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品格:中国书法名家赵庆元先生书法欣赏

琅琊艺刊

<p class="ql-block"><b>高华苍古:</b>中国书法名家赵庆元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赵庆元先生,1943年出生,八十多岁,成为书圣故里沂蒙书法一面旗帜、一个典范并不偶然。源自根基深厚,气象博大。可谓:满纸墨气冷眼高,锋芒内敛自有招。与古为徒翰墨胜,斯文真意尽素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时值盛夏,阅读赵庆元先生(号冷翁)艺术传记,对于冷翁先生,倍加敬佩。冷的意味:不追时风,心平气和,循序渐进,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张寿民(1908~1998年)说:一艺之成,需要数十年努力。沂蒙王小古之后,谁能继之?</p> <p class="ql-block">谁能继之?多年前的张寿民先生之问。答案并不容易得到,但对文化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中国书法精神自觉的体现,也是走向自信的必然之论。</p> <p class="ql-block">即使是到今天,书法艺术标准更为多元和复杂化,经历美术思潮、市场大潮影响之后;还是很多人会疑问,进入新时代谁的书法作品有收藏价值,谁能赢得大众认可?大浪淘沙,其中意蕴,岁月见证。记得2012年前后,我和当时电视报的主编洪军写了一组系列报道《文脉传承——王小古和他的学生们》,尝试了解沂蒙美术史。他的学生众多,有的传承,有的创造,有的传承中有创造,有的既不传承也不创造……真正继承传统正宗,神而化之,需要英年悟、不取巧。</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采访接触过赵庆元老师。赵老师说,王小古先生,对待艺术态度是格外真诚,在去济南办个人作品展览的时候,每一幅作品都题写一首自作诗。就询问,说有这个必要吗?王小古很严肃地回答,对待艺术,要应有传承的心态,艺术作品经过专家点头,领导认可,群众拍掌还不够;还要经过历史关,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才是好作品高度。书画作品蕴含文史哲生命智慧,这可能是其真正的古意所在。</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王小古(1915~1982年)诞辰110周年。他生前曾赞誉:庆元有悟性,有才情,如专攻书画,许能成为一大家。他1961年为赵庆元画像示范人物画创作方法,成为师生传承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沂蒙大地,学习王小古先生花鸟画技法的画家很多,理解其画理、精神的也不少。尤其是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艺术家,能够认识艺术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早早觉醒意识中国古典花鸟画文化精神。赵庆元先生1943年出生莒县浮来山下……浮来山上有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经历风雨,见证奇迹,古意盎然。古树和定林寺、校经阁等景观融为一体,成为莒县文化、乃至海岱之间的窗口。这里文风盛行,热爱书画艺术者众。赵庆元先生自60年代考入临沂师范毕业,那时他正式跟王小古、皮之先学习,其后得到了这些前辈的真传,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而且在他的教学实践上得以体现。毕业以后分配到临沂柳琴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八十年代初调到临沂艺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后来担任临沂市书协主席。无论岗位怎么变化,一直从事艺术工作,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善于画花鸟画,擅长画大写意的;其实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号冷翁、河上散人。心肠外冷内热,对于学生、同道艺术交流多热心,多年来,多次参加沂蒙的文化公益活动。深得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主张“优游涵泳”精神。他还带出了大批热爱艺术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赵庆元先生书法在择帖选碑时,偏爱古风醇厚的汉隶和魏晋碑版,自成一家气象。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超人气质、气象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尤其是传承文脉,君子之风;不仅是善书者,似遥不可及,却内敛、低调;最根本的治艺方法也是相通的。书画能不能从纸上走出来,显出其人之精神气质,触动心灵,开人智慧?正是大、小家之区别。北宋黄庭坚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赵庆元先生的作品洋溢出天地的生机,我写我心,传承与拓展了古琅琊文脉,深厚的家国情怀、文化底蕴,书写了新时代沂蒙文化发展新篇章。他的书法体现经典、法度奥妙风骨:圆润、闲雅、枯劲、风神,高华苍古。他的传记出版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文||中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