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大山里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海滨城市青岛。这天下午,我参观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这是一座具有德国皇家风范的古堡式建筑,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主体高30余米,由德国著名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此楼是把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建造的,所以也称“德国小皇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楼是德国占领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和麦尔•瓦尔戴克,都曾在此居住。1934年此楼命名为迎宾馆,遂成为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这幢名楼再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设为“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环绕德国总督楼旧址四周修建了围墙,形成占地面积达26000平方米的庭院。院内植有各种花木,四季长青。下面就是“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院子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青岛旧称胶澳。胶澳作为行政性地名,早于青岛。明清时期,青岛即称胶澳。1898年,德国与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胶澳成为法定地名。在一段很长时期里,青岛与胶澳两个名称常常混用,直到1929年青岛特别市成立后,胶澳之名才逐渐淡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院子大门右侧的门柱上有两块牌子,上面是地址:“龙山路26号”。完整的地址是“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下面是“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院子大门,首先看见的是楼前花园里一片绿茵茵的植物。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德国总督楼旧址的入口处,门朝西偏北一侧,我在门前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德国总督楼旧址的门面并不大,入口处有八九个台阶,前面只有一扇玻璃门。大门两边的石柱上,挂着黑白两块“迎宾馆”的牌子。1932年以前,此楼曾是青岛军政首脑的官邸。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将其命名为“迎宾馆”,成为青岛当时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总督楼旧址建筑的主体共有四层楼,有大小房间共60多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总督楼旧址第一道门,前面又是八九个铺着红地毯的台阶,走上这些台阶后,才真正进入了总督楼旧址的楼内了。也就是说,楼内地面要比外面高出近二十个台阶的距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这个门,左边是服务台,红地毯铺着的正前方里面是中央大厅,但是有红绳拦着,右边墙上写着:“由此参观”,边上还有一个往右的指示箭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前几年楼内是不允许拍照的。但是这天我进去拍照时,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制止我,楼内也没看见有“禁止拍照”的牌子。从我进入这座楼后,我一直都在拍照,其他游客也在拍照。除了门口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楼内也没看见其他的工作人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参观”下面,有个“2F平面导览图”。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面是二楼,上面还有“3F”、“4F”,下面还有一楼,或者叫地下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楼的房间主要集中在南面,分别是“总督书房”、“吸烟室和游艺室”(后改为“休息室”)、“小接待室”、“大接待室”等,最南面还有一个长长的“游廊”。东面是“花房”,东北面有“宴会厅——音乐厅”,“中央大厅”处在二楼的正中间。还有一些房间没有标注用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总督楼旧址内部布局错综复杂,房间大小面积不同,各楼层的布局也不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百年记事”及“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遗产。文物建筑于1905年动工,1907年落成,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是一座石、砖,钢、木混合体的四层建筑。1996年11月20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2024年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价值,是青岛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之一;建筑初为1897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驻青鸟最高军政长官的官邸,1912年第四任胶澳总督曾在此接待孙中山一行来访;1914年后作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国民党驻青岛市长官邸;1934年正式改称青岛迎宾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接待过宋美龄、宋子文、蒋经国、汪精卫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下榻;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开会;越南胡志明主席、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希尔等曾在此下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文物建筑,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缩影,是青岛历史城区“红瓦,黄墙”视觉形象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艺术风格。