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诗歌的特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强烈的抒情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是情感激流的体现。《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毛诗序》中又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语言”。白居易把诗歌的特征概括为:“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所谓“根情”,即是以感情作为根本,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郭沫若曾经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洋溢的强烈感情比作风在海面掀起波浪,他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可见,诗歌不仅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还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抒情诗自不必说,即使是景物诗,也无不融入作者的感情。如《望月》《钱塘湖春行》《春夜喜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具有抒情性,而感情总是具体的,生动的,因而就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优秀诗人的诗篇中,无不鲜明的表现出诗人的个性特征。如他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一般来说,越是最能够突出显示诗人独特个性和感情色彩的诗篇,边越容易吸引和打动读者。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愁恨;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思家之情;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诗歌中融入的作者浓浓的感情总是让人喜爱的,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鲜明的形象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注重以形象感人,有的诗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给我们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望江南》《春望》有的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融入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的描绘,形成一个鲜明的画面。景物诗自不必说,如《钱塘湖春行》《春望》等都能使人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明的画面。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要通过具体形象描绘出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时候,即使是说理,表明观点、看法,也要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高度的概括性(高度凝练的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形式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不像散文,更不像小说。如绝句、律诗、词等又有形式的限制,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及高度的概括性,语言极有表现力,可谓一字千金、一字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寻隐者不遇》三问三答,凝缩于20字中,《过零丁洋》开头十四个字。概括了作者的一生及国家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是人们都注意炼字,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如贾岛与韩愈关于“推敲”的故事,就是关于炼字传颂千古的佳话。关于炼字的诗句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頚须”“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和谐的韵律和节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是韵文,必须押韵,而且律诗、词等讲究平仄,而且诗句中的节奏也有规律,因此,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此不多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赏析诗歌的最基本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志趣及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就是说,要知人论世。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与他们的生平志趣息息相关。人们常说,“诗言志”“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等等,无非都是说诗歌是最贴近人心灵的文学样式,一首诗作常常是诗人的一段情绪的流动,一段心灵的跋涉。了解作者的生平志趣,有助于学生快速的通过诗歌,走向诗人的心灵深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反复吟诵,咀嚼滋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吟诵是介于朗读与歌唱之间的一种诵读方式。吟诵不同于朗读,朗读只能表达语言,吟诵还要表达情调。吟诵又不同于歌唱,歌唱重视遵守曲调,吟诵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基本曲词之中随意变化。吟诵重“声”“气”“情”的有机统一。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我之心与诗人之心合于无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真正做到吟诵,必须在划分诗句节拍,处理重音,处理延长、停顿,确定基调,细解感情等处下足功夫,让学生反复琢磨,反复比较,反复体会,寻求最佳的声音形态、语调与节奏,找到切合诗作传情达意的最佳吟诵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吟诵应贯穿于诗歌学习的整个过程,初学要吟诵,理解了诗意要吟诵,领会了诗的意境更要吟诵。反复的吟诵,才能让诗歌领会在内心,融化在血液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仔细推敲,领会诗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有自己的一套言说方式。古典诗歌不像小说、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由于受文字限制,每个词语都承载着最大的意义负荷,词语本身乃为具象形存在,词语间多有省略,句子间多有跳跃;又由于押韵和修辞的需要,某些词语的词性或顺序常常改变。诗语不受常规字义、句法约束,为我们的阅读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也是大多数同学不太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诗教学要立足于读懂诗语,建构感知诗意的图式,通过弄懂古典诗歌文本的表达形式,读懂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从而理解诗歌文本。特别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如词的活用、搭配的无理、省略、跳脱、倒装、互文、用典等从而明晰诗意,为理解诗歌奠定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玩味语言,体会意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与上面并不重复,而是对语言领悟的进一步延伸。诗歌是最讲究对语言的推敲和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是不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頚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讲诗人炼字炼句的艰辛。诗人创作诗歌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个性化、艺术化的运用,融入了诗人极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熔铸了诗人的思想。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专注于对词语的选用、对语言的锤炼,专注于一词一字、一处停顿,着眼于字,体察于文,细嚼慢品,潜心玩味走入诗人构建的艺术世界,聆听其心灵之音,得诗之真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玩味语言,要注意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重视描写动态的词语,注重诗中表示数量的词及拟声词、重叠词,采用“加、减、调、联、换、改”等方法,对诗歌的字词、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咀嚼。玩味诗眼最为关键。因为他最精炼传神,是全诗主旨所在,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灵魂世界。悟透了诗眼,也就解读了全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品味意象,放飞想象,置身诗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意”是主观感情,“象”是客观物象,打上了诗人浓郁的感情烙印的物象,就叫做意象。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诗歌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象,读者正是通过直接可感的意象,窥察了诗人的情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填补省略的内容,生成形象,深化形象,再现意境。具体的做法是用美文描绘画面。让学生融入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尽可能美的语言,把诗歌中美丽动人的画面描绘出来。另一种做法是借助音像作品,虚拟一个全新的图影,进入诗境,让具体的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与诗人交心对话,取得心灵的共鸣。