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水崖,那里有一座不朽的丰碑

瞭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念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临朐西南耸立的群山中,在弥河支流红旗河上,深藏着一座世人瞩目的水库——淌水崖水库,水库不大,蓄水不多,大坝设计却独特而巧妙,是战天斗地、火红年代临朐县九山人民的杰作,那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是九山人民用热血和汗水浇铸的一座不朽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同事怀着敬仰和虔诚,不顾炎热酷暑,踏上了去淌水崖的路途,我们沿下小路,一路西行,到达小关,北拐至蒋峪,沿224省道到达九山镇,再西南行10里有余,穿过宋王庄村,也就到了淌水崖水库大坝的北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座辉煌壮观的楼房,是淌水崖水库陈列馆,没有预约,我们是进不去的,没法亲眼看看建设淌水崖水库时的实物、图片等介绍文字,亲身体会建设者当时那种“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人定胜天、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真是太遗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写有“淌水崖水库”的巨石旁瞭望,远处是峰峭林葱,山巅圆秀,林海茫茫,松涛萧萧,几十年前用小车推、肩膀抬、在炎热酷暑、冰天雪地也不停歇的建设者们忙绿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走在大坝上,望着连绵群山和万亩林海深处的一泓碧水,似一面明镜,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碧水间 ,润泽着九山一带的万亩良田。脚下淌水崖大坝如巨龙横卧,全长204米,最高处39.34米,是一座砌石连拱坝,由变内径不变外径卧式半圆拱组合而成,坝顶由10孔跨度为22米的曲拱桥组成,南北贯通。大坝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布局美观,雄奇别致,设计独一无二, 是九山干部和群众智慧的结晶,堪称浆砌石拦水坝的杰作,被誉为“亚洲第一浆砌石十连拱大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座水库大坝由连拱坝、 重力坝、溢洪道、公路桥、南北放水闸和水电站等组成,坝后建有装机容量285千瓦的电站。1973年2月动工,1979年10月建成,历时6年零8个月,投资160多万,用工96.5万个,英雄的九山干部门群众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群山林海中修建起了一座集防洪、灌溉、养殖、发电于一体的“高峡平湖”,几十年来造福于临朐人民,使九山一带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越往桥中间走,石拱垂直高度越高,自然河水也就越深。我们继续南行,从桥南端的沿台阶而下,至谷底才发现,在桥上根本感觉不到大坝有多么奇特和雄伟,只有从坝底往上看,才真正看到大坝的雄壮,结构的精巧、造型的独特,站在坝底,真正感到了人的渺小,小的如同蚂蚁,非常震撼!看看50年前修大坝时残留在大坝壁上的木料,一定是当时扎架木用的,谁曾想到近40米高的石砌大坝,是用6万多方精石料建起的长263.6米的淌水崖大坝,终于缚住了肆虐的蛟龙,挡住了滚滚洪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淌水崖大坝在两山之间拦河成库,整个大坝是由一块块人工锤敲錾凿而成的方方正正的石块堆砌而成。多少石块,已经没人数得清,长204米,平均高度35米的,由十个半圆形石拱组成的、斜卧式浆砌石十连拱大坝,是用四万方青石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到大坝下方石板台阶上,仰视每一块方方正正的青石块,仰视着建坝时遗留在坝壁上的一根根架木,真的想象不出,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九山人民是怎样把300斤重的一块块方石,叠垒在大坝上,最高处离地面竟然有39米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仰视一个个雄伟壮观的浆砌石拱坝,透过历史光影,找寻当年每一帧帧令人感动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力主修建淌水崖水库的时任九山公社党委书记张彦士,亲自担任总指挥,一直干在工地上,吃在工地上,睡在工地上。晚上在工地开会研究工作,白天和民工一起抬石头、挑沙子,哪里活重出现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负责施工的副总指挥、水利局工程师高学谦,一件黑色的棉袄穿了七八年,肩膀和袖子上补了几层补丁,他天天从早到晚在工地上来回跑,他一年穿破十几双胶鞋。1977年春天,山里槐花盛开,有人看见高学谦的妻子在工地附近晾晒槐花花,询问才得知家里断粮了,还有三个孩子,采些洋槐花,补充口粮。指挥部知道后,从工地上平价卖给老高一百斤玉米、一百斤地瓜干,度春荒,以免饿着孩子。老高坚决不要,说:“上级给的粮食是修水库的,不是救济困难户的,就是救济困难户也轮不到我。”就这样,高学谦妻子和孩子们,凭着洋槐花、野菜,度过了春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抬头大队老农民陈万林,因拉火淬钻、烧火做饭缺风箱,他带着煎饼,步行山路二百多里,到安丘县东北院庄村背回风箱。回来时,他肩膀和脊梁骨都磨去了一层皮,血和肉都沾在褂子上,看着就疼,太让人感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工连的党员干部李元恒,人称大胡子排长。他家里人口多,口粮不够吃,春天家里断了粮,他妻子跑百家要饭,把好一点的煎饼攒起来带给在工地上的丈夫吃。一天中午,指挥部领导走到正在吃中午饭的李元恒跟前,看见李元恒端的大缸子里泡的煎饼,有红有黄有黑,感到很奇怪,旁边的民工告诉他,是老李的媳妇要饭要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冬天,时任昌潍地委书记的魏坚毅来工地,住过民工住的窝棚,尝过民工吃的窝窝头,看到了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场面,非常感动,在工地上就安排召开全地区四级干部电话会,在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我在临朐淌水崖水库得到这样一个感悟,天再冷,冻不住干部,就冻不住群众;事再难,难不住干部,就难不住群众。九山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山人民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凭着那种永不言败的苦干精神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党员干部冲在前、群众跟着上,没有石料自己砸、没有炸药自己炒、没有石灰自己烧。六千多人流血流汗,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热血和汗水,在群山中修建起了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高峡平湖”,把梦想变成了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承载着多少代九山人民梦想的淌水崖水库终于建成,气势恢宏的水库大坝挡住了滚滚而来的洪水,至今4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惠及着百姓,造福着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涧明湖映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滚滚渠水绕青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达隆隆电光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鱼米之乡胜江南。</span></p> <p class="ql-block">张念理,山东潍坊安丘人,生于1964年1月,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新文学》副主编、中外酒文化协会副会长、执行秘书长,曾在《中国作家网》《当代散文》《齐鲁晚报》《潍坊日报》《齐鲁文学》《作家》《齐鲁新文学》《今日作家》《渠风》《今日头条》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走近坊茨小镇》《行走在汶河源头》《柘山悟道》《龙云埠的秋天》《峡山湖,我梦中的桃花源》《褚时健的墓志铭》等多篇散文随笔,其中散文《秋到大泽山》、《寻找迷牛寺》获山东省散文学会《当代散文》2022年优秀作品奖,散文《恋上小麦峪》获中国散文网2023年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峡山湖,我梦中的桃花源》获“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