诚如梁思成所言,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施工建造:F.H施密特公司与中国劳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F.H施密特公司成立于1898年,注册地位于汉堡的阿尔托纳,是德占青岛期间青岛最具实力的一家德国私营建筑商。在青岛,F.H施密特公司承建了大量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涉及行政、交通、军事、教科文、工商金融居住及市政设施等领域,是青岛早期城市脉络形成的实践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F.H施密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筑商在青岛招募了众多中国劳工。这些底层的劳工们,忍受着苛刻的劳动环境,却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与本土文化迥异的西方建筑营造法式,成为东西文化融合的被动接受者,在历史的洪流下,开启青岛近代城市化进程而不自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边墙上挂着介绍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的展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73年5月22日,维尔纳•拉查洛维茨出生于古特西格蒙茨霍夫,后在艾尔宾(时属普鲁士德国,今属波兰,亦称埃尔布隆格)和但泽(时属普鲁士德国,今属波兰,亦称格但斯克)读中学和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8年,25岁的拉查洛维茨来到青岛。在总督府建设局谋到一个职位;1901年3月,拉查洛维茨升任政府建筑师施特拉塞尔的技术秘书和业务助手;伴随着施特拉塞尔升任“军需建造顾问”,1913年,拉查洛维茨也升任“军需建造秘书”。由于德占青岛期间的建筑工程月报大多由施特拉塞尔签名,所以难以从历史档案中确认拉查洛维茨参与了青岛哪些具体建筑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施特拉塞尔的秘书,拉查洛维茨的建筑才华,在德占青岛期间的大量建筑中,均有所展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4年,拉查洛维茨离开青岛前往北京,1926年4月28日在北京过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的16年是拉查洛维茨建筑师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他积极探索以建筑实现文化融合,展现多种风格交汇和多元文化融合图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块展板上,是介绍室内装潢设计师阿尔伯特•施泰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50年前后,阿尔伯特•施泰纳出生于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斯图加特,年轻时就显示出了在美术和设计上的天赋,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有着深切的感知,后担任斯图加特的捷臣•沃尔夫家具厂的首席设计师,对德国古典家具艺术有着很深的造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7年春,施泰纳和捷臣•沃尔夫家具厂老板夫妇来到青岛,负责总督楼家具组装和艺术品陈设。施泰纳此行专门游历了青岛及周边地区,考察这里的中国家具,为总督楼选购中式家具与摆件,无意中完成了东西方家具艺术的一次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走进二楼最前面一间,平面导览图上没有标注原来的用途,现在放了沙发和茶几。左边进去就是总督书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是总督书房。总督楼内所有的房间都有不同之处,各个房间的灯具、壁炉和雕花全都不一样。楼内的暖气片,全部都是德国原装进口的,已经100多年了,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用绳子拦着,不能进去近距离接触家具。右边里面还有一个内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总督书房里面内室的摆设。中间写字台边上的家具很有特色,高低有四个平面,不知叫什么名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书房。书房兼做工作室,是总督官邸联系外部世界的枢纽,分内外两室,当时青岛一些社会名流曾是这里的座上客,特配以清式写字台,某种程度上透视了一丝文化对话的机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是休息室。休息室即原来的吸烟室和游艺室。1957年7月12日——8月11日,毛主席来青岛,在此下榻并写就《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现房间布局基本保留了毛主席居住时的面貌。右侧前面有一张床及写字台等家具,左侧有几张沙发,前面有“点评诗词与文学情怀”的展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休息室的另一角,右边有一块介绍休息室的牌子,后面柜子上摆着一架唱机;前面这个门外边,是一个类似阳台的“游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休息室前面的展板:“点评诗词与文学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在青岛迎宾馆对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进行评点;下:纵观20世纪中国诗坛,毛泽东诗词广为流传,感染和熏陶了几代中国人。1956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创办《诗刊》,调作协书记处书记臧克家着手筹备工作并准备出任主编。筹备期间,编辑部成员想要发表毛泽东诗词,写信请毛泽东亲自校订。