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凝固的经幡是我的一个比喻,我觉得藏区的房子特别是民居像极了五彩缤纷的经幡,只不过它不再随风飘扬,而是静止凝固下来,以庇佑万千高原上的佛国子民——藏民。</p><p class="ql-block"> 经幡有五色——蓝、白、红、绿、黄,这些都是青藏高原最常见到的自然色。去过高原的人往往会产生联想,五色分别代表了藏区最常见到的蓝天、白云、太阳、绿水草木、大地;当五彩经幡哗哗作响随风飘扬时,藏民相信他们的祈祷已经由经幡传达到天上。当我们再看到浓彩重绘的藏宅时,就很容易想到这是经幡色彩的固化;不过建筑的色彩比经幡还多出一色——黑色。</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对题目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这篇游记是我《回首南北川藏线》系列的第四篇。俗话说事不过三,我絮絮叨叨说到四了,再不收尾真成了自言自语了。但为了保持四篇游记的连贯性,我还是把“缘起”抄录到下边,看过前边游记的看官直接跳过看后边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缘起</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3日至6月2日,我乘坐藏区旅游专线的大巴车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走到拉萨;接着走219国道到了羊卓雍错与普莫雍错还到了珠峰大本营;然后回撤衔接了国道317;穿过羌塘无人区抵达甘孜又到阿坝马尔康;最后回到成都都江堰算是完成了藏区环线,也算是我一生进藏时间最长,拔高最高的一次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藏区大环线。进藏的川藏线318是1969年开通的线路,位置靠南的部分路段与滇藏线219重合;出藏的317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程,是最早的川藏公路。基于这个认识,我在题目中用了“南北进藏线”的说法,但觉得有语焉不详之嫌,于是做了上述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曾经到过西藏10天,后来又多次进出滇北、甘南、川西等藏区。每到藏区,都有到了户外天花板的感觉,至于为什么,每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总喜欢把看着最漂亮的山川景物罗列出来。这次藏区游回到家里,想法就有了改变——藏区之所以有天花板之感不是说藏区的景物比其它地方都漂亮,而是藏区的景物往往都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试图做个总结,把藏区特有的景物先概括一下:一是四季雪山;二是雪山融雪形成的错或湖;三是高海拔特有的无任何污染的蓝天白云;四是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雪线以下无任何植物的裸露山体;五是海拔四千至五千区间的无人区“草原”——草不及寸以苔藓为主的草原;六是成片的牦牛或羊群但难以找到的牧人;七是古老的喇嘛庙、宫、经幡、玛尼堆;八是藏式民宅以及用牛粪垒砌的院墙;九是僧人比例远大于其它族群的全民信教印象;十是以上九个特点中的任意两点或多点结合到一起,都会产生的第十个到无限多个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必须提及的几乎每个进藏人都会遇到的高反以及317、318国道上10小时以上的大堵车。总之,藏区每一天你遇到的几乎都是独有的景物,都是没有过的体验。这一切让喜欢写游记的我有了无从下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理解了沿途看见最多的一句口号:“此生必驾318”,还有最常听见的拍照录视频用语“某某某,我来了”。年轻人的招数好用但老人不能东施效颦,那样自己都会觉得滑稽。我还是用我的老办法——一点一点的写,一张一张的选图;写好了可以以文会友,写不好也算是个记录,算是对自己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 好了,“缘起”交代完了。下面我要说正文,说我看到的藏族建筑了。首先我要说的是达赖喇嘛的“行宫”罗布林卡。</p> <p class="ql-block">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是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p><p class="ql-block"> 它是纯粹藏族风格的园林宫殿,因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找相同点的话,我觉得从功能上说有点像颐和园与承德避暑山庄,也有点像法国的枫丹白露,但是从风格上看则完全是藏式的。