class="ql-block">晚6时许,进入玉树市区。入住酒店。</p><p class="ql-block">傍晚,步行去格萨尔王广场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清晨。玛多(海拔4270米)。县城外三岔路口</p> <p class="ql-block">昨晚住宿的酒店——由于海拔高,房间有免费供氧</p> <p class="ql-block">途中停车拍照:星星海——玛多境内湖泊群的总称,冬季冰封如镜,夏季倒映蓝天,被誉为“高原星空之镜”</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野花无人睬</p> <p class="ql-block">牧民骑着摩托放牧牦牛</p> <p class="ql-block">牦牛群后跟着牧羊犬</p> <p class="ql-block">妻与大巴车司机文师傅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巴颜喀拉山口(海拔4832米)</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位当地藏族女人在做或要做什么?</p><p class="ql-block">AI的解释是:</p><p class="ql-block">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个焚烧炉周围有一些用于焚烧的物品,如纸张和布料。焚烧炉在藏传佛教中常用于焚烧经文、祈祷文或供品,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祈福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藏民相信,通过焚烧这些物品,可以将祈愿和祝福传递给神灵,同时也能净化心灵,消除业障。焚烧炉通常设在寺庙、圣地或重要的宗教场所,以便于信徒进行仪式。</p><p class="ql-block">这位藏族女人可能是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比如焚烧祈祷文或供品,以表达她的信仰和祈愿。这种做法在藏传佛教中非常普遍,是藏族文化和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我们在镇上一川菜馆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乘大巴车继续前往玉树市区——一路风光(车拍)</p> <p class="ql-block">越过巴颜喀拉山口,就到了青海省的南方(“江南”)——再也看不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与沙漠,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高山牧场与农田</p> <p class="ql-block">进入藏区,寺庙之多,触目可见</p> <p class="ql-block">植树造林,绿化山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许,到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通天河畔,停车拍照。</p> <p class="ql-block">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p><p class="ql-block">通天河是长江源头的一段河流。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的正源。通天河在青海省境内,流经杂多县、治多县等地,最终与沱沱河汇合,形成长江干流。通天河河段河流湍急,峡谷险峻,沿途风景壮美,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区域。这里生活着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如藏羚羊、野牦牛等,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根据AI)</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大桥(老桥)</p><p class="ql-block">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玉树地区的重要交通设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地理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通天河大桥(老桥)始建于1959年12月20日,历时近三年半,于1963年建成通车。这座桥的建成结束了当地人民依靠牛皮筏子渡河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玉树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桥全长183.88米,造价770万人民币。当地群众称这座桥为“幸福桥”,因为它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通天河大桥(老桥)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南北两岸,是玉树至西宁公路的必经要道。它横跨通天河,连接了青海、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是重要的交通节点。</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通天河大桥(老桥)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成为了玉树地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加强了青海、四川、西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大桥的建成也象征着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建设家园的决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2005年,在通天河大桥(老桥)旁边增加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桥面更宽阔,承载能力更大。2017年,第三座通天河高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大桥。这三座大桥见证了玉树地区的发展变迁,也体现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入。通天河大桥(老桥)作为玉树地区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回忆,是玉树地区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通天河上的三座大桥——从近到远分别为:1963年建成的老桥;2005年建成的新桥;2017年建成的高速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原守桥民兵班成员(守桥35年)、87岁高龄的藏族老人</p> <p class="ql-block">守桥民兵班值班室旧址(1977年——2012年,之前由解放军守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4时,抵达文成公主庙。