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游2024之五<br>出游时间:2024年11月<br>制作时间:2025年7月<br>图文:河洛翁,文中有部分网络照片<br>音乐:我和我的祖国 <p class="ql-block">11月22日,晴。</p><p class="ql-block">迁居北京的老同学@龢,是我在洛阳徒步健走的老搭档,也曾是我背包游河北的伴侣,我们都喜好人文历史,兴趣和谈吐都非常投机。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得知我赴京,他早几天就替我预约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门票,要与我一同参观博物馆,共同感受中华古文明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名字有“古”,却是博物馆中最年轻的,2023年9月才对公众开放,满打满算才一年时间。这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b>博物馆展出的所有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发掘一线,展出的所有珍贵古籍全部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b>该馆常设展厅展品6000多件,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p><p class="ql-block">昨天参观党史展览馆时,就知道考古博物馆的方位了。今天吃过早饭就赶到奥体公园了,趁博物馆开馆前的时间,再浏览一下奥体公园的风光。</p> 奥体公园的玲珑塔,2008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的演播塔。 鸟巢还没有到开门的时间,也没有预约,只能近距离观望一下了。 公园雕塑:风中圣火。猎猎寒风中,一掬跳动的火焰掠过长空,弧形火焰化作各种运动的剪影,一群矫健的身影奔向蔚蓝的天空,象征着“<b>更高、更快、更强</b>”的奥运精神。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建筑的外观非常独特,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尊贵的宝鼎,圆圆的宝鼎身外又嵌套了一座方口大沿的方尊。鼎和尊都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元素与现代建筑艺术的融合为中国考古博物馆量身打造了一款最完美的服饰,既庄重典雅,又靓丽新潮,令人耳目一新。 </p> <p class="ql-block">走近“宝鼎方尊”,这里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下属机构——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考古博物馆里边展出的所有的文物都是真品,都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没有一件是赝品或者是有争议的物品。</p> 仰望“方尊”,流畅的双曲线条纹间,夹着一个铜牌,上书大大的篆体字。 <p class="ql-block">这个篆体字,我竟然不认识,还是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这是个“史”字。这个铜牌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铭牌。</p> 博物馆门前的神兽,古朴端庄的造型,满身青铜器的纹饰,与博物馆的主题“<b>历史中国·鼎铸文明</b>”相呼应。原来它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牺尊,的“变形金刚”。 博物馆门厅,迎门的三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幅中国画风格的铜版画。画幅上方写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门厅中央的展板上,是《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 <b>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b><br>值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br>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br>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br>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br><br>习近平<br>2019年1月2日 过门厅进入序厅,是一个天井状的宏大空间。一步入这个空间,眼球就被穹顶瑰丽的星空吸引住了。天穹上河汉璀璨,群星闪耀,这不正是护佑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吗?历史是一面镜子,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前车之鉴尽在其中。鉴古而知今,学史而明理。历史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历史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进的道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 蓝色的穹顶下是一个宏大的立体空间。迎门的照壁是一幅巨幅铜版画,上面镌刻着中国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秦扫六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郑和下南洋,.....历历在目。铜版画中央是一面铜镜,镌刻着博物馆基本展陈的主题《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序厅中央的地面上,是一条历史大道。 <p class="ql-block">小视频:历史大道。沿着历史大道徐徐前行,仿佛穿行在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时间轴上的一个个节点表示着朝代的更替,时间轴两侧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开始,到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结束,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从未中断。中国历史上有多次非汉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从未改变中国的主流文化,反而是最终融入主流文化,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中绝无仅有。</p> 历史大道两侧陈列着殷墟遗址的商代马车。 这两座车马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马车。1928年,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博物馆采用整体套箱的方式,将它们从殷墟遗址移进博物馆,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考古现场的实物,了解考古人为探索中国历史的艰辛付出。 车马坑两边各有一座非常独特的展柜,展柜模拟考古地层剖面设计,剖面上开凿出若干方孔,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和汉代陶器珍品。许多文物都出土于河洛地区,看到这些倍感亲切和自豪。 历史大道尽头的彩绘贴金天王俑,1956年西安出土。彩俑两足分开,分别踏卧牛、卧鹿,头戴盔甲,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形象威武生动,是盛唐时期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威严的造型与历史氛围相得益彰,成为序厅的亮点。 序厅旁边有“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玻璃地板下,陈列着“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掘现场。