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科大讯飞之行:探索教育新动能</p><p class="ql-block"> 河源市源城区康宁路小学林妍</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7日上午,怀揣着对前沿科技的好奇与对教育创新的期待,我踏入了科大讯飞基地。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精彩实践,随后聆听的“黄瑜学情场景数字化校本作业AI解决方案”讲座,更是为我打开了洞察未来教育的全新窗口。</p><p class="ql-block">步入科大讯飞基地,仿佛置身于未来教育的实验室。各类智能教育产品琳琅满目,从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到AI口语测评工具,从个性化学习平台到互动式AI课程展示,无一不让人感受到科技为教育带来的变革力量。智能作业批改系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精准度,识别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仅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任务中解放出来,还为教学决策提供了关键的数据依据。AI口语测评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得到标准、即时的口语反馈,打破了优质语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个性化学习平台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有力践行者,它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让学习真正成为一场专属的成长旅程 。互动式AI课程里,孩子们与智能设备积极互动,探索知识的热情被充分点燃,科技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与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的讲座中,黄瑜详细阐述的学情场景数字化校本作业AI解决方案,为校本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思路。通过AI技术,校本作业得以精准匹配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实现分层、个性化布置。智能批改后的作业,附带详细的错题解析与学习建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所在,提升学习效率。同时,系统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能让教师清晰把握班级整体学习状况和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此次参观与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科大讯飞用创新技术为教育赋能,让教育更加高效、公平、个性化。站在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拥抱科技,将这些创新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科技与教育融合的精彩实践,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生态视觉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海淀方案————刘锌</p> <p class="ql-block">以逻辑筑基石,以细节促成长——刘锌校本研修写作经验讲座心得</p><p class="ql-block">河源市教源城区康宁路小学 林妍</p><p class="ql-block"> 聆听刘锌围绕校本研修展开的写作经验分享讲座,其层层递进的内容架构与务实落地的实践思路,让我对校本研修的设计、规划与实施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更收获了教育写作与实践推进的宝贵启发。</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节“全面观照,为校本研修画像”,如同为研修工作绘制清晰蓝图,从宏观层面梳理校本研修的核心要素,让我跳出碎片化认知,真正理解其本质与目标,为后续实践筑牢认知根基。</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节“整体架构,学校规划这样想”,聚焦规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它像一位领航者,指引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教师需求与教育方向,搭建校本研修的整体框架,让我明白“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需兼顾统筹性与可行性。</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节“细节定成效,设计实施这样做”,则将目光投向落地环节。从研修主题筛选到活动形式设计,从问题解决路径到成果转化策略,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关乎成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校本研修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什么”,更在于“如何做好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节“实践出真知:海淀学校这样干”,则是生动鲜活的实践样本展示。它围绕学校和教研组在实践层面如何开展高质量校本研修这一关键问题,呈现了海淀学校丰富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更多学校和教研组而言,不仅能从理念层面汲取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以实践导向解决问题等养分,还能在操作层面借鉴诸如多样化研修方式、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等具体做法,更能在管理层面参考其完善的研修管理制度。这为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对标参照,让我们明白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以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校本研修的全流程,既授人以渔,更传递了“务实深耕”的教育态度。未来,我将带着这些思考,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研修工作,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成长与教育提质的有力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