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党员学习心得之一:从狮脑山到未来山——在太行回响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答卷

广东邮币卡

<p class="ql-block">从狮脑山到未来山——在太行回响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答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夏日的长风掠过狮脑山的苍松翠柏,我仿佛仍能听见88年前百团大战的号角;当阀门车间里数控机床的低鸣与百团大战纪念馆的静默交织,我听见历史与未来在同一频率上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山西之行的谆谆嘱托,像一束光,照见了这片黄土地最深沉的脉搏——从“煤海”到“绿海”,从“黑色能源”到“金色动能”,山西正在书写的不只是经济转型的答卷,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狮脑山的高度:在抗战烽火中校准信仰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我触摸到的不只是花岗岩的冰凉,更是滚烫的信仰。总书记敬献的花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与现实的暗门——当年八路军以劣势装备打出“中流砥柱”的威名,今天山西以“能源革命”闯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生路。两者看似相隔时空,实则共享同一内核:在绝境中寻找出路,在限制中创造可能。当讲解员哽咽着讲述“狮脑山战斗一天牺牲两百人”的细节,我忽然明白:转型发展不是冷冰冰的GDP曲线,而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精神延续。今天的山西人,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把黑色煤山变成绿色金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人民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阀门厂的刻度:在精密制造中丈量实业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书记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俯身察看一只直径两米的煤气闸阀,手指轻轻抚过阀体上“中国制造2024”的激光刻字。这只阀门让我想起百团大战纪念馆里那把缺口的刺刀——同样是钢铁,前者守护能源命脉,后者捍卫山河尊严。当工人师傅自豪地说“我们的阀门能承受零下196℃的极寒”,我听见“实业兴国”四个字有了具象的重量:它是一微米级的精度,是千分之一秒的响应,更是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杀手锏”清单的志气。总书记说“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这句话让车间里飞溅的钢花有了诗意的注脚——每一朵火花,都是“老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蜕变的火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汾河湾的涟漪:在绿水青山间解码发展辩证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太原汾河岸边,我看见一只白鹭掠过水面,倒影里既有林立的风机叶片,也有采煤沉陷区修复后的人工湿地。这画面恰似总书记强调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生动隐喻:山西一边扛起“国家电煤保供”的千斤担,一边让光伏板在采空区上“种太阳”;一边用“氢能重卡”跑运输,一边用“矿山修复”养生态。当汾河晚渡的渔歌与氢能产业园的机械臂同框,我懂了什么叫“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就像纪念馆里那张“八路军帮老乡收麦子”的老照片,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温情从未割裂,今日山西的转型亦然:每一个生态修复的创面,都在孕育新的产业萌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青年人的远方:在时代洪流中认领“强国一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书记与青少年学生交流时说的“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志向”,让我想起阀门厂一位“95后”工程师的朋友圈签名:“我的爷爷是矿工,我的父亲是焊工,我的使命是让阀门开口说英语、讲算法。”这种代际接力,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叙事——从“一榔头一锤子”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变的工具,不变的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执念。当我们在百团大战纪念馆里佩戴VR眼镜“穿越”战场,在氢能实验室里用光谱仪分析绿氢纯度,历史与未来突然有了相同的语法:每一代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何以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让山河作证,向时代作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狮脑山的松涛仍在讲述血与火的故事,汾河湾的波光已映出光与电的传奇。习近平总书记的山西之行,像一枚穿越时空的邮票,把“抗战精神”与“新发展理念”盖在了同一封信上——收信人是我们,邮戳是“中国式现代化”。当最后一口煤窑关上闸门,当第一片光伏板在太行山巅追光,当更多年轻人把论文写在转型综改的试验田里,我们终将在山河的静默中读懂:所谓学习心得,从来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把个人奋斗的“小齿轮”嵌入民族复兴的“大齿轮”,让每一次转动都发出推动时代前行的轰鸣。这轰鸣,终将汇成中国式现代化最雄浑的交响——在那旋律里,有百团大战的号角,有阀门厂的锻打声,也有白鹭掠过汾河时翅膀划破长空的清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