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2天早饭后,我正准备和钟前雄大哥电话确认见面事宜,却在微信里看到他发来的定位。他不知道我已经到过他家了。前一天下午,钟光建大哥用电动车载我去过他家,看到房门敞开,在门外喊了几声,发现家里没人才打电话给他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我准时到达。 钟前雄大哥在门口等我。走进宽敞整洁的客厅,迎面是一套电视背景组合墙柜,深色木质材质沉稳大气,两侧的柜子里放满了书籍,让客厅兼具生活烟火与文化氛围。我们的谈话,从钟大哥本人的经历开始。</p> <p class="ql-block"> (钟前雄大哥家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钟前雄大哥今年79岁。他从小爱读书,从福同小学到琼山中学,求学路上曾展露锋芒,却在1966年高中毕业时遭遇文革风暴,大学梦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在伟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最高指示下,1970年代初,农村普遍推行5年小学+2年初中的七年制中学。钟大哥回到升格后的福同学校执起教鞭。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正在给初中毕业班代课。学校以缺乏师资和委以重任为由拒绝在政审表上盖章,钟大哥再次与上大学的机遇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1980年,国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已有3个女儿的钟大哥,妻子又有了身孕。保铁饭碗还是要孩子,他再次面临艰难选择。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驱使下,他选择辞去教职。此时,他的家庭还有一个特殊成员——早年丧偶的丈母娘。老人膝下无子,自女儿出嫁后便一直跟随女儿女婿生活。看着女婿为延续香火而承受的压力,老人内心充满愧疚,常常暗自垂泪。次年,钟大哥家再添一女,丈母娘的愧疚与日俱增,竟悄悄替女婿物色了个失去丈夫的单身母亲,带着一个年幼的女儿来到钟家。两年后,钟大哥和新来的女人又生一女,让这个复杂家庭的紧张气氛再度升级。直到2002年,时年56岁的钟大哥才喜得贵子,得偿所愿。</p><p class="ql-block">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7个孩子个个争气,都考上了大学,且多数都是“985”、“211”。“儿女们替我圆了大学梦”,钟大哥骄傲地说。</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海南第一次房地产高潮时,福同村部分土地被公司征用,每个村民分得5.3万元,钟大哥把分得的30来万元全部用来盖了这栋二层楼房,长条形白色外墙贴面瓷砖,是当时最流行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在辞去教职回到村里的头两年里,钟大哥担任生产队长,凭借公正的处事方式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村民中逐渐树立起威信。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敏锐把握机遇,率先通过科学种植和多种经营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2年后,在族人的推举下,钟大哥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福同村乃至海南钟氏族群的事务中。按照岭南乡村的传统规约,能够主持祠堂修缮、族谱续修、祭祖典礼等宗族事务的牵头人,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还必须符合"人丁兴旺、家风淳正"的基本要求,其中"家有男丁"更是不可或缺的硬指标。这些传统规约,既体现了乡村社会对宗族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地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香火观念。</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美兰机场扩建,再次征用福同村土地,每个村民分得12.5万元,钟大哥用分得的60万,完成了这栋3层楼的土建工程,另外还花了几十万搞装修。他说靠祖宗地分得的钱,一定要留在祖先的土地上传给子孙,不能挥霍掉。)</p><p class="ql-block"> 福同村肇基于元末明初之际,历经600余载岁月沧桑。现今村中1200余口人,钟氏族人独占八成有余。回溯数百年光阴,福同村实乃钟氏一族之世居地,他姓人家皆是近世才陆续迁入。