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则天故里系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早想去则天庙,一直未成行。2025手7月2日,我去到文水县南徐村则天故里园林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则天故里园林即则天庙,初名水母庙,又名则天圣母庙,位于文水县凤城镇南徐村,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庙院坐北向南,长53.38米,宽32.94米,占地面积1758.34平方米。始建于唐代,金皇统五年(1145)、明正统十三年(1148)、清康熙十六年(1677)、清光绪十八年(1892)及三十四年(1908)屡有修茸,现存建筑正殿为金皇统五年(1145)遗构,乐楼为清代建筑,其余皆为1984年重建建筑。从中轴线上看,由南北北建有乐楼、正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碑廊、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殿。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则天圣母庙,是国内现存最为古老、也是唯一供奉武则天的早期遗存寺院。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历来史家褒贬不一的人物。为其建庙。驱车走进南徐村,专程探访则天庙。</p><p class="ql-block">走近则天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前的一副醒目楹联:“女皇故里无双地,文水南徐第一村。”门头上悬挂一牌匾:则天故里园林。</p><p class="ql-block">踏上台阶跨过山门,呈现眼前的是一尊高大威严的武则天汉白玉雕像。据说,此形象取中年妇女体态,身穿唐代凤服,面目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个女政治家的风采。头饰采用缩小比例的象征性的凤冠龙钗,以显露面部及体态之美。像高8.5米,台基宽9.9米,取义最大的人物用最大的数字。此像由老一辈革命家、史学家张稼夫提议建造(1987),1988年落成。正面携刻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亲笔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这是宋庆龄对武则天做出的公正而肯定的评价,品之耳目一新。塑像后刻有碑文,由张稼夫拟稿,安轩书。</p><p class="ql-block">穿过汉白玉雕像,就来到“则天圣母庙”。驻足观赏,但见门柱上刻楹联:“百步难量短长,一洞自成方圆。”赋予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探究心态。抬头观望,“则天圣母庙”匾额高悬,据说此匾是从当地百姓手中收集后物归原位的。</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自名武曌,山西文水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应国公武士彟之女,12岁入宫,从才人、昭仪到皇后、天后、皇太后,最终登基称帝,前后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后又把皇位重归唐朝李家。武则天执掌朝政之时正是唐朝弱之时,正是由于武则天的执政,巩固了唐朝的统治。武则天施政重人才,能决断,继承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绩,开启了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所谓“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可谓功过参半,还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女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厚重的中国史书,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先后有240多位皇帝执掌江山,她唯一一位的女性皇帝。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也是一个传奇而非传奇、似凡人而非凡人的人物。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将一代王朝治理成为世界强国,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毛泽东曾点评:“武则天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武则天作为一名女性,公然能从帘内走出帘外,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令七尺须眉顶礼膜拜,山呼万岁,可见,武则天是一个杰出而伟大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穿过门洞,我便走进则天庙大院。放眼四望:正北面是正殿,左右是偏殿、配殿和碑廊,正南是乐楼及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来到正殿,正殿建于唐朝,供奉女皇帝武则天。</p> <p class="ql-block">正殿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正殿在梁架建造中,采用了典型的宋代减柱法,用材简节,结构精练,即采用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之压力,历经800多年之承压而未见其弯曲,象征着武则天以女性称帝的特定意义,这一建筑被专家评定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p><p class="ql-block">从整体上看,正殿建筑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在营造方式上,采用减柱造,即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使殿内宽敞舒适宏伟壮观,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在右门板上部清晰可见“金皇统五年”的刻字清晰可见,这也许就是殿宇建成的年代吧!</p><p class="ql-block">据说原正殿曾有一副楹联:“回头一笑百媚生,万国衣冠拜冕簇”,此联歌颂了武则天的相貌美与国威壮,可惜民国初年被遗失。</p><p class="ql-block">在此,能看到这样一副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颇耐人寻味。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则天的相貌之美;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写则天的国威之壮。白居易、王维都是山西人,用二人经典名句来评价女皇武则天,足见则天故里对武则天的推崇之情。</p><p class="ql-block">正殿内的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前部斗拱制作华美,颇为壮观,神龛内是1995年重新制作的武则天彩塑像。值得观赏的是,在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行龙,为唐代造型,它头小颈细,举步前行,回头顾后,造型生动优美,这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之典型形象。因为在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于家庭中,父为“乾”(天),母为“坤”(地)。武则天称帝,穿龙袍,做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一位母亲,为占坤地,所以此龙只能是一条行走在地上的真龙,并且,武则天确实在身前顾及到身后之事,所以才瞻前顾后。武则天一生从政,政绩辉煌,到晚年,妥善处理了政界纠葛,该平反的给予平反,坚持不立武家子孙为太子,临终前让帝位去帝号,遗诏死后与唐高宗合葬,这一切都是从这条回头顾后的行龙上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在正殿左右及神龛后面的三面墙体上绘制栩栩如生的反映武则天宫廷生活的彩色壁画。这里,令人不解的是,神龛一侧挂着半副对联,上联为:“碑印日月空,壶印日月空,由来帝乡系酒乡,若是名不当四维,岂证古今唯一曌。”