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宝鸡市区还不大,也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在铁路以北的很多地方朝南眺望,都可以看到层峦叠嶂的秦岭。目光略略东移,看到一组长得枝枝叉叉形如鸡冠的山峰,很引人注目,这就是在宝鸡人人皆知的鸡峰山。鸡峰山原名陈仓山。相传春秋初期,秦文公在此狩猎,获雌鸡,飞至山上化为石鸡,秦文公便在山上建祠祭祀。唐至德二载(757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正在忙于平定安史之乱的唐肃宗以为这是祥瑞之兆,便下诏改山下的陈仓城为“宝鸡”,地名沿用至今,鸡峰山也由此得名。<br> 近几十年宝鸡的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除了北坡上,市区的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鸡峰山了。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茵香峪口拍摄的。<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鸡峰山</h5> <p class="ql-block"> 身为一个在宝鸡长大的人,一直没有机会到鸡峰山上去看一看。几年前,鸡峰山建成了景区,成为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已经不是过去的“野山”了。7月12日是个星期六,一大早老伴开车送我去登鸡峰山。从石鼓山西侧的茵香峪口进去,驱车溯茵香河而上约六、七公里,来到鸡峰山的山门。这里是从市区开来的游6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也是景区交通车的起点站。山门外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但并没有开展服务,自驾游客要到景区还需开车穿过山门,继续往里。</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山门和游客服务中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山门</h5> 又行大约三、四公里,来到一处停车场。自驾车开到这里,就不能再往前开了,游客或坐景交车或步行才能到达景区售票处。停车场工作人员说从这里到售票处只有1.5公里的路程,步行只需十几分钟,花10块钱坐车有些划不来。我想他说得有道理,于是步行前往,老伴也开车回家了。走时间不长,来到售票处,也是景区入口。景区对65岁以上的老者免门票,但需购买10元的保险;所有游客都要在入口处手填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和进入景区的时间等信息后,才可通过架在茵香河上的渡仙桥,进入景区。此时为上午9:08,这地方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025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售票处和景区入口</h5> 从渡仙桥到千尺梯是3公里缓慢上坡的石板路,很宽,路旁有树木遮阳。景区导览图上的这一段有很多小景点的名称。这些小景点,有的附会些真真假假的典故,比如路边的一块大石头,起名“补天石”,旁边的牌子上说这是女娲补天剩下的最后一块神石,被随手放在了这里;有的则根据山石的形状和茵香河里水势命名,其中大多都很牵强,只有飞鱼石还很形象,它也被旁边的牌子编了一段故事:说是姜太公当年在磻溪垂钓,一日有鱼上钩,太公提钩时用力过猛,一下子将鱼甩飞,落在此处,化为巨石云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导览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鱼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鸣鸡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溪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补天石”</h5> 千尺梯的海拔高度1500多米。接近千尺梯时,石板路变成了石阶路。在千尺梯平台上方有一个岔路口,左、右分别为下行和上行步道。上行步道上交替着石阶路和石板路,沿山势曲折盘旋而上,坡度很大。走完这段急剧拔高的路段,来到海拔1700米以上的豁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尺梯下方的山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尺梯上方的岔路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尺梯到豁口之间的步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豁口平台上</h5> 豁口平台上,宽阔的台阶直直地通往高处,但它却是下行步道;而上行步道却在它右手边不起眼的地方,由一条木质步道引向下方。不远处有一处“灵官神池”。这是鸡峰山庙的生活用水之地,即使在庙会期间,每天拜庙的多达上千人,水也基本够用。原池小而浅,且有泄漏,经深扩并用混凝土处理后,蓄水量更为充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行步道在大阶梯右边的角落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行步道一开始却是下坡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官神池”</h5> 再往前走几分钟,来到一处景点集中的地方。首先是位于主峰南侧下方的“玉笋排空”:一柱一柱的岩石突兀嶙峋,像一排竹笋冲向天空;石柱下树木遮挡,无法看到其顶部。接着是“剑劈峰”:耸立的巨石裂开一条窄缝,如同刀剑劈过。“剑劈峰”旁边是一座长约10米的栈道小桥,名叫黑虎桥,只可惜由于地形限制,找不到合适的拍摄角度。黑虎桥的另一端是一座小小的黑虎殿,供奉着黑虎神鞭赵公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笋排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剑劈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虎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虎殿</h5> 顺着栈道继续下行,见一棵铁橿树,就来到鸡峰庙了。鸡峰庙是一处庙宇群,佛、道兼有,以道教为主。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菩萨殿。菩萨殿的右侧有一座财神殿和另一座没有名称的小庙;菩萨殿身后的小庙殿叫做“神仙洞”。菩萨殿后还有两层观景平台。从菩萨殿的左侧开始缓慢上行,经过“三教归一”、娘娘庙和老母宫后,再次开始急剧拔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橿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到鸡峰山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萨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财神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仙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教归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娘娘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母宫</h5> 从菩萨殿后的观景平台上,远远看到一根拔地而起的巨型石柱,顶上有一座小亭子。