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编号:200504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浙江绍兴旅行停留的时间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8号~2月15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配曲《最初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绍兴,就不得不提到鲁迅。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区,保存完好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无不诉说着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少年鲁迅在此读书、思考的身影。鲁迅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的记忆与情感。踏入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课本里的场景跃然眼前。咸亨酒店门口孔乙己像旁,我们没忘来碟茴香豆配花雕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绍兴鲁迅故里,寻找躲在书本里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绍兴期间,我分两次到访鲁迅故里,第一次是我独自前往,因夫人的感冒尚未痊愈,仍留酒店休养,所以我是独来独往。第二次是在元宵节当日,夫人的感冒渐愈,我们携手再游鲁迅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论是否节日和周末还是平常日,今天鲁迅故里永远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处景点都大排长龙,不过行进的速度还比较快,也没耽误太多的时间,只是没那么亲近,略微影响旅行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的故土,这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从小在课本上熟读鲁迅作品的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实景再现了。跟着课本漫步鲁迅故里,这是我们多年的心愿,我们重温经典,致敬先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鲁迅故里,是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江南水乡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绍兴鲁迅故居,属清代建筑,在周家新台门的西轴线上,含三味书屋和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在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这里,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1988年1月13日,绍兴鲁迅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中路241号的门楣下,我们跨入鲁迅故里的门槛,脚步不觉放轻,恍如踏入一段被时光郑重封存的书页。周家老台门稳坐于清乾隆年间的基石上,青瓦粉墙肃立如昔。在德寿堂高阔的梁木下,昔日婚丧祭祀的盛大回响似乎仍未消散。我凝望堂上匾额,耳畔仿佛浮起旧时宾客的寒暄与族人的低语——这方方正正的厅堂,曾是少年鲁迅眼中整个世界的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移步不远,便是鲁迅故居。清嘉庆年间的木质结构在光阴里静默,窗棂间透出温柔的天光。在厢房门槛前驻足,我想象1881年的秋日,一声婴啼如何在此划破清晨的寂静。这方寸天地,竟托起了一个民族灵魂最初的重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窄弄,豁然开朗处便是百草园。园内泥墙根下,野草没踝,石井栏上苔痕斑驳;皂荚树枝叶伸展,桑葚在风中微颤。那曾令迅哥儿无限着迷的油蛉低唱与蟋蟀弹琴,此刻却悄然隐退,只有几只蚱蜢在草叶间倏忽振翅。我凝视着这片看似寻常的园圃,心底却分明看见草木背后那个穿长衫的执拗少年,正用好奇的双眼,将整个自然宇宙摄入心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跟随着儿时读过的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描述,循着少年足迹前行,从鲁迅故居出来,走过一道石桥,便来到了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 12 岁至 17 岁时求学之地,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中间设塾师寿镜吾座位,周围沿墙处及窗口均设学生课桌,鲁迅的课桌位于书屋东北角,桌面右角刻有 “早” 字,那是幼年鲁迅刻以自勉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三味书屋旁,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朗朗读书声,看到鲁迅在这里勤奋学习的模样。寿镜吾先生授业的讲台肃立依旧,桌案上笔墨纸砚静卧无声。我目光抚过那柄传说中的戒尺,又落在鲁迅当年那张紧贴南墙的课桌上。俯身细察,仿佛那刻在桌面上的小小“早”字仍清晰可见——它分明是一枚少年以决心与自律熔铸的印记,在岁月深处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一个标志性的地点,夫人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文章里的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踏入绍兴鲁迅纪念馆。古老的台门形制包裹着现代的陈列空间,恰如先生的精神既植根故土又烛照未来。玻璃展柜中,《狂人日记》的手稿墨迹如刀锋,无声控诉着那“吃人”的千年暗夜。那句“救救孩子”的呐喊,历经百年时光的潮水冲刷,依然如金石坠地,铿然有声。毛泽东所言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这字里行间获得了最坚实有力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的鲁迅故里,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地方,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鲁迅的童年。景区内包含了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和鲁迅祖居,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无论是我们漫步在鲁迅故居内,或者附近的巷弄内,仿佛都能听到孔乙己的长衫在风中抖动,我们买上一包茴香豆,边走边吃,傍晚时,我还一边品着老绍兴黄酒,嚼着茴香豆,体验那个时代的独特心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鲁迅故里,咸亨酒店是不得不去的地方。这家创建于清光绪甲午年间的百年老店,因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而声名远扬。粉墙黛瓦的两层小楼,门口挂着 “太白遗风” 的酒旗,堂内摆放着方桌条凳。“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的经典场景,就发生在这里。走进咸亨酒店,店内古色古香,桌椅板凳都是老式的风格。点上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角落里,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仿佛能看到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柜台前,排出几文铜钱,要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鲁迅故里,每一座建筑、每一条小巷,都藏着鲁迅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周家新台门到咸亨酒店,我们仿佛能看到少年鲁迅在这里奔跑嬉戏、伏案苦读,看到他如何从水乡少年成长为一代文豪。