3号头骨化石是欧亚内陆同期最完好的古人类头骨之一,揭示了人类演化的关键信息。 上午9:30,博物馆的参观导引讲解开播。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和解读博物馆各展区的文物布局和镇馆之宝。 序厅介绍 各展区主题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二层。主题一:文明起源。展板中央是一幅陶器上的“神秘符号”,似日月升腾,如山峦起伏,显然是中华远古先民的精神图腾。这正是中华文明的“最初密码”。</p> <p class="ql-block">那个陶器叫大口陶尊,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公元前2600年)。这是展柜灯光照射下,尊身上显现出的“神秘符号”。</p> 主题一:文明起源的展板。 窑洞式的展厅布局,让游客亲身感受人类祖先穴居的生活环境,对馆藏文物有更贴近的感受。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先民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众多奇迹,陶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件件陶尊、陶盘和陶罐,直观展现了伴随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中国陶器发展史。通过了解陶器的刻纹、样式和功能的演变,人们能更深入认识先人的生活习俗、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展览专门陈列了一组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对照图:整个图片按时间坐标展开,土褐色基调的图片是各个时期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蓝色基调的图片是西方(除中国之外)文明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展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国际学术界用于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有三条:<b>文字的出现、冶金术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即”文明三要素“。</b>因为中国的商代前期和夏代还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中国的商朝以前的文明不能被西方学者认可。中国考古学家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国家是文明社会最突出的特征。国家的出现会在考古上有所反映,所以我们提出了<b>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b>。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也是中华文明自信的表现。<div>两类标准反映不同视角:前者是19世纪殖民扩张时期形成的文明评判工具,后者是西方文明自我建构的历史总结。当前国际学术界已认识到区域性标准的局限性,中国学者提出的文明判断标准(阶级分化、国家形态、城市发展、礼制建设)即是对文明认定标准的理论突破。<br></div> 朱书文字陶扁壶,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是公元前2300至前1900年间的陶寺文化遗存。该扁壶表面用朱砂书写两个字符,其中一字符被学界普遍释读为“文”字,其结构与殷墟甲骨文高度相似但早700余年。<b>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文明起源”专题展厅核心展品,该器物被认定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物证据,</b>其所属的陶寺遗址城址布局与礼制遗存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现场模型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出土的装着4000年前面条的陶碗:小米做的面条,保存得跟新鲜面刚出锅似的。这表明青海民和一带4000年前农耕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的发达状况。 陶鬶(guī),新石器时期,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陶鬶形如昂首啼鸣的神鸟,斜长流口似鸟喙,三只袋足如鸟爪,绳索状把手若鸟尾,是4000年前东夷部落的煮水温酒神器。 七柱镂孔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属于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该器物以独特的7支锥形足和3处镂空孔洞为显著特征,整体高度达43厘米。其非实用性的造型特征表明可能用于原始宗教仪式或特殊礼仪活动。 立鸟异形陶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造型独特,形似瓶子,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有学者根据其出土位置和陶器上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 小口尖底瓶 牙雕蚕。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又称“河洛古国”)出土的骨质文物,由野猪獠牙雕刻而成,长6.4厘米,造型呈现昂首吐丝状家蚕,被认定为距今约53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遗存。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先民已掌握家蚕驯化与缫丝技术。其雕刻工艺精准呈现蚕的生理特征,解决了家蚕是否为野生的学术争议,成为中华农桑文明起源的关键物证。中国古代先民在没有金属刻刀时,能够在坚硬的野猪獠牙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不可思议!足见中华先民的智慧和精湛技能。 陶人面像,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面塑像,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特别强调:“它证明7000年前黄河中游居民的面容特征与现代人几乎无异”。 玉玦(jué),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玉玦呈网环状,有线切缺口,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测为耳部装饰。 家猪头骨,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出土,距今大约6000年。猪头骨形状还略带有一些野猪的特征,证明当年的先民已经开始驯化野猪,饲养家猪了。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器物(距今8000-8500年)。笛身钻有7个音孔,系由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史,乃至撼动了世界音乐文明的起源史。以贾湖骨笛为代表符号的贾湖文化,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p> 主题二:宅兹中国。这个展区的标题”<b>宅兹中国</b>“出自于陕西宝鸡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div>这一展区以”<b>宅兹中国</b>“为主题,就是要展示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以“中国”一词最早来源的何尊铭文作为这个展区的标题恰如其分。</div> 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洛阳人民对这个何尊非常钟爱,专门在洛阳的周王城广场按实物10:1的比例,竖起来一座巨大的何尊,塑像基座中央刻着”<b>宅兹中国</b>“的铭文。 