可以说,福同村600年的历史长卷,正是钟氏家族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的见证;村中现存的文物古迹,皆为钟氏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 根据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代钟姓人口约624万,列百家姓第5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钟姓人口以南方为绝对主导,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4省区,占钟姓总人口的65%。广东为钟姓的大本营,约有173万钟姓人口。</p><p class="ql-block"> 海南钟姓人口约9.2万,占海南总人口的1%强。</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海南钟芳研究会成立,钟前雄出任首任会长。研究会的宗旨在于凝聚海南钟氏后裔,追溯家族源流,弘扬先祖精神,实际上就是海南钟氏理事会或宗亲会。宗亲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姓氏、家族为基本单位建立的民间组织,历史源远流长且曾经普遍存在,主要从事修谱建祠、调解纠纷等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族群人数和流动性增加,宗亲组织还承载着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宗亲联谊、社会公益等使命。在现行民间社团登记管理制度下,国内的宗亲会大多以本族代表性历史人物研究会之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和开展公开活动,如林氏的比干研究会、李氏的老子研究会等。海南钟芳研究会便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位于石山镇荣堂村的钟明显墓)</p><p class="ql-block"> 海南钟氏的移民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南宋绍兴年间(约1149年后) 福建莆田人钟明显奉朝廷之命以统领官(四品武官,相当于副军长)身份率军渡琼平叛,后定居琼州石山镇荣堂村,被认为是钟姓最早的迁琼始祖,也是海南钟氏重要支系始祖。 同样来自莆田的南宋钟氏迁琼始祖还有钟洁庵和钟邦本,前者受朝廷委派任临高知县,后者因5次科举落第愤而迁居万宁和乐镇发兴村。</p><p class="ql-block"> 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是海南历史上汉人移民的第一次高潮,其间约有10万汉人迁入海南,其中不少是军中将领或知识精英。</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说,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瞬间就吸引了10万人才上岛。南宋时期一个半世纪10万人上岛,怎么能算得上高潮?回溯历史,我们知道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他们从先秦时期就已经生活在海南,迄今已有3000年了。公元111年,汉武帝开始在海南岛设儋耳、珠崖两郡,首次将其纳入治理版图,汉人才开始上岛。据史学家考证,当时海南岛总人口约12万,其中10万为黎人,汉人不过2万。直到千年以后的唐朝末年,海南岛上的汉人也只有7万,远远低于当时的黎族人口。</p> <p class="ql-block"> (海南省博物馆陈列的海南进士一览表上显示有111位,其中具有争议的有好几位,有些被认为是在其它省份进士及第后才迁入海南的)</p><p class="ql-block"> 海南岛的文明进程与大陆移民史紧密相连。唐以前,汉人多因贬谪流放至此,如唐代名相李德裕等。他们多为过客,未能扎根,以致隋唐创科举400余年间,海南竟无一人及第。这一局面直到宋代迎来转折。苏轼贬琼办学更直接推动了文化启蒙,其弟子姜唐佐成为海南首位举人。这种由临时性贬谪到永久性定居的转变,为明代科举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古代科举史上没有争议的96位进士中,有60位出在明朝。</p> <p class="ql-block"> (海南历史上出过7对父子进士,有4对出在明代)</p><p class="ql-block"> 海南钟氏家族的崛起,恰是海南移民史与科举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钟明显、钟洁庵、钟邦本、钟京等钟氏家族在琼岛开枝散叶,到明代,钟氏终于迎来高光时刻:钟芳、钟允谦父子联袂登科,创造了"父子进士"的佳话。虽不及同朝丘濬那般名动天下,但钟芳以其"岭南巨儒"的学识风范,成为钟氏族人中最璀璨的明星。正因如此,当代海南钟氏宗亲组织特以"钟芳研究会"为名,既是对这位先祖的崇高致敬,更是对钟氏家族文脉传承的永恒纪念。</p> <p class="ql-block"> (府城达士巷的钟芳井)</p><p class="ql-block"> 钟芳,字仲实,号筠溪,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殿试二甲第三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浙江提学副使、广西右参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官至正三品。 