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又称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以南约20公里的巴塘河东贝纳沟内。</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是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而建,是全国唯一专为文成公主建立的庙宇。相传文成公主在入藏和亲的途中,曾在玉树停留并传授纺织、耕作技术,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当地人民为纪念她,决定修建寺庙。该寺庙由文成公主亲自选址,由唐朝工匠与吐蕃工匠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凿,并于永徽四年(653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包括建筑、岩壁浮雕佛像及岩刻汉藏经文三个部分。庙宇主体为三重檐褐红色藏式平顶结构,内部实为单层佛堂(上图)。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中原技艺与藏式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观</p><p class="ql-block">·岩壁浮雕佛像:佛堂内(禁止拍照,照片阙如)核心景观为岩壁浮雕群,正中是高7.3米的大日如来佛像,结跏趺坐于狮子莲花座上,两侧立有八大随侍菩萨。这些佛像的造型、服饰兼有吐蕃早期风格和初唐中原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岩刻汉藏经文:佛像两旁的崖壁上留存有古藏文与汉文佛经刻文,相传为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和文成公主手书。</p><p class="ql-block">·公主泉:在佛堂右侧20米处的岩崖下,有一泓清澈如明镜般的泉眼,名叫公主泉,相传文成公主在此驻蹕期间,曾在泉边梳洗。</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象征。它见证了文成公主在促进汉藏友好关系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汉藏团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参观庙宇主体建筑后,继续在景区内溜达——其余建筑及佛像、玛尼堆等都是后人增建的</p> <p class="ql-block">图左为本团年龄最大的一对伉俪——男士89岁,女士80岁;他们表现得比年轻不少的我俩体力还好,兴致还高!</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约623年—680年),生于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李唐宗室之女,汉族,其父史书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奉唐太宗之命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唐蕃友好的象征。她的和亲是中原与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联姻之一,对汉藏文化交流、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关键事迹与影响</p><p class="ql-block">1. 和亲背景</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多次向唐朝请婚。唐太宗最初拒绝,后因吐蕃军事压力(如松赞干布攻打吐谷浑、唐蕃冲突)最终同意和亲,文成公主作为宗室女被册封为公主远嫁。</p><p class="ql-block">2. 入藏路线与嫁妆</p><p class="ql-block"> ·路线: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青海最终抵达逻些(今拉萨),传说唐蕃古道上的日月山是她思乡回望中原之地。</p><p class="ql-block"> ·嫁妆:包括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现存拉萨大昭寺)、医药典籍、农耕技术、种子、工匠及纺织、酿酒等技术,极大推动了西藏的农业、医学、工艺发展。</p><p class="ql-block">3. 文化贡献</p><p class="ql-block"> ·宗教:协助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奠定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技术:推广中原的医药、历法、纺织、建筑等技术(如拉萨的“帕邦喀”宫传为她设计)。</p><p class="ql-block"> ·传说:藏族史诗《文成公主》将她神化,称她带来“八宝”(象征吉祥的器物),并被视为绿度母(藏传佛教菩萨)的化身。</p><p class="ql-block">4. 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唐蕃此后200年保持和平(虽后期有冲突),唐蕃会盟碑(823年立)仍提及她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成为后世汉藏团结的象征,至今在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和壁画。</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唐蕃古道图</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的名称并非她本人的真实名字,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出嫁吐蕃(今西藏)时赐予的封号。“文成”二字具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1. “文”的象征:代表唐朝的文明教化,寓意公主将中原的礼仪、文化、工艺(如医药、农耕、纺织等)传播至吐蕃,促进唐蕃之间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2. “成”的愿景:有“成就”“达成”之意,既暗含唐太宗希望通过联姻“促成”唐蕃和平,也寄托对吐蕃“归化”的期待。这一封号体现了唐朝“怀柔远人”的政治智慧,通过赋予公主一个充满汉文化色彩的尊号,强化吐蕃对唐朝的文化认同。而吐蕃史料(如《西藏王统记》)则称她为“甲木萨”(藏语“汉女神仙”),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文化使者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需注意,文成公主的出生名已不可考,唐代史料仅记其为宗室女(非皇帝亲生),“文成”是政治联姻背景下的特殊称谓,而非本名。</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长廊</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一种法器,它在藏传佛教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一、构造</p><p class="ql-block">1. 材质</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通常有木质、铜质、银质等多种材质。