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张纸,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密码;一双手,传递着亲子间的温暖羁绊。离石区小博士家庭教育基地的暑期关爱公益课堂里,一堂“古法造纸”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与家长在指尖的触感中触摸历史,在协作的欢笑中凝聚温情,更在红色教育的浸润下,让“心向党”的种子悄悄发芽。</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写字的纸,是这样一点点做出来的呀!”活动一开始,老师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蔡伦造纸的典故,从树皮、芦苇的选材,到浸泡、捣碎、抄纸、晾晒的步骤,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小脑袋里装满了对“神奇造纸术”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操作台旁,家长们和孩子围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拿起抄纸帘。“妈妈,你扶着这边,我来舀纸浆好不好?”“老师,这个花瓣放哪里才好看呀?”孩子们的问题像夏日的雨点般落下,家长们耐心回应,手把手教着孩子调整角度、铺平纸浆。当带着花草纹路的湿纸页被轻轻提起,孩子们兴奋地拍手欢呼,家长们的脸上也漾起欣慰的笑容——这不仅是一张纸的诞生,更是一次“慢下来”的陪伴,让平日里忙碌的父母,得以在孩子的世界里驻足,共享专注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古法造纸”的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协作,这恰恰成了亲子间默契的“试金石”。有的家庭分工明确:老师负责捣制纸浆,妈妈指导孩子摆放干花,孩子则小心翼翼地完成最后的晾晒;有的家庭互相“取经”,孩子们凑在一起交流“我的纸要加满天星”,家长们则分享着“这样抄纸更平整”的小技巧。教室里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只有纸张的沙沙声、孩子的笑声和家长的轻声鼓励,仿佛时间都为这份纯粹的互动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 作为暑期关爱公益课堂的重要活动,“古法造纸进课堂”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承载着小博士家庭教育基地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注。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美好,在亲子互动中增进感情,更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的智慧,离不开党的关怀,让‘心向党、向阳光’的信念在实践中扎根。</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夏天,因这场“古法造纸”之约而格外难忘。接下来,离石区小博士家庭教育基地还将继续推出更多公益活动,用爱与陪伴,护航每一颗童心向阳成长,让“少年儿童心向党”的旋律,在亲子携手的路上,越唱越响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