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著作《春秋集要》《学易疑义》被收入《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 1534年,58岁的钟芳致仕还乡,在琼山府城度过生命中最后的11年。除潜心著述、整理毕生所学外,他还在琼山设馆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府城达士巷的“钟芳井”,相传为其晚年所用,至今仍是当地文化地标,寄托“涤烦邪,助文思”的美好寓意。 “达士巷”是明清时期琼州府达人名士聚居的地方,我曾于2024年初写过一篇《闲逛达士巷》,其中曾叙及“钟芳井”。</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立于允谦公墓园的“允谦公生平,后附有福同村钟氏正在使用的辈分字)</p><p class="ql-block"> 钟芳长子钟允谦历任浙江宁海知县、福州知府,在不满50岁时卒于山东莱州府知府任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口市东山镇钟宅坡的钟芳墓,现在是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的海南移民,比北方人更看重“我从哪里来”的溯源。不少迁琼始祖,如韩氏韩的显卿公,是“抱谱渡琼”落籍海岛的。其后代在全岛开枝散叶,每逢清明都会长途跋涉到始迁祖墓地祭拜。</p><p class="ql-block"> 据老一辈说,解放前福同村钟氏每年清明都会祭拜芳公、允谦公、明显公的墓地。土改后,尤其文革期间,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这一习俗中断,古墓也遭不同程度破坏。琼山一带流传着“钟氏三公葬三山”的说法:明显公、芳公、允谦公分别葬于石山镇、东山镇、灵山镇。</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祭祖习俗恢复,古墓和祠堂得以修复重建。石山镇荣山村的明显公墓、东山镇钟宅坡的芳公墓被修复,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允谦公的墓地在土改时已被毁,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2005年,钟大哥就任钟芳研究会会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并修复允谦公墓地。他在寻访中得知,邻村一位九旬老人知道允谦公墓地位置,于是前往拜访。令他惊喜的是,老人不仅知道位置,还偷偷抄录并藏有碑文。更意外的是,允谦公的墓地就在福同村!现场还发现墓堆、墓碑基座尚存,土里埋着一段残碑,刻有“公之墓”三字。</p> <p class="ql-block"> 在找到墓地、获知碑文内容后,钟大哥立即发起墓碑修复工作。这一倡议得到福同村钟氏族人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捐款。消息传开后,海南省其他县市乃至广东、江西、四川等地的钟允谦后裔也纷纷解囊相助,当年就完成了墓碑重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钟大哥他们秉持"敬畏祖先、还原历史"的原则,严格依据原始碑文内容,在字体和尺寸上都力求原貌重现。由于原碑形制已无从考证,他们保留石料粗粝质朴的原始状态,不对边角做任何雕饰,特意让它处于“未完工”的状态,以此铭记它在动乱中遭毁的历史。同时,还在墓园增立了一块钟允谦生平纪念碑,并将福同村钟氏家族现行的16字辈分刻于其上,象征着福同村钟氏子孙世代传承、不忘先祖的赤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 (钟允谦墓碑)</p><p class="ql-block"> 钟大哥讲完这段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说来也巧,就在我们重修墓碑两年后,那位珍藏碑文的老人家就安详离世了。这冥冥之中,想必是先祖在天之灵保佑,才让这位老人能在有生之年将碑文传承下来,指引我们重新立起这块象征族人精神的墓碑。若不是天意如此,允谦公的墓碑恐怕就要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p> <p class="ql-block"> (为修复允谦公墓及祭拜活动捐款的钟氏族人,除福同村外,还有来自全岛及外省的)</p><p class="ql-block"> 允谦公墓地修复后,即于次年恢复了祭扫活动。因先祖钟芳公的祭扫日固定为农历三月十五,其子允谦公的祭扫日就定在三月十五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精心安排既体现了"父子相继"的伦理传承,又为在外工作的族人提供了返乡祭扫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钟芳研究会首次在修复后的允谦公墓园举行大型祭拜。当日,千余名钟氏族人从海南各地及广东、江西等地汇聚福同村,场面庄重而热烈。在连续四年举办后,研究会确立新规:逢三、六、九年份举行大型祭典,其他年份则由族人就近祭扫。