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小时候,村后那片被雨水冲刷出沟壑的黄土坡,是我和小伙伴们最爱的探险地。坡顶常年裸露着赭红色的黏土层,像被太阳烤皱的牛皮纸,而坡腰的裂缝里,藏着我们最大的秘密——翠鸟的巢穴。<br> 每年四月,我们会提着锈迹斑斑的铁铲,沿着坡上蜿蜒的"之"字形小路往上爬。翠鸟总把巢穴筑在垂直的黄土壁上,洞口只有乒乓球大小,但内里却藏着惊人的乾坤。<br> 记得第一次发现时,我整个人几乎贴在坡面上,用长而硬的茅草茎试探着捅进洞口,突然有团毛茸茸的东西扑棱棱撞出来,吓得我连滚带爬跌下坡,才发现是只刚离巢的幼鸟,翅膀还透着嫩黄的绒毛。<br> 掏翠鸟洞最讲究的是技巧。堂哥教我们用麦秆编成漏斗形工具,轻轻伸进洞里旋转,既能避免伤到鸟蛋,又能把松软的鸟粪清出来。<br> 洞底往往铺着细碎的枯草,三到四枚翠鸟蛋像青花瓷般躺在上面,蛋壳薄得能透光,对着太阳能看到里面跳动的阴影。我们总会偷偷留下一枚,用湿泥重新修补好洞口,美其名曰"给翠鸟妈妈留个后"。<br> 江南六、七月份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黄土坡会塌出新的裂缝。那些被暴雨冲垮的鸟巢里,偶尔能捡到未孵化的蛋,在掌心温热的触感中,仿佛还能听见雏鸟啄壳的细碎声响。<br> 现在想来,家乡黄土坡上的那些歪歪扭扭的洞穴,其实是我们用童稚的执拗,在黄土坡上刻下的时光印记。<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