木质转经筒比较常见,一般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檀木等。这种材质的转经筒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铜质转经筒则具有良好的光泽和耐用性,铜的金属质感让它在阳光下或者在寺庙等场所的灯光下能反射出柔和的光芒。银质转经筒相对比较珍贵,它不仅有很好的装饰性,而且在藏族人眼中,银也代表着一种神圣和纯洁。</p><p class="ql-block">2. 结构</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主要由筒身、轴、把手和经文等部分组成。筒身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内部可以放置经文。经文一般是用藏文书写在薄纸上的,这些经文内容通常是佛经中的重要篇章,如《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等。轴是连接筒身和把手的关键部件,它要保证转经筒能够灵活地转动。把手是方便人们手持和转动转经筒的部分,一般会有一些精美的雕刻或者装饰,比如在木质把手可能会雕刻上佛教的八宝图案(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在金属把手可能会镶嵌宝石等。</p><p class="ql-block">3. 尺寸</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型的转经筒可以方便人们随身携带,一般高度在十几厘米到三十厘米左右,直径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这种小型转经筒适合在日常行走、朝拜等活动中使用。大型的转经筒通常安装在寺庙或者宗教场所的固定位置,高度可以达到数米,直径也比较大。例如在西藏的一些著名寺庙,如大昭寺、色拉寺等,都有大型的转经筒,这些大型转经筒往往需要多人合力才能转动,它们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宗教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二、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1. 积累功德</p><p class="ql-block"> 在藏传佛教的观念中,转动转经筒一圈就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筒内所放置的经文。人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积累功德。例如,当信徒们手持转经筒,一边转动一边口中念诵六字真言,他们认为自己的善念和对佛法的虔诚能够借助转经筒的转动传递给佛菩萨,从而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这种积累功德的方式是藏传佛教众多修行方法中的一种,体现了信徒对佛法的信仰和对修行的执着。</p><p class="ql-block">2. 祈福和超度</p><p class="ql-block"> 转经筒也用于祈福和超度亡灵。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僧侣们会转动转经筒,为信众祈求平安、健康、丰收等福祉。比如在藏历新年期间,人们会到寺庙或者在家中转动转经筒,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安、生活美满。对于超度亡灵,人们认为转经筒的转动可以帮助亡灵解脱痛苦,往生善道。当有亲人去世后,家属会请僧人或者自己转动转经筒,为亡灵诵经超度,这是藏族人表达对逝者哀思和祈愿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3. 修行的辅助工具对于修行者来说,转经筒是一种辅助修行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修行者集中精神,通过身体的动作(转动转经筒)和内心的专注(默念经文)相结合,达到一种冥想的状态。这种修行方式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领悟佛法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就像在禅修中,转经筒的转动声和节奏可以成为修行者冥想的节奏引导,帮助他们排除杂念,进入更深层次的修行状态。</p><p class="ql-block">(根据AI)</p> <p class="ql-block">石刻藏经与佛图——字迹与图画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图中文字较小,建议放大观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5时半,乘大巴车离开文成公主庙,前往玉树市区。途中应部分团员要求,在路边禅古寺停车拍照。</p> <p class="ql-block">寺边巨岩下,“玉树千年唐蕃古道”八个大字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远眺邻近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寺庙附近的一处风景——河畔露营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6时许,进入玉树市区。</p> <p class="ql-block">“4.14地震”遗址(车拍)</p> <p class="ql-block">【资料】玉树4.14地震</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现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结古镇附近,震源深度约15公里),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逾1.2万人受伤,受灾人数约2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780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的地震 。地震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持续相对运动及阿尔泰山脉与昆仑山脉的滑移断层活动引发,主震前有4.7级前震,余震达3000余次(最大余震6.3级)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国上下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工作成效显著,至2013年底,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1248项重建项目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47.54亿元 。2025年是玉树“4·14”地震15周年,4月14日上午10时,玉树全州拉响警报、车辆鸣笛、人员静默3分钟,以纪念这场灾难 。(根据AI)</p> <p class="ql-block">巴塘河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格萨尔王广场</p> <p class="ql-block">傍晚。广场热跳藏族舞</p> <p class="ql-block">围观——也是一种参与</p> <p class="ql-block">(本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