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父亲同时做两份工作,家庭经济仍入不敷出。我记得父母亲唉声叹气商讨日子怎样度过的情景。他们不得已只好向亲戚借贷,母亲的兄弟们经济稍好但身在河南沦陷区不能把钱直接汇给父亲,就采取“划兑”的办法:即设法找到家人分别在河南和北碚的老乡,由舅舅把钱给河南的老乡,再由北碚的老乡把等值的钱交给父亲。这个办法在一段时间内部分程度上缓解了父母经济上的困难。<br>父亲拥有自己的几十本书,这是从河南千辛万苦带到北碚的心爱之物。我记得其中有王实甫作的《西厢记》,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论》,还有一些唐诗宋词和中国古典名著。到了家庭经济实在拮据时,只好摆到北碚街头贱卖,我帮助守过摊子。路过的好几个青年学生都对反杜林论感兴趣,很快被低价买去。别的书也陆续被以很低的价格卖掉。<br>在严峻的家庭经济条件下,我们生活是艰苦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在老石坑村时,全家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荤菜,只有过年时才到离家5里路的小集镇天生桥去买一点猪肉”打牙祭”。搬到石柱湾村后,由于抗战形势日益严酷和父亲患病用度增加(父亲的肺结核在当时是一种难治的病,特效药链霉素和雷米封都是进口药价格很贵。父亲的严重痔疮与办公久坐及缺乏蔬菜水果和油水形成的便秘有关),家庭经济更为紧张。我记得到了冬天非常寒冷时,也常常只穿母亲自己做的布鞋而没有袜子穿,从来没有买过玩具,从来没有吃过糖果零食。有一天下大雨中午在小学不能回家吃饭,邻居朱老师带她的孩子到附近一个小餐馆吃面条,把我带去也为我买了一碗面,那真是当时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餐食了,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登台表演合唱,唱毕走到后台时老师发给每人一块硬糖,这块糖让我紧紧攥在手中到晚上都不舍得吃掉。在当时条件下,父母亲为了喂饱我们不知操了多少心,作了多大难。但我竟浑然不知,没能为父母分忧,今天想起来觉得十分愧疚。<br> 图1-影印原本西厢记<div><br></div> 图2-唐诗宋词元曲各三百首选编<div><br></div> 图3-反杜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