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象鼻奇观</b></p><ul><li><b style="font-size:22px;">黎明像淡青色的纱,罩在桂林上空。我乘第一班公交车晃到滨江路,下车听见水声——不是喧哗,而是江水在睡梦里翻身。雾气从江面升起,像不小心打翻了一坛陈年米酒,甜而稠,缓缓向岸上溢来。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隔着雾气,第一眼望见象鼻山,伏在漓江与桃花江交汇的臂弯里,背脊驮着未醒的天色,长鼻探入水中,仿佛在梦里饮水。山被雾剪出一圈毛茸茸的银边,轮廓柔软得像母亲的怀抱。一早还没有人来,没有导游的小喇叭,只有早起的鸟鸣。</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守门老汉说:来这么早干嘛,里面一个人都没有。最好晚上来,才能看到漓江双月的奇观。我说:没人才好照相。晚上再来也行。老汉便放行了。 </b></li></ul> <ul><li><b style="font-size:22px;">往里走,石径两旁桂花树,还挂着昨夜的露珠。此刻虽非花期,叶子却绿得发亮,像打磨过的翡翠。露水从叶尖坠落,砸在石路上,溅起极小的皇冠。像是给清晨盖了个“到此一游”的印章。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主峰不高,海拔仅220米,却很陡。石阶被百年脚印磨得凹陷,边缘长出薄薄的青苔。我手脚并用往上爬,指尖触到石灰岩的肌理,像一本被水淋湿后又晒干的旧书。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半山腰指示牌标明:“此处为古生物化石层”。我凑近细看,岩面上果然嵌着螺蛳、贝类的壳,好似把史前大海折叠进石头里。一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象鼻山是海底的礁石。如今海退人进,礁石成了象鼻山,时间把浪花变成了游人。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往上石阶变窄,需侧身而过。我听见心跳像是在敲鼓,汗水顺着脊背滑到腰带。忽然,一阵风从山顶灌下,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汗水抹去。抬头,天空亮得晃眼,云朵被风揉成棉絮,飘在湛蓝的背景上。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登顶的一刻,我差点惊呼出声,桂林城,像一幅打开的卷轴,漓江从北而来,桃花江自西而至,两条水带在象鼻山前交汇,拧成一条绸带向南飘去,将山分成东西两座。东岸那座,叫穿山月岩,是形成漓江双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岸这座就是我脚下的象鼻山。</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下山有两条路,我选择绕到象鼻与象腿之间的水月洞。洞口朝东,江水穿洞而过,像一把透明的剑,把山掏成象鼻。站在洞里,脚下是拍岸的江水,头顶是拱形的岩穹,阳光从洞顶缝隙漏下,在水面铺出一条碎银光带。 洪水时,洞顶与水面仅隔一米,可仰卧小舟,伸手触到洞顶的钟乳石。我想象躺在船板上,头顶是千万年生的石笋,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时间的牙齿。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此刻水位低,洞底露出鹅卵石滩。我脱了鞋袜,踩进水里。石头被太阳晒得温热,江水却凉,两种温度在脚底打架。弯腰掬一捧水,指缝间漏下的不是水,像是碎裂的月光样。</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岩壁上有摩崖石刻,最显眼的是宋代的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字迹被苔藓染绿,像穿了迷彩服。我伸手抚摸凹进去的一笔一划,指尖触到“月”字的最后的勾,忽然觉得它像一条小舟,正载着我滑向宋朝。</b></li></ul> <ul><li><b style="font-size:22px;">看完还早,只好回旅客休息,晚上再去,只为看一下 双月奇观,那是桂林山水中最富诗意的组合。不看,白来象鼻山一趟。</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傍晚时分,重返公园。夜色初降,漓江像被月光熨平的绸缎。西岸的象鼻山,把一轮满月含在鼻腿之间的水月洞里,江水恰好填满17米长的圆孔,于是,石壁成了月轮,水波成了光晕,整座山仿佛一头巨象,把月亮轻轻放在水面,任它荡、任它晃,就是不肯沉下去。 东岸的穿山月岩,这时也悄悄升起另一枚月。那是真正的月亮,却像特意赶来赴约,端端正正嵌在岩壁穹窿里,远远望去,仿佛给整座山,凿出了一轮晶莹的天窗。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江边想了好久,才明白这种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西岸的象鼻与象腿之间,天然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水月洞,江水穿洞而过;东岸的穿山主峰上,有一圆形的孔,叫穿月岩,与水月洞隔江正对,两者相距约600 米。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东西两洞同,近乎处于一条垂直于江流的轴线。漓江这一段水,面宽阔平静,恰如一面横放的铜镜,把两岸的月,同时收入江心。</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水月洞中的月,既是实景,又是水上倒影的母体。洞顶内壁光滑,弧度接近正圆,月光直射时,在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亮盘;洞外水将亮盘复制成第二个月亮的虚景。 </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水月洞的存在,使象鼻山兼具山与月的双重身份:山体是象,圆洞是月;山形提供视觉点、洞形提供几何形、江水提供反射媒介。没有水月洞,象鼻山就失去了成为月的可能性。</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当满月升起于东方,恰好位于穿月岩背后,岩洞成为天然取景框,把天月镶在其中,形成天上之月。天月的平行光束穿过岩洞,直射象鼻山的水月洞,受光照射,呈现洞中月;其倒影落在江心,形成水中之月。于是穿月岩、水月洞、天月、水月四点重合于一点,构成了天下奇观。</b></li><li><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漓江双月”不是孤立的月亮,而是东岸穿山挂天、西岸象鼻浮水、江心倒影合璧的三重奏,其中象鼻山的水月洞,既是倒影的源头,也是连接山形与月形的枢纽。不过要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这种奇观。</b></li><li><b style="font-size:22px;">夜深了,我也想通了,才恋恋不舍地出了公园,而象鼻山仍在那里,继续临江饮水,继续把影子投在水面,继续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来去。它不说话,却用沉默告诉人们:所谓旅行,不是走了多远,而是把心放在了那里。</b></li></ul>