毛泽东亲笔写下回信,并提供18首诗词授权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是小接待室。小接待室是非正式会见客人的场所,也是总督一家平时小饮的场所。1940年1月,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等在此开会,密谋成立汪伪政府。右侧这架钢琴是“施坦威钢琴”,由德国汉堡施坦威公司生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面门外边就是游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小接待室的餐具橱,德国斯图加特家具厂1904年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门进去就是大接待室。门边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957年 政治局会议室”。进门右侧有一块“大接待室”的牌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块牌子介绍大接待室。大接待室是正式的会客场所,兼有会议室之功能,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因当时的地板、墙纸、窗帘俱金黄色,故有“金色大厅”之雅称。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席会议。</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大接待室现在布置成一个展厅,中间大玻璃罩着的是“德国总督楼旧址”的模型,对面展板上介绍的是“青岛与海军基地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闪光的足迹——毛泽东与青岛。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毛泽东视察青岛,下榻于青岛迎宾馆。毛泽东的青岛之行,为青岛留下一笔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15年,22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就青岛问题写下“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题志,到1957年,6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踏上青岛这片土地。青岛这座城市,终于近距离地感触到一代伟人的风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面墙上,是介绍毛泽东视察青岛大事记节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与海军基地建设。1949年12月,萧劲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为加强北方海防力量,萧劲光报中央同意,决定在青岛组建海军基地。1950年9月9日,海军转发中央军委命令,海军青岛基地正式成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对青岛城市的评价:1958年1月28日上午,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四次会议。会上,毛主席说:“对于过去就是不能过于重视,我也不是很赞成根本不要历史,历史是要的。中国的古代房子,我看了几个城市,比如开封、北京,我很不高兴,我看青岛、长春的建筑好。我这个人是有一点崇拜外国吧。外国的好东西,为什么我们不搬来呢?外国的长处,用得着的东西,我们要搬来……”(出自《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 第三卷290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对青岛等城市的评价,引起建工部高度重视。1958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为配合座谈会,决定同时召开专题学术讨论会,1958年8月,调研成果汇集,编印成《青岛》一书。梁思成为该书作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大接待室内的一个柱子,看着很有特色,留此存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大接待室,这里就是花房。现在花房内的花卉并不多,其穹顶的钢架玻璃非常有特色。花房顶上的玻璃上,有很多百叶窗似的小孔,这是用来通风透气的,旁边有链子,链子一拉,就可以打开小孔通气了,而玻璃是不能打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花房另一边,墙上有个阳台,当年主人和客人可以站在阳台上,居高临下地欣赏花房里的各种奇花异草。下面是青岛各个老楼的建筑模型展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介绍花房的牌子。这是一处花香盈溢的透明空间,中心设有喷泉。欧洲皇宫中通常设有这种蕴涵田园情调的温室,风格上可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式暖房,而钢架玻璃穹顶则体现了20世纪初的世界最高工艺水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右边这个门,就是宴会厅——音乐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宴会厅——音乐厅。这是总督官邸举办宴会的场所,兼作做音乐厅,设有乐池和雅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面这台钢琴,1876年由德国博兰斯勒钢琴厂生产的,白色琴键全部使用象牙贴面制成的。这架钢琴,是当时威廉二世皇帝赠送给第三任胶澳总督特鲁伯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久远的博兰斯勒钢琴。据说这架钢琴,当年的“旗手”也弹奏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厅顶上这个华丽的水晶大吊灯,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总督楼最大的一盏吊灯,总重量达1吨多。灯罩系用紫铜打造而成,吊灯是一束花的造型,寓意含苞待放,四周悬挂的是水晶吊坠,华灯初上,更显宫廷式豪华气派。整个吊灯设计精巧,造型典雅,体现了欧洲古典艺术与现代工业的完美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里正在举办“青岛优秀历史建筑模型展”。四周的展柜里,陈列着青岛的老建筑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示大厅的场景。