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近高温天气,就在家里避暑,整理照片。</b><div><b><font color="#ed2308">正巧有媒体报道: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7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font></b><div><b>我想,这“西夏陵”我在2015年7月初去过,于是打开了2015年的图片库……十年前的2015年,我还没有加入“美篇”这个大学校,不会做“美篇”影集。</b><div><font color="#39b54a"><b>那年春天,第53届世乒赛在苏州举行;</b></font></div><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初夏时分,与发小结伴去塞上高原探亲旅游;</font></b></div><div><font color="#167efb"><b>金秋时节,参加了走进韩国的文化之旅;……</b></font></div><div><b>那年拍摄的大量照片都在电脑图片库里“睡觉”。</b></div><div><b>尽管十年了,我觉得还是可以制成“美篇”,请老师、朋友们分享、指教。</b></div><div><b>这是“回顾十年前”的第01篇——《西夏王陵》</b></div><div><b><font color="#ed2308">雄踞西疆两百年,贺兰山下道沧桑"</font></b></div></div></div><div><b><br></b></div> <div> <b>2015年6月下旬,我们9个发小一起去内蒙古鄂尔多斯探望老同学,并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照片另发)。7月初在返程途中特地去宁夏银川。晚上10点45分乘火车从包头出发,次日凌晨5点30到达银川。当天第一站去的就是西夏王陵。</b></div><div><font color="#167efb"><b style="">出了银川,一路向西,沿途几乎不见植被,仿佛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在这广袤的天地间,唯有贺兰山那黄褐色的沙土和砾石相映成趣。不久后,几座零散的帝王陵墓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山脚附近,显得格外突兀。</b><b>也许有人觉得那里除了几座黄土堆,其他一无所有,有什么可看的?</b></font></div><div><b><br></b></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层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font></b><br> <font color="#b06fbb"><b>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b></font><div> </div> <b>西夏陵景区门楼上四个鎏金的西夏文字,从右到左依次为“白、高、国、大”。译成汉文意思是“大白高国”,就是西夏的国号。“白高”二字,直接关联党项族的民族习俗。党项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黄土高原,冬季雪景圣洁纯净,白色被视为神圣之色,象征丰收与吉祥。“白”即白色,“高”意为崇尚,合称“白高”即“崇尚白色”之意。</b><div><b><font color="#ed2308">据说,西夏文字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文字,时至今日,能够解读其含义的人已寥寥无几,据传全球范围内不超过十人。<br></font></b><div><b><br></b></div></div> <div><br></div><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该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b><br><br> <font color="#167efb"><b>西夏铁衣<br>西夏军队的勇猛,不得不提及其出色的防护装备。在3号王陵的考古发现中,除了锋利的铁剑,还出土了西夏铁衣的残片。这些铁衣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坚硬如初,其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防护性能,充分展现了西夏军队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水平,进一步印证了西夏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才能。</b></font> <b><font color="#167efb">铁剑<br>出土于3号王陵。这件铁剑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锋利如初,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无不透露出西夏时期的工匠精神和军事装备的精湛水平。</font></b> <b><font color="#b06fbb">西夏陶俑<br>在3号王陵的考古发掘中,除了古老的陶器和方砖外,还出土了众多西夏陶俑。这些陶俑生动地再现了西夏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font></b><br> <b><font color="#ff8a00">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神鸟,被称为妙音鸟,无论是神话还是原始宗教,都赋予它超人的意志和非凡的神力。西夏王陵出土的迦陵频伽为陶质,人首鸟身。器表有的通体施绿釉,有的不施釉。头部雕刻精细,面相长圆,脸颊丰腴,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高鼻准,方嘴厚唇,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腿连爪跪骑于贴云纹的长方形基座上。</font></b> <b><font color="#ed2308">鎏金铜牛,是西夏时期青铜工艺的绝佳展示。小肥牛长1.2米,重达188公斤,横卧姿态,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仿佛随时都能站起来奔跑。<br>其铸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模制浇铸成型,内空心,腹中尚残留铁砂内模。外表鎏金,虽然出土时部分鎏金已脱落,但仍不失其华丽与精致。</font></b> <b>帝陵四周尽是荒凉,唯有野草野花默默相伴。那个兵荒马乱的晚唐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平西王李元昊,作为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在河套平原这片水草丰茂的土地上,凭借金戈铁戟,开辟疆土,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定都兴庆。他创制了西夏文字,颁布了秃发令,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然而,繁荣只持续了近200年,西夏便走向了衰败。</b> <b><font color="#ed2308">西夏文翻译:</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君者舟与同,民者水与同。水则舟载能,而覆亦能也。</font></b></div> <div><b>帝陵四周,昔日的辉煌建筑已被蒙古铁骑摧毁殆尽,只剩下黄土和孤寂的墓塔(黄土堆),以及没能进入的地宫。西夏这个曾经辉煌的朝代,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b></div><b>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其辉煌与衰落,始终令人深感震撼与惋惜。</b><div><b>篇幅有限,管中窥豹。</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