此联是原文水县委书记李留澜于1997年创作。据说曾在全国征集下联,至今未果。</p> <p class="ql-block">偏殿,位于正殿左右两侧,原系明清建筑,于50年代拆除,1993年重建。所用材料、尺寸与过去完全一致,讲究了古建对称规律。结构取小3间,单檐硬山顶,直棂窗。配殿,位于正殿前东西两侧,原系明清建筑。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东配殿塑狄仁杰像,西配殿塑徐有功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偏店,塑徐有功像。</p><p class="ql-block">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p><p class="ql-block">长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载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正三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p> <p class="ql-block">东偏店塑狄仁杰像。</p><p class="ql-block">狄仁杰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幼年参加科举并中明经科。之后狄仁杰历任汴州判官、并州法曹、大理寺丞、宁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拜相。长寿元年(692年)正月,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的污蔑谋反,洗脱冤屈后被贬职为彭泽县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之乱发生,狄仁杰重新受到提拔起用,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兼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在他的极力进谏下,武则天于圣历元年(698)重新将庐陵王李显设立为太子,从而使唐朝的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同年九月,狄仁杰生病去世,被追赠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正殿和东西偏店,来到碑廊和女皇家族文化展馆。</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一代伉俪两代王,先当妃后继称皇。</p><p class="ql-block">枉言妇辈逊男子,毕竟武周匹李唐。</p><p class="ql-block">能识英雄擢将相,敢除酷吏庇贤良。</p><p class="ql-block">陵前碑矗空无字,功比山高流水长。</p><p class="ql-block">-郭沫若</p><p class="ql-block">一代女皇已随风远去,静静地沉潜于历史的深处。但她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不仅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弥,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日益彰显。特别是武则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勇猛精进的奋斗精神;自励自强的学习精神”以及她“通时达变的应变力”与“视通天下的宏阔视野”,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看重。可以说,武则天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甄别、扬弃、借鉴和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乐楼,位于正殿正对面,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台高10米,楼上演戏,楼下行人。舞台顶部作硬山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钟鼓楼分别建两侧,楼下各作偏门。</p>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根据《新唐书:带世系表》所载,武氏起源于河洛,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为氏。</p><p class="ql-block">秦末有武臣,家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入汉之后,有武儒随汉高祖刘邦起兵,以功封于梁邹(今山东邹平),传封六代之后,居沛国竹邑(今安徽宿州);五代孙北魏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武治于泰常初年(416) “别封大陵县(今山西文水),赐田五十顷,因居之”。从此,武氏家族就以文水为籍贯,因文水为太原属县,故武姓多以太原为郡望,称“太原武氏”。</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武周时代,文水武氏极一时之盛,被封王3人,郡王16人,郡公10人,宰相5人,将军、大将军4人,驸马都尉3人,文水武氏成为左右武周王朝最重要的政治势力。</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晚年“还政于唐”,但文水武氏家族并没有因武则天的退位而淡出历史舞台,直至中唐德宗、宪宗时期,仍有武氏后人执掌中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政治现象。</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近历史,一窥其究竟。</p> <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年表》记载,武氏出自姬姓。武则天一支,起自汉初,其谱系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汉赵王、梁邹孝侯武臣-德--东武亭侯最-敬襄侯婴 中涓、济阴侯山附-陈留太守、内黄侯都 汝南太守宣---司徒、左长史浮临漳令静 一烈光禄勋笃---太常、中垒校尉悌九江太守、临颍侯端 魏侍中、南昌侯周-晋左仆射、薛定侯陔一-太山太守、嗣薛侯越---威远将军、嗣薛侯铺--太子洗马嘏一洛州长史、归义侯念--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洽祭酒神龟-本州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寿阳公克已--北齐镇远将军、寿阳公居常-后周永昌王咨议参军俭-隋东都丞华一唐工部尚书、应国公士護。</p><p class="ql-block">文水武氏家族世系</p> <p class="ql-block">园林的西北处有2011年出土的一对石狮,它的高度和重量创记录,引人关注。</p><p class="ql-block">石狮(唐)</p><p class="ql-block">2011年冬出土于南徐村村东,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陵墓--昊陵的镇守之物。通高4.47米,重26吨,采取蹲式,神态威武,具有唐陵石狮的明显特征,是山西省出土最大的一对唐代石狮。</p> <p class="ql-block">则天故里园林。</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则天故里园林,离开景区,做为中国唯一一个女皇已随风远去,静静地沉潜于历史的深处。但她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不仅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弥,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日益彰显。武则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勇猛精进的奋斗精神;自励自强的学习精神”以及她“通时达变的应变力”与“视通天下的宏阔视野”,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看重。我想唐朝正是由于武则天女皇的称帝与强势,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使唐朝的强盛得以𨒂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