除了顶上的这个大吊灯,周边巨大的玻璃窗及窗帘也非常有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个大厅,正在举行“青岛优秀历史建筑模型展”。青岛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艺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山海之间,以建筑为代表的城市景观独树一帜,昭显着欧亚文化交汇地的风采,凝含着城市的深刻记忆,也体现了文化上的兼容并包精神。面对青岛的建筑,我们常常会有所沉思,为的是澄清城市的特质,更好地把握城市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栋横跨百余年历史的经典建筑,其自身的记忆是一个丰富的多面体,里里外外都是时光的累计。建筑艺术勾画出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风貌,构成了具有独特识别性价值的“地景”。域外建筑在青岛的移植及民族建筑思潮的回归,凸显了跨文化对话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展示的青岛优秀老建筑模型,典型体现了青岛“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城市元素。以青岛近代历史建筑模型做展览,可使广大观众不管身在何处依然可以触碰到与传统中国城市迥异的视觉风貌,感受浓郁西洋韵味的同时,也看到了青岛这座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实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玻璃展柜里,展示的都是青岛近现代优秀的老建筑模型。这些老建筑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美,而且每个模型边上,都有中英文介绍,还有一盏小灯照射着。观众在欣赏这些老建筑的模型时,显得格外典雅和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玻璃橱里,上下两层各有一个老建筑模型,也有文字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了宴会厅——音乐厅,就来到了总督楼的中央大厅。大厅高约9米,墙壁上装饰有铜雕艺术品及油画,墙下部皆围以棕色护板,十分考究。两侧还安置了暖气片。我抓紧时间拍几张中央大厅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中央大厅另一面。对面墙上有一个醒目的突出飘窗,这是主人精心设计的审视之处。站在飘窗里,主人能预先洞察来访者的身影,从而作出是否召见的决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不注意,把一个美女拍照的背影也摄入了镜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总督楼旧址内有三座壁炉,造型各异。中央大厅墙角处的这个壁炉独树一帜,通身由绿色彩瓷镶嵌,炉灶均为砖砌。炉门提手和挡灰板为铜制或铁质。它高275厘米,有三层炉台,是一个典型的三阶式塔形结构。壁炉是由设计师设计好壁炉的位置和样式后,由中国工匠先建好烟道并留出空间;同时由德国工匠将壁炉的主体部分制作成型并运抵青岛,再由中国工匠把它们安装在预留位置上,与周边墙体、地面严丝合缝、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后期组装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壁炉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钟表。它由德国著名钟表家琼汉斯设计,其特点是每一刻响一次音乐,逢整点时为敲钟声,已经一百多年了,现在还很准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壁炉另一侧是一组暖气片,四周也镶嵌着绿彩瓷。据介绍,楼内的暖气供应至今仍可正常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介绍中央大厅的牌子。大厅跨越两层楼,宽敞明亮,体现了总督官邸宫殿气派,当时一些高级社交舞会在此举办。通往上层私人房间的主楼梯把大厅的功能与典型的楼梯间的功能结合起来。这样的大厅因其华丽大方与功能齐备而十分显著。这在当时欧洲的许多贵族别墅中可以见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边上这个是转角楼梯,楼梯上也铺着红色的地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侧楼梯下是一个小会客室,设计师巧妙的利用了楼梯下部的空间,将此处设为会客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楼梯拾阶而上,前面就是三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楼的走廊上,也铺着红地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楼墙上,也有一个“3F平面导览图”。三楼房间主要也集中在南面,分别是“儿童游艺室”、“孩子房”、“母婴室”、“总督夫妇卧室”、“起居室”等,西面中间是“衣帽间”,西北面有“浴室”、“女管家房”,还有一些小房间没有标注用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儿童游艺室。儿童游艺室是总督陪孩子玩耍的地方,为防止孩子被碰伤,原来房间内所有的物品都没有棱角。儿童游艺室现在作为展室,对面是“我心中的建筑”,下面展示了一些建筑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儿童游艺室,对面是镶嵌彩瓷的壁炉,边上展板介绍的是“总督楼建造之历史文化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展板上,介绍总督楼“建筑艺术特征及文化对话本质”及“历任胶澳总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房。这是总督孩子的卧室,现在摆放的是总督用过的写字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房边上是母婴室。母婴室是为总督夫人哺育婴儿而设计的房间,现在摆放着几件家具,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照片没放入美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边是通往阳台的门,现在是锁住的,游客不能进入阳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隔着门玻璃,用手机拍了一张外面阳台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夫妇卧室。