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以光明传递生命馈赠 让大爱在医学温度中延续

人民健康

在医学与人文交织的赛道上,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始终以专业力量守护光明,以温情服务衔接生命馈赠。2025 年盛夏,贵阳市红十字会、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市红十字会三献志愿服务队联合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开展走访遗体捐献者家属及关怀行动,让角膜捐献的大爱精神在医学教育与社会传递中愈发璀璨。<br><br>光明之诺:角膜捐献背后的生命回响<br><br>角膜盲症是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在贵州,角膜盲患存量超 12 万,每年新增病例不少于 4000 人,而角膜供体的匮乏曾让无数患者在黑暗中等待。2024 年 8月 8 日,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正式成立,它承载着为角膜盲症患者 “重见光明” 的使命,也成为连接遗体捐献者与受助者的生命桥梁。 截至目前,接收中心联合贵州省红十字会爱尔眼库已完成角膜捐献志愿登记1000余人,接收角膜200余例,成功为400余位角膜盲患者实施移植手术。每一例角膜的接收、保存、分配,都凝聚着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的专业与责任 —— 从接到捐献信息后的快速响应,到专业团队的规范取材,再到根据患者病情精准匹配,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对生命馈赠的敬畏。<br><br>金开方老人的角膜便是通过这里,走向了等待光明的患者。当家属得知 “老人的角膜即将帮助他人重见光明” 时,银发老人眼中泛起泪光:“现在才真正懂得他说的‘意义’有多重。” 这份 “意义”,正是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用专业技术让生命馈赠落地生根的见证。<br><br>温情接力:医校联动架起生命教育桥梁<br><br>在贵州医科大学与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的联动下,“无声课堂・生命之光” 实践队的关怀行动格外温暖。实践队与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共同为遗体捐献者家属准备了 “银龄关怀包”,医学生们手写的感谢信里,字里行间满是对 “无言良师” 的敬意。 面对周仪贞老人 “想长眠在鲜花里” 的遗愿,家属虽有怅然,却以 “完成捐献才是真正的成全” 诠释支持;常先生回忆父亲离世后留下 “把身体交给祖国” 的纸条,让在场者触摸到老一辈的家国担当。 家属们临别时的嘱托格外动人:“要好好学习,用高超的技术服务社会。” 这既是对医学生的期望,也是对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延续生命光明的信任。<br><br>精神传承:以先驱为灯照亮奉献之路<br><br>“中国器官捐献宣传第一人” 程德忠老人的故事,是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向公众普及捐献理念的生动教材。自 1996 年承诺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后,80 多岁的他自费走遍 20 多个省市宣传,所有可移植器官均已签署捐赠协议,他说 “要留给医学院研究生命教育”。 当实践队与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工作人员一同拜访程老时,他讲述的几十年志愿之路让医学生们深受震撼。“他尚健在而器官已经捐得‘一干二净’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奉献精神可以如此坚定。”程老的坚守,为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的宣传工作注入了精神力量,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角膜捐献对医学教育与患者康复的双重意义。<br><br>微光永恒:让生命礼赞在光明中延续<br><br>实践队启动的 “生命之光” 口述史采编,记录下了太多与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相关的温暖瞬间:家属抚摸捐赠证书时含笑含泪的追忆、受助患者重见光明后与眼库医护人员的合影、程德忠老人讲述眼角膜捐献意义的影像…… 这些素材通过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的公益宣传渠道传播,让更多人读懂了 “无言良师” 的大爱。<br><br>医学生们在感悟中写道:“我们将努力成为仁心仁术的医者,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这正是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与医校联动的意义所在 —— 让每一位角膜捐献者的故事被铭记,让每一份生命馈赠都被珍视,让 “敬畏生命、传递光明” 的信念在医学教育中代代相传。<br><br>从角膜的接收保存到移植手术的精准实施,从生命教育的温情传递到公益理念的广泛传播,贵阳市红十字会角膜捐献接收中心始终以专业与温度,让遗体捐献者的 “生命之光” 照亮医学之路,让奉献精神在光明的延续中永恒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