</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祖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此地诞生了鲁迅,也有周恩来的祖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祖居,绍兴市区保佑桥河沿(即今劳动路东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坐北朝南。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必须强调的是,周恩来生于浙江淮安,在绍兴这里仅仅是周恩来的祖居地。周恩来生前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自己的故乡。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居原名锡养堂,在绍兴城内劳动路上。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系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祖上自元朝中期在绍兴落户,明洪武十四年迁居至现在的祖居。首进院落西边为“诵芬堂”,是周恩来高祖父的居所,堂名取自陆机“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诗句。第二进楼房为周恩来祖父家产,第三进为厨房。周恩来总理在祖居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1939年回绍兴时,除了看望族人、续写祭簿,这里也是他宣传抗日的重要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祖居中的房屋面积都不大,与鲁迅的故居相比显得略微寒酸。这里家具为典型明清样式,其中还保留了周总理用过的餐具、穿过的衣物、周氏家谱等珍贵物品,让人们得以在其中勾勒出周恩来总理人生的片段光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于1939年3月29日至31日回归祖居,在这里接待过亲友和各界人士,发表抗日演说,召开工人座谈会,并给爱国人士和亲友书写了多幅题词,指出光明前途,号召团结抗日,鼓励青年学习,极大地鼓舞了故乡人民的抗日救国热忱,并填写了周氏宗谱。<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绍兴人民政府对百岁堂进行整修,仪门之上的“百岁寿母”匾额由顾廷龙补书,门楣上方的“周恩来祖居”门匾为陈云题写,1984年,基本恢复原貌,整修时辟“周恩来史迹陈列室”,主要介绍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来绍兴的活动。1998年3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百岁堂再次全面扩建,并在祖居对面新辟广场,正中塑有周恩来全身铜像,以供后人瞻仰集会举行纪念活动所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座祖居,往事悠悠。天南海北的人来到这里,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游览,寻找周恩来留下的足迹,聆听他留下的事迹,缅怀他不平凡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提起周恩来和鲁迅这两位伟人,总会让人感觉十分亲切,他们一位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好总理,一位是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大文豪,在上个世纪不平凡的岁月里,这两位伟人在不同的领域里为祖国和人民散发着光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众所周知,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和周总理同姓,鲁迅是绍兴人,周恩来的祖上也是绍兴人,两家的祖居还靠得这么近,这难免会让人猜测,两人之间是否有什么血缘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在鲁迅逝世多年后,周恩来邀请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到家中做客,谈话间,周总理的一句话揭开了他与鲁迅之间的关系。面对许广平时,周总理亲切地说:广平同志,按辈分说,我应当称呼你一声婶母!别以为周总理说的是一句玩笑话,其实他是细细研究过的,按辈分论起来,他确实该叫鲁迅一声叔叔。根据周家宗谱的记载,周恩来是浙江绍兴周氏21世孙,往上一辈,就是鲁迅这一代,这么说来,周总理与鲁迅同属浙江绍兴周氏这一脉的子孙,且辈分在这放着,叔侄关系很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1939年周恩来从淮安回到绍兴省亲,亲属曾拿《周氏宗谱》给他翻阅,跟据宗谱往前追溯,周恩来是宝祐桥周氏,鲁迅是覆盆桥周氏,同出“鱼化桥周氏”,他们都是明代正德年间周逸斋的后人,也就是说,大约400年前,他们就是一家人了。所以说百岁堂中住着的周恩来和百草园中的鲁迅供奉着同一个祖先。再往前数,宋朝那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与周恩来一生从未谋过面。周恩来与鲁迅本有一面之缘,原本周恩来领导的“觉悟社”请到了鲁迅做演讲,只是没想到鲁迅推脱有事尚未前来,叔侄俩错过了这次见面的机会,直至鲁迅逝世,叔侄二人也没能再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鲁迅的弟弟周建人也参与其中,周恩来在会前特意到周建人住的酒店中进行探。据说,两人一见如故,周总理拉着周建人的手,亲昵地说到:我可是查过家谱了,我该叫你一声叔叔哩!我们可是一家人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贺(知章)秘监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贺秘监祠位于周恩来故居西侧,原系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的行馆。贺秘监祠占地1500平方米,由崇贤堂、千秋楼、怀贺亭等组成。第一进为崇贤堂,堂中置贺知章雕像,两则为贺知章生平史迹陈列。第二进为千秋楼,是根据绍兴历史上公立祠堂的基本格局复原的,正中置线描石刻贺秘监线刻像。千秋楼的东侧为怀贺亭,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小桥、绿柳、荷池与丰富的陈列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知章(约659~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是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和书法家,少年时期就以诗文闻名。695年,贺知章获状元,先后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最后官至秘书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喜爱饮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他请求成为道士并回到家乡,在那里建千秋观隐居,直至86岁辞世。他与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并曾共同饮酒、赏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知章从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7岁赋诗,19岁中秀才,36岁中状元,一路官运亨通,曾任“秘书监”等一系列职位,还曾给太子当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绍兴贺秘监祠的正殿崇贤堂,牌匾是由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所写,有崇尚贤德、贤能之意,里面是贺知章的雕像,后面屏风上镌刻毛主席草书《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家乡越州有鉴湖,是鱼米之乡,风光如画。他思乡情深,《回乡偶书》就是他辞官回乡写下的,写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篇配曲《最初的感觉》,配图主要为我们在绍兴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等景点参访时的拍片,配文主要介绍了鲁迅故居和周恩来故居以及鲁迅和周恩来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