这是一套典型的欧洲贵族居室,视野开阔、便于内外观察,体现了精密的设计思想,弥漫着具有德国皇家色形的居室文化色杉,配以中式博古架,更具韵味。1947年,蒋经国曾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谢胡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贵宾亦曾下榻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侧墙边这个橱是枪厨,两个玻璃橱窗里各放着一把步枪。为了防止小孩接触到枪,所以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枪橱。这个枪橱有钥匙孔但没有把手,即使小孩子找到了钥匙因为没有把手也打不开橱门。怎么才能打开橱门呢?这个问题曾经上过正大综艺的“猜猜看”节目。就是用两只手来转动旁边这两根螺旋形木头,这样才能打开橱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总督夫妇卧室的梳妆台。在梳妆台上,有一面圆形的镜子,这面镜子全部由水晶制成,通过镜子,可以看到屋外的场景,也是总督为防止偷袭而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夫妇卧室外面墙上,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曾经在这间卧室住过的人员名字、国籍和居住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是起居室,现在摆放着一些展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管家房。在三楼总督卧室对应的北侧,有一间错层设计的房屋,就是女管家的居住之所。因德国人等级观念较强,认为下人不能和主人住于同等水平线,故女管家房间为下沉地面,以示地位卑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女管家房的牌子。这是总督女管家的卧室,是一个错层设计,是唯一室内地面低于楼层地面的房间。1963年,林彪(时任军委副主席)来青岛时居住于此。林彪来此不住总督卧室,为什么要住在女管家房?因为这个房子是朝西北面的,比较阴暗,几乎没什么阳光;而林彪因为身体原因,不习惯光线太强,所以就住在这个房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楼的卫生间设计同样不失现代风格,内部铺就白色的瓷砖,配备了实用的洗脸池、舒适的浴缸以及便捷的花洒设施,最里面还有抽水马桶。同时,窗户的设计确保了良好的通风效果,使整个空间既美观又实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边上靠近窗口的一条小走廊是三楼配餐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配餐间牌子。此房间居于建筑北向中心位置,向上一层至仆人房、客房,向下半层至宴会厅包厢,同时可通往三层各房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此处楼梯斜面的三角空间,设计为配餐间,内有配餐梯与其他楼层配餐间相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们通过这个转角楼梯再上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弯后上面就是四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楼的墙上,也挂着一个“4F平面导览图”。几间开放的房间都在南面,有“会议室”、“女儿房”、两间“客房”,还有一些房间没有标注用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四楼,是2020年1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的。这是该馆开馆20年以来,首次对外开放总督楼旧址的四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有一块介绍会议室的牌子。阁楼东端这一间原设计作女管家房,后来具体使用过程中有所调整。今用作会议室。这一间扼守着建筑的东北角,可眺望青岛湾、内城和俾斯麦兵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室现在是作为展厅,陈列近代青岛建筑艺术与东西方文化对话专题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块展板的题目:“文明互鉴:建筑艺术与西方文化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向海而生,全部的光荣与命运都是可以通过一片浪花而有所听闻的,奥秘既在亘古亘今,亦在此时此刻。“城市是人类的老师!”这是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说的话,从东方到西方,这是同一个梦想的演变,这是同一条道路的展现。行星序曲缓缓响起,在人文与自然的隐秘协调之中,在东方与西方的深交融合之中,在过去与未来的无穷回弹之中,城市发生和发展着,因着你的每一次理解和发现而更加生动。这是我们共同的城市,它经历了命运、梦想和沧桑,显得博大兼容而又独树一帜。这是一座海上名城,有着绝不混淆他者的风貌。山海之间,屋宇内外,青鸟历史城区的基本风貌得以保留和延续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天朗润之际,无论从海的视角还是山的视角注望,你都会被深深感染,目色炫美,城市沉浸在一种特有的历史和艺术氛围中,环山抱海,灵光四射,看上去俨若一座精美而大气的博物馆城。那些有名无名的屋宇都在这光中展布着色彩和韵律,每一座屋宇都深深浸润在整体气氛之中,与一种浩瀚的气象联系在一起,见证着城市所特有的精神价值,东西方文化对话,从这里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的,这是我们共同的青岛,这是我们深爱的美丽家园。现在,让我们如约开启一次穿越百年的时光之旅,在每一次凝视和和每一道闪光之中发出问候:你好,青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展厅一角,展板背后的灯光打得很亮,可以清楚地看清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排展板,图文并茂的介绍青岛各个老建筑的特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也没有仔细观看,拍了照片就离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这边有一面落地大镜子,我对着镜子来个自拍。看着照片,不知是我在镜子中,还是镜子在我镜头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就去了总督女儿的房间。墙上有块牌子:女儿房。