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村</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里的点点滴滴,都一清二楚。在以前的农村,不管年轻老少,没有吃闲饭的。尤其是农忙季节,(春耕、双抢、秋收),都是起早摸黑的,只有吃饭的时间和晚上睡觉的时间才是休息。</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大队有个书记,不管出门做什么,随时带着一个撮箕,一把粪耙,见狗屎、鸡粪什么的,都会收积起来留着肥田。在学校的宣传栏上有他的漫画,让大家都向他学习。这样带动了很多人都去捡粪。</p><p class="ql-block"> 每到过年后,正月初四开门红,就是修桥补路,割草积肥。冬天事闲的时候,修草皮沤肥,为来年种良做准备。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休息几天,记得有一年,过年还做了半天事,总之是年头忙到年尾。</p><p class="ql-block"> 最忙的是双抢,抢收、抢插。插秧一定要赶在立秋前,否则颗粒无收。比如:有一年是下午4点钟立秋,真的很蹊跷吔。4点前插的秧与4点后插的秧那是天然之别。这是同一个下午在同一块田的见证,恰好我也在其中,目睹了这一奇观。</p><p class="ql-block"> 早在六十年代毛主席就讲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那个年代,很多地方都在修机耕路,搞田园化。为的是,农业一定要实现机械化。可见毛主席是有远大理想与目标的。</p><p class="ql-block"> 四清时期,株洲市市长在我们株洲县,洲坪公社,东塘大队蹲点。新出产的收割机,插秧机,耕田机,(拖拉机)要在我们大队试用。收割机的收割效果不好,谷子收不干净。拖拉机是两用的,可以拉货,也可以耕田。耕田的时候必须拆卸,很麻烦,很费劲,工效也不高。再说田泥也越来越深,所以还是用耕牛。</p><p class="ql-block"> 插秧机,有大型的,还有手扶插秧机。大型插秧机,要种干秧,因为种在水田的秧根长,苗高,不干爽。因此就在晒谷坪里铺上一层土,把种子种在土里,不停地浇水,秧苗长到15公分左右就可以插了。插秧机运行时,把秧苗一点不乱的摆放到盒子里,插起来还是使不上劲,随后,一班人跟着补秧。刚插过的秧,人一踩,都乱套了。手扶插秧机用了两年,效果也不是很好,但它可以插水秧,过后还是要补插,所以在60年代农业实行机械化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 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大约五十年代末,看见爸妈在田里板禾(打谷),一个禾桶很大,圆形的,大约80公分高,直径大约一米五左右。板禾的时候,为了不让谷子往外爆,用一块竹篾垫子围着。竹垫大约一米高。只留四分之一宽的口,桶内在口的一边放一块竹子做的,看似搓衣板,但它是躬型的,宽,大约不到一米,是方形的,有空格间距的板。谷子脱落全靠它,这样原始的打谷方法,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行。</p><p class="ql-block"> 放暑假的时候,就跟大人们割禾、运禾、添禾,这些都是小孩子能做的事。那时后打谷用的是人力脚踏打谷机,一台打谷机需要12个人配合。三个割禾的,两个运禾的,两个添禾的,两个踩机打谷的,一个捆草的,一个出桶的,一个送谷的,12个人组合。一个都不能怠慢,否则就会误工。</p><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农村已使用电动打谷机了。到了二十一世纪农村种田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原来种田的方式完全改变了。犁田不用耕牛了,打谷不用人工了,农田再也不要修田边、搭田基、来田、扯草了。不管是菜地还是水田的草,通通都是用除草剂,也免去了种秧、扯秧、插秧了。现在只要种子发芽后,直接撒在田里就是,再也不要像以前那样,到了农忙季节,都是“面朝稀泥背朝天”的,起早摸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大多数的农田都是承包给租户,完全使用机械,科学化种田,最忙也不过几天。下雨泥巴,天晴灰尘的路,早已不见了。现在的农村人除了一部分出去打工的,在家的都在麻将桌上消磨时间,唯一的一点与城市同步的就是麻将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农村种地每年要交公粮和油,现在不但不要交公粮,而且种田的还有补贴。二零一零年开始,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生活费,消除城乡差别指日可待。因为现在已经起步,农村也能跟城市一样有退休金的。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的党,一定有这个能力。让农村人口感受到与城市同等待遇的资格。让每个农村人都能享受到现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