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如《商山早行》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之中,描写了六种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鸡声唤起赶路的旅客,残月犹自挂在天边;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桥,桥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脚印……诗人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了一种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动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领悟诗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是情感激流的体现。《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毛诗序》中又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语言”。白居易把诗歌的特征概括为:“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所谓“根情”,即是以感情作为根本,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郭沫若曾经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洋溢的强烈感情比作风在海面掀起波浪,他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可见,诗歌不仅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还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抒情诗自不必说,即使是景物诗,也无不融入作者的感情。如《望月》《钱塘湖春行》《春夜喜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具有抒情性,而感情总是具体的,生动的,因而就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优秀诗人的诗篇中,无不鲜明的表现出诗人的个性特征。如他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一般来说,越是最能够突出显示诗人独特个性和感情色彩的诗篇,边越容易吸引和打动读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面几个方面如果做足,对诗情的理解,其实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可抓住诗中体现感情色彩的字、句去领悟,去理解,透过字面,去理解其深层的情感内涵。由于下面还要重点阐述,这里不再详细阐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诗歌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引用等。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多采用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借古讽今、象征、以小见大等。只要向学生讲清这些表达技巧,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诗歌的学习,学生不难掌握这些技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教给学生快速解读诗歌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的常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意象体悟式解读,即从诗歌呈现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适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常规方法,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但又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在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诗歌积累以后,应教会学生快速解读诗歌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快速解读方法,只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变通常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诗歌解读方法为由理性思考再到感性赏析的思路,即从诗人点破自己自己入手,快速解读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是一种最贴近人心灵的文学样式,一首诗作,常常是诗人一段情绪的流动,一段心灵的跋涉。尽管中国的诗歌传统讲求含蓄,反对直白,但任何一首诗作都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或全部或部分融进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再含蓄的诗作也常会出现诗人点破自己,袒露心迹之处。解读时,如果从这里切入,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以《游山西村》教学为例。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恰是袒露作者心迹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强烈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如此喜爱山西村?,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开始对前三联的赏析。此地,村庄主人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幽默风趣的开头,写出了村主人殷勤、厚道、热情、唯恐招待不周;此地,风景绝佳,山环水绕,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地,民风淳朴,古风犹存。“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主人好客,风景绝佳,民风淳朴,恰恰切合了年老赋闲在家诗人的心境,自然流露出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这种方法,快速的理解了诗歌的意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从诗人点破自己处切入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由果索因、先深入而后浅出的诗歌解读方法。这种方法便于迅速明晰诗歌中大量意象后的内蕴,了然诗歌画面下的情思,抓住诗人创作的主旨。反过来,又更能体会诗人笔下意象及画面的精彩与表现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培养中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培养学生对诗歌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从诗歌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出发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从诗歌审美价值出发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典诗词其情动人,其美感人。它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他把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闪烁着美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从诗歌对人的培养出发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告诫他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说: “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始终闪耀着诱人的光芒。推行古诗词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高雅的艺术鉴赏力、并且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人文学科发展举步维艰,人文社会科学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耗能大 ,成果少的情况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提倡古典诗词教育,重新重视诗教的传统,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而且在重新定位与思考人的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是不容忽视和十分必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最基本方法。(见上面七步学习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利用音像资料,也是提高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能力的有效途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特别是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源,对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帮助很大。我们收集下载的音像制品有:《中华古诗词》、《唐之韵》、《唐风宋韵》、《唐诗十家》、《宋词十家》、《壮哉唐诗》、《诗歌唐朝》《风雅百代存》。另外还有《百家讲坛》有关诗人的专题讲座,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苏轼等等。这些讲座,一是名家讲授,高屋建瓴,同时又是面向大众,通俗易懂;二是大多是央视制作,画面精美,朗诵声情并茂,三是结合人物的生平介绍作品,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了解作家作品。学生一旦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觉从网上寻找此类作品,这也起到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作用,这应该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副产品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