</p><p class="ql-block"> 大概也就是因为它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去罗布林卡还有一个我看重的好处——在里面游荡没有高反,因为植被多😂</p> <p class="ql-block"> 藏式建筑的最杰出成就应当是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宫殿以及遍布藏区的三千多座藏传佛教寺庙。但五年前我写过布达拉宫,上个月也写了我见过的寺庙,所以本文主要是写民居。</p><p class="ql-block"> 写民居为什么要写罗布林卡呢?因为罗布林卡里面的“颇章”尽管翻译为宫殿,但它的基本功能还是达赖喇嘛的行宫居所,更接近住宅——当然那是藏区最豪华的住宅了。</p> <p class="ql-block"> 中土皇家园林多了去了,欧洲王室的行宫也逛不过来。但罗布林卡在藏区在世界仅此一座,所以我觉得罗布林卡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我格外喜欢罗布林卡。同行的同伴都去了布达拉宫,我则把半天时间泡在了罗布林卡。</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口罩期我来过罗布林卡,但到时已经下班;今次把五年前的遗憾补过来,这半天恐怕也是此生的唯一了😍</p> <p class="ql-block"> 说老实话,近些年的拉萨游越来越像内地的热点游。如果你去布达拉宫或大昭寺预约门票再排队参观光看人流的话,说是去迪士尼或夫子庙也能糊弄不少人;如果你去八廓街转街或者到布达拉广场打卡那么肯定就有逛内地古城的感觉。下面我放一张八廓街的街景再放一张布达拉广场奶茶店的内景,看过就知道我说得很实在;再放一张空旷的罗布林卡,对比就太明显了。</p> <p class="ql-block"> 接着还说罗布林卡“藏式皇家园林”的幽静。</p><p class="ql-block"> 我在里面转了三个多小时,七八百米见方的园子仅仅有一二十位游客,汉族人不过十人。</p><p class="ql-block"> 因为人少,黑天鹅、戴胜等内地的珍禽反客为主,牠们给客人奉上的礼物就是“幽静”;院墙外的蓝天白云似乎也为了渲染气氛把自己打扮的越发纯净……</p> <p class="ql-block"> 罗布林卡的主体建筑叫“颇章”,是宫殿的意思;“颇章”有相互独立的六处,像六座园中园;“颇章”外面是绿植与水池;绿植中间有小径,连接“颇章”与水池。</p><p class="ql-block"> 才进第一座“颇章”时是当做宫殿参观的;走着走着见“颇章”里面不是神佛就是经卷,似乎是进了寺庙;如果从“颇章”的外面看建筑的整体,觉得更像是藏式别墅。不过别墅的色彩像是凝固的经幡。</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里,我产生了游记标题的意象——凝固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 再看这几处,是不是像别墅,也有经幡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说到建筑,我们会把黑格尔的名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搬出来,用于说明它的对称、比例、变化、等等与音乐的相通之处。有所领悟时我们会觉得黑格尔真牛!那么问题来了,藏地的建筑为什么这么特殊呢?它与其它建筑不同样是凝固的音乐吗?我的答案是:它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是凝固的经幡。因为是凝固的经幡,藏地的建筑就不仅仅是建筑艺术,它还关乎信仰……</p><p class="ql-block"> 一切高大上的追求都要以生命与生活为根。藏族建筑也是,它的一切色彩的渲染,一切材料的搭配,都要符合高原生存生活的要求。你看这门这墙这楼,我们进去是不是就能过起日子来!?</p> <p class="ql-block"> 罗布林卡是藏族住宅建筑中的经典,相当于皇家。说完了高大上的罗布林卡,我就把视角拉回到当代民间,想说一个民宿村落。</p><p class="ql-block"> 年岁多的驴友都熟悉农家乐或者乡村客栈,但这种风格并且全村几十户都办成客栈的不是多见。这些客栈是藏民举办的,地点是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市东郊索摩河与大山之间,名字叫西索民居。这里藏族风味满满,甚至会有点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注意到西索民居与传统建筑在装饰上的一个不同点——传统藏屋的门框窗框大都饰以黑色,给人以厚实粗犷之感;西索民居则把门框窗框染成白色。来不及问这个改变是审美的现代化,还是民宿商业经营的需要?但没有了黑色,西索民居的住宅用色竟然完全与经幡一致起来,就是蓝白红绿黄五色。</p> <p class="ql-block"> 我在村中转悠时下着细雨,从门外往里观望似乎都还有客人有生意,觉得悠久的藏族民生似乎快步走进了现代市场经济。但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色牌子,我把它拍下来时心里便产生了文革中过来人特有的敏感。</p><p class="ql-block">它叫文明新风红黑榜(图41),我觉得它存在了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 离开西索民居过马路有一处藏式民居,是马尔康乃至世界独特的“大户人家”——卓克基土司官寨。