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为盛夏,适逢雨天,杭州气温并不太高,迤逦到达运河之旁观其风貌。以前几次到得此城,这里都未曾前来。今日可补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保留了以前的一些民居,多为二层,门向河而开,绮窗绣户,如同江南佳丽。此处花团锦簇,大概是专门为拍婚纱照而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水中有着花与树清晰的倒影,水波柔软如荇,宛如沉淀着许多温婉的旧事。她的腹际诞生隽永诗歌的时候我们没有到来,那时我们在北方,唱着关于戈壁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河水一侧桥下,是走廊式的坚固建筑,石板筑就的墙面和小路,让你很难辨清它的时代。哪怕这儿,也有窗户,那么这里面也住有人?</p> <p class="ql-block">水呈现出一种浓绿,对面立有各种告示和广告。一艘小船,载着满船的花,很快穿梭而过,它会参加怎样的庆典?想起在苏州看到的那些运载大船。</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应该有些年成了,依然稳固坚实。水从桥下流,人自桥上走。就是这样的时间流程,构成了历史。那些再也沉重不过的事件,在这种变幻面前,均如轻烟。</p> <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的房屋,还保持着旧日的模样,静默在绿树掩映之中。这里的商业氛围与其他类似的地方一样浓厚,只有借助这些只鳞片爪,才能想见当日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基本面貌便是如此,河水汤汤,民居枕河。在交通不便的以前,家家大概都有船的。“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几户人家住。榴火自红,柳线舞。”</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花,满绽于黑色的屋檐,迎着碧蓝的天宇,时见被风扯碎的白云,满耳都是嘈嘈的蝉鸣,暑热难耐,在茶馆倚河喝喝茶。</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各种小店,名字颇有江南味道。这是代表之一。“望穿寒烟梦,不觉泪满衣”“瑶台寒烟起,霜树晚霞红”。寒烟属于秋冬季节,我们沐浴已多。</p> <p class="ql-block">一个漆黑的窗户,空洞如无言的嘴巴,外面满布枯萎的藤蔓,看去很是寥落。这座房屋,应该有一定的历史了,当年繁华落尽后,静对水流而已。</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看早先的河堤,以砖垒就,房屋就建在砖上。这些砖已有点破损,房屋也显得陈旧,水则依然明碧。逝者如斯,不舍昼夜!</p> <p class="ql-block">楼多为二层,下面是经营各种物品的小店,上面仍可住人。这是白天,灯笼闲挂,到了晚上,当是另一种景象。如果夜雨降临,那就有珠箔飘灯的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河堤已老,昔年落在其上的种子从中萌生,已长成郁郁苍苍之势。记得陆游曾说,南宋能在杭州建都,也因为有大运河。“汴与此渠,皆假于隋氏,而为吾宋之利。”</p> <p class="ql-block">每看到这样在时间河道中跌跌撞撞、趔趔趄趄走到今天的民居,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它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居住于此的人们到底演绎过些什么。与北方相比,定然有所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处处都能看到精心设计的一些文化元素,像这个石人,像这个石箕。虽然也都被商业化,但也可看出当初人们面对房屋的感情。这是与住在高楼大厦中迥然有异的。由此,人的心理和对生活的感受也自发生了变化。</p> <p class="ql-block">茶馆里的石制僧人,蛮有点味道。僧人与茶的关系,可以作为一部学术论文来做了。宋代喝茶叫吃茶,和现在并不一样。最有名的,就是小龙团。甚至还有斗茶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只蜻蜓,在花丛之旁不断地飞来飞去,不忍离开。蹁跹的姿态,安静了整个午后。那些年在南国工作生活的经历,随之苏醒。所有遇见的蜻蜓,均已飞得不留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段介绍很有意思,原来这里当年是百姓商贾交友洽商休闲的重要场所,故而茶馆应运而生。“野兴几多寻竹径,风情些小上茶楼”。时间慢的背景下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孩子打陀螺的雕像,这个我们童年也玩过。当然还有许多游戏。后来还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国土这么大,各地游戏却相似相同的很多,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这道门背后,应该屡次上演过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那种。如今木门紧闭,曲声消失,唯有热闹喧嚣的街道有揽客之声不断响起。</p> <p class="ql-block">旧式的门径,旧式的庭院,仍有竹子投下稀疏的影子,门内花木扶疏,清香淡然,窗户、门楼、地面存留着旧日的温度。仅此,便可以自足。</p> <p class="ql-block">江南地狭人稠,建筑普遍比较密集,加上茂盛的植物,留给巷道的区域并不大。就是这样的小巷,曾引领无数人的回望,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迷梦,则始终沉浮不定。</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陆游,曾往来于萧绍运河,年少时见过一幅有关他的诗配画:“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过目成诵,至今未忘。</p> <p class="ql-block">一艘游轮,急速而过。以前也曾想过,就坐一条小船,手持一本张岱的《夜航船,从杭州,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而至北京。现在不作如是想了。</p> <p class="ql-block">这条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见到此水,能无感慨乎?</p> <p class="ql-block">辗转到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样是沿河的小街,依稀能见旧日风貌。这里有一张异域人物照片,观其介绍,其人曾至此处并留有照片,可惜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此路最大的特点,便是两边都排列有高大的梧桐,时为夏日,绿树阴浓,夕阳斜射,树身生辉。倘若到秋日,满地落叶,景象又自不同。</p> <p class="ql-block">路边时见这样的方言,如果听本地人说话,那是一句也听不懂的。犹记当年和宁波几人一起参加普通话培训,其中有人紧皱眉头的痛苦表情,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拐角处的房子,沉淀着过去的记忆,它大概见证过许多往事。杜牧诗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一代一代的人,以不同的步履走过,而建筑依旧。</p> <p class="ql-block">此地一座名为“香积寺”的寺庙,牌坊别具特色。记得西安也有一座同名的寺院,为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王维曾有“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寺前有两座形制一样的塔,静默在斜阳草树之中。不远之处就是闹市,但这里却颇为安静。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啁啾着飞向它们黄昏的巢穴。</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个山门,还是想起以前的经历:报国寺,雪窦寺,灵隐寺,净慈寺。杜牧说“倚遍江南寺寺楼”。那时我们寻找过自己的影子,后来我们混同于浊流尘俗。原因在哪里,只有自己清楚。</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见过无数,此处亦有。这时已经关门,游人寥寥,庭院寂寂,几片树叶悠然而落。《颜氏家训》那篇《归心篇》的内容,缓缓浮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有点江南园林的味道,不同的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当不远之处的运河还处于船来船往的时候,到这里膜拜的人们当怀有不一样的目的。而今,则多为浮躁之中的安静吧?</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际泛白,酝酿下雨的云彩散去后,留下一片空明的天地。檐角的风铃,似乎变得透明,等待着晚风吹来,然后奏出一曲属于岁月的挽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