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沉浮之间

白云山四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偷青春酿成酒,</p><p class="ql-block">醉枕珠水四十秋。</p><p class="ql-block">孤舟载月烟波渺,</p><p class="ql-block">断雁书空云自浮。</p><p class="ql-block">鬓染秋霜犹望北, </p><p class="ql-block">梦萦澧水未曾休。 </p><p class="ql-block">穗城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毛里湖山杨柳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阳台上,隔着朦胧的玻璃望向窗外的广州城,林立的高楼如森林般拔地而起,霓虹与灯火在暮色中闪烁。玻璃窗上映出一张脸孔——鬓角染霜,皱纹深刻,眼神深处却似乎还映着四十年前那个初出茅庐的自己。1985年的春天,我怨师厌学,私自诈转学籍,实则退学,那时初兴南下打工,我背着简陋的行囊,迈出了湖南津市毛里湖镇的小路,17岁的少年,跟随军籍大哥,一脚踏进这座南方的喧嚣巨城,开始了一场长达四十年的跋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进入部队的加工厂,干的是席梦思床垫的棕垫加工活儿。在酷热的水泥地上按规格均匀铺好棕丝,棕丝喷洒上乳胶在太阳下晒,乳胶快干时,顶着太阳用脚踩着一个大铁滚筒在棕丝上碾压,反复压实后裁剪好送到车间。第一次拿到三百多元的工资,油墨的清香似乎还未散去,崭新的钞票在指尖滑过,那种厚实的触感至今难忘。一个初出乡野的毛头小子,竟比部队的营级干部挣得还多!那感觉,简直像踩进了梦境里,原来世界真的存在如此高度——我小心翼翼地将钱揣进最深的衣兜,手指在口袋外又按了按,生怕这沉甸甸的梦被谁惊醒偷了去。车间里那些冰冷的弹簧,在指尖的缠绕下弯曲成型,它们被嵌入床垫,镶嵌入棕垫,支撑起他人安眠的柔软。彼时未曾深想,自己未来的岁月,亦将在这命运的张力与回弹中,被反复锻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下半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在大哥战友的引荐下,我走进了白云山制药厂的大门。国营单位的光环,足以让乡下来的父母在村里挺直腰杆。初进厂里,崭新的白大褂穿在身上,仿佛披上了一层荣光。然而工资条上那明晃晃的“49元”基本工资,像一盆凉水浇下。幸而奖金丰厚,每月总能再添二百多块。日子在甜蜜的安稳中静静流淌。我结了婚,女儿在厂医院响亮的啼哭声里降生。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厂办幼儿园蹒跚学步,笑声清脆,我抱着她,站在分到的那间小小宿舍阳台上,望着厂区葱茏的绿树。当户口薄上郑重地印上“广州”二字时,我长久地摩挲着那页薄纸,指尖下的墨迹仿佛有温度——这方寸纸页,托举起了我前半生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安稳。那时,生活的味道,如葡萄糖水般清澈微甜,我以为自己终于登顶了幸福的峰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山巅的风云,从来变幻莫测。股份制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国企铁饭碗在巨变中发出碎裂的脆响。1998年,我成为下岗分流名单上沉默的名字之一。离开那天,我最后回望了一眼熟悉的大门,那曾象征安稳生活的厂门,此刻在黄昏里只剩一个模糊的轮廓。铁饭碗碎了,只能自己动手和面糊口。面包坊在街角开张,烤箱里散发出焦香的气息;小饭馆也曾热闹过,锅铲碰撞声、食客喧嚷声填满小小的空间。然而,创业维艰,面包会冷却,炉火也会熄灭。面包坊的烤箱最终冷却,小饭馆的炉灶也熄了火。初尝创业的艰辛,我如同被抛入湍急河流,奋力挣扎,却终究没能抓住那根坚实的浮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一个偶然契机,我与“和记黄埔”结缘,命运的河流再次改道。我倾尽所有,换来第一辆二手面包车。车轮从此开始滚动,载着超市货品穿梭于黎明前寂静的街道。车厢里塞满货物,从日用品到美容化妆品,方向盘在手中日夜转动。买车挣钱,挣钱买车,一辆、两辆……直至十一辆大小车辆组成的车队。我眼前密密麻麻的路线图,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车轮声日夜不息。车轮滚动,碾碎了晨露,也轧扁了梦想的轻盈。连锁超市遍地开花时,我们的车轮几乎要追不上那膨胀的速度;然而电商的巨浪猝不及防打来,实体商超骤然成了夕阳产业。车轮终于沉重地停滞下来。2021年,我注销了最后一家运输公司的文件,薄薄几页纸,却似有千钧重。签下名字的那一刻,窗外车轮扬起的尘烟似乎还在眼前弥漫,然而引擎声终是远去了。二十年风尘仆仆的车辙,最终消失在时代拐弯的扬尘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命运的轨迹又添新痕。我踏入了木地板安装的行当。谁知一脚下去,正赶上房地产行业山崩地裂般的下行。在弥漫着新鲜木屑气味的毛坯房里,师傅们蹲下身,仔细测量、切割、拼接。那些光滑的木板在手中拼合,发出笃实的轻响。可完工验收时,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传闻如同幽灵般在空荡的楼道里游荡,工程款一拖再拖,手中木板光滑的触感,竟渐渐透出冰凉的寒意。木屑依旧沾满衣襟,但木板铺就的似乎并非坦途,而更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这坑,至今未能全身而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光阴如珠江之水奔流不息,少年意气终究沉淀为两鬓繁霜。回望来时路,那个背着行囊、揣着三百元“巨款”心跳如鼓的毛里湖少年,与玻璃窗中这个额刻风霜的身影叠印在一起。从席梦思里支撑他人安眠的棕垫,到制药厂流水线上滚过的药丸;从烤箱里膨胀又冷却的面包,到车轮下延展又消失的柏油路;再到如今手中光滑又透出寒意的木板……每一段生计,都曾是我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抓住的浮木,也最终成为刻下年轮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这座城,它收容过我的青春与汗水,也让我饱尝颠簸的滋味。那些高峰处的微光,低谷时的冷雨,都渗进了骨血。如今终于彻悟,所谓人生,原无真正的“最高点”可以永久停驻。每一次出发,每一次沉潜,每一次在时代巨浪中勉力浮起,都是重新定义“活着”的刻度。汗水滴落之处,就是生命所能开凿的意义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此刻的节点回望,这四十年并非直线上升的凯歌,而是螺旋盘绕的求索。命运从不曾许诺坦途,它只慷慨地赋予我一次又一次在泥泞中站起的倔强。那倔强本身,便是时间颁发给我最真实的勋章。汗水滴落之处,就是生命所能开凿的意义本身——我成了自己的纪念碑,在每一次时代浮沉中,刻下微小而确凿的深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