何尊铭文<div>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br></div> 陶盉(hé),中国古代陶制的酒器。洛阳偃师二里头出土。 展柜陈列的文物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洛阳二里头出土。这条龙长64.5厘米,头是方形的,青白玉组成鼻梁,圆饼形白玉做眼睛。全身由2000片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拼接而成。绿松石龙形器是一件超级国宝,被誉为“中国龙”,是二里头先民龙崇拜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龙旗阳阳,和铃央央”《诗经·周颂·载见》,周成王祭武王庙时所诵唱的乐歌,正是绿松石形龙器的绝妙的脚注。</p> 石钺和玉刀 酒具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饰采用青铜铸造框架与绿松石镶嵌工艺制成,单片绿松石厚度仅1-2毫米且历经3500年未脱落,将中国青铜镶嵌工艺出现时间提前了10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镶玉"艺术作品。 玉璋,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璋在当时是代表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 全国各地出土玉璋地域分布图。里头先民创造的玉璋和其它礼制用器,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向四周扩散,改变了当地的文明和社会发展进程,体现出二里头文化强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楼展厅 博物馆镇馆之宝,嵌绿松石象牙杯,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杯高30.5厘米,口径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质作米黄色。上部敞口唇薄,中部微有收敛,腹腔下部安有圆形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身嵌有绿松石。象牙杯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司喬母癸”铜方尊,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司喬母”铜圆尊,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从妇好墓中一下子出土了26件带有“司喬母”铭文的青铜器,见证了古代王室的奢华生活。 “司喬母”铜方壶,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司母辛”铜方鼎,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肩胛骨 “妇好”铜钺,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钺通长39.5厘米,刃宽达37.5厘米,重量为9千克。妇好墓随葬多件大型铜钺的现象,表明其生前拥有军事统帅权。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玉鸮,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鸮,即猫头鹰一类的鸟。这件玉鸮的高度仅为5.7厘米,但它的雕工却无比精细。双眼圆突,耳朵上翘,嘴巴微张,鼻子夸张地呈现倒钩状。头顶的发羽刻痕清晰可见,腹部浑圆,翅膀紧贴身体,羽毛纹路分明。双腿粗壮,尾巴着地,整个玉鸮呈现出站立昂首的姿态。此物是妇好生前心爱的饰物,更是高超的商代玉雕技艺的生动体现。</div><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53650288/af8615d0-5e20-11f0-821f-9b472ee1d0a5.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53650288/af8615d0-5e20-11f0-821f-9b472ee1d0a5.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1000px;"></div><!----></div><!----> 商王武丁占卜妻子妇好分娩的甲骨文。妇好要生孩子了,武丁坐立难安,还亲自拿出龟甲占卜,可见武丁夫妻情深。 展区其它的青铜器文物 铜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三星堆遗址,是蜀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长达2000年代的物质发展过程的遗留。在蜀文化的发生、发展、蜀国早期都城的起源等学术课题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出土的大批青铜雕像、金杖、金面罩等珍贵文物,填补了中国青铜文化和青铜艺术史上的空白。<div>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创造性,更彰显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br></div> 西周铜牺尊,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博物馆镇馆之宝。铜牺尊的造型非常奇特,它看起来像是一匹小马驹,头上长着双角,腹部有双翼,简直就是古人眼中“天马神驹”的完美写照。更神奇的是,它身上还趴着4只小动物:颈部立着一只虎,尾上有一条龙,前胸有一个似虎又似龙的神兽,而盖上则立着一只凤鸟。这件铜牺尊的纹饰非常繁复,两腹饰有回顾式虎耳龙纹,胸饰龙、虎纹,左右臀饰回顾式花冠龙纹,通体再填以细雷纹。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想象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是中国青铜器的扛鼎之作。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东周墓地出土文物陈列。看见家乡出土的文物倍感亲切。 小视频:青铜器展区巡礼 展区出口,有一组铜编钟,游客可以击打编钟,聆听跨越时空的旋律,享受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的阶梯讲堂,循环播放着文物的陈列和介绍。 博物馆四层,是三个专题:大国一统、和融万方和民族觉醒。 专题三:大国一统。该专题聚焦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大一统”的核心理念,强调自秦朝统一后,中国虽经历多次王朝更迭与短暂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五千多年沧桑巨变,中国因统一而强大,因统一而安宁,因统一而美丽。“大一统”理念成为中华儿女崇尚和坚守的精神依托。<div>展区以都城文明、对外交流和典籍文化,来阐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脉络及“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延续的影响。 <br></div> 东周王城。西周初期为控制遥远的东方,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兴建了成周。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但华夏民族的天下理念已深入人心,各地诸侯都承认自己只是统一族群下的不同政治集团,中国这个名称开始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 大汉长安。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全国,并以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的经济、文化政策,配合三公九卿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大一统体系。从此,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格局再未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嵌贝鹿形青铜镇,汉代文物,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后川出土。