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圆•缘(无锡蠡园特色景观赏析)

光照摄影

<h3>【标题解析】所谓“园”,泛指园林、江南园林、江南古典园林、江南仿古园林等;本篇专指无锡蠡园。所谓“圆”,是一种物体存在方式,是一种数学几何图形,是一种艺术创作风格,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处世哲学;本篇专指园林的一种建筑模式。所谓“缘”泛指姻缘、缘分、缘故(缘由)等;本篇借指春秋时期范蠡与西施的姻缘,范蠡、西施与蠡园的缘分,专指游客与园林的缘分,因为经典园林里的建筑景观都是非常耐看的,为什么有人会专门盯着“圆”形建筑看呢,里面肯定是有缘由的!我个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结交有缘分,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有缘由的。</h3> <h3>【图文恭呈】蠡园位于无锡市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占地123亩,其中水域面积约五分之二,以水景见长。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园因湖而得名。蠡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蠡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蠡园虽以水景见长,水榭亭台,风景如画,但我认为最具书卷气息,内涵最深刻的还得是千步长廊。</h3> <h3> 千步长廊位于蠡园东部,临湖而建,是老蠡园与渔庄在1952年连接的建筑物。长廊曲岸枕水,一侧依墙而筑,呈半封闭式。沿壁上,依次用小青瓦片叠成图案各不相同的漏空花窗,富有我国民族建筑工艺特色。另一侧临水敞开设置朱栏坐槛,水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的意境。长廊中间,架两座跨水廊桥,又在转角处设立月洞门8处,使长廊高低起伏、曲折多姿,层次丰富,深邃多变,又平添了诗情画意。<br>  月洞门在江南园林里是一种天然画框,它又称为月亮门、圆洞门等。蠡园的千步长廊是月洞门最集中也是最出色的展示区。月洞门顶部的砖刻匾额融合了建筑美学与文化寓意,一些具有较好文化特质的游客漫步至此,往往会慢慢欣赏、细细品味。</h3> <h3> 我多次到蠡园游览,对千步长廊的书法碑刻、艺术漏窗都很感兴趣,但最喜欢的还是月洞门以及其精美的砖刻题额。这些题额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诗情画意般的文化内涵。<br>  以下试举几例千步长廊内部分月洞门砖刻题额及其含义,供读者诸君赏鉴。▼</h3> <h3>  饮绿: “饮”的本义是啜饮,可引申为吸纳、沉浸;“绿”则象征草木葱茏与水色碧透。二字组合描绘了“啜饮绿意”的生动画面,既指植物绿荫的视觉享受,也暗含湖水清碧可饮的意境。呼应蠡园“假山真水”的特色,暗喻品茗观景的雅趣。透过此月洞门框景,可见蠡湖碧波与沿岸垂柳、桃林交织,形成“绿浪浮天”的景致。题额提示游人此处是观赏水木清华的绝佳视角,尤其春夏时节,绿意浓烈如可掬饮。由于蠡园得名于范蠡与西施归隐的传说,所以“饮绿”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亦隐喻范蠡远离政治纷争后“饮露餐霞”的隐逸生活,象征超脱尘俗后的精神滋养。▼</h3> <h3>  雪浪:“雪”喻洁白、纯净,“浪”指水波激荡,二字组合生动描绘了太湖波涛汹涌、浪花如雪的壮阔景象。蠡园濒临太湖,“雪浪”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也暗含对范蠡、西施泛舟湖上传说中”浪涌舟摇“场景的诗意想象。透过此月洞门框景,可远眺太湖西北方向的雪浪山,山势连绵如浪,冬季山顶积雪与湖浪相映,形成“山浪似雪,湖雪如浪”的奇观。题额巧妙将实景(山)与虚景(浪)结合,体现园林“借景”手法。雪浪的壮阔暗喻范蠡助越灭吴的波澜壮阔人生,而浪花转瞬即逝的特性则呼应其“功成身退”的智慧。此题额通过自然现象隐喻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体现“人生如浪,起落无常”的哲思。▼</h3> <h3>  澄波:“澄”指清澈明净,“波”为水纹涟漪,二字组合形容水面平静清澈、波光粼粼的景象。蠡园临蠡湖而建,“澄波”题额提示此处是观赏湖面静美风光的绝佳视角。透过月洞门框景,可见蠡湖水面如镜,倒映远山亭塔,形成“水天一色”的画面,与蠡园“假山真水”的造园理念相呼应,体现江南水乡的宁静之美。另外,蠡园得名于范蠡与西施泛舟蠡湖的传说,“澄波”既描绘物理水景,亦隐喻范蠡激流勇退后心境澄明、远离政治浊流的超脱境界,暗合“水清则无鱼”的古人智慧”。“澄波”与“雪浪”(动态水景)形成动静对比,体现蠡园对自然水态的全息捕捉,同时暗含“逝者如斯”的时间哲思。▼</h3> <h3>  织雨:“织”指编织、交错,引申为细腻的工艺;“雨”象征江南水乡的灵动。二字组合描绘了雨丝如织、天地交织的朦胧画面。蠡园临湖而建,此题额提示游人透过月洞门可观赏细雨斜落湖面、水雾氤氲的景致,宛如天工织就的银纱。蠡湖雨季时,雨滴与湖面涟漪相映,形成“雨线穿波”的动态画面,题额织雨正是对这一瞬间的诗意定格,与长廊其他题额如澄波(静态水景)形成动静对比。另外,蠡园得名于范蠡与西施的隐居传说,织雨暗合西施浣纱织布的意象,将自然雨景与女性柔美劳作相联系,隐喻归隐生活的恬淡与自然和谐。▼</h3> <h3>  伫月:“伫”意为长时间站立、凝望;“月”象征静谧与永恒。二字结合描绘了“静立赏月”的场景,暗示此处是观赏月色的最佳视角。