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唐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3021689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网络,诚谢</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一个周末,去狮山公园看荷花。临近中午时分,我便来到公园附近的一家美食店。刚坐下,服务员便笑眯眯地送上菜谱。在几十道菜类中, 一道“猪油渣炒青椒”赫然入目,令我怦然心动。于是,毫不犹豫地点了这道菜。心想,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人都不想吃猪油,而在这家店里,竟然还有猪油渣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这道菜就被端上桌,闻着油渣散发出久违的香气,我真是欣喜若狂。不管三七二十一,急忙拿起筷子,夹了几粒油渣送入口中。它那酥脆的外皮,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香气,那是一种浓郁而朴实的肉香,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无法停下来。就在那一瞬间,关于猪油渣的美味,记忆在我的脑海中浮现。</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家住桂北的山乡,交通不便,虽然有耕种的土地,但仍然贫穷落后。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吃的,我们最常吃的菜就是辣椒。如果说有一顿丰盛的大餐,那只有等到过年时。有一年我家杀了一头猪,一半出卖,一半留着自家吃,肥肉,板油和花油,都不会出卖的。板油要比花油好。花油是猪肠子旁边像花一样的肥油脂,而板油是猪肚内靠近内脏的肥膘,成块成块的,板油出油要比花油多得多,而肥肉的油渣是一等,最脆最香。</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看到最忙碌的是我的奶奶,她把洗净的板油、肥肉和花油,切为小块,继而刷锅。我熟稔架柴,待灶炉中火苗欢舞,我便探头而望,见奶奶把切好之板油等入锅。白花花之油块,经铲翻炒、压制,渐次变小泛黄,于黄亮之油汤中上下翻腾。奶奶取洗净之瓦罐,以勺舀炼就之猪油注于罐内。锅中油渐少,奶奶复以铲力压油渣,见其蜷缩、逐渐变黄,也渐而转变为一种弥久而厚重的醇香。奶奶便命我灭火,舀尽余油,盛油渣于碗。趁奶奶移油罐之时,我与妹妹急趋灶台,不顾烫,拈油渣入口,又香又脆也。奶奶归来见之而笑,提醒我们:“不要烫到嘴。”</p> <p class="ql-block"> 奶奶告诉我们说:“这些油渣,可以吃到明年春耕时。”那时候没有冰箱,怎么会保存那么久?现在明白了,一个原因是冬天,另一个是在油渣上面撒了一些盐,这也是农村的一个土办法。古人云,文人雅士不可居无竹;而于彼时农人而言,则不可食无油。此油非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乃是猪油也。彼时农人,劳作繁重,日夜不休,只为些许收成。日常饮食,皆为田间自产,无余钱购肉。家中所养之鸡鸭等,皆用以换钱,岂忍自食?是以,日常之味,唯赖猪油调剂。因此,家乡人流传着一句俗语:“吃猪油不饿。”</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科技日进,生活渐佳。众人多关注饮食健康,听专家之言,少食或不食猪油,更不用说油渣了。但也有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说什么吃了猪油或油渣,会患“三高”,会生癌症。简直是放屁!我妈妈活到将近九十,生前仍保留农村原习惯,每次煮菜都要放猪油,尤其是青菜,放猪油更好吃。有时,取油渣若干,加山芋粉条和青菜,炖为一锅。炖后之油渣虽不脆,然香气四溢,青菜亦可口非常。美味虽简,亦殊为不易。直到现在,我还常常而念之。</p><p class="ql-block"> 如今,日子过得好了,生计优渥,超市、菜场,物皆备焉,猪油已不见于多数人家厨中。但我并末放弃,煮青菜时,还是喜欢放猪油,煮出来的味道,植物油是不可比的。有时候馋馋嘴,煮酸辣的食物,放几片猪油渣,那种久违的味道,瞬间在味蕾上得到了慰藉。猪油味美,油渣喷香。猪油渣,芳香了我的童年,也温暖了我的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欢迎美友光临</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