阁楼别具一份宁谧、优雅的贵族格调,中部偏东的这一间为女儿房。1907年10月至1911年5月间,胶澳总督特鲁伯的女儿莎瑞尔曾在此居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女儿房内,有一张雕花大床,嵌入式衣橱,食品柜,桌椅,还有一架钢琴,窗边摆着一幅油画。这些欧式家具虽非原物,但基本复原了当年典雅奢华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面门外是南面的阳台,走上阳台,可观赏远处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女儿房的一角。钢琴后面那个关着的门,应该是通往会议室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是客房,光线非常好。走出对面那个门,外面就是南面的阳台,和女儿房同一个阳台。从摆设看,还是很豪华的。床后那个门,应该是通往女儿房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客房的牌子。阁楼中部偏西的这一间做客房用,与东临的女儿房结构一致,呈左右对称布局。1907年至1914年,到访总督官邸的一些重要的德国和中国客人曾在此下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另一间客房,是在四楼的西面。对面门外,也是阳台,与女儿房和第一间客房的阳台相通。这间客房现在布置成一间餐室,有餐桌、椅子和食品柜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客房的牌子。阁楼西段这一间作客房用,通中央楼台并拥有一个独立的西楼台,形成眺望青岛湾和内城的最佳视角。1912年秋,德国海因里希亲王到访青岛期间曾在此下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此,四楼参观结束了,我们要下楼了。这儿有一块提示牌:“由此下楼 请勿拥挤 注意安全”。后面有三扇玻璃门,不知道是什么房间。从“4F平面导览图”看,这里面一排应该有三间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四楼西北面的楼梯。这个楼梯,不是上来时的楼梯。这个楼梯也铺着红地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到这里,还没有到最下面,地面的马赛克上,已经没有红地毯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走下去,只有水泥楼梯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到一楼了,我们按照指示牌继续参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楼原来的主要功能,是用作官邸的服务。房间包括厨房、酒窖、锅炉房、配餐室、职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洗衣房等,功能是很齐全的。后来是根据1907年所保留的一张原始设计图纸,做了复原。现在主要是展示青岛城市和此楼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楼的场景。左边墙上有一块牌子,上面是“1907年配餐装置”,边上是配餐装置的示意图。下面是“此为1907年建筑落成时的配餐装置,通过配餐轿厢连接1—3层配餐室,可高效地将食物与餐具运送至楼上宴会厅或其他所需房间。此装置以人力驱动,通过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反绳轮实现升降;通过重量补偿装置平衡轿厢重量组成;通过每个楼层装置底端制动踏板确定轿厢停放位置;通过每个楼层的传声简及传声管道,实现楼层间人员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面是酒窖。酒窖处于总督楼半地下室中部,诸多来自德国和欧洲的名牌葡萄酒、啤酒曾在此汇集。1903年青岛啤酒诞生,1912年青岛的葡萄酒起航,所以这儿也是青岛最早的啤酒与葡萄酒的亮相之处。20世纪初,这样一处经典酒窖具体而微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话、融合与创新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现在设为展厅,展示青岛的历史与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块展板,题目分别为“缘起:城市规划,基础先行”、“洁净:雨污分流,排水理念”等。介绍德国占领青岛后,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运用国家干预和军队管理,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带到青岛。并遵循基础设施先行原则,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置于优先建设项目,其中最为重要是自来水管网的铺设、雨污分流的下水道设计、电厂的建设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赓续:高标准城市排水建设。德占时期修筑的排水系统,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喑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但青岛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改革开放后,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力度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出口方向。墙上挂着的是与青岛有关的中外名人照片和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德国总督楼旧址一楼的出口,在西面偏南一侧。门面很窄,估计当年就是供下人出入的。门口这个绿色的亭子很有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了德国总督楼旧址,我在楼外拍了一些照片。这座德国总督楼旧址,可以说是德国建筑艺术在我国的天花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感觉依然非常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总督楼旧址南面偏西一侧拍摄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楼旧址外墙,主要由粗犷的花岗岩构成,楼顶铺设着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与绿色牛舌瓦,精美别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总督楼旧址东南一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面顶上的花岗岩,饰以浅浅的波浪纹。