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戎 之 子

吴 炜 良

<p class="ql-block">2024.08.17日,我们结束了瑞士自驾游回到法国,我的建筑师儿子特意安排在第戎——埃菲尔的故乡城市停留了一晚。第戎,这座古老典雅而美丽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厚重的人文气息,埃菲尔铁塔的传奇缔造者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于1832.12.15日诞生于法国东部第戎市。</p><p class="ql-block">第戎的晨雾总是带着博纳丘葡萄园的气息,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蜿蜒。公元前三世纪,高卢-罗马人在这里埋下第一株葡萄藤时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会有一名男孩,将这片土地赋予他的醇厚与坚韧,熔铸成穿透巴黎苍穹的钢铁诗篇。</p><p class="ql-block">1889年法国通过《人权宣言》100周年,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5月15日,“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为世博会开幕式剪彩,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300米铁塔,成为席卷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136年来法国成功举办九届世博会。</p><p class="ql-block">埃菲尔铁塔的伟大之处,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工程理性与人文诗意的完美统一。铁塔使用了约7300吨锻铁,由18038个精密计算的部件组成,250万个铆钉将其牢固连接——这些数字背后是严谨的科学计算与精确的施工管理。然而埃菲尔并未止步于实用功能,他为铁塔设计了优雅的弧度与精致的细节,使这座工业产物拥有了艺术品般的审美价值。铁塔四个巨大的拱门基座既承担着结构功能,又创造出宏伟的入口空间,邀请人们进入一个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奇妙世界。当暮色降临,两万个灯泡同时点亮铁塔轮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人类将理性与梦想熔铸一体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跨越三个世纪的埃菲尔铁塔已从单纯的建筑升华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它出现在无数电影画面中,被艺术家反复诠释,成为浪漫爱情的见证地,更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圣地。铁塔之所以能获得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于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高度的向往、对创新的尊重、对美的永恒追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拱廊街计划》中曾分析巴黎如何成为19世纪的首都,而埃菲尔铁塔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图腾。</p><p class="ql-block">回望那座耸立在战神广场上的钢铁奇迹,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埃菲尔的遗产。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埃菲尔铁塔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应当既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又有尊重传统的智慧;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铁塔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的高度,而在于它完美体现了人类文明中那些最珍贵的品质——理性与浪漫的平衡,变革与传承的融合,个体创造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当未来的建筑师寻找灵感时,他们仍将从这座19世纪的钢铁建筑中汲取力量,因为埃菲尔铁塔不仅属于巴黎,更属于全人类。</p><p class="ql-block">1923年12月27日,91岁的埃菲尔在巴黎逝世。他的遗体安葬于拉雪兹公墓,但灵魂永远停留在第戎的童年、巴黎的塔尖和玛丽的记忆里。法国人将他的头像印在200法郎纸币上,在铁塔下为他塑立半身铜像,更将他的故事搬上银幕——2021年传记电影《埃菲尔铁塔》中,罗曼·杜里斯演绎的工程师,在图纸与玫瑰间穿梭,让观众看到:所谓奇迹,不过是凡人用极致的热爱对抗时间。</p><p class="ql-block">今日的第戎,仍保留着埃菲尔童年的院子。那些他用泥巴搭建的“桥梁”,早已被风雨侵蚀,但他的精神却通过钢铁传遍世界:从巴黎到纽约,从布拉格到东京,136座“埃菲尔铁塔仿品”在阳光下闪耀。而真正的埃菲尔铁塔,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人类对工业文明的礼赞、对永恒之爱的追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