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客山东欢迎您”,这句话对视迷朋友肯定不陌生,同样不陌生还有“江北水城,运河聊城”这句话,说的是运河之都聊城。聊城,清代康、乾两帝多次驻跸,水城中央一楼据说可以望见泰山。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才能更有感触。历史的山东、人文的山东、英雄的山东、好客的山东是有故事的山东,而且是精彩的,一时半会说不完。这里不仅有“地雷战”的故事,有“水泊梁山”的故事;还有“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而掘作《山陕会馆的故事》就是来自“武松打虎”故事的发源地聊城。</p> <p class="ql-block"> 机缘巧合去了趟山东聊城,位于鲁西的聊城虽不及鲁中的泉城济南,坐拥“三孔”古迹的曲阜、东岳所在的泰安那样名声在外,引来游人趋之若鹜,也不似滨海的青岛那样光鲜亮丽,犹如蒙尘名珠,深在闺中人不识。聊城水城中央一栋楼,据说登临可望泰山。清代康、乾二帝屡次江南行都曾在聊城驻跸并留有墨宝。我不知道康、乾二帝是否看到泰山?但也没听说谁犯欺君之罪?真相已不重要!其时的聊城,想必是人们实现梦想“漂移”之地,如同今天的“北上广深”吧。</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古代的运河犹如今时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一样是一个国家交通命脉。位于中运河节点的聊城的繁华必须脑洞大开才能想象到。其时,运河之上舟楫穿梭往来,锦衣商贾云集,一定繁华不已,近代随着水运衰落,聊城似乎低调了许多,但繁华犹如铬印般不似一阵风。当你初次踏上聊城这片土地,不明所里的你会误以为来到的是江南水乡,因为聊城古城绝对不输江南水乡古镇,独领风骚是她的名头,也是她的特色。而今天我说的既不是她的运河博物馆,也不说孔繁森纪念馆,说的是位于大运河之畔的聊城山陕会馆。该馆建于清乾隆八年的山陕会馆,历时66年始建成,精雕细琢,慢工出细活,如此长的建设周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工程浩大;二是聊城繁华时间不短。因而我们如今才能见到历史文化瑰宝“山陕会馆”。</p> <p class="ql-block"> 关于山陕会馆,背后故事极具趣味性,因而在民间不胫而走,很有市场。山陕会馆据说在国内不少城市都是时代地标式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瑰宝。可见山陕会馆在国内的惊人的影响力。窥一斑而知全豹,历史上晋、陕两省文化和财力的影响力是今人无法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趣闻一: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旅居聊城的成功商人投资兴建的会馆,客籍商人在异乡有交流、会客以及祭祀财神的场所;有趣的是山西祭拜的财神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赵公明,而是出身山西运城的关羽,这可能也是山西独特的精神家园,关羽关云长义薄云天,是义气的化身,而山西客商尊崇关帝主旨就是义气。抑或善做生意的晋商认为义气是成功之本,因而晋商独树一帜祭祀的是关羽,也因此,关羽的历史上正面形象让其在上世纪特殊时期逃过一劫,而陕西商人敬奉的财神赵公明则没关帝幸运了。历史上财神像属于“封建迷信”而毁于“打砸抢”,现在游人所见是后来复建的,早已不是古迹古物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何以称山陕会馆,而不是陕山会馆,皆因修建会馆银俩筹措,山西籍商人出资占大头,就好比如今的股份公司,以大股东名为姓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趣闻之二:经历战火以及上世纪“破四旧,立四新”时代,山陕会馆建筑何以能完整保留下来,据说聊城第一中学就位于山陕会馆附近,有说是对门,没实地踏勘不知真假,因学生宿舍紧缺,政府协调把山陕会馆“挪”用作学生宿舍,尽管作为“四旧”的财神未能幸免。所幸房舍等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如同外地一些古建保存下来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假无法考证。我印象中曾去过浙江诸暨八封村,导游介绍画梁雕栋堪称建筑艺术门楼保存下来,据说是聪明的村民用草泥木灰抹平而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趣闻之三:山陕会馆是历史上的会馆,而会馆建筑堪称建筑艺术集大成者,如砖雕、石雕是山西工匠的拿手,而房梁、房契木等木雕,据说木料取自陕西终南山,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景物据说是陕西鲁班传人的杰作。顶级工艺大师的珠联璧合让这座建于几百年前历时六十几年的建筑仍风彩不减当年,成为国人研究和膜拜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趣味之四:古街古镇常常配建有戏楼,以便达官贵人休闲娱乐,山陕会馆也不例外,但据导游介绍,山陕会馆观戏最佳位置不是凡人,而是关公和赵公明,难怪山西人以精明著称,“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商人每逢演戏时妥妥的沾关帝的光了。</p> <p class="ql-block"> 山陕会馆趣闻之五:山陕会馆中一块石碑上刻录的一段文字据说是山陕会馆建设公开帐目,导游介绍:帐目详细,具体到瓦工、木工、杂工花费笔笔清楚,精确到毫厘,连官府管理费都不成落下,整个建设周期六十多年,可以说是几代人接续工程,没有死帐、呆帐、糊涂帐,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值得后人仿效。据说胡锦涛同志来馆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古代廉洁楷模。</p> <p class="ql-block"> 纵观天下名盛古迹几乎无一例外的跟名人、传说、传闻甚至玄学、幽冥故事结伴同行,似乎少了这些就是不完整。国人会少了探究和刨根问底的动力。没有故事的人文景观是没有生命力的,门可罗雀就是它的宿命。</p> <p class="ql-block"> “会馆”无言,门槛成蹊,会馆屹立数百年不倒,流传的是文化、艺术,诉说的是背后的故事,引发的是人们的思考、探究的兴趣。尽管会馆的风光早成了历史,后世的会馆有承载救国济民使命的,亦有成为达官贵人声色犬马的温床的,葆贬不一;前些年有些会馆性质的“驻京办”名声不雅,早已取缔。对于旧物,去其糟粕,汲取其精华应该是我们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致敬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