打着伞来到官寨时,恰好管理官寨的藏族姑娘要下班;我说我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以我的年纪此生不可能再来,能不能让我进去看几分钟。我的话与落魄的状态打动了姑娘,她打开锁让我进门看了官寨的外貌……</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合了嘉绒藏族数千年建筑精华,并且借鉴了汉族的建筑文化——从“天井”中看,觉得就有福建土楼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在此召开过马尔康会议。红军走后第二年,官寨火灾;两年后土司在原址重建。此前官寨存在了近前年,图47是火灾前的旧墙。</p> <p class="ql-block"> 藏族姑娘给我面子,我也不能太耽搁人家,所以只能在天井里拍照。虽然时间不长,但官寨连廊以及地面的图案色彩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个月前我曾到了闽南土楼,此刻似乎又穿越到了几千里之外的福建。不同之处是这里没有游客,官寨的装饰更讲究——它像凝固的经幡……</p><p class="ql-block"> 我要单独说一下地面,不规则石板连接的缝隙长着柔弱但鲜艳的绿草,恰巧弥补了天井立面没有绿色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成?还是匠心独到?</p> <p class="ql-block"> 上面说到的藏宅是体面的高大上经典,或者是殷实的小康民居。但在317川藏公路沿线,透过车窗我看到了更加“贴紧地面”的游牧民居;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石建筑,大部分不用高对比度的色彩,很明显生存是房屋主人最重要的考量。</p> <p class="ql-block"> 我把镜头多次对准草根藏宅特有的传统财富——牛粪堆。我看到大的牛粪堆像汉族的粮囤一样高,得架着梯子上去。还有的人家把牛粪用来加高院墙,甚至整个院墙就是牛粪垒砌而成。</p><p class="ql-block"> 牛粪是不是传说中的财富暂且存疑,但它是极好的燃料不会有异议。在酷寒的高原无人区,牛粪给人多少温暖,多少慰藉😍😄</p> <p class="ql-block"> 乍一看原始的藏族牧民家屋孤立简陋,仔细看房屋外面往往有汽车🚗。有汽车就有公路,所以他们并不是原始状态的牧民,他们与世界尚有现代化的联系。网络当更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状态我格外关注,就是不少藏族牧屋用的是现代建材,牧民选的颜色颇有看点——与经幡色调鲜明的特点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 有藏民的地方就有藏屋,藏屋旁边定有经幡;有经幡必有白云缭绕,白云的天幕就是蓝天;哪怕藏屋失去了色彩,经幡仍然灿烂耀眼;即便经幡破旧褪色,传达的信息也有增无减。</p><p class="ql-block"> 上边的话是我的观感与抒情,藏民若说不,我仍说是😂😃</p> <p class="ql-block"> 在羌塘无人区, 暮归的牛羊慢悠悠走向有汽车的藏族宅院,但看不见牛羊与汽车的主人。还看见一堆硕大的牛粪像座小山,牛粪遮住了小藏屋与我之间的视线,但没有遮住高高挂在牛粪山上边的经幡。</p><p class="ql-block"> 牛粪山后面是永恒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 我乘坐的大巴车过羌塘、穿甘孜、到阿坝,藏屋的色彩与密度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到了甘孜康巴一带,“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还在,云下面又添了很多藏袍颜色的藏屋,我想这紫红色的屋顶与地方政府有关;屋里的主人与戴礼帽的康巴汉子有关😃</p> <p class="ql-block"> 317川藏线甘孜阿坝一带有好多密集的白色帐篷,一开始以为藏民改变了居住风格,后来才知道那是不请自来的挖冬虫夏草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不由得慨叹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不可阻挡😜</p> <p class="ql-block"> 在藏区行走,离开市区很少能看到藏民。回首317、318川藏线,说叨进藏路上的藏屋,应当说一下这里的主人吧!</p><p class="ql-block"> 见得少也得说几位吧!下面三图,他们是八廓街上的路人;色拉寺外看摊的老妈妈;还有鲁朗铜器店里的老板。</p> <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位大昭寺外面的小盆友印象深刻,但不知道他是藏族还是汉族。其实血统民族并不重要,反正他往那里一站,就与藏屋接了缘;我把这缘分定了格,也把我自己拉进这缘分的网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