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笃行致远:省培计划(2025)——仙桃市名师学习共同体研修(C028)”培训纪实

Miriam

<p class="ql-block">  7月17日已是本次研修的第五天,但是教研氛围依旧热烈。上午的课前来自沔阳小学的刘佳老师带来精彩导入,为这场知识盛宴预热开场。</p> <p class="ql-block">  朱开群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名家。曾任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教有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今天为我们带来的教学主题是《“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与学科教研的转型与创新》。从“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中考)”构成的教育“三新时代”切入,剖析教师面临的观念、知识、课堂等多重挑战,又从教研活动转型、核心素养落地、课堂质量评价等维度,结合导学案实例,为教学实践指明创新路径,满满干货,为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注入新思考与动力 。</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学习在仙桃小学的范丽娟老师带领所有老师开展的口腔操轻松开启。</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教师学习共同体研修交流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教师围坐在一起。大家神情专注,有的认真记录,有的低头思索。氛围热烈而融洽。他们或许正围绕平时的教学难题、创新方法等展开深入探讨,只为开阔教学思维,更好地助力自身成长。</p> <p class="ql-block">  第一组来自仙桃第四中学的柳明老师带来“心灵小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深度分享,以 “一主四翼 五育融合” 为脉络,绘就心育新图景。</p><p class="ql-block"> 从体系构建看,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管理,确立 “一把手工程”,联动市内外教研资源,筑牢心育根基;课程落实上,青春期专题课、小初衔接课、自我认知课多维覆盖,把心育融入日常;活动调适中,心理讲座、团辅、校园氛围营造,以 “预防为先” 疏解压力;精准帮扶维度,个性化辅导、发展性支持、多样化疏导与专业化引领协同,守护学生心灵;常态护航里,五育融合的心育体系与定期活动,为成长续航;特色赋能中,教师关怀活动与家校协同,凝聚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系列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从 “单点突破” 推向 “全域浸润”,让心育真正成为五育融合的 “助推器”。柳明老师的分享,启示我们:心育深耕,方能为学生成长筑牢心理基石,让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在心灵滋养中熠熠生辉 。</p> <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师成长,是“模仿—蜕变—定型”的过程,第二组来自第二中学的尹思唯老师聚焦“教学风格塑造”,探讨如何让青年教师在模仿名师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专属“教学名片”。老师们认为,可从课堂细节发力:善用亲和力优势的,打造“温暖互动型”课堂;逻辑思维突出的,构建“思辨探究型”模式 。鼓励青年教师挖掘自身特质,在模仿中创新,于实践里定型,快速找到差异化教学优势,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绽放独特教学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三组来自仙桃市第二中学杨武群老师带来“新时代班级管理中的‘严慈相济’艺术”分享,为班级管理注入温度与智慧。从“严慈相济”的核心内涵讲起,明晰“严”是规则明确、执行公正,“慈”是个性化关怀与情感支持,二者融合构建有序又有温度的班级生态。尤为动人的,是杨老师分享的 “真、善、美” 管理案例:求真,带学生观察自然、探究科学,在真实体验中悟真理;崇善,组织公益活动、引导互助,让善意在班级流淌;向美,开展艺术创作、审美分享,滋养学生心灵。这些案例,让“严慈相济” 落地为具体的育人故事,诠释教育不仅是规则与关怀的平衡,更是对 “真善美的追寻与传递。</p> <p class="ql-block">  第四组来自仙桃第四中学的罗力老师以《名师姿态与高徒心态——青蓝工程的师徒关联路径探索》为题,带来深度分享。</p><p class="ql-block"> 从精准认知出发,剖析名师“专业名望、独特能力、德行品质”的三重特质,也看见青年教师“教育初心纯粹、贴近学生潮流、拥抱新生事物”的优势,点明二者“名师学青年求知欲,青年学名师沉潜思”的互补逻辑。</p><p class="ql-block"> 谈及良性互动,强调师徒需打破“客气虚浮”,实现精神平等:名师要“因材施教”,依青年教师特质引导(如温和型教师可走沉潜深耕之路 );青年教师则“合理消化”经验,学其神而非拘其形。</p> <p class="ql-block">  第五组来自仙桃第二中学的曾向华老师围绕 “教学突发事件的课堂应变和教育契机转化” 展开分享,用真实教学故事传递育人智慧。以三十年教龄沉淀,诠释“沉着抓本质,让意外回归教学线”“顺势而为,化技术故障为学生主体激活契机”,更揭示“跳出知识本位,从冲突中挖掘育人价值”的深刻逻辑。</p><p class="ql-block"> 那些“想不到”的课堂插曲,在“低姿态介入”“学科素养视角”下,成为学生理解知识、建立自信的“加油站”。这不仅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更是从“教书匠”迈向“教育者”的成长印证。</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我们以思想碰撞激活教学智慧,用合作共研突破专业边界,在跨学科对话中重塑教育理解。每一次研讨都是理念的迭代,每一场分享都是思维的馈赠,每一次实践都是教育初心的再唤醒。让我们珍藏这份携手同行的热忱,将研修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的创新动能,让共同体的智慧如星火般播撒在每一间教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