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68400153</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往事随风</p> <p class="ql-block">《凭栏一片风云起》,初看剧名以为是一部浪漫诗意的剧,但如果你知道这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凭栏一片风云起</b>”的出处就明白这是一部何等壮丽的军事片。</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诗中的一句,它的下一句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作神州袖手人</b>”,出自晚清诗人陈三立的七言绝句《高观亭春望》,全诗为“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p> <p class="ql-block">为何是“来做神州袖手人”?只因这首诗作于1895年(乙未年),正值甲午战争后,国家积弱,诗人陈三立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时局的忧愤与无奈。“<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凭栏一片风云气</b>”暗喻时代动荡;“<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作神州袖手人</b>”则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难时无力回天的悲凉心境。而在这部同名影视剧中,诗句被改编为“凭栏一片风云起,<b style="color:rgb(237, 35, 8);">莫作神州袖手人</b>”,则是用来激励抗日战争救亡中人们的斗志。这部剧以“文武双线”的架构,通过飞行员群体与知识分子家庭的双重视角,勾勒出两代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轨迹与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部剧由金琛执导,胡一天、章若楠、王劲松、张晞临、张赫、林子璐、高伟光等新老演员出演的以军事题材的年代战争剧。故事背景设定在了1937-1945这一抗战时期,以民国时期的一群热血飞行员和三个知识分子家庭为叙事背景,讲述了飞行员张启、爱国青年孟海棠等“凭栏七君子”面对山河破碎的危局,绝不做神州袖手人,并以各自的方式纷纷投身于时代洪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家国破碎的大环境之下,知识分子家庭的每个人作何选择?有人传承文化薪火,有人直接投军,去守护那些守护文化薪火的人们,无论是哪一种,背后都是动人心魄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武者之刃:从书斋到云霄的觉醒</b></p><p class="ql-block">张启等含光中队的飞行员们的原型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他们毕业于民国政府创办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当时有1700多名学员,因入学门槛是高中生,他们大多数是那个时代的富二代及官二代,他们从入学的那一刻就知道他们的使命与危险,但没有一个人畏惧过,他们本可以过得很好,但在那样一个抗战时期,他们选择了成员飞行员达到救国的目的,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被称为“笕桥航空英烈”。</p> <p class="ql-block">张启作为复华大学物理系高材生,在目睹日机轰炸校园后毅然投笔从戎,成为笕桥中央航校“含光中队”队长,他的蜕变是武者救国的典型缩影,而含光中队的群像则深化了武者救国的内涵。丁焕生为掩护张启脱身,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曾念乔作为中共地下党员,在执行任务时始终将飞行数据与革命理想紧密结合。这些平均年龄不足23岁的飞行员,用16个月内牺牲过半的惨烈代价,诠释了“空军是铁与血铸成的”的深刻含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者之魂:在流亡中守护文明火种</b></p><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的南渡构成了剧中文线救国的核心脉络。以凌问岳、孟无染、曾穆三位教授为代表的复华大学学者,在北平沦陷后展开了一场文化大迁徙。凌问岳在颠沛流离中坚持著书立说,将武丁甲等文物秘密转移;孟无染作为复华大学秘书长,力排众议坚持“大学精神不死”,带领师生徒步三千里迁校重庆;曾穆在烽火中建成动力实验室,用科学救国践行“教育是民族存亡的根基”。以及傅衡真作为五尺讲台上的老师,在战乱时期依然贡献出了一份绵薄之力,他在带领学生南迁路上,又为师,又为父,以包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而孟无染的女儿孟海棠的曲线救国展现了女性知识分子的独特路径。这位原本立志成为教育学家的书香门第之女,在战火中创办流亡学校,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庇护数百名学子。她与张启的“凭栏七君子”联盟,将航空救国与教育救国熔铸一体,印证了剧中“文武殊途同归”的创作理念。这种选择与历史真实呼应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等高校在炮火中坚持教学,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大批栋梁之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信仰的交汇:从暗夜到黎明的精神传承</b></p><p class="ql-block">剧中主角张启在金至烈教授引导下研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的论述视为精神灯塔。让他从最初对“航空救国”的单纯执着,到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深刻内涵,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p><p class="ql-block">文武双线的互文创造了独特的叙事张力。当张启在空战中面临生死抉择时,孟海棠正在流亡学校为学生讲授《论语》;当凌问岳在昆明山洞中讲授甲骨文时,含光中队正执行轰炸日军基地的任务。这种时空交错的设计,暗合了导演金琛“文为经、武为纬”的创作理念,武者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文者用精神火种延续文明,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救国图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共振</b></p><p class="ql-block">剧中的历史细节增强了叙事的可信度。复华大学的原型可追溯至西南联大;剧中出现的武丁甲、动力实验室等元素,均能在抗战时期的文化保护史料中找到对应;飞行员们“你要战,便作战”的宣言,源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空军的真实战斗口号;含光中队的飞行员们原型来自中国第一代飞行员。这些细节将艺术想象锚定在历史坐标中,使两代人的救国选择更具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剧作的启发</b></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家国情怀,既需要飞行员用生命丈量天空的高度,也需要学者用智慧守护文明的深度。这种文武交融的救国史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青年“不负韶华,共赴理想”的精神召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