青铜镇为席镇,汉代人席地而坐,席镇用于压住席角,防止坐席移动卷折。青铜镇以青铜铸造鹿身,背部镶嵌南海虎斑贝壳,通体鎏金,造型为屈卧鹿形,鹿角或分叉或无角,长约10-11厘米,常以四件成组使用。 西汉错金铜豹镇,汉代文物,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出土。铜豹呈现出蜷卧的状态,昂首张口。豹身用金银错出梅花状纹,口部涂朱,二目镶嵌白玛瑙。豹体内灌铅,作为席镇之用。 汉魏洛阳城。从东汉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现在洛阳市东约15千米的地方,紧挨着著名的白马寺,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所在。洛水之阳,仍然是天地之中。 大唐长安,神都洛阳。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隋唐洛阳城也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哀帝即位玉册,唐代文物,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出土。玉册是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皇后。唐哀帝是唐朝末代皇帝,在位期间大权由朱全忠独揽。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次年将年仅17岁的哀帝鸩杀。 鎏金錾花九曲银勺,盛唐时期的璀璨之作,出土于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勺柄设计扁方修长,弯柄的末端巧妙地雕刻成凫头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勺身呈现九曲花瓣状,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优雅而富有韵律感。这把银勺不仅是盛唐工艺的代表,更是古代匠人智慧与匠心的结晶。 金银平脱对鸟纹铜镜,唐代文物,洛阳关林唐代墓葬群出土。镜体采用金银平脱工艺制作,历经漆胎成型、黏合金银片、反复髹漆打磨等复杂工序,耗时数月完成。镜背以黑褐色大漆为底,饰有莲花、牡丹、鸾凤、飞蝶等纹样,金银交错呈现动态光泽,形成“微型花园”视觉效果。作为唐代贵族奢侈品,此类铜镜常用于帝王赏赐或外交馈赠。 两宋都城,汴梁临安。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江南转移,重新统一的宋朝选择了河运更便利的开封汴梁为都。汴梁进一步突出都城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一改汉魏洛阳城以来宫城置于都城北部的传统,宫城位于内城中央,内城在外城中央。 北宋龙形脊饰,河南洛阳东城宋园遗址出土。 辽·彩塑罗汉像,内蒙赤峰辽上京遗址出土。罗汉像兼具草原民族雄强坚毅与中原佛教细腻写实,体现辽代多元文化特色。 元大都,北京城的基础。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为更易控制中原迁都到燕京,开始营建新城,元大都。后经明清两代王朝的持续经营,北京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白地黑花龙凤纹瓷罐,元代磁州窑产品,直口,圆腹,下腹内收,平底,以白釉为地,施黑、褐色釉,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周,腹部一面绘龙纹,一面绘凤纹,寓意“龙凤呈祥”。 “大国一统”的展览布局 四层的展厅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地图沙盘,游客漫步其上,犹如遨游神州大地,一种民族自豪感从心中涌起。 四层展厅的展柜 史书馆藏 专题四:和融万方专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延千余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本专题以“千年驼印”“宛都重现”“丝路佛迹”“扬帆起航”四个板块,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商品互通有无、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中,与丝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的史诗般乐章,缔造出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取向,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千年驼印。考古博物馆通过3D建模重现了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的千年驼印。展现了丝绸之路重要遗产点,洛阳隋唐城遗址定鼎门的考古细节,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千年前的丝路繁荣盛景。 <p class="ql-block">宛都重现。宛都,即古西域大宛古国的都城。2012年伊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考古学者对费尔干纳盆地东部的明铁佩古城展开发掘与研究,揭示出汉代大宛古城的真容,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p> 青釉人物瓷瓶(瓷),西晋文物, 洛阳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长颈为胡人形象,跪坐于瓶腹之上,圆睛阔鼻,手臂置于胸前,双手持一圆形物。记录了当年东西方交流的痕迹。 丝路佛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我国的道教、儒家思想随之传播;各国使者、来华经商或定居者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陆续传入。形成了中西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印证了该佛寺作为回鹘王室宗教活动中心的地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木板雕梵文陀罗尼经,唐代文物,西安铜网厂唐墓出土,是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该经咒印画在一长方形单页纸上,出土时卷成细筒放置于一小铜管内。中心框内为一幅墨线人物图,画面右半部绘一金刚力士,左下方画一祈祷状男子。中心方框外和印刷边框线之间为雕版印刷的梵文陀罗尼经文。印刷外框外绘有墨线印契、法器和花朵等。 扬帆起航。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繁荣于元明清,清末渐趋衰落。 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发展史上,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以宝船和友谊,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和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贸易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 专题五:民族觉醒。展示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的悲壮而辉煌的史诗。专题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七个板块。 张之洞奏请光绪皇帝硃批 孙中山手书对联:人类进化,世界大同。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俄罗斯政府2019年赠送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 <p class="ql-block">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友同游览,共仰华夏䔿。目睹诸国宝,追寻史真相。考古馆一日,胜读十年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