上下各层的花岗岩,大小及形状各异,搭配着浅蓝色的颜色。玻璃窗的形式也不相同。中间黄色的墙面,又给整个立面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恰似童话里的城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东北面拍摄的外墙。这几根石柱,都是花岗岩搭建的,石面加工粗犷质朴,很有返璞归真的味道,可以说是于粗放之中见精巧。我在遐想,到了夜晚,楼下里面闪烁着一盏黄灯,是不是有几分“古堡幽灵”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督楼旧址建筑外墙,以黄色为基调,花岗岩石块基座,黄色城墙,欧式柱子和红瓦顶,这座德国古堡式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总督楼旧址的北面。边上有四个休息亭,每个亭都有遮雨的圆篷,还有休息的长椅;中间有台阶可以上去,现在已经用铁栏杆拦住。台阶前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登高作业处”,不知道从此处登高作什么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德国总督楼旧址,让人觉得来到了一座欧洲的古堡。这座楼造型典雅,整幢楼型为非对称结构样式,在不同的方位角度,所观赏到的建筑效果,也是完成不同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西北面拍摄的。曾经的德国总督楼,如今上面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一定要记住青岛以下这些历史时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遣舰队强占青岛,清政府未抵抗即撤离;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正式获得青岛99年租借权,殖民统治由此确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封锁胶州湾并进攻青岛;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德国殖民统治终结,青岛进入日本军事管制时期;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最终由中国收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6月2日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在青岛旧政府大楼会师,降下国民党旗帜,升起了红旗,正式宣告青岛解放,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外国列强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结束了。我在这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石碑边上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夕阳下的“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图片来自网络)。这座百年德国总督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青岛近代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单纯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德国总督楼旧址,记载着历史,又超越了自身的历史,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载体,也是二十世纪人类建筑艺术的经典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德国总督楼建造完工后初期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左边的门就是入口处,上去有八九个台阶,进去后还有八九个台阶,导致二楼的地面高出外面地面一大截;右面的小门是下人出入口,也是现在参观后的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座德国总督楼旧址,从外部的厚重到内部的装饰,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这座百年老楼,叠加着百年沧桑,堪称经典与绝版的建筑,在日月的光华中依旧保存良好。时间的流逝,赋予这座古堡式的建筑更为艳光四射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记:旅游归来已经一个月了,最近一段时间,我想着要把参观“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情况,在美篇中反映出来。因为这座楼包含着太多的内涵,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有必要把当初拍的照片,还有看见的场景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这座楼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十几天的筛选照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修改核对,今天终于完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德国总督楼,外表显得很粗糙,透露出一种粗旷的原始气息,内部却有着欧洲宫廷般的奢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华美的内部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屈辱。毕竟,这是我们的土地,却曾被远隔重洋的殖民者所占据,为他们所用,为他们服务,成为一段痛苦而难忘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如今已经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静静地诉说着青岛的往日与今朝。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去青岛,一定要去看看这座百年老楼。当你站在二楼豪华的中央大厅里,看着周围的一切,想着一百多年前,青岛以及这座楼里发生的事情,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