在拔高途中拐入右侧的岔路,通过高高的铁梯,可攀援而上。石柱顶上的面积很小,建有铁质平台,平台上露出石柱的顶端。刚才见到的小亭子就矗立在平台上。石柱顶端正中凿有石窝,一条黑色的铁鞭插在石窝正中,原来这里就是“神鞭奇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岩顶上有亭翼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去瞧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来这里就是“神鞭奇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神鞭奇峰”回望鸡峰山庙</h5> 从“神鞭奇峰”下来,回归正路。这里离顶峰很近了,但由于从豁口到鸡峰山庙的一段是下坡,损失了很多高程,因此要在很短的距离上完成剩下的拔高量。景区在这里连续建立了三座旋转筒梯,几乎实现了原地拔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方有旋转筒梯,不止一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第一座筒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第一座筒梯上回望“神鞭奇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第二座筒梯上回望第一座筒梯</h5> 第二座筒梯的顶上有一只金鸡雕塑。听人说鸡峰山上有四只鸡,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只。这只鸡有个名,叫做“鸡鸣祥瑞”。从第二座筒梯的出口外有一条岔路,通往一座观景平台;在观景平台的下方又有一个小一点的平台。此台三面临空,上面有一石刻棋盘,楚河汉界分明,传说这是唐王下棋的地方。从唐王棋盘退回,进入第三座筒梯。从筒梯上回望,“鸡鸣祥瑞”和“唐王棋盘”上方的观景平台一览无余。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鸣祥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王棋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第三座筒梯上回望“鸡鸣祥瑞”</h5> 行过三座筒梯,再往上攀登,顶峰就已经不远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顶峰在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顶的石阶</h5> 顺着陡峭的石阶,攀爬上顶峰下的观景平台。平台上树立着刻有“鸡峰山”三个大字的景观石;在景观石的顶端,我看到了第二只鸡。景观石的后面,有石阶通向山顶。我在12:28登顶。山顶上的面积很小,一只铁鸡卧在石窝里。在景区导览图上,这第三只鸡的名字叫“神鸡鸣瑞”。这只鸡的图片在网上流传最多,也是鸡峰山上历史最久的一只鸡,在我看来,它就是鸡峰山的标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峰顶下平台上的石刻和鸡雕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此存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那只著名的铁鸡——“神鸡鸣瑞”</h5> 顶峰不远处还有一处低一点的山顶,山顶上也修建了观景平台。这座平台上的鸡雕塑是四只鸡中最大的一只,它的名字叫“金鸡报晓”。既然是“报晓”,那就是雄鸡了——与鸡峰山的传说出入挺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鸡报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次拍照留念</h5> “金鸡报晓”下面附近还有“唐王石床”和铁庙。“唐王石床”据说是唐王睡觉的地方。尽管此处的说明牌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可一点没看出来哪块石头是石床,哪块是石枕。铁庙就在“唐王石床”的旁边,大小半米见方,供奉着道教三清。铁庙的外墙上铸有许多文字,细细看去,似乎都是人名,估计是当初铸造铁庙时的赞助者名单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王石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庙侧壁上的字样</h5> 不过“唐王石床”说明牌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对:这里“实为安逸休闲的好地方”。我就在这块好地方休息打尖,一边吃喝自己带上来的简餐和饮料,一边欣赏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鸡峰山上好的山景集中在从“神鞭奇峰”到“金鸡报晓”这一段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景</h5> 吃饱歇够,按照路标的指引,踏上下山步道。从山顶到豁口的下山步道基本上都是木质台阶路,而且是一路向下,没有拔高路段,很好走,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到一座大牌坊。穿过牌坊,从宽宽的木质台阶走下去,就回到了豁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山路上的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峰山大牌坊</h5> 从豁口到千尺梯的下山步道也是木质台阶路,虽然下降得很急剧,但感觉还是比上山步道好走得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豁口到千尺梯的下行步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途径云松岭</h5> <p class="ql-block"> 下到千尺梯,在按原路返回。15:20左右,回到景区入口。出景区的所有游客,都必须在那张手填的表格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并在后面打勾才可通行。从这里发往山门的景交车,经停车场至山门,车费分别是10元和20元。乘坐景交车到停车场,老伴开车来接也恰好到达,我们直接驱车回家不题。</p><p class="ql-block"> 此次出行,从景区入口到算起,徒步加途中休息时间总共6小时10分钟,其中从进入景区到登顶用时3小时20分钟。如果从停车场开始算,总的途步时间和上行用时应当再加15分钟,净拔高则超过千米。十多年前我经常参加户外活动,那时大多不进景区,偏好走野山。对于中等难度的户外线路,我的平均拔高速度是每小时300米左右。从数据上看,目前体力似乎与过去持平,但实际上差距很大。一方面,景区道路走起来没什么难度,可以节省不少体力;另一方面,过去的高强度户外一天走下来,身体没什么反应,而这次回家后,虽然还不至于浑身疼,但下肢肌肉也痠痛了近两天。年纪不饶人,我这枚年近古稀的老“驴”,是不是到了洗手收山的时候啦?</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上的标语牌</h5> 最后补充说个事:当天晚上,在家中接到景区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询问我是否安全到家,我当即表达了谢意。由此感到,鸡峰山景区的安全意识挺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