</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海南著名学者王国宪所辑《钟筠溪先生年谱》首页对其先祖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 关于福同村钟氏家族的世系源流,我在与钟大哥的交谈中了解到一些值得深思的细节。据村中长者回忆,福同村原本有钟氏族谱。掌谱人的儿子钟述儒曾与同村青年赴越南为钟锦泉当过伙计。他家在土改时被评为富农。他害怕招来横祸,把这份珍贵的族谱给烧了,致使后人难以准确追溯家族支系。</p><p class="ql-block"> 目前,村中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福同村钟氏为芳公后裔,芳公是明显公第12世孙,明显公来自福建莆田,莆田就是福同村钟氏族人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钟芳是钟明显第12世孙的说法在琼山地区流传甚广,当地部分钟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钟明显和钟芳的出生时间分别是1122年和1476年,前后相差354年,按照12世来计算,平均代际年龄差29.5岁,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平均代际年龄差。</p><p class="ql-block"> 声称祖先来自福建莆田的说法,在整个海南都能听闻,甚至会具体到某个村落,提及最多的便是甘蔗园。近年来,交通愈发便利,信息传播也更为迅速,许多海南姓氏在修谱时,都曾专程前往福建莆田寻根。然而,当地官方给出的回复是,莆田从未有过甘蔗园这个地名。这也就意味着,那些自称来自甘蔗园的海南移民,对甘蔗园的记忆,或许只是对故乡的甜蜜想象罢了。</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钟芳本人在著作中明确记载其高祖为钟京,系元末自江西宦游至海南。钟京先祖可追溯至唐代名相钟绍京。钟绍京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又是三国魏太傅、相国、“楷书鼻祖”钟繇的十七世孙。这一记载也与福同村钟氏自认的莆田源流说存在明显矛盾。不过,话到嘴边,我还是收住了。毕竟,祭祖仪式承载的不仅是血缘记忆,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我不愿意让村民在祭拜明显公、芳公和允谦公时心存疑惑。有时候,传承的意义或许比考证更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 (铺前老街和铺前渔船码头,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沉默片刻后,我把话题转向福同村村名的渊源。记得初次到访时,我在村口的小卖部听村民们说,这里原本叫"铺后",直到民国初年才由孙中山先生亲自更名为"福同",寓意"有福同享"。</p><p class="ql-block"> 听到"铺后"这个旧称,我不禁联想到文昌的铺前镇——那个宋代福建莆田移民登陆海南的重要港口。当年,为寄托对故土的思念,移民们将这片东北角的港湾命名为"铺田",后演变为"铺前"。如此看来,"铺后"这个地名似乎也在诉说着福同村钟氏先祖来自莆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钟大哥听罢,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他娓娓道来:福同村确实是孙中山先生改的名。1907年,孙中山在河内策划镇南关起义时,经友人引荐结识了钟锦泉。两人一见如故,钟锦泉不仅积极为革命筹款,更常与孙中山谈及家乡事。得知钟锦泉心系桑梓、乐善好施,孙中山便提议将"铺后"改为"福同",取"有福同享"之意。这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名字就这样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至于"铺后"的来历,钟大哥说,福同村外的琼文公路,自古就是琼山通往文昌的交通要道。钟锦泉的祖上买下现在敦笃亭所在的那块地,在那里开设凉茶铺,为往来商旅提供歇脚之处,"铺后"之名由此而来。钟大哥补充道,我把“铺后"与"铺前"相联系也在情理之中。他还说起一件趣事:当年他祖父下南洋,从新加坡寄回的第一封侨批,就因这两个相似的地名被误投到了文昌铺前。</p> <p class="ql-block"> (1928年新加坡寄海南侨批,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的寄托地主要集中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收批地涵盖广东、福建、海南。“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在“德邵年高”百岁坊前,钟大哥告诉我他是牌坊所纪念的百岁老人的5世孙)</p><p class="ql-block"> 聊了大半个下午,我准备的一堆问题多数还没开始问。天色渐晚,钟大哥提议先带我去看看允谦公墓,再实地细看一下敦笃亭和百岁牌坊,改天再来他家聊别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