蠡园临湖而建,月夜时分湖面倒映月色,透过月洞门框景,可形成“门中悬月”的独特画面,与长廊其他题额如“晴红烟绿”(昼景)形成时间上的互补。“伫”字赋予静态的月以动态的观赏过程,呼应长廊“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游人驻足于此,既能感受月升月落的时序变化,又能透过花窗捕捉月光与湖波的交织光影。另外,蠡园得名于范蠡与西施泛舟隐居的传说,“伫月”暗合二人月下泛舟的浪漫叙事,隐喻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h3> <h3>  青来:“青”在古典园林中常指代自然山水之色,“来”有迎纳之意。二字组合形成动态意象,仿佛邀请游人透过月洞门迎接扑面而来的湖光山色,能得天地之灵气。这与蠡园借景太湖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青来”典出《诗经·小雅》“青青者莪”的育人意象以及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学思想。▼</h3> <h3>  夕照:“夕照”的字面意思指傍晚时分的阳光,特指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湖光山色。蠡园千步长廊临湖而建,月洞门作为框景装置,题额“夕照”提示此处是观赏黄昏景色的绝佳视角——透过门洞可见蠡湖水面被落日染成金红,与远山、帆影构成“长波映霞”的画卷,呼应了长廊另一侧题额“晴岚”(晨间雾气)的时空对仗,也暗合蠡园范蠡西施归隐传说的超脱意境。▼<br></h3> <h3>  晴岚:“晴”指晴朗天气,“岚”的本义为山间雾气,二字组合形容阳光穿透山雾形成的朦胧光景。蠡园临蠡湖而建,题额“晴岚”提示此处是观赏晨间湖面雾气与阳光交融的绝佳视角。透过月洞门,可见远山青黛与近水烟波在晴光下交织,形成“山蒸泽烘”的氤氲画面。晴岚的缥缈感暗合范蠡功成身退的隐逸精神。雾气消散喻示超脱尘世,而晴光则象征澄明心境,呼应蠡园作为范蠡西施归隐之地的传说。▼</h3> <h3>  畊烟:“畊”与“耕”同义,均指犁田翻土的农耕活动,在园林语境中,它既指实际耕作,也隐喻“精神耕耘”,呼应范蠡隐居后耕读传说的文化内核。“烟”在古典文学中既可指炊烟、云雾,也象征田园生活的恬淡。蠡园临湖而建,晨昏常见湖面烟波缭绕,与假山群中“归云峰”、“穿云洞”等以云命名的景观形成呼应。“畊烟”二字组合,描绘了一幅“耕作时远望炊烟”的田园画卷,暗合范蠡与西施隐居蠡湖后“渔樵耕读”的生活场景。范蠡从政治巅峰退隐务农,这一题额正是对其功成身退人生哲学的浓缩。▼</h3> <h3> 千步长廊里月洞门的题额多采用阴刻技法,字体典雅,内容多取自诗词楹联,与长廊的漏窗、碑刻共同构成“一步一景,窗窗异趣”的江南园林美学。题额不仅点缀景观,还通过命名引导游人关注特定视角(如“雪浪”指向湖景,“织雨”暗示雨季游览),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br>  千步长廊里还有其他一些月洞门有的有题额(如:浣花:可能与西施传说相关,暗喻“浣纱”典故,或指园内花卉景观如被湖水洗涤般清新。镜涵:比喻湖水如镜,倒映天光云影,体现园林借景之妙等),有的没有题额,同样精彩,都可引游人驻足观赏并深思。▼</h3> <h3>  这是一处特殊的月洞门,属于全封闭式且全年上锁,因为过了此门就是无锡最有名的餐饮企业之一“湖滨饭店”,一般不对游客开放的。▼</h3> <h3>  蠡园里的月洞门似乎是我游览过的江南园林里数量最多的一家,除了千步长廊,其他地方还有许多月洞门,试举几例如下。▼</h3> <h3>  蠡园的创建者以及后来的管理者,似乎特别喜欢采用“圆”形建筑(或标识物、摆设物等)来隐喻某些特定的内涵。漫步蠡园,各式各样的“圆”几乎无处不在,我再试举几例于下。▼</h3> <h3> 综上,江南古典园林中以“圆”为基本特征的月洞门,绝非仅是通道功能的空间构件,实为融合哲学、美学与生活智慧的微缩宇宙。圆形门洞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是对“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象征性再现。月洞门作为一种动态取景器能通过门洞框景,将远山近水、竹石花木重构为活的册页,月洞门还可随晨昏晴雨变幻光影。月洞门在科举时代暗喻“蟾宫折桂”之意。月洞门在旧时常作为“市隐”的结界。月洞门体现了园林营造的匠心妙用,被称为“空间魔术的密钥”和“微气候调节器”。总之,月洞门实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其价值远超建筑构件本身。“有形之圆”体现出“无形之道”。<br> 我们在游园时若见月洞门,不妨驻足片刻:那圆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玄关,这也许就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缘分特别是福缘吧。园林里其他具有“圆”特征的物件或标识等也是各有其内涵的,我们不妨一并予以关注,若还能静观后再思索片刻,在学问和感悟这些方面肯定是获益匪浅的,这可能也算是一种缘分。可惜,现今能品味出江南古典园林意味的游人是少之又少了,当“特种兵式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时,月洞门的意义也就式微了。当然,各人游览园林,获得的感受和愉悦是各不相同的,各人与他人、他物结识的缘分也就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真实的众生百态,大可不必强求统一。<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