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禅源寺,位于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两峰之下,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是韦驮菩萨应迹道场,是浙江名刹之一。禅源寺历代高僧辈出,传法系属临济宗,远播东瀛。抗日战争时期,为浙江省一中所在地,浙江大学内迁,曾暂驻于此。</p> <p class="ql-block">四周环山,景色极为幽雅。历代高僧辈出,传法系属临济宗,远播东瀛。抗日战争时期,为浙江省一中所在地,浙江大学内迁,曾暂驻于此。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遭日机轰炸,大雄宝殿及东厢建筑化为灰烬,禅源寺由此趋于荒落。</p> <p class="ql-block">天目山一名「浮玉」,又名「天眼」,因山上有二湖谓为左右目,有「龙源」之称。《太平寰宇记》云∶「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广五百五十里。」天目山佛教开山最初为晋代竺法旷法师,东晋名士谢安为吴兴太守时,特来「展敬」;简文帝遣堂邑太守「诏问起居」;孝武帝「要请至京,事以师礼」。唐代名僧慧琳法师入天目二十馀年,讲训僧徒,著名诗人白居易「至院稽问佛法宗意」。洪諲禅师在经历了唐朝会昌法难之后,于大中初年「复僧服,乃还天目」。吴越王钱鏐在年轻「应募为军」时,洪諲曾对他说∶「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钱鏐任杭州牧时,「见佛跪拜」,这和吴越建国后崇奉佛教大有关系,宋朝有无门慧开禅师曾经驻天目莲花峰下。</p> <p class="ql-block">禅源寺开创者为玉琳国师。玉琳国师(一六一四年至一六七五年),名通秀,俗姓杨,江苏省江阴人。幼即敏慧,十九岁从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因闻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禅语,豁然大悟,师以「再来人」称之,有「盖天盖地人中龙,他年必传临济宗」之语。司法后传临济宗,住湖州报恩寺,四方衲子,望风而至。当时与天童密云圆悟道法并行,称为「二甘露门」。</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西天目曾为浙西抗日救亡连动中心。一九三八年二月浙江省第一区寿员公署先迁入西天目禅源寺,举办国民抗日自自卫队干部训练班。继之各类抗日组织机构纷纷迁入。一九三九年一月浙西行署又迁入禅源寺,同年七月《浙西日报》和《民族日报》相继创刊,中共浙江省委浙西特委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入西天目,推动抗日救亡运动。</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一九三九年三月周恩来亦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达西天目山禅源寺,分析抗战形势,指明抗日的光明前途,极大鼓舞了抗日士气。周恩来此行,对于浙江党的工作,对于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禅源寺成为抗日救亡的基地,被日寇视作眼中钉。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汉奸放火烧山指引目标,日寇七架飞机肆无忌惮地低飞盘旋禅源寺上空,轮番投弹三十多枚,狂炸浙西行署驻地,整座寺院毁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禅源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分中、东、西三条轴线∶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楼上为御书阁)、祖堂(楼上为涵辉楼);东轴线上为客堂(又称五间楼房)、上客房、药师殿(楼为净土阁)、方丈(楼为大澍阁),追远堂(楼上为大悲楼),追远堂东侧又有地藏殿(楼上为观音阁);西轴线上为官客堂(又称尊客堂,二层)西客堂(云水堂)、介堂(楼上为意珠楼、堂东为内客堂)、禅堂、楼云轩(楼上为晚香阁、轩东为蒙堂)。其它尚有焙茶房、齐堂、库存房等附属建筑,目前,大雄宝殿以东建筑,因毁于日机轰炸,早以荡然无存,但遗址犹在;西轴线上建筑,尚基本完整,只是官客堂已改建为「天目山宾馆」,其馀原建筑尚存。</p> <p class="ql-block">禅源寺在中国佛教史和浙江佛教史上均有特定地位。日本佛教临济宗视其为祖庭之一,曾多次来浙江参拜。西天目山林木茂盛,风景幽雅,为杭州整个山系、水系之发源地。其水东出大溪溢东流而为苕溪,西趋于潜悬为紫溪,合庐之水,以淮于浙江。《水经注》云∶「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悬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洞,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西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池...又东南连山挟水,两峰交峙,反顶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 ,相扶而上,洞下白砂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名曰楼林。」。2001年在月照法师下,禅源寺重建并举行开光盛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